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要真正走出传统的阴影,必须树立人本思想,着眼学生,把学生放在首位,并从多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益重要途径。
关键词:着眼学生;学生兴趣;课堂效益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2-032-001
曾几何时,中学语文教学走进了狭窄的胡同,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成绩平平。本来,语文是一门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应用最广泛,最有情趣的学科,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学生成了一部部解题机器。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严重制约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如果不改革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不可能使新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走出传统阴影,必须树立人本思想,着眼学生,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情趣生活,课堂上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了解学生,从学生最邻近的智力发展区着手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教师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学生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说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最邻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邻近发展区。要把握住学生“最邻近的发展区”,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不仅要了解他们的智力因素,而且要了解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寻找最邻近的智力发展区。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
二、走进学生,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着手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要让语文课堂真正走向生活,必须牢固坚持生本思想,让学生去思,去听,去说,去写。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的教育思想。我在教学《口技》一文时,把课堂变成舞台,让班级有口技特长的同学上台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亲近学生,从培养学生的情感入手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陕等。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会漠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旁观者的态度,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这样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在讲授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四、引领学生,从提高学生语文理论素养入手
语文既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生活性很强的课程,又是一门融知识性、学术性于一炉的学科。教学只有与教研结合起来。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认识“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方法不如让学生自己总结适合自己的方法。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这些深刻道理,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连续一个星期,利用语文课和学生一起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坚持和学生一起订阅《国外教育动态》,坚持和学生一起学习和实践科学教育理论,学生被理论武装后,“如同运动员掌握运动规则一样”,学习更有针对性,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空前高涨。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惟有着眼学生,从多方面“着手”,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期待。
关键词:着眼学生;学生兴趣;课堂效益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2-032-001
曾几何时,中学语文教学走进了狭窄的胡同,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成绩平平。本来,语文是一门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应用最广泛,最有情趣的学科,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学生成了一部部解题机器。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严重制约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如果不改革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不可能使新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走出传统阴影,必须树立人本思想,着眼学生,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情趣生活,课堂上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了解学生,从学生最邻近的智力发展区着手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教师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学生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说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最邻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邻近发展区。要把握住学生“最邻近的发展区”,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不仅要了解他们的智力因素,而且要了解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寻找最邻近的智力发展区。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
二、走进学生,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着手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要让语文课堂真正走向生活,必须牢固坚持生本思想,让学生去思,去听,去说,去写。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的教育思想。我在教学《口技》一文时,把课堂变成舞台,让班级有口技特长的同学上台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亲近学生,从培养学生的情感入手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陕等。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会漠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旁观者的态度,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这样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在讲授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四、引领学生,从提高学生语文理论素养入手
语文既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生活性很强的课程,又是一门融知识性、学术性于一炉的学科。教学只有与教研结合起来。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认识“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方法不如让学生自己总结适合自己的方法。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这些深刻道理,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连续一个星期,利用语文课和学生一起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坚持和学生一起订阅《国外教育动态》,坚持和学生一起学习和实践科学教育理论,学生被理论武装后,“如同运动员掌握运动规则一样”,学习更有针对性,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空前高涨。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惟有着眼学生,从多方面“着手”,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