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间地头做好德育文章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noonki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萍乡市农村学校开辟劳动实践基地的做法推广至今已有三年多了,硕果累累。近日,记者一行前往采访,旧地重游,适逢安源区联星学校寄宿生的午餐时间,看到他们个个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很是欣慰。学生的饭碗里,不再是往日单调的腌菜、咸菜,新鲜蔬菜变得多了起来。“能吃上自己亲手种的菜感觉真好,再也不用天天吃霉豆腐和腌菜了。”一位学生告诉记者,“现在只需要带米就可以,吃菜的话直接到菜园子现摘就行了,给家里减轻了不少负担。”
  早春三月,在萍乡市安源区联星学校的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已分批采收了近7000斤的各类蔬菜,这些蔬菜除提供给学校食堂供给学校的寄宿师生外,还向市场提供了4000多斤,将收入的3000余元变为班级奖励基金或作为帮扶困难学生基金。
  将“网上农场”搬到校园,变荒地为菜地,不仅让寄宿学生吃上了自己亲手栽种的新鲜时蔬,还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内涵,而这都归功于萍乡市另辟蹊径开辟的“劳动教育”的载体——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基地。自2009年至今,萍乡已开辟了40多个学校劳动基地,将田间地头作为了学生的第二课堂。
  
  变荒地为菜地
  寒冬刚过,走进银河镇中心小学劳动实践基地的“菜园子”,映入眼帘的是各个班级“责任地”上一株株绿油油的大白菜、生菜、大蒜……每一块菜地上都分别插着一块班牌,上面写着负责班级和指导老师以及各个时间段要种的蔬菜品种。四年级(1)班,一到三月种菠菜,四到六月种小白菜和茄子,七到九月种大白菜,十到十二月种大蒜;五年级(2)班,一到三月种植菠菜,四到六月种豆角和辣椒,七到九月种白萝卜,十到十二月种芹菜。
  “这块地2010年以前还是杂草丛生,现在这块投资了10万余元的2500平方米劳动实践基地被划分为菜地、植物园和花圃三部分,可以同时容纳三个班级150余人参加劳动实践活动。”该校校长还告诉记者,2009年组织师生到这块荒地上开荒,最终整平了这块地。学生们都很勤奋,积极参与各个种植项目,松土、锄草、浇水、施肥样样拿手,学生们在劳动中既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丰收的喜悦。
  早在2008年,萍乡市各地就开始利用学校校园内空余土地,开辟劳动实践基地。资金不足,市、县勤办下拨专项经费给学校,以奖代补,调动积极性。土地不足,当地政府出面支持。在萍乡市芦溪县10多个村级小学中,人数最少的学校只有100多个学生,校内空余地不多,当地教育部门为此争取了到当地县、乡镇政府和土地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保、借、租、用等方式逐步落实了土地问题。如今,全县已有劳动实践场所375亩,大部分寄宿制学校都建有蔬菜基地。
  萍乡市教育局勤工俭学办公室负责人刘庆东告诉记者,让每个县区建设两三个示范性劳动实践基地,不仅能够让寄宿学生吃上自己栽种的放心菜,还可以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他还介绍道,湘东区寄宿制初级中学的在校寄宿生较多,全区几所学校的劳动基地搞得如火如荼,蔬菜供应食堂,师生分享劳动成果,“幸福指数”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在经济相对贫困的莲花县,当地教育局在有限的经费中拨付资金给学校建设劳动基地。上栗县还发挥示范性基地的榜样作用,如今不少学校纷纷效仿,基地数量不断攀升。
  小小菜园里有着大学问。在课堂上,教师以“同学们家里的菜篮子里一般是什么菜”导入话题,为学生分别讲述各种蔬菜的分类及营养成分,讲解蔬菜的栽培技术,整地作畦、施基肥、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等一步步环节。原本很多学生分不清小白菜和大白菜,也不知道如何区分韭菜和葱,通过劳动实践和学习,这些疑问也都随之化解。
  实际上,很多农村孩子尽管生在农村,但学前对农业知识一窍不通,不知道它是如何生长、开花、结果,更不知道它是如何种植的。对此,各个学校编撰印制了校本教材,高坑镇中心小学的《劳动与技能》、芦溪县银河镇中心小学的《在劳动中成长》以及联星学校的《建设我们的红壤土菜园》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清楚罗列出了数十种蔬菜的具体栽种方法。学到科学种菜的学生,回家后还给种菜的父母当起了“小老师”。
  
  学校除了对劳动基地分班划块,还定期定时组织学生栽培、浇水、施肥、锄草、整地。在安源区联星学校七年级的菜地里,菜地负责学生卢鑫介绍说:“我们七年级菜地里种了大头芥菜、卷心菜、球茎甘蓝、白菜、萝卜、雪里蕻等十多种,品种很丰富,营养价值也非常高。”
  吃上新鲜的蔬菜,原本只是摆在寄宿生“餐桌上的问题”,但是,萍乡市却将寄宿生的吃菜问题“摆上议事桌面”,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寄宿生的“吃蔬菜难”问题,而且通过实践基地的建立,锻炼了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增广了学生的知识面。
  
  以劳动教育促德育
  “2011年11月9日,星期三,晴。今天劳动我出了一身汗,我更加明白《悯农》诗句的真实内涵,以后我一定会珍惜粮食,不再像以前那样浪费粮食了。”这是芦溪县芦溪镇东阳小学吴群瑶的劳动观察日记,在她同班同学的日记里,也同样记载着劳动的艰辛和对劳动的深刻体会。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是第一次劳动,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则很少劳动,他们之前只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如今,在劳动实践基地的劳动让他们懂得了劳动的艰辛,而这种校园里的“开心农场”也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参加劳动的兴趣。
  不论是农村孩子还是城市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干活,结果导致许多学生劳动意识不强,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技能低下,既不珍惜劳动成果,也看不起劳动人民。不爱劳动也成了当下学生的“通病”,这也让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对此束手无策。
  然而,萍乡市对症下药,确定了以劳动教育促进德育的教育途径,开辟出一片属于学生自己的“小天地”,让学生在体力劳动的汗水中学会珍惜,学会劳动。美建小学四年级的彭光骏对自己第一次走进菜园记忆犹新:“以前从没进过菜园拔草,虽然第一次劳动弄得全身出汗,还脏兮兮的,但我感觉很光荣,更体会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这些学生一周或两周至少参加一次劳动实践,走进“菜园子”浇水、拔草、施肥,进行实地操作。劳动基地的老师们一致认为:与其让孩子们沉迷于网上农场,还不如让孩子们自己开辟农场,在现实菜地上种菜,真正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现在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学生们都知道粮食来之不易,都懂得节约,学校的剩饭剩菜数量也比以前少了很多。”联星学校负责劳动基地的刘培春老师告诉记者,适度的劳动并不影响学习时间,一张一弛反而能让学生学习和生活得更好,劳动教育也成为德育最好的催化剂。
  如今,在萍乡市的农村学校,劳动成了必修课程,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整个校园一片绿意,真正打造成了“绿色校园”。而农村劳动基地模式已成为萍乡教育的一张特色名片,引起了城市学校的高度关注。萍乡城北小学校长曾桂萍参观完联星学校的劳动基地后赞不绝口,当场表示要和学校签订协议,要组织城内学生来体验劳动。不少市内的学校也都和农村学校达成了初步意向,希望组织本校学生来这里参加劳动,体验劳动,让城里的学生也到田间劳作,锻炼体质,磨炼意志。
  在萍乡建有劳动基地的农村学校里,譬如“劳动是知识的源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劳动最光荣”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为校园营造了一股浓厚的校园“劳动文化”,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许多来自城里的学生纷纷表示:“在城里我们基本不知道种田,现在才知道原来粮食是汗水换来的。”农村学生还不忘和城里孩子交朋友,用自己种的菜做礼物送给来自城里的学生,给他们传授自己的种菜方法。
  这些种植出来的蔬菜,除了供给食堂为师生提供免费午餐之外,还把剩余蔬菜运送到菜市场,将所获收入用于资助特困学生。每个学期,安源区联星学校都把基地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资助学校贫困学生,不仅减免了他们的学杂费,还为他们购买了学习用品和鞋子、衣服等生活用品。如今,依靠实践基地创造的收入已经累计资助了41名困难学生。
其他文献
九江市教育局紧密联系实际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九江市教育局迅速在全市教育系统掀起了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在学习中,九江市教育局紧密联系九江教育实际,联系广大干部教师的思想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该局真正把全市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咬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目标不动摇,切实转变教育
期刊
写下这个题目,我仿佛又看到母亲从满屋的炊烟中走出来,用被岁月风干的手拿毛巾打掉衣服上的灰尘,然后静默地走出家门口,若有所待地张望着门前的小路。她的脸略微泛出黄色,皱纹间濡着细密的汗珠和柴灰。  这是深深烙印在我脑海中的一幅画。  父母为了让我考上好的高中,便不顾亲戚朋友的反对,把我送到10多公里外的初中就读。  我离开了家、离开了母亲,开始学会了独自生活。由于离家太远,我选择两周回家一次。每次离开
期刊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还没有真正走出“注入式” “满堂灌”的教法。如果觉得课堂上哪个知识点没有给学生们讲清楚,我总是放心不下。面临新课改新理念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无形中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诙谐幽默的课堂语言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
期刊
在英雄城江西南昌,继“最勇敢小女生”12岁女孩夏娟火海呼救15人、90后大学生李潇勇斗歹徒等先进学生事迹后,又涌现出了一个英雄群体。张彬等五名学生见义勇为,有勇有谋斗歹徒的英雄事迹连日来成为南昌市民津津乐道的话题。    学生英雄协助擒贼  3月10日,星期六,英雄城南昌。  连续数日的阴雨初歇,天空放晴,南昌市人民公园游人如织。16时30分许,南昌市第二十九中的张彬,南昌市第二十三中的龚宏华、魏
期刊
江西省自创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园本教研项目)以来,一直坚持“联片互动,纵深推进,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工作思路,秉承“有效教研,快乐成长”的教研理念,在南昌市东湖区、赣州市章贡区、吉安市教研室等三个国家级项目基地,九江市浔阳区、抚州市黎川县等6个省级项目基地40余所幼儿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多元策略让教师在高效的园本教研活动中体验收获的幸福,享受成长的快乐。  
期刊
他扎根贫困山区从事教育26年,将一所破旧四合院变成一所占地面积46亩的花园式学校,从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成长为全国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进典型、全国先进工作者、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他是学生心中的“校长叔叔”,是教师眼中的“一家之长”,如今,他又成为江西省唯一来自基层教育一线参加十八大的教师代表,要把师生以及基层群众的心愿带到北京去……他就是江西省芦溪县源南学校校长龚德凌。  近日,记者怀着一份敬意
期刊
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 揭安全  他15年如一日,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业务精益求精,对学生关心爱护,时刻履行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以优异的教学、科研实绩和良好的师德在江西师范大学师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该校青年教师的楷模和教师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他就是现任江西师大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主任、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揭安全。  在学生的眼里,他是一位良师,更是一位益友。  揭
期刊
“真正的教育,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学习的幸福、发展的幸福。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一个能让师生享受到教育幸福的乐园!”这是广丰县永丰中学校长周守勤对教育的独到见解,更是他数十年来始终不渝的教育追求。在他的引领下,广丰县永丰中学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为发展而教育”的办学理念,通过实施“做人工程”、推行“乐享教学”、践行“自主发展”,构建起了一个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幸福校园”。学校先后获得了全
期刊
为了切实推进我校校本课程的建设,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根据课改的要求,并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在对本地资源和学校师生情况进行了认真评估之后,确立了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两条基本思路:一是在“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中整合形成校本课程”;二是“紧扣学校艺术特色的实际,形成校本课程的艺术性风格”。  一、开发校本教材《漏窗艺想》的意义  1.着眼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漏窗艺想》的开发
期刊
学校在评选文明班级的时候,参照的标准大同小异,但往往总是一些硬条件、硬“环境”,包括学生的文化考试分数、班级的纪律状况、日常卫生考评等,却常常忽略了班级软氛围这一重要的评价因素。  作为教育管理者,我有这样一种感受:走进某班,尽管教室的环境布置别具匠心,但是心里总感觉压抑、沉闷、别扭,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怪怪的滋味;又走进某班,顿时阳光灿烂,春风拂面,学生眼里充满喜悦与期盼,脸上洋溢着光彩与笑意,给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