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yuhang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之一。可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已经成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则更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在生动形象的教学实践中,把传授语文知识的“真”和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善”统一起来,满足学生们审美心理的要求,塑造美的人性,增强语文能力,并坚持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
  
  1 通过语文教材内容美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被誉为“语言的图画”,“生活的教科书”,是“真”与“善”相结合的美的
  世界。它远远超越了学生直接经验的生活圈,极大的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从中可以鸟瞰古往今来人类社会活动的各种人文景观,也能眺望人类未来生活各种科幻想象的人事物象。教材中反映美存在的领域是十分宽广的。有自然美,写山水鱼虫、日月星晨等千姿百态,应有尽有。如大海的潮声雄伟壮阔(鲁彦《听潮》),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等等。有社会美,写生产劳动、革命斗争、科学文化生活等等。如陈毅的《梅岭三章》表达了革命烈士“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至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有健康美,如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孙世恺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等,作家用艺术语言描写了不同建筑物各自的形体美、质地美、色彩美,创造了立体组合的空间艺术形象和意境,引起师生的联想与共鸣。尤其应重视建筑艺术形象重大的社会意义和民族特色。
  
  2 通过语文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形式美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智力活动和情感活动的过程。其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环境,要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功能,构筑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结构形式。创造语文教育的形式——教学艺术形象,才能美化,学生的直接感知,愉快的获得丰富的教育内容。教师作为艺术形象的主体,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融进自己的认识、感知和评价,在再现教学内容的同时,要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零度风格的教学态度,只能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的教学,无美感而言。要讲求美的形式,运用生、光、电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使无声的文字教材与音、色、像相互配合。丰富语文课教育的形式美,使教学内容得到突出和强化,力求使语文教育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相统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语文教育真、善、美的王国里探幽揽胜,自由翱翔!
  
  3 通过语文教育现实美的创造进行审美教育
  
  大语文教育观已成为语文教育的共识。大语文教育的实践要求研究语文教育现实美的创造,把学生带到大语文教育环境中去,培养高尚的审美理想,激发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语文教育要密切结合教材中关于自然美的描写,引导学生参加实践,进行联想,加深对课文语言美的理解力,同时提高运用语言表现自然美的能力。更多的是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结合,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总之,语文教育的内容美与形式美要统一,语文教育的过程美与方法美要协调,语文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美要配合国。语文教师只有做到这些方面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实施审美教育,才能发挥良好的审美教育功能,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主题要点】  世界历史下册第四、五、六单元从各个国家或联盟的角度切入,讲述了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亚非拉国家的发展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日本成为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曲折前进,苏联虽通过一系列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最终走向解体;东欧各国为摆脱斯大林模式,也进
当前,数学课堂越来越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多元化和个性,注重学生的体验知识的生成。用巧妙的导人从一开始就能吸引住学生,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状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就数学学科而言,由于其学科性质,难免给人以冷冰冰的感觉,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产生抗拒心理。因此,如何设计课堂导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初中数学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好的课堂导入,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至关重
[摘要]通过创造教育思想在全区基础教育领域全方位、全过程的广泛应用,从认识上,建构”区域推进创造教育”的运作范武;在实践中,成长一批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中小学生;造就一支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力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学校。  [关键词]三维一体;理念;课程;制度;组织    “文明的历史,主要是人类创造力的纪录。”(奥斯本)——题记  “十一五”期间,我区确立的重点科研项目为——《三维一
[摘要]聋生的习作教学,要符合聋生的精神世界、聋生的成长需要来设计,把话语权交给聋生,让他们真正获得自主作文的空间。  [关键词]聋生;自主作文    聋生的作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语文老师头痛的问题,语句不通,说话颠三倒四,没有一定的语序,不能围绕一件事来叙述,这些都是聋生作文中最常见的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聋生作文水平如此低下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不能针对聋生的精神世界、话语方式以及聋生的成长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是涌动着的生命体,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然而对每个个体而言,其经验世界又都是独特的。因此,语文教学要确立生命意识,给学生发表独特见解的空间,允许不同观点的讨论争辩,使课堂成为生命对话的“师生场”,从而彰显生命的活力。  一、挑战文本,不唯书  在文本的研读中,同样需要“不唯书”、“不唯实”的精神,需要“发现问题
《物证技术学》是一门研究物证技术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科,其使命是要为办案部门查明案情并公正处理各类案件而研究发现物证、记录物证、提取物证和鉴定物证的科学方法。《物证技术学》是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多门学科与法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法学专业学科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有着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但在最近几年的教学中,笔者了解到国内多数院校的法学专业的《物证技术学》教学出现了与其要求不相适当
语文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悠久的传统赋予了它相对的稳定性,方兴未艾的新课程改革春风又给它灌注了新的生命力。提起语文,学生的感受是“想说爱你不容易”,教师的感受是“让我喜欢让我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一直致力于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爱上语文。反复探索中我发现还是需要回归本色,立足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怎样才能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提高语文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注重知识与技能,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增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课堂教学要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施自主、
课堂学习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要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首先要学生爱上你的课堂。    一、要善用眼神。    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的眼神在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可以表达关爱,赞许,生气。我记得第一次接二(6)班数学时,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我知道这是一群不寻常的孩子,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平时自由散漫惯了,满脸的不屑一顾。但我明白,这些孩子比其他人更需要关爱。第一节课,有的捣乱,有的心不在
一、外籍音乐家在新音乐文化传播交流中的贡献  晚清以来,欧美各国的音乐家以传教方式进入中国,带来西方的宗教音乐以及教会学校的音乐课,他们以对音乐艺术严肃认真的态度、纯熟的技艺、精深的艺术造诣,哺育了中国第一代“中国音乐家”和“中国音乐教育家”。他们是肖友梅、赵元任、聂耳、冼星海、黄自、吕骥、贺绿汀、马可、刘天华、任光、马思聪、谭小麟、江文也、黎锦晖、沈心工、李淑同等等。这些年来外籍音乐家聚集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