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传播交流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外籍音乐家在新音乐文化传播交流中的贡献
  晚清以来,欧美各国的音乐家以传教方式进入中国,带来西方的宗教音乐以及教会学校的音乐课,他们以对音乐艺术严肃认真的态度、纯熟的技艺、精深的艺术造诣,哺育了中国第一代“中国音乐家”和“中国音乐教育家”。他们是肖友梅、赵元任、聂耳、冼星海、黄自、吕骥、贺绿汀、马可、刘天华、任光、马思聪、谭小麟、江文也、黎锦晖、沈心工、李淑同等等。这些年来外籍音乐家聚集在中国一些沿海城市,他们的艺术活动遍及内地各个文化发达的大城市及音乐院校,为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的输入与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音乐教育与表演艺术方面:
  晚清。随着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外籍音乐家来华者以日俱增。一些音乐院校如“国立音专”、“福建音专”都曾聘请过许多外籍教授担任教学工作。如钢琴家查哈罗夫,为中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钢琴艺术的音乐教育家:李献敏、丁善德等。马古士:讲授理论作曲时把欧洲古典派和浪漫派作曲家的作曲技法对比分析结合讲授。外籍音乐家的教学比较注重教材的更新,在教学中,他们还能将世界上许多有名音乐家的创作技术兼收并蓄,融入教学,并且能将西洋音乐各方面的知识、技能无私地传授给了中国学生。在音乐的教育实践中,他们逐步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学生,认识中国音乐学生。在艺术表演方面,外籍教授、音乐家们则注重艺术实践,经常性地举办独唱、独奏音乐会,有时,他们也和中国学生同台演出。师生们共同努力为中外音乐文化传播与交流做出十分重要的贡献。
  2.艺术实践与艺术创作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1894)—(1965),俄国犹太人。生长在中俄边境的华人集住区,1914年来华,他从小接受中国民族音乐的滋润、哺育、喜爱京剧与民歌。留学苏黎士音乐学院期间,仍然不忘学习中国音乐文化。1925年,阿隆以中国古老的传说故事和民族传统戏典音调创作了新歌剧《观音》。《孟姜女》是阿隆的又一力作,1945年,《孟》剧在上海刚成立的“中国歌舞剧社”首演,获得极大成功,受到我国文学、戏剧、电影、音乐及新闻界各方面知名人士33人联名的极力推荐和好评。
  齐尔品:美籍俄裔作曲家、钢琴家(1899—1977),1947年,齐尔品夫妇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播交流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据载:国际第一届“布拉格之春”音乐节,齐尔品在音乐会上把中国音乐家李献敏、歌唱家周小燕以及中国音乐作品介绍给欧洲观众,如中国近代作曲家贺绿汀、老志诚、刘雪庵及齐尔品本人的作品以及贺绿汀、刘雪庵、江文也的艺术歌曲、齐尔品改编的云南民歌《桃花店杏花村》唐诗《春眠不觉晓》花腔女高音歌曲,贺绿汀钢琴小品《牧童短笛》等等中国音乐作品在欧洲乐坛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从此,中国音乐和中国音乐家开始步入世界乐坛。
  3.著名音乐家与交响乐团的访华演出
  这一时期,许多外国著名音乐家与交响乐纷纷聚集在沿海各大城市访华演出。交响乐团演出,歌剧团演出等等访华的艺术演出日渐频繁。如:意大利歌剧团的访华演出中有普契尼名作《蝴蝶夫人》、《绣花女》、威尔逊《弄臣》、《茶花女》此外还有一些交响乐团在华演出活动终于可以更真切地了解西方、理解西方,提高对西方外国音乐文化艺术的欣赏、鉴赏水平。同时,为促进中国音乐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如中国艺术家梅兰芳的传统京剧的访美、访苏、访日、访英演出,歌舞剧作家黎锦晖率团赴南洋各地的巡回演出,民族乐器演奏家已仲乐《十面埋伏》的赴美演出,这些艺术家的演出为传承东方音乐艺术,促进近代中外音乐文化传播交流谱写了新的篇章。
  二、传播新音乐文化的使者——“中国留学生”
  “中国留学生”一词,清代末年(1860—1900年)由日本传入。1868年,日本开始接触西方音乐文化,并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明治维新运动后,中国的爱国青年为寻求救国之路,东渡日本,接受日本的音乐文化教育模式。1906年,留学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汤化龙在《教育唱歌集叙言》述:“予旅日青年,观其幼稚园,小学校、中学校、高等师范学校以及女子诸学校,莫不有体操音乐,以调剂其中,惟能以体操求身美,以音乐求心美”。“中国留学生”同时又是新音乐文化传播交流的使者,他们的留学活动开创了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对外传播交流的崭新时代。1927年,“国立音乐院”在上海成立,标志着“西乐东渐”在中国系统、全面的传播时期,从此,中国音乐文化教育进入了一个更新、更高层的阶段。
  三、中国留学生对新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
  近代音乐史上,一批批学成归来的学子们、国子们成为推动新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他们是人民音乐家、教育家、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剧作家。新中国诞生以来,第一代伟大的人物:
  1.萧友梅:中国第一个音乐博士,(1814—1940年),广东中山县人。1901年去日本学习教育及钢琴,并加入“同盟会”,他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开拓者、杰出的教育家,他对于中国新音乐文化的贡献以音乐教育最为突出。他的音乐具有德国作曲家的规范、风格,开拓了乐歌填词创作与专业音乐创作的相结合的新领域。作品有《问》、《南飞雁语》、《五四爱国歌》等代表作。
  2.赵元任:著名语言学家,江苏常州人,1920年留美归国、《教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海韵》等在作品代表着中国20年代“中国留学生”专业音乐创作的最高水平,音乐作品具有“中国化”的语言结构,抒情性的节奏特点。萧友梅称赵为“中国的舒伯特”,开创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新时代。
  3.王光祈:(1920年留学德国),运用音乐理论以及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解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运用比较音乐学,全面系统地向外国人介绍中国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并向国人介绍德国现代音乐学理论,为国人开拓了一个音乐理论的新视野。
  近代留学生中,还诞生了第一位中国作曲家——黄自。作品管弦乐《怀旧》曾在美国耶鲁大学演出并获得好评。这是中国第一部交响乐作品。喻宜萱:1935年赴美留学,在巴黎、伦敦举行独唱音乐会。这是第一位涉足美国乐坛的中国女歌唱家。周小燕:1945年在巴黎演出,被巴黎观众誉为“中国之莺”。
  4.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愚人,就读于
   北京艺术音乐系,国立音乐院、巴黎音乐院。主要作品有:《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音乐追求大众化风格,领导着中国近代无产阶级音乐文化的主流,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5.马思聪:(1912—1987),广东海丰人。中国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留学法国巴黎音乐院。
  6.早期音乐教育家沈心工:(1870—1947),上海人。曾留学日本学习音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并组织“音乐讲习会”对儿童心理特征和唱歌要求有着深入的观察和体验,是中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作者之一。著有《学校唱歌集》、《心工唱歌集》等。
  7.李叔同:(1880—1942),浙江人。1905年留学日本,学习绘画,钢琴与作曲理论。出版了中国最早的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音乐作品虽大多选自欧美流行曲调,填词常供景抒情,富于韵味,《春游》、《送别》等作品竟能传唱几十年不衰。
  四、近代新音乐文化的特点
  晚清以来,歌唱音乐以其独特的中国时代风格,民族特色,中国传统审美视角、丰富的语音韵味经历了学校音乐与抗日救亡这两大潮流的洗礼,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主体。
  “五·四”运动以来,新音乐文化普及到全国各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欢迎和接受。“新乐”的传播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形成全民族的、社会化的新音乐文化的教育与传播,新音乐文化追随着时代的步伐,继续开拓、发展、前进,并不断成长、成熟、壮大。
  与此同时,西方19世纪发明摄影技术以后,“照片”部分取代了绘画、图象,新音乐更是不用翻译地通行于全世界,传播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中西方新音乐文化传播与交流中起着它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危机的警告
  21世纪,西方强势文化的进入,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发扬、光大,这个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引发了我们对于“国乐主流”的深思。21世纪音乐的主流是什么呢?吸收了西洋音乐文化成分、因素、创作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音乐文化(37年的历史)正在蓬勃发展,影响将越来越大,我们是主动的学习,还是被动的接受呢。我想这将是我们今后工作和学习的主要任务。
  综上所述,青年是世界的主人,是民族的希望,新音乐文化的接受者、传播者,是推动新音乐文化向前发展的强而有力的主力军,是全人类社会的主流。把握时代的脉搏,宏扬民族文化,传播民族音乐,中国新青年应该为中国新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为中西方新音乐文化的交融、融合,作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指英语和汉语共同作为两种教学语言,或汉语和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共同作为教学语言。我国双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国际交流和科技切磋扫除语言障碍。  1929年。国际教育局在卢森堡召开的第一次双语教学会议是国际双语教育理论研究的里程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双语教育研究至今形成了三种基本取向:第一,“实践模式”取向。致力于教学模式的研
【主题要点】  世界历史下册第四、五、六单元从各个国家或联盟的角度切入,讲述了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亚非拉国家的发展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日本成为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曲折前进,苏联虽通过一系列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最终走向解体;东欧各国为摆脱斯大林模式,也进
当前,数学课堂越来越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多元化和个性,注重学生的体验知识的生成。用巧妙的导人从一开始就能吸引住学生,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状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就数学学科而言,由于其学科性质,难免给人以冷冰冰的感觉,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产生抗拒心理。因此,如何设计课堂导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初中数学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好的课堂导入,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至关重
[摘要]通过创造教育思想在全区基础教育领域全方位、全过程的广泛应用,从认识上,建构”区域推进创造教育”的运作范武;在实践中,成长一批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中小学生;造就一支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力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学校。  [关键词]三维一体;理念;课程;制度;组织    “文明的历史,主要是人类创造力的纪录。”(奥斯本)——题记  “十一五”期间,我区确立的重点科研项目为——《三维一
[摘要]聋生的习作教学,要符合聋生的精神世界、聋生的成长需要来设计,把话语权交给聋生,让他们真正获得自主作文的空间。  [关键词]聋生;自主作文    聋生的作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语文老师头痛的问题,语句不通,说话颠三倒四,没有一定的语序,不能围绕一件事来叙述,这些都是聋生作文中最常见的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聋生作文水平如此低下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不能针对聋生的精神世界、话语方式以及聋生的成长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是涌动着的生命体,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然而对每个个体而言,其经验世界又都是独特的。因此,语文教学要确立生命意识,给学生发表独特见解的空间,允许不同观点的讨论争辩,使课堂成为生命对话的“师生场”,从而彰显生命的活力。  一、挑战文本,不唯书  在文本的研读中,同样需要“不唯书”、“不唯实”的精神,需要“发现问题
《物证技术学》是一门研究物证技术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科,其使命是要为办案部门查明案情并公正处理各类案件而研究发现物证、记录物证、提取物证和鉴定物证的科学方法。《物证技术学》是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多门学科与法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法学专业学科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有着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但在最近几年的教学中,笔者了解到国内多数院校的法学专业的《物证技术学》教学出现了与其要求不相适当
语文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悠久的传统赋予了它相对的稳定性,方兴未艾的新课程改革春风又给它灌注了新的生命力。提起语文,学生的感受是“想说爱你不容易”,教师的感受是“让我喜欢让我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一直致力于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爱上语文。反复探索中我发现还是需要回归本色,立足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怎样才能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提高语文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注重知识与技能,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增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课堂教学要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施自主、
课堂学习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要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首先要学生爱上你的课堂。    一、要善用眼神。    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的眼神在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可以表达关爱,赞许,生气。我记得第一次接二(6)班数学时,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我知道这是一群不寻常的孩子,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平时自由散漫惯了,满脸的不屑一顾。但我明白,这些孩子比其他人更需要关爱。第一节课,有的捣乱,有的心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