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概念教学是初中阶段生物教学的基础,透彻掌握生物概念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在符合初中生概念认知规律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概念教學;教学策略;初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0-0056-02
引 言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包括概念的名称、内涵、外延和例证等方面,其中,内涵是核心部分,包括概念的产生、条件、实质、结构、功能等。《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了10个一级主题、50个重要概念,还特别强调了教师及学生应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刘恩山教授也曾经在修订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时提出“将凸显自然科学的核心概念”作为修订要点。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及认知规律,注重揭示概念的本质[1]。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对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能力,但由于缺乏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对概念的认知容易停留在感性认识或错误的前科学概念认知上。据此,笔者结合生物教学实践,针对初中生物教材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探索出一些有效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策略。
一、妙心巧设,导出概念名称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共情
良好的导入环节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活跃课堂气氛。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也就是说生活即教育。”生物学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实、现象、问题等,将其与概念教学相结合,创设适宜的情境,使学生对生活情境共情,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导其思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例如,在教学“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园丁同学每日为班级里的植物浇水的事例导入;在教学“植物的有性生殖”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春天盛开的桃花到夏天就变成桃子的现象;在教学“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的概念时,教师可以收集学生当天吃的早饭的照片作为导入素材。
(二)巧设课前游戏,激发学习动机,拉近师生关系
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概念本身是枯燥乏味的,若教师单纯用学术性语言传递生物学概念,如“光合作用”,会降低学生的认知驱动力,而简单有趣的小游戏可以作为“开胃菜”,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3]。例如,在教学“耳的结构与功能”概念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让一位学生蒙住双眼,用耳朵来分辨同学的声音,猜出对方的名字,从而导出耳朵这一器官的重要性;在教学“人体的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概念时,教师可以进行击鼓传花游戏,考察学生的反应能力,从而导出神经系统调节的知识;在教学“植物的光合作用”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从而导出植物光合作用与阳光的关系;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找蝴蝶,从而导出保护色的适应理论。
(三)情境激疑,实施启发式教学
阿特金森在成就动机理论中提出,绝大多数学生属于追求成功的学习者,在不断提出疑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完成任务的幸福感和价值感。教师应基于概念内容,结合学生已有认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并解决疑问的动力。例如,在教学“鸟类适应飞行的特点”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人类为什么不适合飞行,让学生探索飞行的秘诀;在教学“植物的无性生殖”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获得与亲本一模一样的植物;在教学“人体的消化系统”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人为什么每天都要排便;在教学“眼球的结构与功能”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为什么戴眼镜,为什么会近视,等等。
二、科学探究,建构概念内涵
(一)分解概念,产生多个次位概念
概念的内涵往往包括概念的产生、条件、本质、原理等,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教师在教学前应明确核心概念和次位概念,厘清次位概念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教学层次分明,能够突出重难点,更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讲解具有内在关联的概念,进而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认知[4]。例如,在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概念时,教师可以把光合作用这一核心概念分解成光合作用的原料、光合作用的产物、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合作用的场所四个次级位概念,引导学生对这四个次位概念分别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构建核心概念;在讲解“人体的泌尿系统”概念时,教师可以尿液为主线,引导学生对尿液的形成、尿液的排出这两个次位概念进行探究,构建泌尿系统这一核心概念。
(二)制作模型,将抽象化概念具体化
模型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的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手段表达,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表达。初中阶段,实物模型建构是教学中的常用手段,通过实物模型直观教学,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探究直观模型,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学生对生物概念的感性概括认知过渡到理性概括认知。例如,在教学“小肠的结构与功能”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折纸,画出小肠的绒毛,体会小肠比较长、表面积大等特点;在教学“中耳鼓膜的结构与功能”概念时,教师可以用塑料瓶代表外耳道,用气球薄膜代表鼓膜,用牙签代表听小骨,通过对着塑料瓶大声叫,观察牙签和气球薄膜的变化;在教学“生态系统的组成”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瓶的成分组成和变化。 (三)问题任务驱动,自主探究概念内涵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倡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而生物学科是一门与实验密切联系的学科,所以教师采用“提出问题—布置任务—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这既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提高其知识迁移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还可以逐步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充实或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知识内化过程。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操作给予其正确的评价,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来完成整节课的教学,如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如何探究这些条件,种子萌发只需要外界条件吗,如何证明种子萌发需要内部条件。在教学“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产物”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萨克斯的天竺葵实验,然后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设计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是氧气。
(四)对比差异,凸显概念内涵,强化认知
概念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不同概念之间的对比学习,学生可以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也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例如,在教学“小肠的结构与功能”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小肠和大肠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对比,凸显小肠的长度、小肠绒毛和表面积的大、毛细血管的缠绕、消化液的数量,从而导出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在教学“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人体的尿液和血液颜色、成分、功能进行对比,从而推导出血液是如何变成尿液的。
三、提升素養,应用延伸概念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能力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可以防止原有经验的惰化,是学生能力和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生物概念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回归生活,概念的延伸应用是培养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细胞的呼吸作用”概念时,教师可以结合之前学习的“光合作用”概念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让学生提出具体的措施并说明理由,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又如,在教学“眼球的结构和功能”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建议,并说一说这么做的原因。
四、启发思维,增加互动拓展概念
布卢姆等人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只要恰当注意教学中的主要变量,就有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达到掌握水平。因此,教师应在讲授相对抽象的概念时设计好课前、课上和课后教学环节。例如,教师应在课前进行前概念梳理、小组合作课前准备、微课教学视频播放等,在课上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课后,教师可以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作业,也可以让学生个体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可以让学生做“小老师”,在下节课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延长概念教学的时间,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概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化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化抽象理解为具象理解,启发学生自觉概括概念,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概念,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参考文献]
黄东姐.前概念转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2019,54(06):26-27.
蔡丽萍.初中生物学中常见的前科学概念及其转化[J].中学生物教学, 2017(06):19-21.
邵建美.有效进行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策略探讨[J].中学生物学,2013,29(01):39.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概念的表述与传递[J].中学生物学,2011(01):3-5.
作者简介:王羿廷(1988.11—),女,江苏徐州人,中学一级教师,曾获昆山市初中生物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关键词:概念教學;教学策略;初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0-0056-02
引 言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包括概念的名称、内涵、外延和例证等方面,其中,内涵是核心部分,包括概念的产生、条件、实质、结构、功能等。《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了10个一级主题、50个重要概念,还特别强调了教师及学生应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刘恩山教授也曾经在修订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时提出“将凸显自然科学的核心概念”作为修订要点。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及认知规律,注重揭示概念的本质[1]。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对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能力,但由于缺乏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对概念的认知容易停留在感性认识或错误的前科学概念认知上。据此,笔者结合生物教学实践,针对初中生物教材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探索出一些有效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策略。
一、妙心巧设,导出概念名称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共情
良好的导入环节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活跃课堂气氛。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也就是说生活即教育。”生物学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实、现象、问题等,将其与概念教学相结合,创设适宜的情境,使学生对生活情境共情,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导其思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例如,在教学“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园丁同学每日为班级里的植物浇水的事例导入;在教学“植物的有性生殖”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春天盛开的桃花到夏天就变成桃子的现象;在教学“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的概念时,教师可以收集学生当天吃的早饭的照片作为导入素材。
(二)巧设课前游戏,激发学习动机,拉近师生关系
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概念本身是枯燥乏味的,若教师单纯用学术性语言传递生物学概念,如“光合作用”,会降低学生的认知驱动力,而简单有趣的小游戏可以作为“开胃菜”,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3]。例如,在教学“耳的结构与功能”概念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让一位学生蒙住双眼,用耳朵来分辨同学的声音,猜出对方的名字,从而导出耳朵这一器官的重要性;在教学“人体的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概念时,教师可以进行击鼓传花游戏,考察学生的反应能力,从而导出神经系统调节的知识;在教学“植物的光合作用”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从而导出植物光合作用与阳光的关系;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找蝴蝶,从而导出保护色的适应理论。
(三)情境激疑,实施启发式教学
阿特金森在成就动机理论中提出,绝大多数学生属于追求成功的学习者,在不断提出疑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完成任务的幸福感和价值感。教师应基于概念内容,结合学生已有认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并解决疑问的动力。例如,在教学“鸟类适应飞行的特点”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人类为什么不适合飞行,让学生探索飞行的秘诀;在教学“植物的无性生殖”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获得与亲本一模一样的植物;在教学“人体的消化系统”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人为什么每天都要排便;在教学“眼球的结构与功能”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为什么戴眼镜,为什么会近视,等等。
二、科学探究,建构概念内涵
(一)分解概念,产生多个次位概念
概念的内涵往往包括概念的产生、条件、本质、原理等,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教师在教学前应明确核心概念和次位概念,厘清次位概念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教学层次分明,能够突出重难点,更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讲解具有内在关联的概念,进而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认知[4]。例如,在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概念时,教师可以把光合作用这一核心概念分解成光合作用的原料、光合作用的产物、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合作用的场所四个次级位概念,引导学生对这四个次位概念分别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构建核心概念;在讲解“人体的泌尿系统”概念时,教师可以尿液为主线,引导学生对尿液的形成、尿液的排出这两个次位概念进行探究,构建泌尿系统这一核心概念。
(二)制作模型,将抽象化概念具体化
模型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的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手段表达,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表达。初中阶段,实物模型建构是教学中的常用手段,通过实物模型直观教学,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探究直观模型,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学生对生物概念的感性概括认知过渡到理性概括认知。例如,在教学“小肠的结构与功能”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折纸,画出小肠的绒毛,体会小肠比较长、表面积大等特点;在教学“中耳鼓膜的结构与功能”概念时,教师可以用塑料瓶代表外耳道,用气球薄膜代表鼓膜,用牙签代表听小骨,通过对着塑料瓶大声叫,观察牙签和气球薄膜的变化;在教学“生态系统的组成”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瓶的成分组成和变化。 (三)问题任务驱动,自主探究概念内涵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倡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而生物学科是一门与实验密切联系的学科,所以教师采用“提出问题—布置任务—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这既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提高其知识迁移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还可以逐步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充实或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知识内化过程。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操作给予其正确的评价,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来完成整节课的教学,如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如何探究这些条件,种子萌发只需要外界条件吗,如何证明种子萌发需要内部条件。在教学“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产物”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萨克斯的天竺葵实验,然后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设计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是氧气。
(四)对比差异,凸显概念内涵,强化认知
概念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不同概念之间的对比学习,学生可以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也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例如,在教学“小肠的结构与功能”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小肠和大肠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对比,凸显小肠的长度、小肠绒毛和表面积的大、毛细血管的缠绕、消化液的数量,从而导出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在教学“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人体的尿液和血液颜色、成分、功能进行对比,从而推导出血液是如何变成尿液的。
三、提升素養,应用延伸概念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能力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可以防止原有经验的惰化,是学生能力和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生物概念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回归生活,概念的延伸应用是培养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细胞的呼吸作用”概念时,教师可以结合之前学习的“光合作用”概念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让学生提出具体的措施并说明理由,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又如,在教学“眼球的结构和功能”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建议,并说一说这么做的原因。
四、启发思维,增加互动拓展概念
布卢姆等人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只要恰当注意教学中的主要变量,就有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达到掌握水平。因此,教师应在讲授相对抽象的概念时设计好课前、课上和课后教学环节。例如,教师应在课前进行前概念梳理、小组合作课前准备、微课教学视频播放等,在课上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课后,教师可以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作业,也可以让学生个体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可以让学生做“小老师”,在下节课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延长概念教学的时间,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概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化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化抽象理解为具象理解,启发学生自觉概括概念,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概念,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参考文献]
黄东姐.前概念转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2019,54(06):26-27.
蔡丽萍.初中生物学中常见的前科学概念及其转化[J].中学生物教学, 2017(06):19-21.
邵建美.有效进行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策略探讨[J].中学生物学,2013,29(01):39.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概念的表述与传递[J].中学生物学,2011(01):3-5.
作者简介:王羿廷(1988.11—),女,江苏徐州人,中学一级教师,曾获昆山市初中生物基本功比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