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教育理念,对教育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教育者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完整的人”的发展,而这个“完整的人”都涉及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信,使他们拥有能适应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一个人没有自信,将一事无成。有一位名人说过,一个人的失败,其实是自信的失败。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是一种动力,它将促使人充满信心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自信与自卑的累加效应,愈是自信,愈会成功,愈成功就愈有信心;反之愈是缺乏自信,则会导致更深的自卑。这说明自信是个人对自己的信念、能力和力量的正确评估,相信自己,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倾向,是人类健康的核心,是当代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
案例1:学生王一冰是个有着学习愿望且自尊心很强的小男孩,但他生性胆小,自卑。他对自己学习所做的一切都缺乏自信,可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很小,或者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小脸涨得绯红,还一副无所适从的样子。有时在我的鼓励下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结果把举起的小手又缩回去,平时,总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常常不敢展示自己,有时即便做的很好也怀疑自己错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有意识的常在同学们面前表扬他,鼓励他告诉他:“胆子放大些,别怕,其实你很棒,你要相信自己,即便错了也没关系,大人有时也会错的,何况你还是个孩子”同时又做家长的工作说,“根据你这孩子的性格,要少责备,多鼓励,要让孩子看到希望。”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诱导和疏通,发现他课堂发言比以前积极多了,语言也比以前流畅了,其他方面也敢于积极表现自己了,学习成绩也有明显提高。
案例2:三年级女生陈玉敏,长着一对呆呆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有些蜷曲。我接班后常听数学老师说她智商有问题,大脑连锥子都锥不进,成绩太差了。于是我特别关注她,发现她很腼腆,性格内向、胆小,不善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一声也不吭,平时跟人说话也是声音小得可怜。于是我有意接近她,可每当我靠近她时,她就紧张的不知如何是好。我便设法让她放松,用很温和的語气跟她聊天,上课时尽量态度和蔼,还故意把简单的问题让她回答,哪怕她答得只言片语,我也要夸奖一番,逐渐的,她脸上露出了笑容。还要求同学们平时多约她一起玩,多与她交流。在学习方面我总是耐心的辅导,梢有进步就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慢慢的,她活跃而胆大了,学习成绩也提高到了中等水平。
像以上这样缺乏自信的学生还有很多,究其成因大致有以下几个因素:
1.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教育方式又不得当,如:过度包办、过于粗暴、过多否定;消极的评价等给孩子造成精神压力,当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
2.个人因素
生活条件的优越,使孩子没有经受过打击,一旦遭受到了挫折,就灰心丧气,产生自卑心理,使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就这样长期受自卑、羞怯和恐惧等负面影响,使他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胆子也会越来越小。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或过于严厉,或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赏,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一旦如此,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自卑感了。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
那么,作为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用及大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去慢慢呵护。
第一,师爱是教育的基础。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开启学生自信心的钥匙。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爱,都愿意和教师交朋友。我们要把爱倾注给每一位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生活中像母亲;游戏时是同伴;困难前是导师。因为只有关心爱护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从而去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与其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学生才会信任你亲近你,你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
第二、是教师多用适当的鼓励性语言去激励。如:“真棒!”、“很能干”等。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就会看到自己的长处,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也可以用肢体语言(包括表情、动作、手势、眼神等行为)进行鼓励。如摸摸孩子的头、一个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或动作都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小学生正处于自信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鼓励、表扬,能激励和强化他们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加以肯定,使其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步树立“我能行”意识。鼓励也包括接纳孩子的失败与不足,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就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孩子的自信心才能日益增加。
第三、要信任和尊重学生。从教育的角度讲,信任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是培养孩子乐观自信的重要条件。得到尊重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使人意识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是有价值、有能力的,他们才能积极地学习、探索和创造,从而获得自信心。反之,得不到关注,感到自己被疏忽,他们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自信。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尊重和信任学生,创建平等、民主的和谐氛围,尊重孩子意愿,尊重他们取得的任何成绩。
第四、多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创造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充分的表现自己的能力,使他们在展示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因为成功感是一个人勇于向前的催化剂,是自信的源泉。
总之,教育不是把教师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而是协助学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接纳自己,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在生活、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树立起足够的自信心,他们才能不断前进。
案例1:学生王一冰是个有着学习愿望且自尊心很强的小男孩,但他生性胆小,自卑。他对自己学习所做的一切都缺乏自信,可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很小,或者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小脸涨得绯红,还一副无所适从的样子。有时在我的鼓励下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结果把举起的小手又缩回去,平时,总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常常不敢展示自己,有时即便做的很好也怀疑自己错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有意识的常在同学们面前表扬他,鼓励他告诉他:“胆子放大些,别怕,其实你很棒,你要相信自己,即便错了也没关系,大人有时也会错的,何况你还是个孩子”同时又做家长的工作说,“根据你这孩子的性格,要少责备,多鼓励,要让孩子看到希望。”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诱导和疏通,发现他课堂发言比以前积极多了,语言也比以前流畅了,其他方面也敢于积极表现自己了,学习成绩也有明显提高。
案例2:三年级女生陈玉敏,长着一对呆呆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有些蜷曲。我接班后常听数学老师说她智商有问题,大脑连锥子都锥不进,成绩太差了。于是我特别关注她,发现她很腼腆,性格内向、胆小,不善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一声也不吭,平时跟人说话也是声音小得可怜。于是我有意接近她,可每当我靠近她时,她就紧张的不知如何是好。我便设法让她放松,用很温和的語气跟她聊天,上课时尽量态度和蔼,还故意把简单的问题让她回答,哪怕她答得只言片语,我也要夸奖一番,逐渐的,她脸上露出了笑容。还要求同学们平时多约她一起玩,多与她交流。在学习方面我总是耐心的辅导,梢有进步就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慢慢的,她活跃而胆大了,学习成绩也提高到了中等水平。
像以上这样缺乏自信的学生还有很多,究其成因大致有以下几个因素:
1.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教育方式又不得当,如:过度包办、过于粗暴、过多否定;消极的评价等给孩子造成精神压力,当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
2.个人因素
生活条件的优越,使孩子没有经受过打击,一旦遭受到了挫折,就灰心丧气,产生自卑心理,使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就这样长期受自卑、羞怯和恐惧等负面影响,使他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胆子也会越来越小。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或过于严厉,或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赏,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一旦如此,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自卑感了。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
那么,作为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用及大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去慢慢呵护。
第一,师爱是教育的基础。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开启学生自信心的钥匙。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爱,都愿意和教师交朋友。我们要把爱倾注给每一位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生活中像母亲;游戏时是同伴;困难前是导师。因为只有关心爱护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从而去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与其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学生才会信任你亲近你,你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
第二、是教师多用适当的鼓励性语言去激励。如:“真棒!”、“很能干”等。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就会看到自己的长处,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也可以用肢体语言(包括表情、动作、手势、眼神等行为)进行鼓励。如摸摸孩子的头、一个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或动作都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小学生正处于自信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鼓励、表扬,能激励和强化他们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加以肯定,使其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步树立“我能行”意识。鼓励也包括接纳孩子的失败与不足,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就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孩子的自信心才能日益增加。
第三、要信任和尊重学生。从教育的角度讲,信任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是培养孩子乐观自信的重要条件。得到尊重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使人意识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是有价值、有能力的,他们才能积极地学习、探索和创造,从而获得自信心。反之,得不到关注,感到自己被疏忽,他们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自信。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尊重和信任学生,创建平等、民主的和谐氛围,尊重孩子意愿,尊重他们取得的任何成绩。
第四、多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创造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充分的表现自己的能力,使他们在展示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因为成功感是一个人勇于向前的催化剂,是自信的源泉。
总之,教育不是把教师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而是协助学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接纳自己,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在生活、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树立起足够的自信心,他们才能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