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后的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使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气象,让广大的语文教师为之耳目一新,但很多事物往往是过犹不及的,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以下几种现象值得广大老师思考。
一、课文教学例子功能的弱化
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珍珠鸟》,他对文本的处理仅仅是让学生粗浅地浏览了一下,便丢在一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形式多样的有关鸟的散文,鸟的诗词,鸟的电影。一堂课下来,充斥学生耳目的是与文本毫不相关的鸟的各种知识。在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眼里,文本已不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仅仅是一个教学的“引子”而已。
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课文是个例子”。能成为例子的课文,应该是文质兼美的:无论语言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应该是典范的。在语文课堂中要通过朗读、诵读、熟读、背诵,使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达到“滚瓜烂熟”,在读中去把握作品的语言内涵、思想内涵。
二、语文教师角色功能的退化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出现了好多形式更为自由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如“表演式”“采访式”“辩论式”等等。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而有的语文教师只抓住了它的后半句,即“以学生为主体”。于是乎,有些语文课堂完全成了学生自我表演的场所。我们不由得产生一些疑问:语文课堂经常性地让学生这样去表演、辩论,是否会让学生认为原来语文学习竟是这般的——只须学着明星的模样挤挤眉,弄弄眼,动动嘴皮子就行了?而如果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们还能静得下心来读书,静得下心来领悟吗?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大量脍炙人口的文章,而对这些文章的学习是需要我们教师带着学生共同去潜心苦读的。
从新课改的视角来说,教师就应该像一个导游。他将学生——“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落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而是适时出面作精彩解说,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像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絕时轻灵而高妙的一点,即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奇效。
三、表扬肯定彻底充斥课堂
今天的学生很幸运,在语文课堂上不管你回答得怎样,听到的一律是“你答得真好”“你真棒”等表扬式话语。据报道:一次语文公开课上,有一位学生读了朱自清的《背影》后,一大“发现”竟然是: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严重违反了交通规则!对此,老师居然还鼓励他的发现是独特的,并热情洋溢地号召其他学生向这位同学学习。感人至深的散文名篇被“发现”成这个样子,还是在老师的深情的赞许中。
积极的表扬与肯定固然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是说意为着不能对学生进行批评与否定了。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没有否定,没有甄别,没有结果,那么,这个课堂上的语文老师应当认为是对教学的不负责任。
四、现代教学手段的滥用
凡是公开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这似乎已成了一条不约而同的定规。一堂课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课件内容的展示,教师只需在一旁微笑着点点鼠标就行了。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学生从中学到了些什么呢?优秀的文学作品是需要用我们的心去研读。去品味,去咀嚼的,这绝非是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所能替代和完成的。
笔者认为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应相得益彰,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传统教学手段虽然有很多局限,但有些地方现代教学媒体还是无法替代的。要使课堂融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于一体,教师必须要突破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不相融的思想束缚,将二者融为一体,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教学。
新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对于新思想,新理念的理解和运用。我们应当采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既要敢于拿来,又要善于鉴别,为我所用。如何借助课改的东风,让包括“差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使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乐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作为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都有责任为之付出努力。
一、课文教学例子功能的弱化
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珍珠鸟》,他对文本的处理仅仅是让学生粗浅地浏览了一下,便丢在一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形式多样的有关鸟的散文,鸟的诗词,鸟的电影。一堂课下来,充斥学生耳目的是与文本毫不相关的鸟的各种知识。在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眼里,文本已不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仅仅是一个教学的“引子”而已。
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课文是个例子”。能成为例子的课文,应该是文质兼美的:无论语言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应该是典范的。在语文课堂中要通过朗读、诵读、熟读、背诵,使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达到“滚瓜烂熟”,在读中去把握作品的语言内涵、思想内涵。
二、语文教师角色功能的退化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出现了好多形式更为自由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如“表演式”“采访式”“辩论式”等等。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而有的语文教师只抓住了它的后半句,即“以学生为主体”。于是乎,有些语文课堂完全成了学生自我表演的场所。我们不由得产生一些疑问:语文课堂经常性地让学生这样去表演、辩论,是否会让学生认为原来语文学习竟是这般的——只须学着明星的模样挤挤眉,弄弄眼,动动嘴皮子就行了?而如果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们还能静得下心来读书,静得下心来领悟吗?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大量脍炙人口的文章,而对这些文章的学习是需要我们教师带着学生共同去潜心苦读的。
从新课改的视角来说,教师就应该像一个导游。他将学生——“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落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而是适时出面作精彩解说,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像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絕时轻灵而高妙的一点,即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奇效。
三、表扬肯定彻底充斥课堂
今天的学生很幸运,在语文课堂上不管你回答得怎样,听到的一律是“你答得真好”“你真棒”等表扬式话语。据报道:一次语文公开课上,有一位学生读了朱自清的《背影》后,一大“发现”竟然是: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严重违反了交通规则!对此,老师居然还鼓励他的发现是独特的,并热情洋溢地号召其他学生向这位同学学习。感人至深的散文名篇被“发现”成这个样子,还是在老师的深情的赞许中。
积极的表扬与肯定固然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是说意为着不能对学生进行批评与否定了。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没有否定,没有甄别,没有结果,那么,这个课堂上的语文老师应当认为是对教学的不负责任。
四、现代教学手段的滥用
凡是公开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这似乎已成了一条不约而同的定规。一堂课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课件内容的展示,教师只需在一旁微笑着点点鼠标就行了。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学生从中学到了些什么呢?优秀的文学作品是需要用我们的心去研读。去品味,去咀嚼的,这绝非是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所能替代和完成的。
笔者认为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应相得益彰,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传统教学手段虽然有很多局限,但有些地方现代教学媒体还是无法替代的。要使课堂融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于一体,教师必须要突破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不相融的思想束缚,将二者融为一体,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教学。
新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对于新思想,新理念的理解和运用。我们应当采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既要敢于拿来,又要善于鉴别,为我所用。如何借助课改的东风,让包括“差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使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乐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作为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都有责任为之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