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语文教学的根本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ouopo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的制定、新教材的推行,为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使语文教学的改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有的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历史课、主题班会课……本文针对这种现实,提出“语文教学要牢牢抓住语言这条根”这一观点,认为语文教学要以“读、品、写”为抓手,引导学生品味、敲打语言,带领学生行走在语言的世界里,从而使语文课堂散发出浓烈芬芳的语文味。
  关键词:语言 品味 语文味
  
  陈钟樑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凸现语文课堂的本色;一定要把语言的感悟、品味、积累、运用放在首位。我觉得,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棵树的话,语言应该是树根。只有根系发达,根深蒂固,才能保证大树在任何环境任何气候中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牢牢抓住语言这条根。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中牢牢抓住这条语言之根,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呢?我觉得“读、品、写”是三个有效的抓手。
  
  一、抓优美语言,深化一个“读”字
  
   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发展语言的连贯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而是倾注着作者浓烈感情的活的生命。通过表情朗读,可以使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作品的形象,生动的语言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心灵受到美的陶冶。如在上《再别康桥》这课时,导入文本后,我就立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调子朗读诗歌,并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朗读体验。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多次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在学习《雨巷》时,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我引导学生三读课文:一读,读准情感基调;二读,读出情感变化;三读,读出个性体验。学生通过三次层递式的朗读,慢慢领会了诗歌内容,走进了《雨巷》的意境。
  总之,语文教师要立足文本特色语言,引导学生读中感知大意,读中感受形象,读中积累发展语言,有效地体现读的层次、读的目标。这样,语文课堂就会因这精彩得当的读而折射出一股纯正浓郁的语文味道。
  
  二、重咬文嚼字,凸现一个“品”字
  
  记得朱熹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综观高中语文课本,大多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文并茂。语文课堂上,值得反复体察、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皆是。如能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听其声、辨其味、掂其分量、触其心跳,必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从而激活阅读内动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敏化语感、享受品之乐趣。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种品味语言的方法。
  其一,抓关键词句。只有抓住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仔细敲打,才能品到语文的真味。如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我设计了“品读细节、敲打语言”这一教学环节,有的学生由王熙凤服饰描写中的“凤”字“金”字,以及两个“洋”字,品出了她的富贵与俗气;有的学生由贾宝玉“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一句话中的“也”字,读出了贾宝玉对林妹妹的认可与喜爱;有的学生抓住贾母骂宝玉的话中的“孽障”一词,体味出了贾母对宝玉爱恨交加的感情;有的学生抓住宝玉摔玉后的一句“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中的“姐姐妹妹”一词,咂摸出了宝玉思想的进步性……再如我上《雷雨》时,和学生一道重点细读探讨了鲁侍萍的几句话。其中一句是:“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我与学生一起探讨,先把这句话做语义层面的划分,“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通过对语言与结构、修辞与音韵的分析讨论,体会到句中“有一天”、“连你”有特殊含义,所蕴含的是,你应该是最能认出“我”的呀,怎么会认不出呢!嗨,当年那个貌美的侍萍已一去不能复返了,岁月太残酷了。这句话将侍萍三十年来郁积于心的五味杂陈的万千心事融入其中。这里有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的深情,有只会存在于爱人间的嗔怪责备。
  关键词句往往能见出人物灵魂深处最隐秘的东西,抓住它们仔细敲打,还愁走不进人物内心吗?还愁我们的语文课堂没有语文味吗?
  其二,变换比较。受年龄和阅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语言的赏析、品评往往需要教师的开启和引领。此时,借助置换或添省的方式对词句进行比较,常常能快速有效地切入语言品味点,从中领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和精妙。如我在教学《再别康桥》时,将“彩虹似的梦”改换成“粉红色的梦”,让学生比较两者的表达效果。学生品味比较之后,围绕“彩虹似的梦”谈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有的读出了徐志摩的梦绚丽多彩又稍纵即逝,有的读出了徐志摩的梦高于现实且遥不可及,有的读出了彩虹与康桥在外形上的相似……在教学《登高》时,为了让学生体味意象选择对意境营造的作用,我将其首联改为“风和天暖鸳鸯飞,枫红沙黄鸟飞来”,在一阵笑声中,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在学习《故都的秋》时,为了让学生品到故都的秋味,我也采用了换词比较的方法。我引导学生找出五幅秋景图中能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特点的词语,并要求学生试着把它们换成其他的词语,比较其表达效果的差别。有的学生把“椽”字换成“间”字,品出了荒凉破败的感觉;有的学生把“很高很高”换成“很高”,读出了作者清闲的心境;有的学生把“几根”“尖细且长”换成“一丛”“又粗又矮”,咂摸出了故都的秋凄凉的特点……在讲到秋雨图的时候,有位同学提出不明白这一节中,两个都市闲人的微叹互答对表现故都的秋的作用,于是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唉,天可真凉了——”这句用两种不同的语调来读,一种是按正常语调读“了”字,一种是把“了”字的音拖长提高,通过这种比较朗读,学生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苍凉意境。
  语文课堂对词句品味的方式,远不止这些。但无论你采取何种教学策略,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风采神韵,从而积累语言,发展语感,提升语文素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但要善于捕捉文章中的品味点,还要逐步教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自己喜欢的句子品读,在品读感悟中抓住重点词语去体会、去想象,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实现与文本、作者、教师的对话,真正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目标,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三,借情感支点,揣摩一个“写”字。到目前为此,不少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是:阅读=阅读教学。其实不然,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通过语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是人对智慧的引导、激发和唤醒,是精神的交流与对话。当学生接受了文本信息,作者的感情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读者与作者情感上会通了,读者精神上就会感到丰富和充实,从而壮大精神力量。这个时候如能让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形诸文字,将会有创造的火花。学习完《游褒禅山记》后,我让学生用诗化的语言为文中所阐述的道理作一个注解。学习完《十八岁出门远行》后,我让学生以“经历与成长”为话题写一句话。学习完《别了,不列颠尼亚》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所表达感情的理解,为课文的题目作一个诗化的注解。学生对于这些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表现出了极大兴趣,佳作纷呈,创造的火花燃起了语文课堂的激情之火。下面摘录一些学生学习完《别了,不列颠尼亚》后,所写的佳作。
  生1:最是那号角声响起的时刻,
  中国人的血液在燃烧。
  道一声走好,道一声走好,
  那一声告别声中有着中国人的自豪。
  别了,不列颠尼亚!
  生2:一艘船,一艘历史的船,他满载了屈辱,满载着沧桑,在海风中渐渐远了,远了……
  生3: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
  “不列颠尼亚”划开了平静的海面。
  带着中国领土上的米字旗,
  它驶向西方的海面;
  带着中华民族150多年的耻辱,
  它消失在日落之处。
  生4:过去的已经凝固,前一秒钟也已是历史。
  一幕幕感人的教学情景、一个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告诉我: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牢牢抓住语言这条根,和学生一起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并在这过程中学习和吸收语言,形成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喜爱之情和玩味的乐趣,这样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浓郁芬芳的语文味。■
  参考文献:
  1.张新强著.语文教学科研的成果表达.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2.赵谦翔与绿色语文.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3.何晓文,程红兵著.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课教材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其他文献
读书之道在于读和写,怎样读书、怎样写作是学习语文的大事,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与大家交流自己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  古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最为简洁,最为恰当地告诉我们读与写的关系。但读书不是目的,只读不转化为知识和能力,那叫书虫。转化为知识和能力的表现是写。叶圣陶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而不歇”。知识的积累和文章的关系就像泉源和溪流的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表明“美育不仅成
<正>~~
期刊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如果我们将那些著名的特级教师对同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作一比较就会发现,由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不同,教案设计各异、教学方法有别、语言张力独具,因而也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教学风格。在这里,除了教学理念的引领作用外,教学方法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好的教学方法切入角度新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了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究。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喜欢运用体验教学法,让学生在较为独特的
以扬州地产草鸡为原料加工鸡汤,经L9(33)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出鸡汤最优烹制工艺为鸡汤原料肉、食盐与水配比50:1:110,先115℃加热20min,后80℃保温80min。将该鸡汤加工成包装制品,
笔者常去听理科教师上课,觉得语文教师应向理科教师学习。数理化课看起来都是符号、算式、公式等,似乎很枯燥,但数学老师讲公式,不是把公式推导过程一股脑儿抄出来,而是一步步演算
国学的内容体现了艺术特征与国家文化等诸多学科知识,这些知识内涵及学科文化都存在一定的发展性、国家性、历史性、现代性和延伸性,其中其延伸性所体现的古代文学价值不仅在
建立了快速测定鱿鱼生殖腺中PC(磷脂酰胆碱)的测定方法。利用依利特C8色谱柱(250mm&#215;4.6mm,5um);流动相:氯仿-甲醇-氨水(80:19.5:0.5)为流动相A,氯仿-甲醇-水-氨水(60:34:0.5:5.5)为流
利用网络环境实现思政自学的教学方式在高校教学中比较常见,随着网络的普及,高校思政教学从课堂搬到了网络,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从而帮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