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一文,旨在教育学生从小要立大志,并懂得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必须发奋努力。本文通过对比少年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远大抱负。故事情节简单,以问答形式,通过听话人和说话人的语言、神态,展现了人物情感,是学生品词悟句的好素材。低年级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句子教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全文的重点句,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人物言行的对比中,凸显人物情感,是本文语言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关键词】字词复习;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周恩来小时候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巩固本课的9个生字,正确书写“举”、“顾”等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郑重”、“若有所思”等词语的意思。
3.理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含义,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周恩来小时候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巩固本课的9个生字,正确书写“举”、“顾”等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郑重”、“若有所思”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含义,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
以人物语言为主线,引用课外资料,循序渐进,揭示人物精神品质,联系上下文品重点词句,在两次对比中,读中悟情、读中悟志。
教学过程:
一、字词复习,整体回顾,
(一)夯实基础,指导书写。
出示本课生字:举:重点讲撇、捺的舒展。顾:重点关注关键笔画:竖提。复习部首“页”是和头有关,顾是回头的意思。教师指导书写。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汉字的书写要求是规范、端正、整洁。注意形意相连,关注细微笔画,实施有效地识字教学。
(二)请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品悟语言
(一)了解人物对话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面对校长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说了什么?用横线画下来。想一想他们为了什么读书?
2.出示:为了家父而读书、
为了光耀门楣而读书:
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
(二)锁定读书目的:对比人物语言,层层深入,理解人物情感。
1.理解前两个学生的读书目的。
预设生成:学生能理解第一个同学就是为家人读书,不能够理解“光耀门楣”的意思。
结合资料,理解“光耀门楣”的意思。
出示图,理解“门楣”。 门楣,就是正门上方门框上部的横梁,一般都是用粗重的实木制成。古代,只有朝廷做官的人家才能在正门之上标示门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准有门楣的。既然只有朝廷做官的人家有门楣,那光耀门楣的读书目的是什么呢?(为当官,为了给自己家族争面子)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光耀门楣”的难点,此处借助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扫清阅读的障碍,从而理解第二个同学的读书目的,为下文对比周恩来的远大志向提供了阅读条件。
总结:学生体会到这两个同学读书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
2.理解周恩来的读书目的。
读第四段,画出描写周恩来的语句,读一读。
(1)抓语言体会不同:
出示:那位小同学站起来,郑重地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是怎样回答老校长的问题的?学生找到“郑重”。
手段1:查字典,理解“郑”的意思:严肃、认真地。进而理解“郑重”的意思。
手段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郑重”的意思。在生活中,你在什么时候看到过谁郑重的做过什么?说过什么?
预设回答:1.升旗仪式时,我郑重地敬队礼。
2.入队时,老师郑重地为我戴上红领巾。
手段3:读书。谁能用严肃、认真的语气来读一读描写周恩来的话,指名读。
【设计意图】低年级要培养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学生在查字典中,既教给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又扫清了词义的障碍。
1.抓神态体会不同:
看来周恩来的这句话不是随便说出来的,你还能从哪个词看出来他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学生找到“若有所思”。 周恩来若有所思想到了什么呢?
出示资料,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少年周恩来在租界地看到一个妇女被外国人欺负的情景。
听完这个故事,你知道周恩来若有所思的是什么?
预设:中国太落后了,中国人被人欺负,中国老百姓受苦受难。
此时,他回想起在租界看到的令人愤恨的情景,所以周恩来郑重地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对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情感理解不深。此处引入小故事,既可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又可以体会人物情感。从而理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含义。
2.抓侧面描写体会不同
听到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校长的反应是什么呢?谁来读一读描写校长的句子。
出示句子:话音刚落,老校长浑身一振,大声说:“好!好!这话讲得好!”
手段1:抓动作:“浑身一振”,引导学生体会校长对周恩来的话感到意外。
手段2:抓标点:比较句子,理解三个感叹号所表达的意思。
出示:老校长浑身一振,大声说:“好,好,这话讲得好。”
老校长浑身一振,大声说:“好!好!这话讲得好!”
通过对比,学生体会到周恩来的回答使老校长深受感动,连声夸赞。谁来读读这句话?老校长连说三个好,赞叹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周恩来年少却有大志。
手段3:抓不同:联系上文,校长对三个学生的回答,态度有什么不同吗?
出示:老校长听后笑了笑,没有回答。
老校长还是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老校长浑身一振,大声说:“好!好!这话讲得好!”
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体会到老校长此时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因为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怀有爱国情怀、志向远大的少年。
接读重点句:在老校长期待的目光中,周恩来郑重地说——
面对此时中华的贫穷和落后,周恩来郑重地说——
为了将来祖国的强大,周恩来郑重地说——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要能够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通过对比,在三好三叹中,体会出老校长被周恩来的话深受感动。
3.整体回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结尾延伸,升华品质
出示周恩来的生平简介视频。
1.学生谈观后感。
2.教师小结。正因为少年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所以伟人周恩来一生践行了为中华崛起而奋斗。让我们怀着敬意再读课题——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资料的引入,加深学生对重点句的理解,产生对周恩来无上的敬意。
【关键词】字词复习;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周恩来小时候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巩固本课的9个生字,正确书写“举”、“顾”等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郑重”、“若有所思”等词语的意思。
3.理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含义,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周恩来小时候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巩固本课的9个生字,正确书写“举”、“顾”等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郑重”、“若有所思”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含义,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
以人物语言为主线,引用课外资料,循序渐进,揭示人物精神品质,联系上下文品重点词句,在两次对比中,读中悟情、读中悟志。
教学过程:
一、字词复习,整体回顾,
(一)夯实基础,指导书写。
出示本课生字:举:重点讲撇、捺的舒展。顾:重点关注关键笔画:竖提。复习部首“页”是和头有关,顾是回头的意思。教师指导书写。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汉字的书写要求是规范、端正、整洁。注意形意相连,关注细微笔画,实施有效地识字教学。
(二)请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品悟语言
(一)了解人物对话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面对校长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说了什么?用横线画下来。想一想他们为了什么读书?
2.出示:为了家父而读书、
为了光耀门楣而读书:
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
(二)锁定读书目的:对比人物语言,层层深入,理解人物情感。
1.理解前两个学生的读书目的。
预设生成:学生能理解第一个同学就是为家人读书,不能够理解“光耀门楣”的意思。
结合资料,理解“光耀门楣”的意思。
出示图,理解“门楣”。 门楣,就是正门上方门框上部的横梁,一般都是用粗重的实木制成。古代,只有朝廷做官的人家才能在正门之上标示门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准有门楣的。既然只有朝廷做官的人家有门楣,那光耀门楣的读书目的是什么呢?(为当官,为了给自己家族争面子)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光耀门楣”的难点,此处借助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扫清阅读的障碍,从而理解第二个同学的读书目的,为下文对比周恩来的远大志向提供了阅读条件。
总结:学生体会到这两个同学读书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
2.理解周恩来的读书目的。
读第四段,画出描写周恩来的语句,读一读。
(1)抓语言体会不同:
出示:那位小同学站起来,郑重地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是怎样回答老校长的问题的?学生找到“郑重”。
手段1:查字典,理解“郑”的意思:严肃、认真地。进而理解“郑重”的意思。
手段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郑重”的意思。在生活中,你在什么时候看到过谁郑重的做过什么?说过什么?
预设回答:1.升旗仪式时,我郑重地敬队礼。
2.入队时,老师郑重地为我戴上红领巾。
手段3:读书。谁能用严肃、认真的语气来读一读描写周恩来的话,指名读。
【设计意图】低年级要培养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学生在查字典中,既教给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又扫清了词义的障碍。
1.抓神态体会不同:
看来周恩来的这句话不是随便说出来的,你还能从哪个词看出来他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学生找到“若有所思”。 周恩来若有所思想到了什么呢?
出示资料,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少年周恩来在租界地看到一个妇女被外国人欺负的情景。
听完这个故事,你知道周恩来若有所思的是什么?
预设:中国太落后了,中国人被人欺负,中国老百姓受苦受难。
此时,他回想起在租界看到的令人愤恨的情景,所以周恩来郑重地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对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情感理解不深。此处引入小故事,既可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又可以体会人物情感。从而理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含义。
2.抓侧面描写体会不同
听到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校长的反应是什么呢?谁来读一读描写校长的句子。
出示句子:话音刚落,老校长浑身一振,大声说:“好!好!这话讲得好!”
手段1:抓动作:“浑身一振”,引导学生体会校长对周恩来的话感到意外。
手段2:抓标点:比较句子,理解三个感叹号所表达的意思。
出示:老校长浑身一振,大声说:“好,好,这话讲得好。”
老校长浑身一振,大声说:“好!好!这话讲得好!”
通过对比,学生体会到周恩来的回答使老校长深受感动,连声夸赞。谁来读读这句话?老校长连说三个好,赞叹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周恩来年少却有大志。
手段3:抓不同:联系上文,校长对三个学生的回答,态度有什么不同吗?
出示:老校长听后笑了笑,没有回答。
老校长还是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老校长浑身一振,大声说:“好!好!这话讲得好!”
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体会到老校长此时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因为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怀有爱国情怀、志向远大的少年。
接读重点句:在老校长期待的目光中,周恩来郑重地说——
面对此时中华的贫穷和落后,周恩来郑重地说——
为了将来祖国的强大,周恩来郑重地说——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要能够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通过对比,在三好三叹中,体会出老校长被周恩来的话深受感动。
3.整体回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结尾延伸,升华品质
出示周恩来的生平简介视频。
1.学生谈观后感。
2.教师小结。正因为少年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所以伟人周恩来一生践行了为中华崛起而奋斗。让我们怀着敬意再读课题——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资料的引入,加深学生对重点句的理解,产生对周恩来无上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