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针对学生作文立意单一、内容空洞、视野狭窄的问题,结合高一必修1二模块中关于“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的训练要求,根据精细化教学思想,以思维方法为突破口,设计了一节《超越自我,走向无限》的作文课。
同时本节课也是学校确定的新课程作文教学探究课。
【课堂描述】
师:同学们,我想同大家做个思维比赛,看谁的反应既快又好,为了体现公平,题由你们出。具体方式如下:随机点一位同学,点到的同学随口说出一个词语,在三分钟内,看谁由这个词想到的信息最多。
生1:愁。
同学们进行思考,然后由学生主动来展示成果。
生2:伤心、成绩差、天气不好、父母离婚、生病、班委工作难做。
生3:身体矮、爸爸打牌、吵架、心情不好、作文难写、读书苦、妈妈身体不好、爷爷离世、朋友不和。
教师展示:学生不听话、学校发展困难多、万州交通发展受限、长江环境治理难、舟曲泥石流、西部大开发、世界能源短缺、伊拉克战争、项羽之愁、诸葛亮之悲、故土难回、理想难追、秋愁、夏忧、花谢、雨飘、愁心、愁月……
学生惊叹。
师:同学们想不想也有这样的思维?
生齐声回答:想。
师:同学们,不是你们的思维不好,只是因为你们被自己所束缚,思维的视野只局限于“自我”这个狭窄的空间。如果我们能突破自我,从“我”走向社会,从“我”走向历史,从“我”走向未来,从“我”走向整个的世界,结果会怎么样呢?不妨我们还是由同学们出题,以“自我”为起点,走向广阔的天地。
生4:母亲。
同学们思考并记录。
学生主动展示:
生5:妈妈、奶奶(是妈妈的母亲)、用身体顶住水泥板的母亲、在危险到来时抬起汽车的母亲、孟母、岳飞之母。
师评:很好,思维已经走向了社会与历史,如果你再着眼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社会、不同领域,这样视野会更宽。如:林肯的母亲、阿富汉手抱生命垂危之子的母亲、史铁生的母亲、未来的母亲……
另外,我们不仅要会从事物本身去思考,还可以从事物比喻义更甚至是引申义去思考,你们会得到更大的空间。
学生思考,然后主动展示。
生6:大地母亲、树是叶的母亲、母校、家乡、祖国、地球。
师评:这位同学从比喻义这个角度得到了这么多的成果,思维能力不错。我们还能不能从引申义去思考?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
学生思考,然后主动展示。
生7:挫折是勇气之母、黑夜是白昼之母、现在是未来之母。
生8:忧患是奋发之母、理想是成功之母、平凡是伟大之母。
师评:同学们比我聪明,好多我都没想到,你们想到了。刚才同学们的思维都是顺向的,如果从逆向去思维,你们会拓展出一个更大的思维空间。如:溺爱是不幸的母亲、失败是失败的母亲。
同学们思考,然后主动展示。
生9:退是进的母亲、悲是喜的母亲、离是合的母亲。
生10:自甘平凡是平庸的母亲、科技是污染的母亲、战争是死亡的母亲、灾难是坚强的母亲。
师:同学们此刻感觉是站在自己的那口井底还是站到无边的天地下?我们作文笔下无物,提笔难书,不是我们没有世界,只是我们把世界遗忘了。当我们突破自己个人的狭小空间,拥抱整个社会、历史与认知领域时,我们的作文终于回归到了它真正的位置。现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走出自我的方法,让我们好好把握住它。
生11:由自己想到他人、而且范围由小到大。
生12:还要由本义——比喻义——引申义。
生13:顺向——逆向。
教师总结:由己及人、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现在到历史、由当前到未来、由顺向到逆向、由人到物、由物及人……这拓展的是思维广度。
本义——比喻义——引申义这是立足于一点,往纵深处去思考,这拓展的是思维的深度。
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训练自己:请以“钥匙”为对象思考。
学生思考,然后主动展示。
生14:忘在门口的钥匙、囚人所期待的钥匙、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破解密码的钥匙。
生15:秋天是思考的钥匙、忠诚是打开帝王之门的钥匙、善开启恶的钥匙、踏实是学习成功的钥匙、雷是吹开春之门的钥匙。
师:当思维的空间向我们敞开后,就如我们扑入满山红叶的秋野,拾起哪一片,珍藏哪一片?请同学们以第一个话题“母亲”为对象,你会选什么来写?为什么?
同学们交流讨论,再主动展示。
生16:我写汶川地震中留短信的母亲,因为她最能打动我的心。
生17:我写自己的妈妈,因为她最熟悉。
生18:我选伊拉克战火中的母亲,因为生命是最深刻的主题。
生19:我选坚持是成功的母亲,因为我自己最差坚持。
生20:我选灾难是坚强的母亲,因为它有创意。
……
教师总结:什么是自己最应该选的?就如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那样,选自己最熟的、最有意义的、最心动的、最有创意的、最有话可说的、最小的。
(学生根据学案进行本节课思维训练和确立写作角度练习略,本课总结略,作业略。)
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教学,成功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
一、以思维训练为突破口,是本课成功的关键。
学生之所以谈作色变,几次作文都出现假、大、空的毛病,究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思维方法与能力不够。语言大师吕叔湘说过:思维是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的思维。
因此,我把思维训练作为本节课的突破口,作为“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这一作文序列训练的突破口。
1.用思维风暴训练方式(既比赛)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与教师的对比中发现自我思维问题——局限于自我。
2.以“母亲”为话题,引导学生从思维方式上由自我到他人、由近及远、由现实到历史等方面进行思考,从而突破学生思维自我的局限性,获得广阔的思维空间。
3.承接思维广度训练,再引导学生从本义——比喻义——引申义进行纵向思维。以此从思维深度上对学生进行训练。
4.辩证思维、逆向思维是高品质思维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思维广度与深度训练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5.借助“钥匙”这个话题进行思维的综合训练,以此进一步理解本节课的思维方法。
6.最后以学案为载体,让学生运用所学思维方法进行练习,达到运用水平的掌握。
7.要求学生课后运用本课思维方法,采用思维风暴方式进行每日一练或者一赛。以此进行反复实践,从而形成习惯,最终形成能力。
整堂课,思维方法的引导与思维训练贯穿其中。这就改变了传统以写法或者技巧的训练为主、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学生不再是看客与听众,而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心灵与世界的交融,是认知视野的拓展。教师不再是课堂的霸主,而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指点迷经的智者,学习征途中的号角。
二、教学的精细化。
教学“精细化”即优化和细化,它是教学设计的一种观念,一种意识,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是教学有效化的本质要求。
1.课前准备的精细化:为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课前一是认真总结、归纳、分析本期学生作文的问题。二是上网查阅与思维训练方面的资料,并结合思维品质的三个特点:广度、深度、灵敏度进行研究。力求问题找得最准、方法引导最得当。
2.教学设计的精细化:一是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还学生主体、主动学习等新课程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基本上只有引导、评价、总结,讲课时间不足课堂时间的五分之一。学生活动充分、积极主动、交流与互动性强。二是设计尊重学生心理特点,高一学生好奇心强、争强好胜,于是就采用比赛的方式进行;学生逻辑思维有一定的发展、抽象思维水平不够高,于是把整个思维训练设计成由低到高的几个梯度。
三、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流畅自如。
学生反馈
课后,对这堂发散思维训练课,我向学生了解教学效果。
学生这样评价:“这一节课就好比把她从憋闷狭窄的枯井拉到天宽地阔、春和日丽的草原。”“听课时候感觉很好,一到自己作文的时间就忘了。”“你记不住,当然作文就没有起色啰!”
看来,打开学生思维虽然很关键,但最重要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习惯才是对打开思维这一成果的巩固,而习惯是需要多次重复的,由此可见打开学生思维不是一堂课所能解决的,也应该是教师教学时候的一种发散思维习惯渗透。
评议组评析
教研组长杨正志评价: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老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本节课教师不仅给了学生打开思维宝库的钥匙,也给了听课教师一把打开作文教学的新钥匙。
同行看法
本堂课是师生“沟通”与“合作”的平台,更是对学生心灵的“激励”与“点燃”的舞台,学生在同伴的启发、教师的点拨中,细无声处地发散着自己的思维,是带着困惑进课堂,携着激情出课堂。
效果追踪
这堂课后,我在课前3分钟有意识巩固深化这一发散思维训练。近两个月了,我特别留意学生作文创新思维,看着点滴的变化,倍感欣喜。现摘录一二:
学生在写秋的颜色中另辟蹊径:“无色的风,奏起彩色的秋。”“绿色是秋日里的坚持。”“绿是秋获得的爱情”。“灰色的秋带来是的沧桑岁月的痕迹”。“秋天,飘落的是怀旧的种子,留下的是希望的绿叶”。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上海中学。
针对学生作文立意单一、内容空洞、视野狭窄的问题,结合高一必修1二模块中关于“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的训练要求,根据精细化教学思想,以思维方法为突破口,设计了一节《超越自我,走向无限》的作文课。
同时本节课也是学校确定的新课程作文教学探究课。
【课堂描述】
师:同学们,我想同大家做个思维比赛,看谁的反应既快又好,为了体现公平,题由你们出。具体方式如下:随机点一位同学,点到的同学随口说出一个词语,在三分钟内,看谁由这个词想到的信息最多。
生1:愁。
同学们进行思考,然后由学生主动来展示成果。
生2:伤心、成绩差、天气不好、父母离婚、生病、班委工作难做。
生3:身体矮、爸爸打牌、吵架、心情不好、作文难写、读书苦、妈妈身体不好、爷爷离世、朋友不和。
教师展示:学生不听话、学校发展困难多、万州交通发展受限、长江环境治理难、舟曲泥石流、西部大开发、世界能源短缺、伊拉克战争、项羽之愁、诸葛亮之悲、故土难回、理想难追、秋愁、夏忧、花谢、雨飘、愁心、愁月……
学生惊叹。
师:同学们想不想也有这样的思维?
生齐声回答:想。
师:同学们,不是你们的思维不好,只是因为你们被自己所束缚,思维的视野只局限于“自我”这个狭窄的空间。如果我们能突破自我,从“我”走向社会,从“我”走向历史,从“我”走向未来,从“我”走向整个的世界,结果会怎么样呢?不妨我们还是由同学们出题,以“自我”为起点,走向广阔的天地。
生4:母亲。
同学们思考并记录。
学生主动展示:
生5:妈妈、奶奶(是妈妈的母亲)、用身体顶住水泥板的母亲、在危险到来时抬起汽车的母亲、孟母、岳飞之母。
师评:很好,思维已经走向了社会与历史,如果你再着眼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社会、不同领域,这样视野会更宽。如:林肯的母亲、阿富汉手抱生命垂危之子的母亲、史铁生的母亲、未来的母亲……
另外,我们不仅要会从事物本身去思考,还可以从事物比喻义更甚至是引申义去思考,你们会得到更大的空间。
学生思考,然后主动展示。
生6:大地母亲、树是叶的母亲、母校、家乡、祖国、地球。
师评:这位同学从比喻义这个角度得到了这么多的成果,思维能力不错。我们还能不能从引申义去思考?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
学生思考,然后主动展示。
生7:挫折是勇气之母、黑夜是白昼之母、现在是未来之母。
生8:忧患是奋发之母、理想是成功之母、平凡是伟大之母。
师评:同学们比我聪明,好多我都没想到,你们想到了。刚才同学们的思维都是顺向的,如果从逆向去思维,你们会拓展出一个更大的思维空间。如:溺爱是不幸的母亲、失败是失败的母亲。
同学们思考,然后主动展示。
生9:退是进的母亲、悲是喜的母亲、离是合的母亲。
生10:自甘平凡是平庸的母亲、科技是污染的母亲、战争是死亡的母亲、灾难是坚强的母亲。
师:同学们此刻感觉是站在自己的那口井底还是站到无边的天地下?我们作文笔下无物,提笔难书,不是我们没有世界,只是我们把世界遗忘了。当我们突破自己个人的狭小空间,拥抱整个社会、历史与认知领域时,我们的作文终于回归到了它真正的位置。现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走出自我的方法,让我们好好把握住它。
生11:由自己想到他人、而且范围由小到大。
生12:还要由本义——比喻义——引申义。
生13:顺向——逆向。
教师总结:由己及人、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现在到历史、由当前到未来、由顺向到逆向、由人到物、由物及人……这拓展的是思维广度。
本义——比喻义——引申义这是立足于一点,往纵深处去思考,这拓展的是思维的深度。
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训练自己:请以“钥匙”为对象思考。
学生思考,然后主动展示。
生14:忘在门口的钥匙、囚人所期待的钥匙、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破解密码的钥匙。
生15:秋天是思考的钥匙、忠诚是打开帝王之门的钥匙、善开启恶的钥匙、踏实是学习成功的钥匙、雷是吹开春之门的钥匙。
师:当思维的空间向我们敞开后,就如我们扑入满山红叶的秋野,拾起哪一片,珍藏哪一片?请同学们以第一个话题“母亲”为对象,你会选什么来写?为什么?
同学们交流讨论,再主动展示。
生16:我写汶川地震中留短信的母亲,因为她最能打动我的心。
生17:我写自己的妈妈,因为她最熟悉。
生18:我选伊拉克战火中的母亲,因为生命是最深刻的主题。
生19:我选坚持是成功的母亲,因为我自己最差坚持。
生20:我选灾难是坚强的母亲,因为它有创意。
……
教师总结:什么是自己最应该选的?就如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那样,选自己最熟的、最有意义的、最心动的、最有创意的、最有话可说的、最小的。
(学生根据学案进行本节课思维训练和确立写作角度练习略,本课总结略,作业略。)
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教学,成功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
一、以思维训练为突破口,是本课成功的关键。
学生之所以谈作色变,几次作文都出现假、大、空的毛病,究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思维方法与能力不够。语言大师吕叔湘说过:思维是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的思维。
因此,我把思维训练作为本节课的突破口,作为“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这一作文序列训练的突破口。
1.用思维风暴训练方式(既比赛)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与教师的对比中发现自我思维问题——局限于自我。
2.以“母亲”为话题,引导学生从思维方式上由自我到他人、由近及远、由现实到历史等方面进行思考,从而突破学生思维自我的局限性,获得广阔的思维空间。
3.承接思维广度训练,再引导学生从本义——比喻义——引申义进行纵向思维。以此从思维深度上对学生进行训练。
4.辩证思维、逆向思维是高品质思维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思维广度与深度训练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5.借助“钥匙”这个话题进行思维的综合训练,以此进一步理解本节课的思维方法。
6.最后以学案为载体,让学生运用所学思维方法进行练习,达到运用水平的掌握。
7.要求学生课后运用本课思维方法,采用思维风暴方式进行每日一练或者一赛。以此进行反复实践,从而形成习惯,最终形成能力。
整堂课,思维方法的引导与思维训练贯穿其中。这就改变了传统以写法或者技巧的训练为主、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学生不再是看客与听众,而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心灵与世界的交融,是认知视野的拓展。教师不再是课堂的霸主,而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指点迷经的智者,学习征途中的号角。
二、教学的精细化。
教学“精细化”即优化和细化,它是教学设计的一种观念,一种意识,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是教学有效化的本质要求。
1.课前准备的精细化:为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课前一是认真总结、归纳、分析本期学生作文的问题。二是上网查阅与思维训练方面的资料,并结合思维品质的三个特点:广度、深度、灵敏度进行研究。力求问题找得最准、方法引导最得当。
2.教学设计的精细化:一是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还学生主体、主动学习等新课程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基本上只有引导、评价、总结,讲课时间不足课堂时间的五分之一。学生活动充分、积极主动、交流与互动性强。二是设计尊重学生心理特点,高一学生好奇心强、争强好胜,于是就采用比赛的方式进行;学生逻辑思维有一定的发展、抽象思维水平不够高,于是把整个思维训练设计成由低到高的几个梯度。
三、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流畅自如。
学生反馈
课后,对这堂发散思维训练课,我向学生了解教学效果。
学生这样评价:“这一节课就好比把她从憋闷狭窄的枯井拉到天宽地阔、春和日丽的草原。”“听课时候感觉很好,一到自己作文的时间就忘了。”“你记不住,当然作文就没有起色啰!”
看来,打开学生思维虽然很关键,但最重要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习惯才是对打开思维这一成果的巩固,而习惯是需要多次重复的,由此可见打开学生思维不是一堂课所能解决的,也应该是教师教学时候的一种发散思维习惯渗透。
评议组评析
教研组长杨正志评价: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老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本节课教师不仅给了学生打开思维宝库的钥匙,也给了听课教师一把打开作文教学的新钥匙。
同行看法
本堂课是师生“沟通”与“合作”的平台,更是对学生心灵的“激励”与“点燃”的舞台,学生在同伴的启发、教师的点拨中,细无声处地发散着自己的思维,是带着困惑进课堂,携着激情出课堂。
效果追踪
这堂课后,我在课前3分钟有意识巩固深化这一发散思维训练。近两个月了,我特别留意学生作文创新思维,看着点滴的变化,倍感欣喜。现摘录一二:
学生在写秋的颜色中另辟蹊径:“无色的风,奏起彩色的秋。”“绿色是秋日里的坚持。”“绿是秋获得的爱情”。“灰色的秋带来是的沧桑岁月的痕迹”。“秋天,飘落的是怀旧的种子,留下的是希望的绿叶”。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上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