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上“时代色彩”,“小人物”也能光芒四射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727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描写“小人物”的文章,要避免庸常,就要把握时代脉搏,深入人物内心,把“小人物”所处的时代特点和人物的性格展现出来,给人物涂上“时代色彩”,使文章具有引领性价值。
  时文引领
  磨刀匠进城
  肖国才
  仲春的一个周末清晨,小区门口来了位衣着朴实、满脸笑容的磨刀匠。身材魁伟,嗓音洪亮,一声“磨——菜——刀哟”的吆喝,穿破晨雾,回声不绝,引来小区居民和过往的路人驻足围观。
  “磨把菜刀多少钱啊?”
  “刀磨了不好用,怎么找你退钱呢?”
  …………
  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问,围观的人越聚越多。磨刀匠清清嗓子,一脸和善地拱手作揖,然后笑盈盈地对围观者说:“老少无欺,明码实价,每把刀10元。磨得不好,分文不收,再倒赔一把刀的钱。初来乍到,大家信不过我很正常。今天磨刀不收钱,用得好,下次给不迟。”
  话音刚落,只听人群里有人喊了声“好”,然后说要用自家的刀先来试试磨刀匠的手艺。
  围观者的目光齐刷刷地循着声音看过去,原来是小区里那个凡事喜欢较真的老邹。
  “磨刀真的不收钱?”老邹问。
  “当然。手艺人说话做事讲诚信,不会虚头巴脑讹人。”磨刀匠答。
  “那好,我这就去把家里的两把菜刀拿来磨。”
  约莫10分钟后,老邹就把两把菜刀放在了磨刀匠的面前。
  磨刀匠麻利地从蜡黄色帆布包里取出四块磨刀石。他把矿泉水瓶当花洒,在一块条砖型青石上轻轻点了点,水珠均匀地洒在条石上。然后,他就着水珠把菜刀按在青石上磨起来。磨好一面后再磨另一面。刀刃上有个米粒大的缺口,他又换上一块有凹槽的青石,夹着缺口磨。最后,再用细腻的青石磨光刀口。所有程序完成后,他揪了几根头发搭在刀口,用力一吹,头发被齐刷刷割断。
  不需多言,老邹拿着磨好的菜刀刚离开,几把生锈的菜刀就立马摆在了磨刀匠的面前。磨刀匠的脸上掠过一丝笑容,接着打开了话匣子。他对自己的磨刀手艺很自信,自信来自于他在乡下磨刀30多年的经验。儿子从小到大读书的开销,都是他走村串户一把刀一把刀磨出来的。
  磨刀匠爽快、敞亮,他不仅分享他的快乐,也乐意把自己的烦恼和苦闷向顾客倾诉。他说他姓张,儿子研究生毕业后考进城里当了公务员,去年有了孩子。他进城帮儿子媳妇带孙子,刚来时很别扭,城里生活过不惯,于是,张师傅跟儿子和媳妇说,周末他得出来透透气,顺带跟别人说说话,干干他舍不得放棄的磨刀手艺。
  又是一个周末的清晨,我去小区外面买菜。只见小区门口,张师傅来得很早,正猫腰坐在一张条凳上磨菜刀。我问他生意怎么样,他一脸喜色,下巴颏朝地上一堆待磨的菜刀点了点,说活儿多得出乎他的意料。他还告诉我,这些活儿都是前些日子来磨刀的顾客引荐来的,够他忙一天,不知道天黑之前能不能磨完。说完,他得意地笑。
  几天后,张师傅身边又多了一位中年汉子,帮着他一起磨刀。大家见了都问,张师傅你收徒弟了?张师傅笑呵呵地道出原委:不是徒弟,而是同行。这位中年磨刀匠也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吆喝了半天,没揽到一桩活儿。他主动跑来跟张师傅搭话,张师傅宽慰他:“不急,生意都是慢慢做出来的,坚持下去就会好起来的。”他却说:“等不起啊,一家人还等着我挣钱呢,没活儿做怎么养家糊口。”张师傅听他这么说,思忖了一下说道:“要不,你做我的活儿,做多少得多少。不过,我得把丑话说在前头,你出的活儿我都要仔细检查,如果达不到我的要求,这活儿就不能给你做。”中年磨刀匠先是有些诧异,继而一脸感激,连声道谢。就这样,中年磨刀匠在张师傅身边干开了。他磨一阵刀,就递给张师傅看看,听听意见,再接着磨。张师傅认真地指点着他,即便是一点点瑕疵也不放过。
  有跟张师傅熟识的老顾客,私下里悄悄地提醒道:“老张,关键技术可不能随便传人,小心抢了你的饭碗!”张师傅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提醒,可我不怕。一来现在我不靠这门手艺过日子,他学去能养家,而且他的手艺若能超过我,说明这门手艺有提升,这是好事;二来这么大的城市,我只做了两三个小区的生意,市场还大得很呢。切磋技巧、把手艺做精才是正道,手艺好、讲诚信,不愁没有活儿做。”
  张师傅把一份看似不起眼的磨刀活儿做得风生水起,着实惠及了不少小区居民。张师傅说再过两年,等孙子上幼儿园了,他就去工商部门申请营业执照,开个磨刀公司,过过创业瘾。说到这儿,他开怀大笑起来。
  (选自2021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技法赏析
  一、表现新时代“小人物”的追求。新时代的“小人物”应有适应新生活的新追求,张师傅“进城帮儿子和媳妇带孙子”,开始“很别扭”“过不惯”,但他没有淹没在封闭与琐碎之中,而是提出要出门“透透气”“跟别人说说话”,开阔视野,重操“舍不得放弃的磨刀手艺”。新追求收获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其观念和眼界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么大的城市……市场还大得很呢”,说话中充满融入大城市的自信。最有意思的是文章结尾,张师傅居然准备“申请营业执照开个磨刀公司”,扩大规模,“过过创业瘾”。在张师傅身上体现的这些时代元素,使文章具有催人奋进、积极进取的引领价值。
  二、描写新时代“小人物”的德艺双馨。“小人物”成为“新城市人”,关键在于传承弘扬“德艺”传统。来自农村的张师傅称得上是德艺双馨的代表。文章主要描述了四点。一是技艺精湛。他不放过刀刃上“米粒大的缺口”,先后换上“有凹槽的青石”“细腻的青石”变化着磨,完工后“搭在刀口”上的头发被“用力一吹”,竟然“齐刷刷割断”,可见刀刃之锋利、技术之高超。二是吃苦耐劳。30多年“走村串户”磨刀的艰辛,圆了儿子的大学梦。三是讲究诚信。四是心地善良。文章详述张师傅与“一位中年汉子”的故事。张师傅谢绝好心人“防止抢饭碗”的“提醒”,真诚“让活”,帮助中年汉子“养家糊口”,并“认真指点”他,“不放过一点点瑕疵”,一句“手艺若能超过我……是好事”,表现了张师傅的广阔胸襟。   三、展示新时代“小人物”的朴实生活。城市多元化文化建设需要融入“新城市人”朴实厚道的生活样态。张师傅初进城市也有“烦恼和苦闷”,但他“爽快、敞亮”,总是“一脸和善”,笑对围观者;与他衣着同样朴实的,还有他的土语——一句“不会虚头巴脑讹人”,何等实诚!一声吆喝“磨——菜——刀哟”,多么亲和!文章结尾写张师傅说开“磨刀公司”时“开怀大笑起来”,这乐观自信的“大笑”,堪称新城市文化乐章中的个性音符!
  我仿我秀
  百年陈记灶糖
  华含颖
  春节前,我到南京“老门东”打卡。眼前是一座集中体现老城南民居街巷、市井传统风貌的仿古牌坊。坊额上写着“老门东”三个行草大字,两侧有一副楹联——“市井坊间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合书千载大文章”。穿过牌坊,“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古都风貌扑面而来。
  一个个风味小吃摊依次排开。正欣赏着“吹糖人儿”,当当当的铜锣声引得我移步驻足。只见卖灶糖的老者穿着很有年代感的旧式中装,扣着一顶圆形丝绸帽,蓝色围腰上画着一棵棵橙黄的麦穗,脚上穿的是黑色圆口布鞋,虽然脸上刻满皱纹,却一副和善模样。
  才送走了一个老年旅游团,“灶糖啊灶糖——尝一尝——当当当”,吆喝声伴随着铜锣声又响起,音量不大,却有传统韵味。奶黄色的灶糖安静地躺在竹匾中央,有菱形、长方形,还有心形,竹匾的周围还竖起了好多木棍,上方卷着一张广告,一边印有一行手写字——“百年陈记灶糖”,另一边印着有点夸张的灶王爷。
  我端详着,请教道:“陈爷爷,这灶王爷画也卖吗?”
  陈爷爷“呵呵”地笑着:“伢儿,誰买糖,灶王爷就送谁啦!”
  “陈爷爷您会画画?”话说出口,我就后悔自己的唐突。陈爷爷毫不在意,拔出广告送给我:“上大学的孙女画的,她说要与时俱进,以前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那是为了甜灶王爷的嘴,让他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求得来年好日子……现在我们乡村振兴,多幸福呀,但老祖宗的非遗文化还得传承,所以她把灶神爷的嘴画得特别大,笑得特别欢。你看,我孙女的水平怎样?……”
  “原来是这样,真有意思……您家在南京?”我呵呵笑着,敬意油然而生。
  “来南京十几年啦!尝一尝吧,我们坚持祖传的手艺,纯手工制作……”陈爷爷说着夹起一块递给我,笑着说起传家手艺:“配料、洗淘、熬糖、起锅、揉糖……每个环节都要按规矩做好。特别是揉糖,为了抢时间,揉起糖来我们往往饿了不能吃饭,渴了顾不得喝水呢。”说话间,陈爷爷放下铜锣,做着手势,如在演绎着生命的精彩。
  “甜,甜得纯浓,甜得香脆,甜到心里……”我边吃边听,赞不绝口。
  一群红领巾围上来,好奇心传导到他们的舌尖,七嘴八舌,争先恐后购买。陈爷爷却不紧不慢地说:“伢儿不急,尝尝吧,甜着呢,3元一包,吃一包就够了,不要多吃。伢儿,吃了要及时漱口刷牙……”
  “一包就够了”,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推销语,我对陈爷爷的敬意又增了几分。说话间,竹匾上的灶糖已经少了大半。
  红领巾们舔着嘴唇散开了,陈爷爷也收拾竹匾,掸掸围腰上的灰,似要离开。我问:“灶糖还没卖完呢……”他说:“伢儿,收摊啦,今天我还要忙两件事。一件么,去景区非遗陈列馆教第四期学员做糖,图个快乐;还有——”陈爷爷顿了顿,压低了声音,“我还是老年志愿者呢,今天要到养老院送灶糖,让老人们乐呵呵地过个小年!”
  “当当当”的铜锣声再次响起,却没有了吆喝声。我手捧一包灶糖,与陈爷爷一起穿过牌坊。夕阳余晖里,回望楹联下联“布衣将相合书千载大文章”,我回味良久。
  点  评
  几次称呼“伢儿”,一句提醒语“及时漱口刷牙”——这是多么亲切和善的手艺人!“乡村振兴”“非遗陈列馆”“老年志愿者”等语言,又使“小人物”陈爷爷闪耀着时代色彩;结尾给人启示:“书”当代“大文章”,多么需要陈爷爷这样的“布衣”啊!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中语文十分重视诗歌教学,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是改变教学现状的关键。本文在传统情境教学法的基础上探索更符合诗歌教学实际的意境教学法,旨在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  诗歌 课堂 意境教学   人教版的必修与选修教材共选50多篇诗歌,可见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语文教师为了传承传统文化,适应高考要求,不遗余力的认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那么,如何提高小学
期刊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快”俨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标签,快餐式的文化理念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发展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我就深有体会,无论是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还是观摩其他教师的阅读教学中,都时常有一种“火急火燎”“赶不上节拍”的紧迫感。教师如此,那么学生呢?只怕更是应接不暇。接下来,我从“慢艺术”的角度出发,就我们的小学语
期刊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路径,而探究式阅读就是其中一种方式,从探究者角度出发,分为以教师为主体的探究式阅读,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阅读这两种模式,终级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探索问题,发展能力。  一、以教师为主体的探究式阅读  在以教师为主的探究阅读教学中,探究式教学能否顺利有效地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探究的问题的设计。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这是各学科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个大的前提,教师应
期刊
【摘 要】  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滋养人格,培育健康的身心,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五千年孕育的国学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世界历史文化的长河,散发出夺目耀眼的光辉。可是,尽管我们有着如此取之不尽用
期刊
教学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探究精神,我突破了以往古诗文教学的思路,欲擒故纵,变老师的讲授为主,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寻找古诗词教学和现代文教学的契合点。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帮助学生弄清“乐(yuè)”“亡(wú)”等读音和“翁媪”“亡赖”等词义后,我便放手让学生自主吟读学习,感悟这首词的意境,在合作、探究中挖掘这首词的深刻内涵。  一、吟读中知晓“人物”和“地点”  
期刊
《摘星星》是一篇美文,文章的关键句是结尾句“春夜,真的很美很美”。我在教学此课的时候,着重挖掘文本美的内涵,让课堂美不胜收。  我从结尾入手,启发学生:“春夜,真的很美很美,那么,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然后说一说。”孩子们通过朗读和思考,发现了这样的美:  其一,景色美。淡淡的月色,闪闪的星星,凉凉的夜风,幽幽的花香,构成了淡雅、幽静、平和的自然之美。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到自然之美映照
期刊
一、背景分析  《课程标准》强调“淡化文体意识,倡导自由表达,强调习作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由于我国应试教育模式对小学作文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因循着传统的从课前指导到学生习作再到最后的批改讲评的作文教学模式,实际上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是一种不利影响,甚至对其创造性和主动性都是一种压抑。笔者根据个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三十余年的经验
期刊
备课魏巍的叙事散文《我的老师》时,我揣摩着到底要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难道让学生默读课文之后,概括文中写了哪七件事儿吗?这可以锻炼初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能力,这是重要的能力,我们叫整体感知。考试很常见的题目。  或者问学生这是怎样一个老师?你们从哪里感受到的?这可以锻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我们叫人物鉴赏。考试很常见的题目。  抑或问学生作者通过这些事件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可以考查学生对
期刊
文 题  普通人邱光明,生活的底味本是平淡,但他钻研厨艺,经营饭店,在生活中加入了率性与执着,调出了更有趣的味道;孤独的尼摩船长,生活的底味本是苦涩,但他探秘海底,勇闯南极,在生活中加入了勇敢与坚毅,调出了更传奇的味道;屡试不第的龚炜,生活的底味本是酸楚,但他诵诗习武,抚琴弈棋,在生活中加入了淡定与坚守,调出了更雅致的味道……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呢?  请以“加点______,调出生活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