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之本,实践型师资是实践教学之本。由于高素质的实践型师资的紧缺以及原有的高职教育模式、体制的制约,影响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发展。因此,制定实践型师资发展战略、引进业界精英、发掘有丰富实践经验教师的实践内涵、体验真切完整的实践过程、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打造高职教育高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师资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虽晚,但是从1980年原国家教委批准首批建立的13所职业大学算起,也有30多年的历史了,特别是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三改一补”高职发展模式后,极大地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目前,高职教育已经稳稳地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作为高职教育之本的实践教学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比较缓慢。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实践型教学队伍弱小,成为制约瓶颈。对此,笔者以为应从如下方面着力解决。
一、制定高职教育实践型教学师资发展战略
國发[2002]16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9条“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中指出:“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与生产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技术推广开发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或者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直接向学生传授生产服务活动知识、社会实践活动知识和技术推广开发活动知识。这种能向学生直接传授实践知识与生产服务技能的教师,就是名副其实的实践型师资。毫无疑问,能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必然具有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其实践经验越丰富,则实践教学能力越强,两者成正比关系。显然,一个具有高层管理经验的教师与一个仅有基层管理经验的教师相比,前者在实践教学方面比后者要强大许多。因此,大力发展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通过新的教学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实践型教学师资发展战略的基本点。
二、不拘一格引进业界精英从事高职教育
现行高职院校的师资大多源于学校,即从学校来(学生从学校毕业)再到学校去(毕业生从事教师工作),他们对学校的环境相当熟悉,而对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服务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却十分陌生,因而缺乏生产服务一线的最为基本的实践经验。这一现象,不仅在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中普遍存在,也在高层、中层、基层领导中普遍存在;不仅在行政系统中存在,也在教务系统中存在。这与新加坡的高职教育相比,距离甚大。新加坡的理工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80%的教师都曾是企业的技术或管理骨干,并且继续保持着与原工作单位的联系,在学校,他们能教学,到了企业则能解决生产中的难题。这些教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既有教学水平,又有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吸取新加坡的办学之长,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论著、不唯职称,完全看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其企业背景与实践经历,从而不拘一格地引进(或兼职引进)业界精英来从事高职教育。
三、充分发掘高职院校现有实践教师的丰富实践内涵
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三改一补”的高职发展模式后,高职院校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十年,在国务院、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大力提倡下,各高职院校已经引进了一批有“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经验的教师,有的曾是技术与管理骨干,有的还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这些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发挥着作用,改良了高职教育的质量。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这些教师都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并未形成有组织的合力,也未成为高职教育根本性变革中的突击力量。主要原因是,各高职院校还缺乏一种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共识,更没有创造出一种环境,让这些师资在更为宽广的平台上伸展拳脚,发挥作用。不仅如此,现行的大体由中专、本科合成的高职教育架构、模式、体制等,从根本上制约着这些师资的实践作用。因此,创造出一种环境,建立起一方平台,从而发掘出这些师资所拥有的丰富的实践内涵,是高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旦高职院校中这些“星火”得以燃烧,其释放的能量是完全有可能“燎原”成高职教育新局面的。
四、提倡在职教师体验真切完整的实践过程
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与教师的生产服务实践经验的多少紧密相关。如何积累缺少企业或生产服务单位实践背景的专任教师的实践经验,是当下的紧迫问题。国发[2002]16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国发[2005]35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显然,国家把职业教育教师的实践问题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从定性的“有计划地安排”,上升到“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的定量部署,充分说明教师有“企业”或“生产服务”实践经历的重要性。
一个教师获得“企业”或“生产服务”实践经历的途径有多种。一种是学校安排,正如国务院、教育部和教育厅有关文件规定的那样,“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入企事业单位实践。这样的实践,各高职院校已经在运作。这些教师回校后,都有较深刻的“实践出真知”的体会,对改良自己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参加这一类实践活动的教师,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通过这类实践活动所得到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十分肤浅的。因为企业或生产服务单位是把你作为一个教师、而不是一个员工来使用的,或者说企业是把你当作外部人员、而非内部人员来对待的。对他们来说,你是客,其实,你自己也认为自己是客,是教师,而不是他们的工作人员。因此,你所了解到的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核心问题一般是接触不到的。因此,用这类实践活动所获得的实践经验来指导学生解决实际的生产服务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采用另一种实践方法,也就是作为企业或生产服务单位中的一员去实践。这就需要经历整个应聘过程,如笔试、面试,或者情景应试、压力测试等,这是企业或生产服务单位根据自身的实践创造出来的一套选人用人办法。这份阅历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实践财富。其后,在企业或生产服务单位的实践体验,才是直接的、真切的;如果一个教师有幸被聘为中层,甚或高层职位,则这一份实体经验,就更深刻、更完整,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作用就更大。
五、构建解决“生产服务一线”问题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国家将建立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并进一步明确:“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作为检验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就业率较低的院校不能被评为良好和优秀。”显然,教育部把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放在了评价体系中的核心位置。目前,各高职院校已经基本建立了对教师的各项评价制度。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也逐渐从定性评价向定量评价发展,指标也越来越细化,有的高职院校甚至细化到了学生投诉一次扣“10份”,发表一篇教学论文加“40分”等等,但是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基本上还处在空白阶段。如何确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引导教师自觉地、主动地去体验真切、深刻、完整的实践活动,从而开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以为,最根本的是要建立一套解决“生产务一线”实际问题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引入第三方或社会力量予以评估,正如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八条“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指出的那样:“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因此,建立为“生产服务单位”服务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的管理专家以及技术专家,对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不断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师资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虽晚,但是从1980年原国家教委批准首批建立的13所职业大学算起,也有30多年的历史了,特别是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三改一补”高职发展模式后,极大地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目前,高职教育已经稳稳地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作为高职教育之本的实践教学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比较缓慢。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实践型教学队伍弱小,成为制约瓶颈。对此,笔者以为应从如下方面着力解决。
一、制定高职教育实践型教学师资发展战略
國发[2002]16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9条“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中指出:“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与生产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技术推广开发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或者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直接向学生传授生产服务活动知识、社会实践活动知识和技术推广开发活动知识。这种能向学生直接传授实践知识与生产服务技能的教师,就是名副其实的实践型师资。毫无疑问,能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必然具有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其实践经验越丰富,则实践教学能力越强,两者成正比关系。显然,一个具有高层管理经验的教师与一个仅有基层管理经验的教师相比,前者在实践教学方面比后者要强大许多。因此,大力发展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通过新的教学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实践型教学师资发展战略的基本点。
二、不拘一格引进业界精英从事高职教育
现行高职院校的师资大多源于学校,即从学校来(学生从学校毕业)再到学校去(毕业生从事教师工作),他们对学校的环境相当熟悉,而对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服务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却十分陌生,因而缺乏生产服务一线的最为基本的实践经验。这一现象,不仅在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中普遍存在,也在高层、中层、基层领导中普遍存在;不仅在行政系统中存在,也在教务系统中存在。这与新加坡的高职教育相比,距离甚大。新加坡的理工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80%的教师都曾是企业的技术或管理骨干,并且继续保持着与原工作单位的联系,在学校,他们能教学,到了企业则能解决生产中的难题。这些教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既有教学水平,又有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吸取新加坡的办学之长,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论著、不唯职称,完全看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其企业背景与实践经历,从而不拘一格地引进(或兼职引进)业界精英来从事高职教育。
三、充分发掘高职院校现有实践教师的丰富实践内涵
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三改一补”的高职发展模式后,高职院校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十年,在国务院、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大力提倡下,各高职院校已经引进了一批有“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经验的教师,有的曾是技术与管理骨干,有的还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这些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发挥着作用,改良了高职教育的质量。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这些教师都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并未形成有组织的合力,也未成为高职教育根本性变革中的突击力量。主要原因是,各高职院校还缺乏一种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共识,更没有创造出一种环境,让这些师资在更为宽广的平台上伸展拳脚,发挥作用。不仅如此,现行的大体由中专、本科合成的高职教育架构、模式、体制等,从根本上制约着这些师资的实践作用。因此,创造出一种环境,建立起一方平台,从而发掘出这些师资所拥有的丰富的实践内涵,是高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旦高职院校中这些“星火”得以燃烧,其释放的能量是完全有可能“燎原”成高职教育新局面的。
四、提倡在职教师体验真切完整的实践过程
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与教师的生产服务实践经验的多少紧密相关。如何积累缺少企业或生产服务单位实践背景的专任教师的实践经验,是当下的紧迫问题。国发[2002]16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国发[2005]35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显然,国家把职业教育教师的实践问题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从定性的“有计划地安排”,上升到“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的定量部署,充分说明教师有“企业”或“生产服务”实践经历的重要性。
一个教师获得“企业”或“生产服务”实践经历的途径有多种。一种是学校安排,正如国务院、教育部和教育厅有关文件规定的那样,“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入企事业单位实践。这样的实践,各高职院校已经在运作。这些教师回校后,都有较深刻的“实践出真知”的体会,对改良自己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参加这一类实践活动的教师,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通过这类实践活动所得到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十分肤浅的。因为企业或生产服务单位是把你作为一个教师、而不是一个员工来使用的,或者说企业是把你当作外部人员、而非内部人员来对待的。对他们来说,你是客,其实,你自己也认为自己是客,是教师,而不是他们的工作人员。因此,你所了解到的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核心问题一般是接触不到的。因此,用这类实践活动所获得的实践经验来指导学生解决实际的生产服务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采用另一种实践方法,也就是作为企业或生产服务单位中的一员去实践。这就需要经历整个应聘过程,如笔试、面试,或者情景应试、压力测试等,这是企业或生产服务单位根据自身的实践创造出来的一套选人用人办法。这份阅历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实践财富。其后,在企业或生产服务单位的实践体验,才是直接的、真切的;如果一个教师有幸被聘为中层,甚或高层职位,则这一份实体经验,就更深刻、更完整,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作用就更大。
五、构建解决“生产服务一线”问题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国家将建立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并进一步明确:“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作为检验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就业率较低的院校不能被评为良好和优秀。”显然,教育部把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放在了评价体系中的核心位置。目前,各高职院校已经基本建立了对教师的各项评价制度。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也逐渐从定性评价向定量评价发展,指标也越来越细化,有的高职院校甚至细化到了学生投诉一次扣“10份”,发表一篇教学论文加“40分”等等,但是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基本上还处在空白阶段。如何确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引导教师自觉地、主动地去体验真切、深刻、完整的实践活动,从而开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以为,最根本的是要建立一套解决“生产务一线”实际问题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引入第三方或社会力量予以评估,正如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八条“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指出的那样:“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因此,建立为“生产服务单位”服务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的管理专家以及技术专家,对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不断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