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 智慧火花;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2-0082-01
一、发扬民主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要想使学生的创造力有所发展必须要有自由而宽容的氛围。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从而保持心理自由,以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分析理解问题,充分地表现和发展自己的发散思维,而无须压抑,不必担心别人的笑话和讽刺,进而迸发出创新的潜能。如解答“少先小队6人参加植树,按计划平均每人要栽10棵。实际栽树时,5人就完成了小队的植树任务。这样实际平均每人多栽几棵?”有位同学提出一种独特的解法:10÷5=2(棵)。其他同学看到这种方法,马上给予否决,并说这位同学“瞎想”。此时,我抓住机会及时引导:这位同学求出的2棵是不是本题答案?这样解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学生们经过认真的检验思考,渐渐有所认同,但仍疑惑。这时,我让该同学说出这样解的理由:因为实际比计划少1人参加植树而完成任务,所以可以把第6个同学的任务10棵,平均分给实际植树的5人去完成,由此可知实际平均每人多栽10÷5=2(棵)。之后,我当堂表扬该同学思维创新,敢于冲破常规解法,想别人不敢想,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大胆猜测,让学生想创新。直觉思维是非逻辑或超逻辑的,是认知过程的飞跃和渐进性的中断,是瞬间的顿悟和贯通。直觉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直觉思维能以最快的速度去攻克未知,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高效的思维,它贯穿于每个人的思维活动中。直觉思维要求在面临复杂的问题情境时,迅速再现知识系统和经验储备中的相关信息,对问题的实质作出大胆的假设和探试。在研究中,我们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術唤起学生的直觉思维,使学生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进行大胆猜测,产生创造的火花。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注重实际操作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伟大的教育家孔于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新课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技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认识后,教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自己喜爱的分数。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片,折出了自己喜欢图形的二分之一,还有的画图表示出二分之一或用手势表示二分之一。面对这一开放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却未能及时放开,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的都只是二分之一。教师以此为契机,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还能创造出其它的分数吗?在教师的启发下,有一个学生很快折出了,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他折的是吗?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有的说他聪明,有的说他有创新意识,教师也对他竖起大拇指。接着学生很快折出了三分之一、四分之一 、 ……黑板上贴满了学生的作品,学生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快乐。课堂也因此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正是因为教师给了孩子操作的空间,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展开了创新的翅膀,发挥的创新潜力,全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课堂萌生了新的兴奋点。
四、给学生以自主学习机会 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说,说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说自己的解答方法,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出示例题;“学校第一季度用煤210吨,比原计划节约1/8,原计划用煤多少吨?”后,首先放手,让学生开动脑筋,利用所学的知识,独立思考,然后各抒己见,生1:我用方程做,原计划用煤数量减去节约用煤数量,就是这季度实际用煤数量。所以我设原计划煤量为X吨,X—1/8 X=210吨;生2:我用算术方法解,210÷7×8。因为实际用煤比原计划节约1/8,也就是原计划用煤量是8份,那实际用煤量就是7份,正好是210吨,先求出每份是30吨,再乘以8,就是原计划用煤量。生3:我同意他的做法,我还可以这么列式,210÷7÷1/8,先求出每份是30吨,再用30吨除以1/8,就是原计划用煤的240吨了。生4:我的算式是210÷(1—1/8),因为原计划用煤量是8份,实际用煤量是原计划的7/8,所以用210除以1—1/8的差,就可以求出原计划的量了。生5:我还是用方程做,设原计划用煤量为X吨,X×(1—1/8)=210。因原计划用煤量的1—1/8正好是210吨。生6:老师,我是这样做的,我设每份是X吨,X÷1/8=210+X……这样放手让学生自由的思考解题,让学生在评价他人解答方法的过程中展示其自己的思维过程,同时让有问题的学生反省,加深对数学知识本身的理解,破除模式化的思维束缚,解除学生只听不评的老一套。
因此说,只有大胆地“放”,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去练;只有大胆地“放”,才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只有大胆地“放”,学生才可能带着教材走向老师;带着对教材的理解,学习成果,学习方法,自信地向老师展示他们的 成功;带着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得到老师有效的帮扶。更重要的是,大胆地“放”,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主意识,激活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学生只有主动参与了,他们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我们老师的教学也才有效率。
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大有可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关键词: 智慧火花;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2-0082-01
一、发扬民主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要想使学生的创造力有所发展必须要有自由而宽容的氛围。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从而保持心理自由,以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分析理解问题,充分地表现和发展自己的发散思维,而无须压抑,不必担心别人的笑话和讽刺,进而迸发出创新的潜能。如解答“少先小队6人参加植树,按计划平均每人要栽10棵。实际栽树时,5人就完成了小队的植树任务。这样实际平均每人多栽几棵?”有位同学提出一种独特的解法:10÷5=2(棵)。其他同学看到这种方法,马上给予否决,并说这位同学“瞎想”。此时,我抓住机会及时引导:这位同学求出的2棵是不是本题答案?这样解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学生们经过认真的检验思考,渐渐有所认同,但仍疑惑。这时,我让该同学说出这样解的理由:因为实际比计划少1人参加植树而完成任务,所以可以把第6个同学的任务10棵,平均分给实际植树的5人去完成,由此可知实际平均每人多栽10÷5=2(棵)。之后,我当堂表扬该同学思维创新,敢于冲破常规解法,想别人不敢想,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大胆猜测,让学生想创新。直觉思维是非逻辑或超逻辑的,是认知过程的飞跃和渐进性的中断,是瞬间的顿悟和贯通。直觉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直觉思维能以最快的速度去攻克未知,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高效的思维,它贯穿于每个人的思维活动中。直觉思维要求在面临复杂的问题情境时,迅速再现知识系统和经验储备中的相关信息,对问题的实质作出大胆的假设和探试。在研究中,我们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術唤起学生的直觉思维,使学生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进行大胆猜测,产生创造的火花。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注重实际操作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伟大的教育家孔于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新课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技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认识后,教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自己喜爱的分数。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片,折出了自己喜欢图形的二分之一,还有的画图表示出二分之一或用手势表示二分之一。面对这一开放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却未能及时放开,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的都只是二分之一。教师以此为契机,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还能创造出其它的分数吗?在教师的启发下,有一个学生很快折出了,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他折的是吗?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有的说他聪明,有的说他有创新意识,教师也对他竖起大拇指。接着学生很快折出了三分之一、四分之一 、 ……黑板上贴满了学生的作品,学生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快乐。课堂也因此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正是因为教师给了孩子操作的空间,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展开了创新的翅膀,发挥的创新潜力,全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课堂萌生了新的兴奋点。
四、给学生以自主学习机会 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说,说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说自己的解答方法,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出示例题;“学校第一季度用煤210吨,比原计划节约1/8,原计划用煤多少吨?”后,首先放手,让学生开动脑筋,利用所学的知识,独立思考,然后各抒己见,生1:我用方程做,原计划用煤数量减去节约用煤数量,就是这季度实际用煤数量。所以我设原计划煤量为X吨,X—1/8 X=210吨;生2:我用算术方法解,210÷7×8。因为实际用煤比原计划节约1/8,也就是原计划用煤量是8份,那实际用煤量就是7份,正好是210吨,先求出每份是30吨,再乘以8,就是原计划用煤量。生3:我同意他的做法,我还可以这么列式,210÷7÷1/8,先求出每份是30吨,再用30吨除以1/8,就是原计划用煤的240吨了。生4:我的算式是210÷(1—1/8),因为原计划用煤量是8份,实际用煤量是原计划的7/8,所以用210除以1—1/8的差,就可以求出原计划的量了。生5:我还是用方程做,设原计划用煤量为X吨,X×(1—1/8)=210。因原计划用煤量的1—1/8正好是210吨。生6:老师,我是这样做的,我设每份是X吨,X÷1/8=210+X……这样放手让学生自由的思考解题,让学生在评价他人解答方法的过程中展示其自己的思维过程,同时让有问题的学生反省,加深对数学知识本身的理解,破除模式化的思维束缚,解除学生只听不评的老一套。
因此说,只有大胆地“放”,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去练;只有大胆地“放”,才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只有大胆地“放”,学生才可能带着教材走向老师;带着对教材的理解,学习成果,学习方法,自信地向老师展示他们的 成功;带着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得到老师有效的帮扶。更重要的是,大胆地“放”,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主意识,激活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学生只有主动参与了,他们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我们老师的教学也才有效率。
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大有可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