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教父罗哈廷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i84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大公司并购攻防战中,老总如能请到高盛或摩根士丹利为其出谋划策,那感觉是很好的,有如《三国演义》中的军阀找到了诸葛亮或司马懿作军师。但拉扎德公司(Lazard)的英雄们不这样看,他们自认为比高盛那些人还要高出一筹。在资本市场弄潮,高盛一靠资金二靠人,而拉扎德的好汉们是只出人不出钱,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客户谋财(很有绍兴师爷的意思)。他们自称“是一批重要的人为另一些重要的人出谋划策”。美国已经有人为他们著书立传了。
  20世纪的大独裁者中希特勒排第一,有关他的传记、专著一本接着一本,鼎盛时期达到一年一本。美国券商当然没有希特勒那么坏,但他们人多,能量非常大,而且也相当坏,所以近年来关于他们的书至少也是一年一本,有的还成了畅销书。2007年,关于华尔街的力作便是《最后的大亨》(WilliamD,Cohan,The Last Tycoons,Double-day,2007)。该书讲述了拉扎德公司的发家史。
  
  “老大嫁作商人妇”
  
  《最后的大亨》的故事以拉扎德公司的历届领导为主线,而领导中的费利克斯·罗哈廷(Felix Rohatyn)又是一位灵魂人物,有些人认为他是迄今为止最负盛名的投资银行家。罗哈廷1928年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1934~1942年在法国生活。1942年为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罗哈廷随父母移民美国。罗哈廷毕业于弗蒙特州的一所并不十分有名的米德伯里大学,主修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之后,罗哈廷进入拉扎德公司在纽约的分所工作,很快便脱颖而出,1961年成为合伙人。罗哈廷就是有赚钱的天赋,他祖父就是维也纳股票交易所的成员。犹太人生来会赚钱,至少是比其他人会赚钱,到了美国更是如鱼得水,生龙活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罗哈廷一生成就斐然,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几乎无人可望其项背,只有一事遗憾,就是没有当上财政部长。财长位置本来很有可能让他做一任。1992年总统大选之初,克林顿曾经登门拜访过罗哈廷,想请他拉钱助选。罗哈廷阅人无数,但这次却看走了眼,以为克林顿当不了总统,对其比较轻慢。他选择支持独立候选人佩罗,结果押错了宝。后来成为财政部长的鲁宾为克林顿筹集了数百万美元的政治捐款。如果罗哈廷认准克林顿,下死力赞助,那么财政部长这把交椅非他莫属,轮不到从高盛出来的鲁宾。
  克林顿上台之后还是准备请罗哈廷出山,给他美联储的一把交椅,当一个副主席。货币政策方面罗哈廷比格林斯潘还要极端,说是新经济期间通货膨胀是只死老虎。这话克林顿爱听。美国总统最喜欢减息,最恨加息。鲁宾与格林斯潘私交甚好,不愿意有外人进来搅局。鲁宾、格林斯潘以及他们在参议院的盟友联手,成功地将罗哈廷阻截在美联储门外。最后罗哈廷只能退而求其次,弄了一个美国驻法国大使干干。但这也不错,罗哈廷是从法国逃到美国的犹太难民,回去当大使也算是衣锦还乡了。
  罗哈廷和前财政部长鲁宾一样,从公职上下来后在一家大公司找了个闲职。鲁宾是在花旗银行当高级顾问,罗哈廷的名气没有鲁宾的大,去一家华尔街的二流券商那里,在雷曼兄弟公司做了一名高级顾问。“老大嫁作商人妇”——并购教父最后也要走这条路。替公司效命的投资银行家是受雇于他人的死士,是冲锋陷阵的雇佣军,是将他人玩弄于股掌上的交际花。而担任券商的内部顾问则是被包起来的。不过,包起来有包起来的好处,这个工作轻松些。做券商比从政强。从政第一天起就必须“嫁人”,从第一天就必须跟人,而且还不作兴改换门庭。否则就会挨骂,被说成是吕布似的三姓小人。
  “老大嫁作商人妇”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罗哈廷是做服务行业的,上年纪后找一家大公司做高级顾问,可以怡然自安。
  
  有文化的投资银行家
  
  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是两块:公司上市和并购。并购业务是块大肥肉,风险小,回报率高,做得好的投资银行家都是高手。美国大型并购业务的交易额经常高达上百亿美元。2007年华尔街券商从并购业务中得到的咨询费高达85亿美元。2千万美元的并购咨询费是四舍五入的小数目。大型并购业务中,被收购的公司至少达到收购公司市值的10%,金额至少是2亿5千万美元。2008年通用电器的市值为400亿美元,收购市值4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才算是大业务。至于并购之后企业是否能够成功,券商就不管了——钱到走人,他们早已经扑向下一个目标。美国在线一《时代》华纳并购曾经是并购史上之最,但却成了一个失败的典范。当时做这项业务的摩根士丹利和花旗银行后来拉生意的时候也不再吹嘘这笔业务了。“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并购业务与阿庆嫂说的开茶馆颇有相似之处。
  现在中国公司到海外收购很时髦。背后可能有三种原因:一是企业确有业务方面的战略需要,二是有人好大喜功,再就是券商在背后煽风点火,极力怂恿企业搞并购或分拆——并购不成券商也收费。在美国,企业遇到拉扎德公司这样的券商和费利克斯这样的券商老大有什么想法,还确实不好对付,惹不起也躲不起。皮雷里(Pirelli)是意大利的轮胎制造商,拉上法国的轮胎制造商米歇尔林(Miche-1in),打算以20亿美元收购美国的老牌轮胎制造商费尔斯通(Firestone)。不想此举惹恼了拉扎德公司,因为米歇尔林曾经是拉扎德公司的大客户,但这次有大交易却事先没有与拉扎德公司通气。结果费利克斯亲自操刀上阵,很快说动日本的轮胎制造商布离奇斯通(Bridgestone),让他以26亿美元收购了费尔斯通。
  罗哈廷不仅并购事业成功,而且还努力做一个“儒商”。中国有权势的人士喜欢写诗、喜欢用毛笔批示或题字。美国金融老大张显个人素质的方式不同。他们喜欢谈哲学。高盛前老总鲁宾就喜欢说,他上大学的时候就认识到哲学的重要性。对冲基金大鳄索罗斯希望自己死了以后被人作为哲学家来怀念。哲学是什么?哲学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分辨次要矛盾后抓住主要矛盾。事业成功者如鲁宾、索罗斯者,应该是比较懂哲学,至少他们是把人这个两脚动物看透了。罗哈廷略微谦虚一些,只以半个哲学家自居。不过,他写过文章、出过书。1983年他出了一本集子:《经济学和公共融资文集》(Felix, Rohatyn,The Twenty-yearCentury:Essays on Economics andPublic Finance, Random House,1983),内容涉及经济、金融、银行和外交。美国的《外交事务》杂志还发表过一篇书评,为罗哈廷的集子忽悠。《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是份很权威 的杂志,在上面发表一篇文章,申请正教授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了,能够发表关于哈罗廷文集的书评,可见其影响力不小。
  
  见血封喉
  
  并购业务做得好的券商是人际关系大师,罗哈廷也不例外,他与许多公司首席执行官打的火热,但对手下却非常苛刻,在公司内部是一个独裁者。他一进办公室,其他小合伙人都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必恭必敬地站起来。有什么办法呢?罗哈廷有这个资本。高盛前首席执行官有句名言:券商20%的人创造了80%的业务。而拉扎德公司80%的业务中,许多是罗哈廷拉来的,他在20%的创收高手中又是高手。
  罗哈廷的手下给他取了一个诨名,叫“见血封喉”,意思是说他对手下很刻薄。按《最后的大亨》一书的介绍,见血封喉(upas)原是生长在印度尼西亚的植物,毒性很大,周围寸草不生。罗哈廷比见血封喉还毒,给他干活卖命的人累死累活,还得整天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具体操作层面的工作罗哈廷通常指定一位级别较低的合伙人负责协调,尽职调查、算数字、准备介绍材料,熬夜加班,都是他的事。而罗哈廷自己负责搞定客户的关键人物和董事会成员。罗哈廷下了死命令,不许手下任何人与客户的CEO直接交往,电话联系也不行。一次,客户的首席执行官当众表扬了罗哈廷的一位手下。罗哈廷恼羞成怒,随即将此人打入冷宫,永不复用。
  罗哈廷如此薄情寡意,为什么还有人愿意为他干活呢?问题就在于普通工作人员也有活思想,相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们希望有朝一日自己可以也像罗哈廷一样风光露脸。但能够做到那个层次的,毕竟少而又少。按《最后的大亨》一书作者的介绍,美国的券商行业,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雄风不在
  
  罗哈廷是个厉害角色,公司的其他干将也不是善主。《最后的大亨》揭露了券商内部的斗争。原来领导不仅对外隐瞒情况,互相之间也隐瞒,藏着掖着,许多事情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合伙人达蒙·麦克扎卡(Daomon Mez-zacappa)每年往家拿1200万美元(1990年代初的事,价值应合今天的一亿美元)。许多合伙人并不清楚这一情况。他们知道麦克扎卡拿钱不少,但以为充其量不过是六百万美元。不仅如此,麦克扎卡与公司的协议还规定,拉扎德公司每年3%的收入归麦克扎卡所有,连续三年不变。三年之后如果达不成协议,则每年2%的收入归他,连续五年不变。等他们知道这些情况后,气愤地说麦克扎卡是“X2手搂钱,双脚也搂钱”。
  持续不断的内耗终于伤了元气,拉扎德公司开始走下坡路。当然,除了公司内部的问题外,外部的大气候的变化是最重要的原因。美国券商大多是以小本经营开始,拉扎德公司的全名是拉扎德兄弟公司(Lazard Fr-eres
其他文献
“正确”、“可证实性”,按田松的分类,都是些大词、好词。某种科学,当然要把这样的词汇贴到自己身上。不过,依照波普尔的科学哲学,“错误”、“可证伪性”,同样是“好词”。一个命题或理论,成为科学的命题或科学的理论的必要条件是,它是可错的、可证伪的。至少粗略地讲,事情就是这样。  按此逻辑,1846年8月31日法国人勒威耶就可能存在的一颗新行星提交的一份报告《论使天王星运行失常的那颗行星,它的质量、轨道
苏教版必修四第二专题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主人公伽西莫多的许多行为表现有许多异常之处,但在通常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被简单化处理,直接归结为“善良纯真的性格特征”这种类似结论,大多数教辅资料,包括教参,也对其相应的深层情感心理却少作探析,即使有也过于简略,从而遮蔽和过滤掉了一些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个性特征的隐在的心理情感内容,使得这一有血有肉的丰满的人物形象流为概念化人物。人物的性格特征通常是借助人物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列宁、毛泽东等革命领袖作出重要贡献的,无产阶级观察、认识战争基本问题的最根本的看法,它为我们揭示战争基本规律、正确认识战争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然而近年来,由于世界军事变革的日新月异,当代战争现象的纷繁复杂,以及军事新观点、新思想的层出不穷,使得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在当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原本耳熟能详的基本原理受到质疑甚至否定,而一些似是而非
随着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视,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在北京语文高考中出现的次数也越来越多。相比2015年北京高考《考试说明》语文部分中仅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中提到“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基本常识的了解”以外,并没有其他对于经典阅读篇目的明显例举,但在2016年北京高考《考试说明》语文部分附录处增加了“《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边城》《四世同堂》《红岩》《平凡的世界》《雷雨》《欧也妮·葛朗
中国作为诗的国度,素有诗教的传统。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对诗的社会教化作用的肯定。古典诗歌固然精妙绝伦,但随着当代人的生活愈发丰富多姿,其情感表达无法再囿于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等拘束,新诗应运而生。  新诗又称现代汉诗,是用精粹的现代汉语书写现代人内在的情感与思想的富有音乐性的文学样式。施蛰存曾说现代诗“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
鲁迅先生小说《祝福》自问世以来,评论不断,而选入语文教材以来,大部分教师却只着重人物分析,以祥林嫂为中心,重点解读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探析祥林嫂的死因。这样将对祥林嫂的分析来代替《祝福》的解读是不正确的,熟不知,《祝福》这部小说是以“我”为叙述者,将“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套在一起的叙事结构,解读文本时要注意结合两个故事的关联,这样才能深刻的了解并挖掘作品的主题。  一般人解读《祝福》时,仅仅
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学生习作思路清晰但内容肤浅,总在一个层面翻来覆去,变着法子重复开头的意思,在一个观点上浅尝辄止,用大量的例举或华美的语言来掩盖思维的缺陷。总之,文章思路清晰,但層次内部流于肤浅缺乏深度。为了丰富议论文的思路结构,凸显论证的层次感和深度,笔者以南京、盐城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作文试题为例来谈谈如何在议论文内部凸显层次感和深刻性,使文章内容条分缕析由浅入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三道作文题都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写作,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老师说:“充满生趣的美的情境,能吸引全体儿童快乐地学习……是情境的美激发了儿童热烈的情绪。”[1] 情境是一种引人设身处地置身其间的环境,是一种蕴含着特殊意味的场合
博览群书编辑部:  偶然读到发表于贵刊2006年第12期的马元龙的文章《翻译需要敬畏之心(下)》,批评我所翻译的《拉康选集》。读了之后颇有几点感想,乞借贵刊一角略述,亦可就教于关心拉康译文的读者。  译事无止境,只有切琢中才能进步。我翻译的《拉康选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后,一直未见专家对译文的评判,这次看到有人来点评,甚是欣喜,但是细读之下,却感到非常失望。翻译,是个从原文到目标文的过程;评论翻译
本文要说的案例是美国著名法学家富勒在1949年《哈佛法律评论》中所虚构的洞穴探险者案(Lon Fuller,“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62 Harvard Law Re-view 616,1949)。事实上,即便在多次读过这则案例后,笔者在叙述这一案例的事实之时仍旧有一种心悸。这种心悸不仅来自于案件情节的起承转合与跌宕起伏,更来自于案件当事人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