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念多元化视野中的纪录片艺术

来源 :创作评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p16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录片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典范,自问世以来就是各种影像先锋实验浪潮的弄潮儿。同时,纪录片所崇尚的对“真实”的追寻,也使得它成为充满不确定性的记录事件与表达思想的“艺术现场”。而伴随文化与艺术观念的多元嬗变,这个“现场”在不同時期,不同创作者的“介入”与“旁观”、“主观”与“客观”、“表现”与“再现”、“纪实”与“虚构”的矛盾对话里,呈现出驳杂而灵动的文化视野与美学特征。本期特别约请了三位多年来聚焦思考纪录片创作的高校学者,分别从“重读‘二战’”、“中国梦的话语实践”与“创意纪录”三个角度,研讨“艺术”与“非虚构”双重语境下纪录片文本所可能具有的历史、人文与美学价值,以及如何共同构建多元共生的纪录片创作繁荣态势;并初步管窥当代纪录片艺术创作在与历史和现实的碰撞过程中,所不断呈现出的艺术手法与艺术观念的推陈出新。
  —沈鲁(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从来不是一个固化的存在。1926年,他在评论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拿》的文章中提出纪录片这个概念并确立纪录片作为片种与故事片并置时便指出,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所谓“创造性处理”,显然是对立足于现实的纪录片创意的一种客观的、认同的、鼓励的表达。  创意是涉及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聚敛思维、模糊思维、系统思维等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是对资源进行挖掘、激活、组
期刊
一、灾难文学的心理学  如何把灾难变成艺术?这是朱利安·巴恩斯在《10章世界史》中提出的问题。但随后我们就发现此一小说家的设问—这个自我否决的丐词—的讽喻所在:仿佛灾难是可以变成艺术的,而人们只需从技术层面处理这一难题。它的具体展开步骤如下:灾难是否可以成为艺术?倘若它无法自为地“成为”,那么,也许艺术家们就应该施展手脚,考虑如何将它“变成”一种艺术。巴恩斯在此点明的,正是这种“变成”的无耻。中国
期刊
对于江西抚州女诗人吴素贞荣获“2019江西年度诗人奖”,文友们并不意外。就像年度诗人颁奖词里说的,素贞近年来的诗歌写作呈现出一种有别于传统女性诗歌的开阔、粗粝、丰富和跌宕起伏的气象。而这样的评价正是大多数读者的共同印象。  一个诗人能不能找到自己的个性表达,找到自己独特而击中他人的诗句语感,找到自己往深处无限挖掘的矿井、地下河流……终将决定诗人的深度与坐标体系。     第一次见素贞是在赣西北一
期刊
后先锋文学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当然是相对于先锋文学而言。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先锋小说异军突起,形成了新时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和寻根文学等之后的又一重要创作思潮。作为先锋,它是以对前期已经定型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的反叛出现的。马原、莫言、残雪、刘索拉等作家的探索形成了一次爆发式的文学革命,之后余华、苏童、格非、孙甘露等人将这一新的尝试推向高峰。而“后先锋文学”,又是对先锋文学的一次反叛
期刊
一、“返乡”:表象和内在  对德国诗人、哲学家荷尔德林的哲学立场,中年之后的陈世旭抱有极大的认同,以至于在短篇小说《妖母娘娘》(2013年)中,陈世旭情不自禁地陷入到了一种类学理化的叙述—即使这种叙述难以避免地弱化了作品的文学性特征,他借主人公萧光明父亲的思索,用了近一页的篇幅,转述了荷尔德林的现代忧思。在这一大段描述中,荷尔德林思想的价值凸显成两个部分:一方面是批判和反思现代社会技术、实用主义、
期刊
在当代文学的语境里,现实主义无疑是一个变化多端又莫衷一是的概念。从“革命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再到1980年代,不断涌现出“新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等概念。随着新媒体在中国的普及,“现实主义”也被广泛借用到各个媒介中。近年来,网络文学领域也出现了呼唤“现实主义”的创作现象。有研究者称2018年为“现实题材写作转向年”,有学者呼唤网络文学的“现实向”。然而,对于网络文学而言,传统的现实
期刊
徐祖正(1893—1978年),字耀辰,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人。在中国现代文坛灿若繁星的作家中,他并不引人注目,但在现代文坛,他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与周作人是密友,与张定璜、刘半农、郭沫若、郁达夫等人时相过从;他是创造社、骆驼社的成员,创作了自传色彩浓郁的自传体小说《兰生弟的日记》;他将岛崎藤村的《新生》等小说译介到中国。  一 、徐祖正家世  关于徐祖正的出生年月,现存资料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是
期刊
本期文艺家:刘华,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1954年出生,1972年初下乡插队,1977年恢复高考时考入江西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在江西省文联《星火》编辑部工作。曾任《创作评谭》副主编、主编,《星火》副主编、主编,省文联副主席、主席,并曾兼任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滕王阁文学院院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著有长篇文化散文《灵魂的居所》《百姓的祠堂》《亲切的神灵》《风水的村庄
期刊
梅黄杏肥,水田漠漠,童孙傍桑学种瓜,宁静祥和又亲近自然的日常生活,恐怕是潜藏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向往。遗憾的是,因为复杂又多变的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加之拥有广袤的国土面积,灾难永远不是一个过去时的词汇。在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上,它永远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是将要发生。“就文献可考的记载来看,从公元前18世纪,直到公元20世纪的今日,将近四千年间,几乎无年无灾,也几乎无年不荒。”[1]  事实上,对于整个
期刊
此时一声狗吠,也是亲的  成群的麻雀大胆地吞下苦楝籽  灰色的剪影挂在村口  鸟粪堆积  那些在冬天吞食的籽  不需要娘养  它们会在村里的任意处脱胎  众多屋檐的棕榈丝已经风化  雨水和老藤之间  瓦砾断梁生出一副枯骨  埋伏了数年  暗含着人世许多的拒绝  它们一小片,一小片地分裂  甚至通过一只蚂蚁向外界  传递不可知的呼声  一个村子的呼声  缺席數年,终有一场雪  会替我淹埋鸟群的脏羽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