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敬业”内涵的理解
敬业,在党的十八大之前人们一直把它作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使人们知道道德上应该遵循的基本规范。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科学概括,第一次将“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专家解读:所谓敬业,就是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珍惜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包括这样几个层次。
教师理解:敬业从悠久的历史文化来看,有深厚的根源和深刻的内涵。孔子说,“执事敬”“事思敬”。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敬业的内容有所变化,所以,我认为敬业就是忠于职守的职业态度,包括对职业的认可、尊重,以及明确的职业目标和积极的职业理想。能够对职业认真负责、开拓创新、精益求精,具有服务奉献的精神。
学生理解:应该说,目前中小学生对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学生们能够非常熟练的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基于不同主体的践行视角,我们可以从社会角度及学习角度两个方面思考对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各种途径使其进入学生的脑海,进入学生的心灵,真正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社会角度
1.“社会生活中的敬业”在课程中的渗透
“社会生活中的敬业”价值观在小学各年级段的关注点有所不同。中年级关注普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如三年级下册“阿姨、叔叔辛苦了”,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关注行业的分工与合作。在高年级教学内容中,体现为对集体责任、对国家责任的担当。如五年级上册“祖国江山的保卫者”。教材内容本身以鲜活的事实、生动的描述、灵活的方式充分体现出不同劳动群体的敬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层面价值准则内容较为抽象、概括,敬业价值观也一样,需要在学科教学中深入挖掘。
2.“社会生活中的敬业”对接教学的建议
(1)找准结合点,使教学内容与价值理念有机融合
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倡导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的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社区扩展。我们在敬业价值观渗透时,结合教学题材本身拓展教学空间,找准结合点,把价值观的内容作为品德课素材性资源的拓展和补充。
案例:《阿姨叔叔辛苦了》(人教版 三年级下册)通过教学空间的拓展与延伸,开拓现有课程的素材资源,使“敬业”价值准则得以落实。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就是敬业精神的外化,从而产生内在的动力,使敬业精神由一种价值自觉转化为行为自觉,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对事业执着的追求精神,是劳动者不断进取不懈创造的精神。我们找准结合点,就可以使敬业价值观如春风细雨,融入到品德课堂教学中。
(2)找准转化点,使教学题材与社会生活无缝对接
教学中,可紧紧围绕“敬业”这一价值观,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从“生活离不开敬业品质,人们的敬业才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等,引导学生认识到敬业是劳动者的光荣,从而立志要做一个敬業的人。
总的来说,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对社会生活中敬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中,需要选定一个榜样,找准人的发展与敬业结合的典范。这样的学习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更能凸显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学习角度
1.“学习层面的敬业”在课程中的渗透
《礼记》中说过,“敬业乐群”“敬业,则于所习无怠忽”,而作为一名小学生,要能够专心于学习,有坚强的意志力,勇于拼搏的气魄,决不放弃的信念,且把学习变成生命中快乐的经历,便是“敬业”。
学习层面的敬业价值观涉及的范围较广,有学习态度、意志品质等,而且各年级侧重点不同。低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喜欢学习生活,如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的“学做小雏鹰”;中年级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快乐学习。如三年级上册“做学习的主人”,等教学题材。在高年级教学内容中,体现为对集体责任的担当、有岗位意识及心理品质的养成。如五年级上册“我是参与者”,五年级下册,“拥有好心情”。另外,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从行为习惯方面关注品质的形成,如《我不拖拉》《怎样才能“不马虎”》;一个价值观念在学生身上的具体化,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养成开始,为学生追求美好自我启航。
2.“学习层面的敬业”对接教学的建议
作为社会的新一代,小学生该如何做到“敬业”呢?
首先,认真对待学习——认真做好每天的作业。尽自己所能把所要学的东西学好,理解透彻,把学习视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必要工作,对学习存有责任心,这才算是对学习做到了敬业。
其次,从奋斗中取得成功——当我们苦心研究的问题得到解决,当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时,会有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基于此,我们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教学策略,育养学生良好的敬业价值观意识。
(1)借助研讨 ,提升学生“敬业”尽责意识
(2)强化参与,培育学生“敬业”意志品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强调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敬业价值观既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既有深厚的社会实践基础,又有高远的理想目标导向。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抓住一切教育机会,把敬业价值观与我们的日常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上下功夫,使学生的言行无处无时不受其范导,使之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阳光雨露,时时处处滋润和普照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心中的“敬业品质”得到充分的营养而茁壮成长。
敬业,在党的十八大之前人们一直把它作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使人们知道道德上应该遵循的基本规范。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科学概括,第一次将“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专家解读:所谓敬业,就是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珍惜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包括这样几个层次。
教师理解:敬业从悠久的历史文化来看,有深厚的根源和深刻的内涵。孔子说,“执事敬”“事思敬”。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敬业的内容有所变化,所以,我认为敬业就是忠于职守的职业态度,包括对职业的认可、尊重,以及明确的职业目标和积极的职业理想。能够对职业认真负责、开拓创新、精益求精,具有服务奉献的精神。
学生理解:应该说,目前中小学生对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学生们能够非常熟练的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基于不同主体的践行视角,我们可以从社会角度及学习角度两个方面思考对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各种途径使其进入学生的脑海,进入学生的心灵,真正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社会角度
1.“社会生活中的敬业”在课程中的渗透
“社会生活中的敬业”价值观在小学各年级段的关注点有所不同。中年级关注普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如三年级下册“阿姨、叔叔辛苦了”,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关注行业的分工与合作。在高年级教学内容中,体现为对集体责任、对国家责任的担当。如五年级上册“祖国江山的保卫者”。教材内容本身以鲜活的事实、生动的描述、灵活的方式充分体现出不同劳动群体的敬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层面价值准则内容较为抽象、概括,敬业价值观也一样,需要在学科教学中深入挖掘。
2.“社会生活中的敬业”对接教学的建议
(1)找准结合点,使教学内容与价值理念有机融合
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倡导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的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社区扩展。我们在敬业价值观渗透时,结合教学题材本身拓展教学空间,找准结合点,把价值观的内容作为品德课素材性资源的拓展和补充。
案例:《阿姨叔叔辛苦了》(人教版 三年级下册)通过教学空间的拓展与延伸,开拓现有课程的素材资源,使“敬业”价值准则得以落实。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就是敬业精神的外化,从而产生内在的动力,使敬业精神由一种价值自觉转化为行为自觉,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对事业执着的追求精神,是劳动者不断进取不懈创造的精神。我们找准结合点,就可以使敬业价值观如春风细雨,融入到品德课堂教学中。
(2)找准转化点,使教学题材与社会生活无缝对接
教学中,可紧紧围绕“敬业”这一价值观,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从“生活离不开敬业品质,人们的敬业才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等,引导学生认识到敬业是劳动者的光荣,从而立志要做一个敬業的人。
总的来说,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对社会生活中敬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中,需要选定一个榜样,找准人的发展与敬业结合的典范。这样的学习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更能凸显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学习角度
1.“学习层面的敬业”在课程中的渗透
《礼记》中说过,“敬业乐群”“敬业,则于所习无怠忽”,而作为一名小学生,要能够专心于学习,有坚强的意志力,勇于拼搏的气魄,决不放弃的信念,且把学习变成生命中快乐的经历,便是“敬业”。
学习层面的敬业价值观涉及的范围较广,有学习态度、意志品质等,而且各年级侧重点不同。低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喜欢学习生活,如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的“学做小雏鹰”;中年级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快乐学习。如三年级上册“做学习的主人”,等教学题材。在高年级教学内容中,体现为对集体责任的担当、有岗位意识及心理品质的养成。如五年级上册“我是参与者”,五年级下册,“拥有好心情”。另外,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从行为习惯方面关注品质的形成,如《我不拖拉》《怎样才能“不马虎”》;一个价值观念在学生身上的具体化,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养成开始,为学生追求美好自我启航。
2.“学习层面的敬业”对接教学的建议
作为社会的新一代,小学生该如何做到“敬业”呢?
首先,认真对待学习——认真做好每天的作业。尽自己所能把所要学的东西学好,理解透彻,把学习视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必要工作,对学习存有责任心,这才算是对学习做到了敬业。
其次,从奋斗中取得成功——当我们苦心研究的问题得到解决,当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时,会有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基于此,我们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教学策略,育养学生良好的敬业价值观意识。
(1)借助研讨 ,提升学生“敬业”尽责意识
(2)强化参与,培育学生“敬业”意志品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强调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敬业价值观既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既有深厚的社会实践基础,又有高远的理想目标导向。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抓住一切教育机会,把敬业价值观与我们的日常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上下功夫,使学生的言行无处无时不受其范导,使之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阳光雨露,时时处处滋润和普照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心中的“敬业品质”得到充分的营养而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