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经在《小学数学教师》2014年第3期上读了《直面学生思维,提高简算意识》一文,此文切合实际,使我受益匪浅。简便计算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学好简便计算,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速度,而且能使学到的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计算性质融会贯通,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非常注意简便算法的渗透,可是在六年级期末复习中,有两道题目不少学生出现了以下典型的错误:
随即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
第一题: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做呢?理由是什么?
生1:为了简便。
师:简便?
生2:老师,你看这里的括号内的72.8与8.25交换位置后,去掉括号后变成了72.8+8.25-72.8,前面的72.8与8.25再次交换位置后,会出现72.8减去72.8,加上括号后,括号里面等于0,这样比较简便。
师:对于任何题目用不用简便算法,计算的结果是不是一样呢?
生3:那当然了,用简便算法是为了简便,这是您常给我们讲的呀!
生3:理直气壮,振振有词。
师:你们不用简便算法,再算一遍,可以吗?
学生开始计算。
“结果是137.75”,这一结果令他们非常意外。
师:想一想,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他们开始重新看题目……
问题聚焦于“括号里面两个数字能不能交换位置”。经过一番思考与争论,他们得出了结论。
生:题目中是减去8.25,交换位置后变成了减去72.8,前后减去的数字发生了变化,当然错误了。
师:那么你们交换72.8与8.25的位置,是什么理由呢?
生:根据加法交换律。
师:这里能利用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前后减去的数字不一样了。
师:可以这样理解,减去8.25中“-8.25”,减号与8.25是一个整体,72.8可以理解为“+72.8”,正号与72.8也是一个整体,要交换位置必须是两个整体一起交换,也就是72.8+(72.8-8.25)=72.8+(+72.8-8.25)=72.8+(-8.25+72.8),这里“-8.25”理解为负数,去掉括号后加上负8.25,与减去8.25,是不是一样呢?
生:一样的。
师:看看本题是不是能用简便算法呢?
生:不能。
师:你们为什么要用简便算法呢?
生:我们只看了数字,为了运用简便算法,没有看运算符號。
第二题除了具有上述的问题外,按照学生的想法15.25-3.1+0.75-4.9=(15.25-0.75)+(3.1-4.9)才对,可是学生认为15.25与0.75、3.1与4.9相加都可以凑成整数,故而运用了加法。
从以上学生的反馈来看,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为了运用运算定律只看了数字之间的关系,忽略了题目当中的运算符号,仅仅认为哪些数字相加可以凑成整数,从而盲目地运用了运算定律,是为了运用运算定律而运用运算定律,不能从题目的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不能抓住题目的自身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学生对运算定律的使用条件没有掌握清楚。当然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也与我过于强调“运算定律的使用”有关,我为了增强学生的简算意识,经常会说:“看看,能不能运用简便算法呢?”当然我的目的除了增强学生简算意识外,还为了减少计算量,提高计算结果的正确率。因此,在增强学生的简算意识时,对简算的强调要把握“度”,尽量减少思维定式对学生的影响——不能为了一味的简算而改变了题目内容,如上面学生在处理“72.8+(72.8-8.25)”时,变成了“72.8+8.25-72.8”,也不能为了一味地追求计算的准确率而忽视了简便方法的使用,忽视了学生思维的提高。同时也要提高学生注意区分题目特点的能力,对运算律的使用不能盲目。
那么如何减少学生的盲目性,减少思维定式的负面作用呢?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上的所有简算方法的理论根据已经学完,并且在正整数、小数、分数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在复习总结当中,要对各种运算律、性质的变式进行全面展开,哪些可以进行变式,哪些不能进行变式,要让学生掌握清楚。对于那些用字母表示不容易理解的问题,可以运用具体的数字进行说明,该拓展的一定要拓展,以便为将来中学学习做准备。例如,在加法交换律(a+b=b+a)(a>0,b>0)中,a+b变成a-b时,a-b=-b+a,这个可以为将来学习合并同类项做准备。从作业和调查的结果来看,在连续加与连续减时,正确率非常高,说明学生在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时,移动的仅仅是数字,没有把运算符号与数字看成一个整体,所以在复习加法结合律[(a+b)+c=a+(b+c)]、减法的性质1[a-b-c=a-(b+c)]、减法的性质2[a-b-c=a-c-b]时,对它们进行变式[a-b+c=a-(b-c)],再结合一些加减混合的题目进行练习,让学生注意区分数字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提高运用规律的准确性。
编辑 李琴芳
随即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
第一题: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做呢?理由是什么?
生1:为了简便。
师:简便?
生2:老师,你看这里的括号内的72.8与8.25交换位置后,去掉括号后变成了72.8+8.25-72.8,前面的72.8与8.25再次交换位置后,会出现72.8减去72.8,加上括号后,括号里面等于0,这样比较简便。
师:对于任何题目用不用简便算法,计算的结果是不是一样呢?
生3:那当然了,用简便算法是为了简便,这是您常给我们讲的呀!
生3:理直气壮,振振有词。
师:你们不用简便算法,再算一遍,可以吗?
学生开始计算。
“结果是137.75”,这一结果令他们非常意外。
师:想一想,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他们开始重新看题目……
问题聚焦于“括号里面两个数字能不能交换位置”。经过一番思考与争论,他们得出了结论。
生:题目中是减去8.25,交换位置后变成了减去72.8,前后减去的数字发生了变化,当然错误了。
师:那么你们交换72.8与8.25的位置,是什么理由呢?
生:根据加法交换律。
师:这里能利用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前后减去的数字不一样了。
师:可以这样理解,减去8.25中“-8.25”,减号与8.25是一个整体,72.8可以理解为“+72.8”,正号与72.8也是一个整体,要交换位置必须是两个整体一起交换,也就是72.8+(72.8-8.25)=72.8+(+72.8-8.25)=72.8+(-8.25+72.8),这里“-8.25”理解为负数,去掉括号后加上负8.25,与减去8.25,是不是一样呢?
生:一样的。
师:看看本题是不是能用简便算法呢?
生:不能。
师:你们为什么要用简便算法呢?
生:我们只看了数字,为了运用简便算法,没有看运算符號。
第二题除了具有上述的问题外,按照学生的想法15.25-3.1+0.75-4.9=(15.25-0.75)+(3.1-4.9)才对,可是学生认为15.25与0.75、3.1与4.9相加都可以凑成整数,故而运用了加法。
从以上学生的反馈来看,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为了运用运算定律只看了数字之间的关系,忽略了题目当中的运算符号,仅仅认为哪些数字相加可以凑成整数,从而盲目地运用了运算定律,是为了运用运算定律而运用运算定律,不能从题目的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不能抓住题目的自身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学生对运算定律的使用条件没有掌握清楚。当然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也与我过于强调“运算定律的使用”有关,我为了增强学生的简算意识,经常会说:“看看,能不能运用简便算法呢?”当然我的目的除了增强学生简算意识外,还为了减少计算量,提高计算结果的正确率。因此,在增强学生的简算意识时,对简算的强调要把握“度”,尽量减少思维定式对学生的影响——不能为了一味的简算而改变了题目内容,如上面学生在处理“72.8+(72.8-8.25)”时,变成了“72.8+8.25-72.8”,也不能为了一味地追求计算的准确率而忽视了简便方法的使用,忽视了学生思维的提高。同时也要提高学生注意区分题目特点的能力,对运算律的使用不能盲目。
那么如何减少学生的盲目性,减少思维定式的负面作用呢?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上的所有简算方法的理论根据已经学完,并且在正整数、小数、分数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在复习总结当中,要对各种运算律、性质的变式进行全面展开,哪些可以进行变式,哪些不能进行变式,要让学生掌握清楚。对于那些用字母表示不容易理解的问题,可以运用具体的数字进行说明,该拓展的一定要拓展,以便为将来中学学习做准备。例如,在加法交换律(a+b=b+a)(a>0,b>0)中,a+b变成a-b时,a-b=-b+a,这个可以为将来学习合并同类项做准备。从作业和调查的结果来看,在连续加与连续减时,正确率非常高,说明学生在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时,移动的仅仅是数字,没有把运算符号与数字看成一个整体,所以在复习加法结合律[(a+b)+c=a+(b+c)]、减法的性质1[a-b-c=a-(b+c)]、减法的性质2[a-b-c=a-c-b]时,对它们进行变式[a-b+c=a-(b-c)],再结合一些加减混合的题目进行练习,让学生注意区分数字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提高运用规律的准确性。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