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想要回纽约。”
这是我住在旧金山湾区第一个晚上的想法。我因在湾区侥幸觅得工作而横跨整个美国,从东海岸来到西部,借住在一个朋友家里。她当时并不在家,只是告知了密码让我可以有一个落脚之处,空荡荡的别墅里只有我一个人,带着3个笨重的大旅行箱和一肚子的迷茫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当时是夏天,纽约气候闷热,太阳能把穿梭在高楼大厦间的人晒化了,湾区却是气候微凉。这本会令人感到舒适,但气候的明显不同却让我有了“你的人生已经进入下一个阶段了”的真实感,反而有些不适应。那时我还没有驾照,朋友家也并非在大都市,每日出行只能靠Uber(美国一家网约车公司)。离入职的日子越来越近,如何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搞定驾照的笔试路考、找房子、搬家、买车、买家具,让我有些焦头烂额,这种漂泊的迷茫感让我回想起自己刚从北京去纽约的日子。
4年前我申请了几家感兴趣的艺术学院,最后选择了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插画系,一是因为我本身喜欢这个专业,而这所学校的插画专业不错,二则是我个人觉得纽约和北京比较像,尚且有点亲切感。就这样,我独自一人踏上了开往纽约的飞机。作为一个19年来未曾离开过家的普通独生子女,不光我父母,就算是我本人也对自己能否搞定在另一个国家的生活学习感到心里没底。在家中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我刚到纽约时不会做饭,从小到大也没读过专业的艺术学校,不知道自己的专业水平能不能在艺术学院吃得开。就算我表现得多么自信,那也不过是装出来的罢了。当飞机离地的那一刻,我心里真的感觉到了一丝酸楚,我离开家了,已经不再是个孩子了。
第一年我选择了住校,纽约房价贵得不得了,当年我住的学校宿舍楼是一座上世纪90年代的老建筑,房间逼仄狭小,更倒霉的是我那个小房间背阴,唯一的窗户对面还是堵墙。等我躺在那个小得不得了的床上时直想哭,觉得自己不是来上学,简直是来坐牢的,“囚室”也就这么点儿大,除了床就一副桌椅,关了灯立刻就得上炕。当时我发自内心的想说:
“我想要回北京。”
所以说历史从来都是惊人的相似,每到人生转折的时候,我总是要不适应那么一下。按照我妈的话说就是总要挣扎扑通一下,然后立刻适应得比谁都快,不知道该说我矫情还是没心没肺,或者说本就兼而有之。
刚到美国时我一个菜也不会做,在吃了半年廉价外卖后实在无法忍受,终于慢慢地自己也能做出一桌像样的菜了。自己找房子,交到新朋友,周末的时候去博物馆,等等,我也找到了一个人在外生活的节奏。人总是要长大的,不过换了个环境而已,如果这能让人独立起来反而是件好事。我一直很感激父母支持我出国的决定,不光出于他们经济上的支持,也有感于只有自己在外面生活才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再多书,可如果不能跳出舒适圈看看外面的世界就总是缺了些体验。不论是从事艺术创作还是别的科目,只有学会多方面视角的审视,才能更全面地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为己所用,不故步自封。也能更真切地感受发达国家到底是什么样的,不至于人云亦云。
上学期间我有幸获得了两届插画家协会学生比赛的奖,GPA成绩也相当不错,生活学习方面算是顺风顺水。刚一毕业就找到了还算比较对口的工作,工资也够我自给自足,入职后不久又拿到了全球插画大奖的金奖,一时间自己都感到惶恐不安。
当所有人都在恭喜你拥有了高起点时,只有自己清楚脚下的路并不平坦,高起点意味着更大的压力。未来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还是说就故步自封留在这个好不容易适应了的舒适圈,过着顺风顺水的快乐日子呢?我住在一个适合养老的小城镇上,四下安静又平和。想买什么,开车十来分钟就都能买到,平时除了上班就是回家休息睡觉,周末愿意就出去走走,不愿意就在家宅着。在这里呆了快一年,不禁想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自己想进行的创作中去,生活太过安逸平和,甚至无聊。我想念在学校被严苛的导师拼命压榨出自己的潜能和灵感的日子,想念那些我在作业上偷懒然后又熬夜完成的日子。
我想念大城市的喧嚣和杂乱,想念不断挑战自我的那些麻烦,想念我克服掉它们后的自我满足,想念那些成长的日子。
可能因为在游戏公司供职,不需要像正经八百的金融机构一样每天西装革履妆容精致,大家都穿着最舒服的宽松运动服和球鞋,就可以开始对着电脑干活了。同事们待我很好,大家总是会互相帮助。这份工作除了教会我这个向来喜欢自己创作,独来独往的人如何处理和同事间的关系,也让我学习到了一些非本专业的技能。比如我本来学的是插画,但是工作除了要画海报或者改图外,也会做很多平面设计和LOGO设计,而这些工作需要直接面向客户,如果说上学时我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挥洒,那么工作时就该承担起作为社会人的职责了。
我需要更多的力量鞭策自己。我很感谢这份工作,也不后悔选择毕业后体验职场。我一贯相信任何经历都是有意义的,体验更丰富的人生才不枉活一辈子,也只有更多的经历才能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做出更明确的计划。这份工作能让我更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梦想离自己还有多遠。
在美国生活接近5年,接受到不同于国内的文化和教育,这些东西必然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我自身的创作风格中去了。但我也认为我还需要经历更多,才能慢慢剥离自身虚无缥缈的迷茫情绪,沉淀下去,再用作品浮出水面。
其实本就不用想着回到哪里,我喜欢去不同的地方。人都有惰性,贪图安逸,但我更喜欢那个克服了惰性去远方接受挑战的小小的自己。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3月22日)
这是我住在旧金山湾区第一个晚上的想法。我因在湾区侥幸觅得工作而横跨整个美国,从东海岸来到西部,借住在一个朋友家里。她当时并不在家,只是告知了密码让我可以有一个落脚之处,空荡荡的别墅里只有我一个人,带着3个笨重的大旅行箱和一肚子的迷茫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当时是夏天,纽约气候闷热,太阳能把穿梭在高楼大厦间的人晒化了,湾区却是气候微凉。这本会令人感到舒适,但气候的明显不同却让我有了“你的人生已经进入下一个阶段了”的真实感,反而有些不适应。那时我还没有驾照,朋友家也并非在大都市,每日出行只能靠Uber(美国一家网约车公司)。离入职的日子越来越近,如何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搞定驾照的笔试路考、找房子、搬家、买车、买家具,让我有些焦头烂额,这种漂泊的迷茫感让我回想起自己刚从北京去纽约的日子。
4年前我申请了几家感兴趣的艺术学院,最后选择了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插画系,一是因为我本身喜欢这个专业,而这所学校的插画专业不错,二则是我个人觉得纽约和北京比较像,尚且有点亲切感。就这样,我独自一人踏上了开往纽约的飞机。作为一个19年来未曾离开过家的普通独生子女,不光我父母,就算是我本人也对自己能否搞定在另一个国家的生活学习感到心里没底。在家中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我刚到纽约时不会做饭,从小到大也没读过专业的艺术学校,不知道自己的专业水平能不能在艺术学院吃得开。就算我表现得多么自信,那也不过是装出来的罢了。当飞机离地的那一刻,我心里真的感觉到了一丝酸楚,我离开家了,已经不再是个孩子了。
第一年我选择了住校,纽约房价贵得不得了,当年我住的学校宿舍楼是一座上世纪90年代的老建筑,房间逼仄狭小,更倒霉的是我那个小房间背阴,唯一的窗户对面还是堵墙。等我躺在那个小得不得了的床上时直想哭,觉得自己不是来上学,简直是来坐牢的,“囚室”也就这么点儿大,除了床就一副桌椅,关了灯立刻就得上炕。当时我发自内心的想说:
“我想要回北京。”
所以说历史从来都是惊人的相似,每到人生转折的时候,我总是要不适应那么一下。按照我妈的话说就是总要挣扎扑通一下,然后立刻适应得比谁都快,不知道该说我矫情还是没心没肺,或者说本就兼而有之。
刚到美国时我一个菜也不会做,在吃了半年廉价外卖后实在无法忍受,终于慢慢地自己也能做出一桌像样的菜了。自己找房子,交到新朋友,周末的时候去博物馆,等等,我也找到了一个人在外生活的节奏。人总是要长大的,不过换了个环境而已,如果这能让人独立起来反而是件好事。我一直很感激父母支持我出国的决定,不光出于他们经济上的支持,也有感于只有自己在外面生活才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再多书,可如果不能跳出舒适圈看看外面的世界就总是缺了些体验。不论是从事艺术创作还是别的科目,只有学会多方面视角的审视,才能更全面地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为己所用,不故步自封。也能更真切地感受发达国家到底是什么样的,不至于人云亦云。
上学期间我有幸获得了两届插画家协会学生比赛的奖,GPA成绩也相当不错,生活学习方面算是顺风顺水。刚一毕业就找到了还算比较对口的工作,工资也够我自给自足,入职后不久又拿到了全球插画大奖的金奖,一时间自己都感到惶恐不安。
当所有人都在恭喜你拥有了高起点时,只有自己清楚脚下的路并不平坦,高起点意味着更大的压力。未来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还是说就故步自封留在这个好不容易适应了的舒适圈,过着顺风顺水的快乐日子呢?我住在一个适合养老的小城镇上,四下安静又平和。想买什么,开车十来分钟就都能买到,平时除了上班就是回家休息睡觉,周末愿意就出去走走,不愿意就在家宅着。在这里呆了快一年,不禁想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自己想进行的创作中去,生活太过安逸平和,甚至无聊。我想念在学校被严苛的导师拼命压榨出自己的潜能和灵感的日子,想念那些我在作业上偷懒然后又熬夜完成的日子。
我想念大城市的喧嚣和杂乱,想念不断挑战自我的那些麻烦,想念我克服掉它们后的自我满足,想念那些成长的日子。
可能因为在游戏公司供职,不需要像正经八百的金融机构一样每天西装革履妆容精致,大家都穿着最舒服的宽松运动服和球鞋,就可以开始对着电脑干活了。同事们待我很好,大家总是会互相帮助。这份工作除了教会我这个向来喜欢自己创作,独来独往的人如何处理和同事间的关系,也让我学习到了一些非本专业的技能。比如我本来学的是插画,但是工作除了要画海报或者改图外,也会做很多平面设计和LOGO设计,而这些工作需要直接面向客户,如果说上学时我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挥洒,那么工作时就该承担起作为社会人的职责了。
我需要更多的力量鞭策自己。我很感谢这份工作,也不后悔选择毕业后体验职场。我一贯相信任何经历都是有意义的,体验更丰富的人生才不枉活一辈子,也只有更多的经历才能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做出更明确的计划。这份工作能让我更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梦想离自己还有多遠。
在美国生活接近5年,接受到不同于国内的文化和教育,这些东西必然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我自身的创作风格中去了。但我也认为我还需要经历更多,才能慢慢剥离自身虚无缥缈的迷茫情绪,沉淀下去,再用作品浮出水面。
其实本就不用想着回到哪里,我喜欢去不同的地方。人都有惰性,贪图安逸,但我更喜欢那个克服了惰性去远方接受挑战的小小的自己。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