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让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然然,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阅读对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和终身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
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轰轰烈烈的表面现象并不应掩盖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深入思考,在一些课堂上我们看到阅读教学走入了误区。
1.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忽视阅读教学的现象,不少教师一味追求“读是为了写”,认为“阅读只是手段,写作才是目的”,“阅读是过程,写作才是结果和标准”,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将阅读课上成写作辅导课。
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上花了很大工夫,却往往忽视了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从目前小学生的阅读状况来看,大部分并未养成自觉、经常阅读的习惯,阅读范围比较狭、比较浅,阅读时间少,一些家长在意识上没引起足够重视,没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没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收效不大。为此,切实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迫切任务。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
2.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2.1 教师要积极践行新课改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水平还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改革。因此,要促使小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专业水平,必须让他们树立三种意识。
2.1.1 课程意识。教师要开足、开好自己的阅读课;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学生学法;要学会开发和整合多种阅读资源;要加强实践,注重探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向自然等。
2.1.2 学习意识。“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更要有一桶“活水”。而这“活水”的“源头”就是学习。作为语文教师,首先是学好专业文化知识,要熟练掌握拼音、汉字、语法修辞和写作的基本理论,做到教必先会,导必先精。其次是学好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不但要去研读课标,啃读理论,更要去细读他人与自己的课堂。深入搞好教学方法研究,做到“以教给研,以研促教”。最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水平和教具的制作能力。
2.1.3 教材的开发意识。翻开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不难发现,真正描写农村自然风光与生活情趣的文字真的少之又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树立新课改的“小学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意识。开发这一校本教材不只是为了减少学生的学业成本,更多的则是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去学习,去发展,从而更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2.2 培养“兴趣”入手,调动阅读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学生的阅读量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语文教师除了平时认真上好每一篇课文之外,还可尝试以下的办法:第一,同步推荐书籍。在语文教学中,当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同类的或同作者的作品。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风格,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开展一些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等,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而且能使他们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第三,随机指导。在课堂上,要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就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3 营造自学的良好氛围,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思考。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传统的阅读教学无法适应这一要求,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记抄背这一现状。首先要还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发现,探索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悟是一种心理能力,是学生通过读书,凭借对语言及语境的直接感知,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能力。其次,可以改革课堂的阅读教学办法,大力提倡个别化教学,减少集体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学生个别化学习,教师个别化辅导的统一,是一种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进行个别化教学时,教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能力,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再次,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好全班的交流,就需要理解的重点词,句,段及课文主要内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最基本的表达方法,提出“疑”或“惑”,展开同桌或小组的合作学习。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进行讨论交流,甚至争论,教师加强调控引导,避重就轻。不仅使学生学有所的,而且诼渐建构知识,方法,诼渐学会学习。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习惯。一个小班及也是一个小社会。学校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学生的品质和行为。一个优秀的老师会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创设开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风气。让学生养成浏览小憩的良好习惯。浏览文章无需端起读书的架子。在浏览时若发现值得记忆的语句或章节时,才认真去思考,分析,或做读书笔记。在爱读书的环境下,学生也自然而然的愿读,乐读,好读。我们学校有一个图书室,可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但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风气,我先给学生介绍许多作家和书籍。然后就按图书系列分借给学生,有自然类的,有童话故事类,有科幻类的,有游记类的,有名人传记类的等等,让他们选读自己喜欢的书。要对读物的选择,因为学生不知道读哪些书,有可能乱读一气。因为读物的无限性和作品的优劣逼着我们去选择,阅读时间的有限性也逼着我们去选择。没有选择的阅读是盲目的阅读,选择是阅读的战略和阅读。 2.4 交给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课前教给预习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地学。课内教给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能阅读。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就能独立去思考探索,把握规律,举一反三,所以教师应多从读书方法上给指导。如怎样默读、朗读,怎样理解题目,怎样读懂词句,怎样分段和归纳段意,怎样理解课文内容等等。
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课内阅读为我们大家所熟知,就是对教科书的阅读,学生可以从中的到正确的阅读方法。霍姆林斯基指出:对于读书多的学生来说,课堂上学到的任何一个概念都能够被纳入从各种书籍中吸取来的知识体系中,这些知识成了帮助他们把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弄明白的不可缺少的东西。可见课内阅读的重要性。那么课外阅读呢?曾有人言“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教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方法,恰当地利用课内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有些语文教师缺乏正确的指导方法,正如一位教育家形象地描述:教师如一个不负责的导游,领着学生东一个景点,西一个景点飞快地跑来跑去,全然不顾学生有没有把某一个景点看完,有没有具体的收获,有没有交流看景点的感受。
教师在课内阅读中又教学生读又讲方法。“授人以鱼则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受用无穷”。
课内阅读中可采取粗、细、精“三步曲”传统读法。在课内阅读中教师可以用阅读“三步曲”将课文按照粗、精、细的过程读,每一步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
还可采取读写结合额度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发现,凡是读书多的学生知识面就较广,思维就较敏捷,遣词造句等写作能力也较强。长期实践证明,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阅读后语言积累、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是形成学生作文的资料库,为学生提供协作素材和方法。读写的直接结合练笔是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如果教师能重视范读的作用,指导学生读到位:准确发音、感受音韵,把握语调、感受节奏,理解意蕴、感受情理;善于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让学生熟悉了解并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多种读法,那么,学生便能逐步学会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读法。
2.5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未来。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其阅读能力至关重要。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2.5.1 课前预习和搜集相关资料的习惯。这有利于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通过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搜集、整理信息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享受到收获知识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
2.5.2 培养一边读一边思的习惯。读书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训练学生通过形象地、逻辑地、联系地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
2.5.3 培养圈画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读书时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要随时圈点、画、批,画出重点、难点,圈出不理解的地方,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要随时翻阅词典,批注自己的理解和理会,以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要点和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达到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阅读课文。
2.5.4 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实现教材和课外书籍的衔接,让学生博览群书,扩大自己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教师还要营造大阅读的氛围,创设阅读的环境,营造阅读的心情,构建阅读的平台,促使学生由“要我读”的观念朝“我要读”转化。
2.6 开展多种读书活动,让学生多读熟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一个“读”字。“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
让小学生明确“读”的意义。多读有以下六大好处:第一,多读可以识记生字;第二,多读可以释词析句;第三,多读可以深化理解;第四,多读可以训练思维;第五,多读可以背记佳词妙语;第六,多读可以感悟写作技法。
2.6.1 把阅读的一般过程教给学生。例如在初步理解阶段,要了解文章内容梗概,遇到障碍自查工具书,选好注释,不能解决的划出来;到深入理解阶段,要理解文章结构脉络,弄懂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在此之后,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跟同学互相讨论;最后是消化运用阶段,这个阶段要联系自己实际进一步吸收,学用结合。
2.6.2 开展多种的读书活动。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学生能在一起分享阅读的机会,注重读进去并说出来,在交流中深化阅读认识。阅读是充满意义互动的过程,不单是学生的读,或单单是教师的教,而是一个多边交流对话的过程,包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所以我们要明白阅读与教学包含三个要素:教师、学生、文本。
(1)专栏介绍,利用教室里的黑板报、墙报等空间开辟专栏,介绍新作,导读佳作。专栏由学生小组轮流创办,定期更换内容,所办的内容必须紧密结合所学的课文。
(2)专题讲座。根据“课外书屋”的需要,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采取讲座形式,引导学生正确领会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形象、作品主题、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第三个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团结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努力营造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的情境与氛围。例如,课堂上呈现学生感兴趣的或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使他们愿学和乐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和积极的评价,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功的机会,从而更自觉的自主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先自主读书,在自读中对课文进行点、划、批、注,目的是让他们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其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心得体会。第二步,精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技巧。第三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步,让学生自己通过运用工具书或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自己解说课文的有关内容,自己解释有关字词的意思等。在自己理解中质疑。第五步,引导学生自己对文章的写作方法、精美的词句等作欣赏性的评价,即说说它好在哪里?为什么等。自主学习后,我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有一定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们合作学习、讨论。有需要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内容的问题。
(4)开展讲的活动。让我们班学生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读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或说一段新闻,或讲一个故事,或明一个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这样既能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可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5)开展比赛获动。可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诗歌朗读会、辩论会、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6)开展剪贴展览。学生在广泛阅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有保存价值的材料,可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本子,分类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以激发学生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
(7)定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课外阅读虽多为自读,但适当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通过课外交流活动,一是对课外阅读具有促进作用;二是激发兴趣,学生读到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通过交流,既使本课所储存的信息,得到了增长,又能使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
2.7 突出阅读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对阅读的评价,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使每一个受教育的人获得最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且要尊重、信任、爱护、宽容学生,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用激励性评价,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
2.8 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
在读书的过程中,指导可以指导高年级学生写读书笔记,每周一篇。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四种:①摘抄,如抄精彩词语,优美片段,格言警句等,为作文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②列提纲,如写文章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写读后感,读后感的表达方式有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夹叙夹议。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④写书评,如评价书的人物和事件。小学生对人物或事件的是非曲折已有一定的认识,写书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反思和探究自已的阅读教学,遵循教学规律和课改的原则,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想方设法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思,有所为。
参考文献
[1] 韦国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原则》《当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2008.10.
[2] 罗海山.《新课标下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能力的探索》《中华教育论坛》,2011.9.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阅读对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和终身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
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轰轰烈烈的表面现象并不应掩盖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深入思考,在一些课堂上我们看到阅读教学走入了误区。
1.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忽视阅读教学的现象,不少教师一味追求“读是为了写”,认为“阅读只是手段,写作才是目的”,“阅读是过程,写作才是结果和标准”,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将阅读课上成写作辅导课。
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上花了很大工夫,却往往忽视了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从目前小学生的阅读状况来看,大部分并未养成自觉、经常阅读的习惯,阅读范围比较狭、比较浅,阅读时间少,一些家长在意识上没引起足够重视,没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没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收效不大。为此,切实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迫切任务。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
2.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2.1 教师要积极践行新课改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水平还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改革。因此,要促使小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专业水平,必须让他们树立三种意识。
2.1.1 课程意识。教师要开足、开好自己的阅读课;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学生学法;要学会开发和整合多种阅读资源;要加强实践,注重探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向自然等。
2.1.2 学习意识。“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更要有一桶“活水”。而这“活水”的“源头”就是学习。作为语文教师,首先是学好专业文化知识,要熟练掌握拼音、汉字、语法修辞和写作的基本理论,做到教必先会,导必先精。其次是学好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不但要去研读课标,啃读理论,更要去细读他人与自己的课堂。深入搞好教学方法研究,做到“以教给研,以研促教”。最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水平和教具的制作能力。
2.1.3 教材的开发意识。翻开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不难发现,真正描写农村自然风光与生活情趣的文字真的少之又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树立新课改的“小学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意识。开发这一校本教材不只是为了减少学生的学业成本,更多的则是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去学习,去发展,从而更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2.2 培养“兴趣”入手,调动阅读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学生的阅读量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语文教师除了平时认真上好每一篇课文之外,还可尝试以下的办法:第一,同步推荐书籍。在语文教学中,当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同类的或同作者的作品。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风格,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开展一些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等,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而且能使他们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第三,随机指导。在课堂上,要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就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3 营造自学的良好氛围,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思考。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传统的阅读教学无法适应这一要求,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记抄背这一现状。首先要还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发现,探索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悟是一种心理能力,是学生通过读书,凭借对语言及语境的直接感知,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能力。其次,可以改革课堂的阅读教学办法,大力提倡个别化教学,减少集体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学生个别化学习,教师个别化辅导的统一,是一种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进行个别化教学时,教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能力,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再次,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好全班的交流,就需要理解的重点词,句,段及课文主要内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最基本的表达方法,提出“疑”或“惑”,展开同桌或小组的合作学习。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进行讨论交流,甚至争论,教师加强调控引导,避重就轻。不仅使学生学有所的,而且诼渐建构知识,方法,诼渐学会学习。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习惯。一个小班及也是一个小社会。学校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学生的品质和行为。一个优秀的老师会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创设开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风气。让学生养成浏览小憩的良好习惯。浏览文章无需端起读书的架子。在浏览时若发现值得记忆的语句或章节时,才认真去思考,分析,或做读书笔记。在爱读书的环境下,学生也自然而然的愿读,乐读,好读。我们学校有一个图书室,可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但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风气,我先给学生介绍许多作家和书籍。然后就按图书系列分借给学生,有自然类的,有童话故事类,有科幻类的,有游记类的,有名人传记类的等等,让他们选读自己喜欢的书。要对读物的选择,因为学生不知道读哪些书,有可能乱读一气。因为读物的无限性和作品的优劣逼着我们去选择,阅读时间的有限性也逼着我们去选择。没有选择的阅读是盲目的阅读,选择是阅读的战略和阅读。 2.4 交给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课前教给预习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地学。课内教给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能阅读。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就能独立去思考探索,把握规律,举一反三,所以教师应多从读书方法上给指导。如怎样默读、朗读,怎样理解题目,怎样读懂词句,怎样分段和归纳段意,怎样理解课文内容等等。
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课内阅读为我们大家所熟知,就是对教科书的阅读,学生可以从中的到正确的阅读方法。霍姆林斯基指出:对于读书多的学生来说,课堂上学到的任何一个概念都能够被纳入从各种书籍中吸取来的知识体系中,这些知识成了帮助他们把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弄明白的不可缺少的东西。可见课内阅读的重要性。那么课外阅读呢?曾有人言“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教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方法,恰当地利用课内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有些语文教师缺乏正确的指导方法,正如一位教育家形象地描述:教师如一个不负责的导游,领着学生东一个景点,西一个景点飞快地跑来跑去,全然不顾学生有没有把某一个景点看完,有没有具体的收获,有没有交流看景点的感受。
教师在课内阅读中又教学生读又讲方法。“授人以鱼则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受用无穷”。
课内阅读中可采取粗、细、精“三步曲”传统读法。在课内阅读中教师可以用阅读“三步曲”将课文按照粗、精、细的过程读,每一步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
还可采取读写结合额度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发现,凡是读书多的学生知识面就较广,思维就较敏捷,遣词造句等写作能力也较强。长期实践证明,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阅读后语言积累、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是形成学生作文的资料库,为学生提供协作素材和方法。读写的直接结合练笔是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如果教师能重视范读的作用,指导学生读到位:准确发音、感受音韵,把握语调、感受节奏,理解意蕴、感受情理;善于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让学生熟悉了解并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多种读法,那么,学生便能逐步学会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读法。
2.5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未来。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其阅读能力至关重要。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2.5.1 课前预习和搜集相关资料的习惯。这有利于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通过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搜集、整理信息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享受到收获知识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
2.5.2 培养一边读一边思的习惯。读书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训练学生通过形象地、逻辑地、联系地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
2.5.3 培养圈画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读书时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要随时圈点、画、批,画出重点、难点,圈出不理解的地方,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要随时翻阅词典,批注自己的理解和理会,以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要点和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达到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阅读课文。
2.5.4 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实现教材和课外书籍的衔接,让学生博览群书,扩大自己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教师还要营造大阅读的氛围,创设阅读的环境,营造阅读的心情,构建阅读的平台,促使学生由“要我读”的观念朝“我要读”转化。
2.6 开展多种读书活动,让学生多读熟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一个“读”字。“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
让小学生明确“读”的意义。多读有以下六大好处:第一,多读可以识记生字;第二,多读可以释词析句;第三,多读可以深化理解;第四,多读可以训练思维;第五,多读可以背记佳词妙语;第六,多读可以感悟写作技法。
2.6.1 把阅读的一般过程教给学生。例如在初步理解阶段,要了解文章内容梗概,遇到障碍自查工具书,选好注释,不能解决的划出来;到深入理解阶段,要理解文章结构脉络,弄懂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在此之后,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跟同学互相讨论;最后是消化运用阶段,这个阶段要联系自己实际进一步吸收,学用结合。
2.6.2 开展多种的读书活动。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学生能在一起分享阅读的机会,注重读进去并说出来,在交流中深化阅读认识。阅读是充满意义互动的过程,不单是学生的读,或单单是教师的教,而是一个多边交流对话的过程,包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所以我们要明白阅读与教学包含三个要素:教师、学生、文本。
(1)专栏介绍,利用教室里的黑板报、墙报等空间开辟专栏,介绍新作,导读佳作。专栏由学生小组轮流创办,定期更换内容,所办的内容必须紧密结合所学的课文。
(2)专题讲座。根据“课外书屋”的需要,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采取讲座形式,引导学生正确领会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形象、作品主题、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第三个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团结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努力营造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的情境与氛围。例如,课堂上呈现学生感兴趣的或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使他们愿学和乐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和积极的评价,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功的机会,从而更自觉的自主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先自主读书,在自读中对课文进行点、划、批、注,目的是让他们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其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心得体会。第二步,精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技巧。第三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步,让学生自己通过运用工具书或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自己解说课文的有关内容,自己解释有关字词的意思等。在自己理解中质疑。第五步,引导学生自己对文章的写作方法、精美的词句等作欣赏性的评价,即说说它好在哪里?为什么等。自主学习后,我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有一定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们合作学习、讨论。有需要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内容的问题。
(4)开展讲的活动。让我们班学生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读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或说一段新闻,或讲一个故事,或明一个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这样既能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可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5)开展比赛获动。可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诗歌朗读会、辩论会、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6)开展剪贴展览。学生在广泛阅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有保存价值的材料,可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本子,分类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以激发学生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
(7)定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课外阅读虽多为自读,但适当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通过课外交流活动,一是对课外阅读具有促进作用;二是激发兴趣,学生读到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通过交流,既使本课所储存的信息,得到了增长,又能使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
2.7 突出阅读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对阅读的评价,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使每一个受教育的人获得最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且要尊重、信任、爱护、宽容学生,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用激励性评价,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
2.8 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
在读书的过程中,指导可以指导高年级学生写读书笔记,每周一篇。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四种:①摘抄,如抄精彩词语,优美片段,格言警句等,为作文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②列提纲,如写文章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写读后感,读后感的表达方式有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夹叙夹议。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④写书评,如评价书的人物和事件。小学生对人物或事件的是非曲折已有一定的认识,写书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反思和探究自已的阅读教学,遵循教学规律和课改的原则,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想方设法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思,有所为。
参考文献
[1] 韦国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原则》《当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2008.10.
[2] 罗海山.《新课标下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能力的探索》《中华教育论坛》,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