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人们长期探讨而终无结果的问题。讨论来又讨论去,还是分数。分数成了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难怪应试教育总是有很强的生命力。人们口头上都说实施素质教育,脑子里却满是应试教育的怪影。这到底是为什么?其实,各級学校并不是没有实施素质教育,只能说素质教育的进展因受了束缚而进展缓慢。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于是我想抛砖引玉,谈一点自己肤浅的理解。
一、教师与教师、领导与领导间应该不在分数上比高低
我已教了许多届初三毕业班,每年的复习阶段,都要被安排在市教科所去进行复习指导培训。进行复习指导方法的培训,这无可厚非,可那培训的内容免不了有对教材内容复习范围的限制,比如:哪一个情景对话题要考,分值是多少;哪些篇目不考,哪些篇目必考,占多少分之类。这从动机上讲,是变相的漏题,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从危害方面说,任课教师就丢弃了不考的题型和不考的课文,对学生进行狭窄的所谓强化训练。结果当然是学生成绩“提高”了。而“提高”的结果是“高分低能”。我对这种做法曾有疑惑,却被人道出了“天机”:攀比风不光存在于教师之间,领导间也要顾自家的面子。我们可不可以不在分数上攀比?而在学生的各种创建上去攀比?就从语文的角度出发吧,这是一门深奥的学科,一句话就有好多种说法,一个道理就有好多种讲法,一篇文章就有好多种表达法,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多掌握全面的知识才是重要的,知识怎么可分重要和不重要呢?
二、素质低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分数高的学生
名言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但我发现不怎么有“水”的教师却能倒给学生许多的“水”。有的老师除课本外从来不看课外书,也不会写文章。可他们却能教出“高分”的学生来,教学质量“第一”,而高文凭高水平的老师反倒成绩平平。本地曾有不少真正学历只是中师的初中老师或高中老师反倒是学校的教学骨干,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当然我们不可否认他们教学中付出的汗水,可你仔细研究他们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吃准了领导的意图,紧跟了上级。而“意图”是有模式的,不离谱就行了。他们往往是本地的资料再不好,他们都要用,而拒绝了外地好的资料,讲读课就死讲,阅读课就放弃。尤其是他们在研究考题上有超人的敏感力,“命中力”极高。难怪有高的考分!我们不禁思考:我们的考题为什么把范围和形式限得那么死?能让人摸着它的规律,牵着它的鼻子走?素质教育的初衷本是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知识、更多的技能技巧的。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撷取几道考试题,竟常常被人押上,岂不可笑。
三、论文获奖太容易
笔者所在的学校绝大多数老师的论文都获奖,而学校订的教育刊物就摆在办公桌上,七十多个老师进进出出,却无人翻看。这是不是怪事?那些编辑的心血不是随水东流了吗?我一生追求文学,做梦都想发表作品,到如今没真正发表过一篇,而胡乱涂鸦的论文寄出去却篇篇收到获奖的通知,难怪论文没人看!太溅了。从有职称始,论文征稿信满天飞,写一篇论文发表,反要交几百块钱。是钱把论文贬了值。话又说回来,搞教育的不研究教育研究什么?不发表教育教学论文算什么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我想,我们的论文制度是不是可以改革一下,把交钱发论文改为发论文得稿费。我看动一下脑筋还是可以的。编辑部的收入可以从订阅论文来,比如发论文者必需有订阅论文的订单……等;还可每年开展一些诸如论文阅读竞赛等活动,那样论文就不会没人看了,也可提高论文的质量,培养写论文的兴趣。不是一举两得吗?
四、应该重视教师其它方面的成就
我认为现行职称的评定条件存在着大的误区,硬件要求不尽合理。因为它几乎对教师除本教授学科以外的成就不作肯定。比如,上数学的,就只承认你数学上的成就,而你哪怕是个作家,是个诗人,是个在物理学上有发明创造的人,也不能因你有超人的本事而把你的成就用为评定职称的硬件。这就导致了教师思想上的堕性和知识的匮乏,违背了教师要有“一桶水”的原则。一个语文老师要把语文教好,必定要对其它的科目有所了解,才能发挥正常,游刃有余;一个地理老师,如果对历史一无所知,地理也会教得不好的。任何科目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五、应该正确地对待考分
人们往往都把考分当成了能力和水平,这是不对的,是片面。举个例子:前年学校缺历史老师,我就被当成鸭子赶上架,上了一学期的历史。我一个读书时从没学过一天历史的人,居然所教的历史考分获得了全年级第一。我仅仅是多了一个心眼,让学生在课前把前课学过的内容复习一遍而已。上课时全是照本宣科,没一点余地,可领导还说我的历史上得好。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可见平时就有很多的“冤枉”。
如果将我教的学生与真正的历史系毕业的老师教的学生搞个历史知识竞赛什么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就昭然若揭了。
终上所属,我个人认为,教育的改革必先从教育体制的改革入手,教育作为一种操作和评定都十分复杂的工作种类,就不应当简单化地对待它。多方面、多角度地发展它,才能真正实行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551100贵州省息烽县乌江复旦学校)
一、教师与教师、领导与领导间应该不在分数上比高低
我已教了许多届初三毕业班,每年的复习阶段,都要被安排在市教科所去进行复习指导培训。进行复习指导方法的培训,这无可厚非,可那培训的内容免不了有对教材内容复习范围的限制,比如:哪一个情景对话题要考,分值是多少;哪些篇目不考,哪些篇目必考,占多少分之类。这从动机上讲,是变相的漏题,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从危害方面说,任课教师就丢弃了不考的题型和不考的课文,对学生进行狭窄的所谓强化训练。结果当然是学生成绩“提高”了。而“提高”的结果是“高分低能”。我对这种做法曾有疑惑,却被人道出了“天机”:攀比风不光存在于教师之间,领导间也要顾自家的面子。我们可不可以不在分数上攀比?而在学生的各种创建上去攀比?就从语文的角度出发吧,这是一门深奥的学科,一句话就有好多种说法,一个道理就有好多种讲法,一篇文章就有好多种表达法,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多掌握全面的知识才是重要的,知识怎么可分重要和不重要呢?
二、素质低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分数高的学生
名言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但我发现不怎么有“水”的教师却能倒给学生许多的“水”。有的老师除课本外从来不看课外书,也不会写文章。可他们却能教出“高分”的学生来,教学质量“第一”,而高文凭高水平的老师反倒成绩平平。本地曾有不少真正学历只是中师的初中老师或高中老师反倒是学校的教学骨干,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当然我们不可否认他们教学中付出的汗水,可你仔细研究他们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吃准了领导的意图,紧跟了上级。而“意图”是有模式的,不离谱就行了。他们往往是本地的资料再不好,他们都要用,而拒绝了外地好的资料,讲读课就死讲,阅读课就放弃。尤其是他们在研究考题上有超人的敏感力,“命中力”极高。难怪有高的考分!我们不禁思考:我们的考题为什么把范围和形式限得那么死?能让人摸着它的规律,牵着它的鼻子走?素质教育的初衷本是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知识、更多的技能技巧的。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撷取几道考试题,竟常常被人押上,岂不可笑。
三、论文获奖太容易
笔者所在的学校绝大多数老师的论文都获奖,而学校订的教育刊物就摆在办公桌上,七十多个老师进进出出,却无人翻看。这是不是怪事?那些编辑的心血不是随水东流了吗?我一生追求文学,做梦都想发表作品,到如今没真正发表过一篇,而胡乱涂鸦的论文寄出去却篇篇收到获奖的通知,难怪论文没人看!太溅了。从有职称始,论文征稿信满天飞,写一篇论文发表,反要交几百块钱。是钱把论文贬了值。话又说回来,搞教育的不研究教育研究什么?不发表教育教学论文算什么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我想,我们的论文制度是不是可以改革一下,把交钱发论文改为发论文得稿费。我看动一下脑筋还是可以的。编辑部的收入可以从订阅论文来,比如发论文者必需有订阅论文的订单……等;还可每年开展一些诸如论文阅读竞赛等活动,那样论文就不会没人看了,也可提高论文的质量,培养写论文的兴趣。不是一举两得吗?
四、应该重视教师其它方面的成就
我认为现行职称的评定条件存在着大的误区,硬件要求不尽合理。因为它几乎对教师除本教授学科以外的成就不作肯定。比如,上数学的,就只承认你数学上的成就,而你哪怕是个作家,是个诗人,是个在物理学上有发明创造的人,也不能因你有超人的本事而把你的成就用为评定职称的硬件。这就导致了教师思想上的堕性和知识的匮乏,违背了教师要有“一桶水”的原则。一个语文老师要把语文教好,必定要对其它的科目有所了解,才能发挥正常,游刃有余;一个地理老师,如果对历史一无所知,地理也会教得不好的。任何科目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五、应该正确地对待考分
人们往往都把考分当成了能力和水平,这是不对的,是片面。举个例子:前年学校缺历史老师,我就被当成鸭子赶上架,上了一学期的历史。我一个读书时从没学过一天历史的人,居然所教的历史考分获得了全年级第一。我仅仅是多了一个心眼,让学生在课前把前课学过的内容复习一遍而已。上课时全是照本宣科,没一点余地,可领导还说我的历史上得好。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可见平时就有很多的“冤枉”。
如果将我教的学生与真正的历史系毕业的老师教的学生搞个历史知识竞赛什么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就昭然若揭了。
终上所属,我个人认为,教育的改革必先从教育体制的改革入手,教育作为一种操作和评定都十分复杂的工作种类,就不应当简单化地对待它。多方面、多角度地发展它,才能真正实行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551100贵州省息烽县乌江复旦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