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野草》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本文主要谈谈“野草”这一题目本身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鲁迅;《野草》;象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7-058-01
《野草》是鲁迅先生“沉闷”的作品,也是鲁迅先生直接表露自己精神状态的作品,对于这部著作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笔者读完《野草》,对题目“野草”本身的象征意义亦有一点自己的感受。
一、“野草”象征自己的苦闷,代表作者内心的荒凉、无奈与失落
荒芜、杂乱、空旷之地最易生长野草。然而这里“野草”显然不仅指自然界的野草,而是代表了鲁迅先生的心理状态。
首先,我们从鲁迅先生创作《野草》的状态来看。他曾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信中说:“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野草》是鲁迅先生试图穿越第二次绝望的一次生命的行动,在开始《彷徨》与《野草》写作之前的1923年,鲁迅先生陷入了他启蒙人生的第二次绝望,也是最后一次绝望。婚姻的不幸,兄弟失和,时局动荡,信念的寄托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鲁迅先生在寻找发泄的方式。显然在这一时期创作的《野草》便是鲁迅先生内心苦闷的外显。
其次,内心的苦闷和颓废从作品中也可以读出。作品大量的景物的描写和人物描述都给人颓废,阴冷的感觉。如首篇《秋夜》中就写到:“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月亮窘得发白”,这样的秋叶给人感觉是萧瑟的,苍凉的。而这类景物的描写在《野草》中比比皆是:“剥落的高墙”、“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孤独的雪,死掉的雨”;人物描写有麻木的“乞丐”、失败的“复仇者”等等。这类灰色的意象几乎穿插于整个作品之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灰色的景物、人物,是作者内心无法突破的“阴暗”。
最后,从“我”的内心亦能反应出绝望冷漠。虽然野草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并不能直接画上等号,但是也并非没有关系。可以说,这里的“我”其实是鲁迅自我的一部分。如在《求乞者》中“我”对求乞者是“烦腻,疑心,憎恶”。且不论求乞者的居心,但是鲁迅先生总是给我们以“战士“的形象,抨击黑暗的社会、礼教(如《故乡》、《祝福》),纵向唤醒那些麻目的群众(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但在这里,鲁迅先生对这些都产生了怀疑,缺少了战士的“爱”,不得不说这时候的鲁迅是冷漠的绝望的。就像作品中说的自己最终得到的是“虚无”,那么一切是否有意义?在《野草》中鲁迅先生对自己所坚持的产生了怀疑,“我”仿佛要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一切。这是一个冷漠者,也是一个孤独者,这时的鲁迅内心充满的是矛盾是颓废。
二、“野草”也是希望的象征
《野草》与其说是一次绝望的过程,不如说是一次冲出绝望的过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野草”被赋予了希望。
这一点我是从作品的写作时间来解读的。1924年的几篇作品如《秋夜》、《求乞者》、《复仇》(一、二),在创作这些作品时,鲁迅先生内心充满了失望颓废,从1925年开始创作的一些作品中我们慢慢读出了希望。这些作品有不少都是在失望孤独中寻找出路,寻找希望,所以说此时的鲁迅也越来越认识到,即使不被人理解、不被别人接受也要向前走,启蒙者的使命即使不能救赎人们也要向前。
《野草》中唯一一篇戏剧形式的篇章——《过客》中体现出这位革命者的不凡。这篇作品创作于1925年3月。在文章中老翁和过客都是清醒着的,都看到了世界“就没有一处没有名目,没有一处没有地主,没有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有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有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可是老翁停止了,他知道前面是坟地,进去就要葬送自己。当老翁对过客说“你也会遇见心底的眼泪,为你的悲哀。”过客却回答说“不,我不愿看见他们心底的眼泪,不要他们为我悲哀”,明知众人皆醉却依然愿意独醒,醒着又怕唤醒别人,众人皆悲不如我独自悲伤,这就是清醒者、启蒙者的悲哀啊,可是过客不能停止,即使前面万丈深渊也不能停,向前走,一直向前……鲁迅先生感同身受着。善良而无知的小女孩让过客感激却又伤心,也许正是她的善良成为过客前进的动力之一吧,虽然不断失望,不正是有希望才会失望;即使失望,也要向前,只有向前才有希望。在野草的最后一篇作品《一觉》,这篇作品创作于1926年4月,在文中鲁迅先生更直接喊出“然而我爱这些流血和隐痛的灵魂,以为他使我觉得是在人间,是在人间活着”。
有人说,鲁迅的《野草》是一个孤独者的守望。就如在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最后出现在革命烈士坟头的小白花,给人微茫的希望。因此,野草不仅象征“绝望”也是“希望”。人是矛盾的,在这里鲁迅已经赤裸裸地面对自己内心的矛盾,他也有颓废的时候。解剖别人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要解剖自己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鲁迅先生真实对面自己的失望、痛苦,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人不是万能的,在绝望之中寻找希望,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绝望之后依然坚持自己所追求的才是伟大,就像那野草,化为灰烬之后,来年也会发出新芽。
“这是一个由哀伤、绝望、挣扎、解脱、欢欣等等组成的悲欣交集的复杂的情思世界,又是一个由矛盾、终极悖论、怀疑、自剖、反思、追问、顿悟等等组成的极为沉潜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鲁迅;《野草》;象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7-058-01
《野草》是鲁迅先生“沉闷”的作品,也是鲁迅先生直接表露自己精神状态的作品,对于这部著作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笔者读完《野草》,对题目“野草”本身的象征意义亦有一点自己的感受。
一、“野草”象征自己的苦闷,代表作者内心的荒凉、无奈与失落
荒芜、杂乱、空旷之地最易生长野草。然而这里“野草”显然不仅指自然界的野草,而是代表了鲁迅先生的心理状态。
首先,我们从鲁迅先生创作《野草》的状态来看。他曾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信中说:“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野草》是鲁迅先生试图穿越第二次绝望的一次生命的行动,在开始《彷徨》与《野草》写作之前的1923年,鲁迅先生陷入了他启蒙人生的第二次绝望,也是最后一次绝望。婚姻的不幸,兄弟失和,时局动荡,信念的寄托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鲁迅先生在寻找发泄的方式。显然在这一时期创作的《野草》便是鲁迅先生内心苦闷的外显。
其次,内心的苦闷和颓废从作品中也可以读出。作品大量的景物的描写和人物描述都给人颓废,阴冷的感觉。如首篇《秋夜》中就写到:“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月亮窘得发白”,这样的秋叶给人感觉是萧瑟的,苍凉的。而这类景物的描写在《野草》中比比皆是:“剥落的高墙”、“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孤独的雪,死掉的雨”;人物描写有麻木的“乞丐”、失败的“复仇者”等等。这类灰色的意象几乎穿插于整个作品之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灰色的景物、人物,是作者内心无法突破的“阴暗”。
最后,从“我”的内心亦能反应出绝望冷漠。虽然野草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并不能直接画上等号,但是也并非没有关系。可以说,这里的“我”其实是鲁迅自我的一部分。如在《求乞者》中“我”对求乞者是“烦腻,疑心,憎恶”。且不论求乞者的居心,但是鲁迅先生总是给我们以“战士“的形象,抨击黑暗的社会、礼教(如《故乡》、《祝福》),纵向唤醒那些麻目的群众(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但在这里,鲁迅先生对这些都产生了怀疑,缺少了战士的“爱”,不得不说这时候的鲁迅是冷漠的绝望的。就像作品中说的自己最终得到的是“虚无”,那么一切是否有意义?在《野草》中鲁迅先生对自己所坚持的产生了怀疑,“我”仿佛要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一切。这是一个冷漠者,也是一个孤独者,这时的鲁迅内心充满的是矛盾是颓废。
二、“野草”也是希望的象征
《野草》与其说是一次绝望的过程,不如说是一次冲出绝望的过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野草”被赋予了希望。
这一点我是从作品的写作时间来解读的。1924年的几篇作品如《秋夜》、《求乞者》、《复仇》(一、二),在创作这些作品时,鲁迅先生内心充满了失望颓废,从1925年开始创作的一些作品中我们慢慢读出了希望。这些作品有不少都是在失望孤独中寻找出路,寻找希望,所以说此时的鲁迅也越来越认识到,即使不被人理解、不被别人接受也要向前走,启蒙者的使命即使不能救赎人们也要向前。
《野草》中唯一一篇戏剧形式的篇章——《过客》中体现出这位革命者的不凡。这篇作品创作于1925年3月。在文章中老翁和过客都是清醒着的,都看到了世界“就没有一处没有名目,没有一处没有地主,没有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有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有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可是老翁停止了,他知道前面是坟地,进去就要葬送自己。当老翁对过客说“你也会遇见心底的眼泪,为你的悲哀。”过客却回答说“不,我不愿看见他们心底的眼泪,不要他们为我悲哀”,明知众人皆醉却依然愿意独醒,醒着又怕唤醒别人,众人皆悲不如我独自悲伤,这就是清醒者、启蒙者的悲哀啊,可是过客不能停止,即使前面万丈深渊也不能停,向前走,一直向前……鲁迅先生感同身受着。善良而无知的小女孩让过客感激却又伤心,也许正是她的善良成为过客前进的动力之一吧,虽然不断失望,不正是有希望才会失望;即使失望,也要向前,只有向前才有希望。在野草的最后一篇作品《一觉》,这篇作品创作于1926年4月,在文中鲁迅先生更直接喊出“然而我爱这些流血和隐痛的灵魂,以为他使我觉得是在人间,是在人间活着”。
有人说,鲁迅的《野草》是一个孤独者的守望。就如在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最后出现在革命烈士坟头的小白花,给人微茫的希望。因此,野草不仅象征“绝望”也是“希望”。人是矛盾的,在这里鲁迅已经赤裸裸地面对自己内心的矛盾,他也有颓废的时候。解剖别人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要解剖自己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鲁迅先生真实对面自己的失望、痛苦,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人不是万能的,在绝望之中寻找希望,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绝望之后依然坚持自己所追求的才是伟大,就像那野草,化为灰烬之后,来年也会发出新芽。
“这是一个由哀伤、绝望、挣扎、解脱、欢欣等等组成的悲欣交集的复杂的情思世界,又是一个由矛盾、终极悖论、怀疑、自剖、反思、追问、顿悟等等组成的极为沉潜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