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海顿《f小调钢琴变奏曲》是被演奏最多、最具效果的钢琴作品之一,具有代表性及研究价值。文章将引用谱例来对《f小调钢琴与变奏曲》进行分析,领略海顿钢琴作品的独特风格,以更好地把握《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的风格和演奏特色。
关键词: 《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 主题 变奏部分 结尾处理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自幼学习音乐,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被人们奉为“交响乐之父”。除此之外,他还创作有五十二首奏鸣曲和一些其他体裁的奏鸣曲,《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堪称经典作品。
《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作于1793年,充分表现了古典时期钢琴曲的结构特点、演奏技巧和表现风格。海顿在其中融入了一些综合性的键盘技巧,如左右手旋律的交替行进,音阶式的旋律的表现,复杂多样的节奏变化,切分音、震音、装饰音的运用等特点。作品的曲风以频繁的离调和丰富的和声为主,预示着浪漫派的到来,双主题的运用让《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增色不少。这首变奏曲,音乐情感丰富、细腻,内容很有深度、技法成熟,并运用了对位的手法及左右手交替呼应的手法,在各个变奏中都能很明显地感觉到主题的线条。海顿键盘变奏作品的主题通常是由两个有反复记号的乐段所构成,并时常由弱起拍开始,也经常使用附点节奏。[1]情绪的对比和在感情上的变化很少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这首作品算是一次创新。
本文通过对其生平简介和创作背景的介绍,从主题、变奏部分、结尾处理三个方面对其音乐表现及其演奏技巧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把握该作品的风格和演奏特色。
一、海顿的生平简介与音乐创作
海顿于1732年出生于奥地利,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是古典主义时期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卡·菲·埃·巴赫的继承者,有“交响乐之父”的美名。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体裁丰富的音乐作品,为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海顿的钢琴作品对钢琴音乐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他的音乐中总以表现光明欢乐的音乐语言为主,并没有真正的悲剧,也较少体现出强烈的矛盾。他所有的作品流露出的情感都是明朗朴实的,所描绘的大多是世态风俗的画面。这首《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运用了f小调的同主音大调F大调,绘制出了这样的双主题形式的变奏曲,为音乐增添了大小调的对比色彩,加强了音乐的动感和戏剧色彩。
二、《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的创作背景及音乐分析
海顿的这首《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创作于1793年,是其晚期作品,也是后人演奏最多的变奏曲作品。[2]这首变奏作品是海顿第二次到英国旅游期间所创作的,最早是小嬉游曲,后经过处理改成简单的变奏曲。
《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属于双主题变奏曲,采用的是交替式主题变奏手法由主题A主题B交替进行。[3]由于主题A和主题B分别为单三部曲式和单二部曲式,组合起来的主题较为庞大;两个主题又以装饰性变奏手法分别变奏。
1.主题
主题A部分是三部曲式(见谱例1),它的音乐隐藏着热情,以f小调作为全曲的开始,由左手先进入,后右手弱起。都是最简单的音型结构,左手为八分音符的行进,右手为十六分附点音符与十六分音符行进。以这一段作为开头,让人感觉出曲子的平静,虽加入了附点和十六分音符的装扮,但不失稳重,使音乐平缓进入。
谱例1:
主题B部分为平行二段式结构(见谱例2与谱例3)。每段均有10小节,每段中又可以细分为两个小的乐句。主题B段中的调式也发生了变化,由主题A段的f小调换为了F大调,小调暗淡的色彩变为了明亮的色彩。与主题A相同,以p的力度进入,在主题B段中将七连音大量的运用,力度方面也与之前有所不同出现了对比的情感与欢乐,看出了海顿在创作时的热情和快乐。
谱例2:
之后的第二部分又回到了f小调上,第二段中,装饰音的修饰也增多了,旋律中的七连音的出现使主题B隐藏着激动与热情。最后以正格终止结束这个段落,结束整个主题B段(见谱例3)。
谱例3:
2.变奏
(1)变奏一
主题A的第一变奏(见谱例4),结构与主题A一致。从谱面上来看,这一段以切分节奏型引入,用这种节奏维持着和声与旋律的主要线条。傅聪在谈及海顿时说道:“切分音很重要,缺少了切分音的旋律,就缺少了性格—海顿的性格!”[4]除此之外还使用了半音化的装饰性变奏。力度出现了sf的标志,相对于前几段是没有的。
谱例4:
接下来,是主题B的第一变奏B1(见谱例5),这段的结构与调式调性均与主题B段一致,为F大调,且与主题B一样是平行二段体,原来的七连音几乎已经消失,这时频繁地使用了颤音,可以说是在颤音的装饰中行进的,因此主题更为华丽,更加具有古钢琴的音色特点。[5]
谱例5:
(2)变奏二
回到f小调,由三十二分音符引入,这是主题A的第二变奏(见谱例6),音乐匆忙地进行着,情绪更加激动。这里的旋律改用音阶式三十二分音符进行,使音乐更具流动性、抒情性,并体现出海顿音乐中的快乐。调式调性上的变化和变奏一中的变化相同,形成了大小调转变之间的色彩对比,并且加强了音乐的动感和戏剧色彩。[6]
谱例6:
主题B的第二变奏形式,为装饰变奏(见谱例7)。运用了旋律下方三度叠加和快速的三连音及倚音音型进行的旋律装饰变奏。[7]
谱例7:
3.结尾
音乐最后回到了主题A上(见谱例8),这也就是全曲的结束部分。尾声coda共分为三个部分,结束的变奏与整首变奏曲的开始是完全一样的,但当进行到主题A快结束时音乐发生了变化,不再继续前面的反复,形成了阻碍终止。
谱例8:
整首作品的布局巧妙,每部分的变奏和声基本保持统一。[8]通过把简单的旋律及和声进行装饰与点缀,不仅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而且增强了乐曲的色彩。
三、《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的演奏技巧
海顿的这首《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音乐风格朴实、幽默、充满活力,旋律明快,和声织体清晰,技巧也不是特别复杂,结构规整,从力度上和节奏上总是能给人出人意料的结果。为弹奏出明快的音律与幽默诙谐的音乐语言,我们要从速度与力度、触键与音色、踏板的运用进行音乐的处理。 1.速度与力度
《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速度为“Andante”即行板,要充分保持稳定、统一的速度,绝对不能时快时慢。[9]
当主题B的第一变奏与主题A的第二变奏开始时(见谱例9),在这种较大的节奏型变动时就要注意到速度的均匀与统一。正确的速度和力度是极其重要的,随意变化速度和力度都不符合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
谱例9:
2.触键与音色
好的音色是通过触键来完成的,为了表现透明的音色,均匀清晰的颗粒感,生动活泼的节奏,流畅的气息,我们要在触键上做到以下几点。
(1)指尖作为触键的主要部位。在音乐的开始位置为弱起(见谱例10),音头位置尤其要注意触键的深浅。我们看到谱例中是左手先奏,右手弱起,那么在左手弹奏第一个音的时候就要想好后面一连串的右手附点音符该以什么样的声音出来。有重复的地方,我们该清楚重复的音或旋律所演奏的力度都是不一样的,要随着音乐的旋律感觉做相应的起伏。
谱例10:
(2)在弹奏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时,我们要做到触键快,因为属于弱起,固指尖碰触键盘要轻,手腕保持自然、放松状态(见谱例11)。
谱例中右手为一连串的三十二分音符音阶进行,在保持手掌的稳固支撑下,应注意手掌与键盘要尽可能地保持密切联系,不要有过多的动作出现。为突出右手的旋律,左手伴奏声部应弱下来,使两声部的音色形成对比。
谱例11:
(3)在音乐的结尾处(见谱例12),当手指触碰键盘发声后应立即放松,不论大臂、小臂还是手腕任何一个关节都不要使劲,更不要用臂力压迫键盘。在演奏谱例中这类和弦时要撑住掌心,手指抓牢琴键,弹出果断、坚定而整齐的声音。[10]音乐是连贯的,即使谱面中有空拍出现,只要注意声音的音色,音乐就会一直往前,不会有空拍。
谱例12:
(4)在演奏中要重视力量的下沉与上抬,在音乐的起伏中形成气息。谱例中左手的八分音符与右手的跳音部分是交替进行的,这也是旋律的交替进行,在行进中我们可以明显分辨出第一句的结束与第二句的开始(见谱例13)。切分音的出现不能扰乱行进中的速度和乐感,这里要注意的不仅仅是速度的统一,更要控制好音乐的旋律,切分节奏不是附点节奏,分清节奏型,不能出现强弱拍的现象。
谱例13:
3.踏板的运用
在《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中,海顿在踏板方面延续了古钢琴时期的风格,没有踏板的标注,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古典钢琴与现代钢琴的差距较大。[11]为了体现海顿的音乐风格我们可以试着用最少的踏板来演奏出海顿的作品。使用踏板时首先讲究织体的清晰度,不能有了踏板而使句法、奏法以及和声织体含糊不清。
四、结语
通过对这首《f小调行板变奏曲》的背景、音乐分析、演奏风格的论述中可看出,海顿对古典时期变奏曲的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影响。
在演奏这首作品时,我们一定要抓住曲子的时代背景和风格特征。弹好一首完整的作品不仅仅要拥有熟练的技巧和细致的处理,而且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弹琴不是动动手指,动动头脑就可以完成的,从第一个音落下开始,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要跟着音乐的旋律而动,只有这样,音乐才得以流动起来才会打动人。我们只有将艺术风格与作品两者的共性相结合,深入挖掘并体验作品的真正内涵,准确把握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每一个乐段,每一个乐句甚至每一个音的处理都是有必要的,并不断提高弹奏的技能与技巧,这样,才能很好的把握海顿作品的风格和演奏特色。才能为我们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2):68.
[2]卜莉.海顿、莫扎特的变奏曲比较[J].人民音乐,2001:50.
[3]张大胜.钢琴音乐研究[J].全音乐谱出版社,38—39.
[4]J·McCade.海顿钢琴变奏曲[J].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45.
[5]李虻.音乐作品谱例与分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1.
[6]黎翁斯坦著,潘皇龙译.音乐的结构与风格[J].台北:全音乐谱出版社,1989:23.
[7]王奔.试论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J].北华大学学报,2008:21.
[8]刘凌飞.浅谈海顿、莫扎特时期的音乐风格与演奏特点[J].青春岁月,2011:55.
[9]李民.钢琴艺术简史[J].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49.
[10]陈启成.曲式分析乐作曲[M].台北:乐韵出版社,2002:68.
[11]约瑟夫·霍夫曼.论钢琴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30.
关键词: 《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 主题 变奏部分 结尾处理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自幼学习音乐,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被人们奉为“交响乐之父”。除此之外,他还创作有五十二首奏鸣曲和一些其他体裁的奏鸣曲,《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堪称经典作品。
《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作于1793年,充分表现了古典时期钢琴曲的结构特点、演奏技巧和表现风格。海顿在其中融入了一些综合性的键盘技巧,如左右手旋律的交替行进,音阶式的旋律的表现,复杂多样的节奏变化,切分音、震音、装饰音的运用等特点。作品的曲风以频繁的离调和丰富的和声为主,预示着浪漫派的到来,双主题的运用让《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增色不少。这首变奏曲,音乐情感丰富、细腻,内容很有深度、技法成熟,并运用了对位的手法及左右手交替呼应的手法,在各个变奏中都能很明显地感觉到主题的线条。海顿键盘变奏作品的主题通常是由两个有反复记号的乐段所构成,并时常由弱起拍开始,也经常使用附点节奏。[1]情绪的对比和在感情上的变化很少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这首作品算是一次创新。
本文通过对其生平简介和创作背景的介绍,从主题、变奏部分、结尾处理三个方面对其音乐表现及其演奏技巧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把握该作品的风格和演奏特色。
一、海顿的生平简介与音乐创作
海顿于1732年出生于奥地利,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是古典主义时期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卡·菲·埃·巴赫的继承者,有“交响乐之父”的美名。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体裁丰富的音乐作品,为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海顿的钢琴作品对钢琴音乐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他的音乐中总以表现光明欢乐的音乐语言为主,并没有真正的悲剧,也较少体现出强烈的矛盾。他所有的作品流露出的情感都是明朗朴实的,所描绘的大多是世态风俗的画面。这首《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运用了f小调的同主音大调F大调,绘制出了这样的双主题形式的变奏曲,为音乐增添了大小调的对比色彩,加强了音乐的动感和戏剧色彩。
二、《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的创作背景及音乐分析
海顿的这首《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创作于1793年,是其晚期作品,也是后人演奏最多的变奏曲作品。[2]这首变奏作品是海顿第二次到英国旅游期间所创作的,最早是小嬉游曲,后经过处理改成简单的变奏曲。
《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属于双主题变奏曲,采用的是交替式主题变奏手法由主题A主题B交替进行。[3]由于主题A和主题B分别为单三部曲式和单二部曲式,组合起来的主题较为庞大;两个主题又以装饰性变奏手法分别变奏。
1.主题
主题A部分是三部曲式(见谱例1),它的音乐隐藏着热情,以f小调作为全曲的开始,由左手先进入,后右手弱起。都是最简单的音型结构,左手为八分音符的行进,右手为十六分附点音符与十六分音符行进。以这一段作为开头,让人感觉出曲子的平静,虽加入了附点和十六分音符的装扮,但不失稳重,使音乐平缓进入。
谱例1:
主题B部分为平行二段式结构(见谱例2与谱例3)。每段均有10小节,每段中又可以细分为两个小的乐句。主题B段中的调式也发生了变化,由主题A段的f小调换为了F大调,小调暗淡的色彩变为了明亮的色彩。与主题A相同,以p的力度进入,在主题B段中将七连音大量的运用,力度方面也与之前有所不同出现了对比的情感与欢乐,看出了海顿在创作时的热情和快乐。
谱例2:
之后的第二部分又回到了f小调上,第二段中,装饰音的修饰也增多了,旋律中的七连音的出现使主题B隐藏着激动与热情。最后以正格终止结束这个段落,结束整个主题B段(见谱例3)。
谱例3:
2.变奏
(1)变奏一
主题A的第一变奏(见谱例4),结构与主题A一致。从谱面上来看,这一段以切分节奏型引入,用这种节奏维持着和声与旋律的主要线条。傅聪在谈及海顿时说道:“切分音很重要,缺少了切分音的旋律,就缺少了性格—海顿的性格!”[4]除此之外还使用了半音化的装饰性变奏。力度出现了sf的标志,相对于前几段是没有的。
谱例4:
接下来,是主题B的第一变奏B1(见谱例5),这段的结构与调式调性均与主题B段一致,为F大调,且与主题B一样是平行二段体,原来的七连音几乎已经消失,这时频繁地使用了颤音,可以说是在颤音的装饰中行进的,因此主题更为华丽,更加具有古钢琴的音色特点。[5]
谱例5:
(2)变奏二
回到f小调,由三十二分音符引入,这是主题A的第二变奏(见谱例6),音乐匆忙地进行着,情绪更加激动。这里的旋律改用音阶式三十二分音符进行,使音乐更具流动性、抒情性,并体现出海顿音乐中的快乐。调式调性上的变化和变奏一中的变化相同,形成了大小调转变之间的色彩对比,并且加强了音乐的动感和戏剧色彩。[6]
谱例6:
主题B的第二变奏形式,为装饰变奏(见谱例7)。运用了旋律下方三度叠加和快速的三连音及倚音音型进行的旋律装饰变奏。[7]
谱例7:
3.结尾
音乐最后回到了主题A上(见谱例8),这也就是全曲的结束部分。尾声coda共分为三个部分,结束的变奏与整首变奏曲的开始是完全一样的,但当进行到主题A快结束时音乐发生了变化,不再继续前面的反复,形成了阻碍终止。
谱例8:
整首作品的布局巧妙,每部分的变奏和声基本保持统一。[8]通过把简单的旋律及和声进行装饰与点缀,不仅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而且增强了乐曲的色彩。
三、《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的演奏技巧
海顿的这首《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音乐风格朴实、幽默、充满活力,旋律明快,和声织体清晰,技巧也不是特别复杂,结构规整,从力度上和节奏上总是能给人出人意料的结果。为弹奏出明快的音律与幽默诙谐的音乐语言,我们要从速度与力度、触键与音色、踏板的运用进行音乐的处理。 1.速度与力度
《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速度为“Andante”即行板,要充分保持稳定、统一的速度,绝对不能时快时慢。[9]
当主题B的第一变奏与主题A的第二变奏开始时(见谱例9),在这种较大的节奏型变动时就要注意到速度的均匀与统一。正确的速度和力度是极其重要的,随意变化速度和力度都不符合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
谱例9:
2.触键与音色
好的音色是通过触键来完成的,为了表现透明的音色,均匀清晰的颗粒感,生动活泼的节奏,流畅的气息,我们要在触键上做到以下几点。
(1)指尖作为触键的主要部位。在音乐的开始位置为弱起(见谱例10),音头位置尤其要注意触键的深浅。我们看到谱例中是左手先奏,右手弱起,那么在左手弹奏第一个音的时候就要想好后面一连串的右手附点音符该以什么样的声音出来。有重复的地方,我们该清楚重复的音或旋律所演奏的力度都是不一样的,要随着音乐的旋律感觉做相应的起伏。
谱例10:
(2)在弹奏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时,我们要做到触键快,因为属于弱起,固指尖碰触键盘要轻,手腕保持自然、放松状态(见谱例11)。
谱例中右手为一连串的三十二分音符音阶进行,在保持手掌的稳固支撑下,应注意手掌与键盘要尽可能地保持密切联系,不要有过多的动作出现。为突出右手的旋律,左手伴奏声部应弱下来,使两声部的音色形成对比。
谱例11:
(3)在音乐的结尾处(见谱例12),当手指触碰键盘发声后应立即放松,不论大臂、小臂还是手腕任何一个关节都不要使劲,更不要用臂力压迫键盘。在演奏谱例中这类和弦时要撑住掌心,手指抓牢琴键,弹出果断、坚定而整齐的声音。[10]音乐是连贯的,即使谱面中有空拍出现,只要注意声音的音色,音乐就会一直往前,不会有空拍。
谱例12:
(4)在演奏中要重视力量的下沉与上抬,在音乐的起伏中形成气息。谱例中左手的八分音符与右手的跳音部分是交替进行的,这也是旋律的交替进行,在行进中我们可以明显分辨出第一句的结束与第二句的开始(见谱例13)。切分音的出现不能扰乱行进中的速度和乐感,这里要注意的不仅仅是速度的统一,更要控制好音乐的旋律,切分节奏不是附点节奏,分清节奏型,不能出现强弱拍的现象。
谱例13:
3.踏板的运用
在《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中,海顿在踏板方面延续了古钢琴时期的风格,没有踏板的标注,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古典钢琴与现代钢琴的差距较大。[11]为了体现海顿的音乐风格我们可以试着用最少的踏板来演奏出海顿的作品。使用踏板时首先讲究织体的清晰度,不能有了踏板而使句法、奏法以及和声织体含糊不清。
四、结语
通过对这首《f小调行板变奏曲》的背景、音乐分析、演奏风格的论述中可看出,海顿对古典时期变奏曲的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影响。
在演奏这首作品时,我们一定要抓住曲子的时代背景和风格特征。弹好一首完整的作品不仅仅要拥有熟练的技巧和细致的处理,而且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弹琴不是动动手指,动动头脑就可以完成的,从第一个音落下开始,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要跟着音乐的旋律而动,只有这样,音乐才得以流动起来才会打动人。我们只有将艺术风格与作品两者的共性相结合,深入挖掘并体验作品的真正内涵,准确把握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每一个乐段,每一个乐句甚至每一个音的处理都是有必要的,并不断提高弹奏的技能与技巧,这样,才能很好的把握海顿作品的风格和演奏特色。才能为我们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2):68.
[2]卜莉.海顿、莫扎特的变奏曲比较[J].人民音乐,2001:50.
[3]张大胜.钢琴音乐研究[J].全音乐谱出版社,38—39.
[4]J·McCade.海顿钢琴变奏曲[J].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45.
[5]李虻.音乐作品谱例与分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1.
[6]黎翁斯坦著,潘皇龙译.音乐的结构与风格[J].台北:全音乐谱出版社,1989:23.
[7]王奔.试论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J].北华大学学报,2008:21.
[8]刘凌飞.浅谈海顿、莫扎特时期的音乐风格与演奏特点[J].青春岁月,2011:55.
[9]李民.钢琴艺术简史[J].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49.
[10]陈启成.曲式分析乐作曲[M].台北:乐韵出版社,2002:68.
[11]约瑟夫·霍夫曼.论钢琴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