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的提出极具时代性,它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由“素质”到“素养”的变化,进一步诠释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重要意义以及由此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是对语文教育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在教学的工作和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习环境决定学习质量。一个轻松、有氛围的学习场所,学生能在其中自由自在地学习,且学习效果和效率明显;相反,若将学生放置于一个有太多限制和束缚的学习场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受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不到培养。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这主要是取决于教师。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这个课堂上,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细节,并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要转换思维,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容许学生对教学内容或教材存在异议,甚至是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目前,语文教学中强调“以读为本”,但是如果在实际教学中一味强调“读”,或者是用大量的时间去开展一些没有目的的读,那么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反感或者厌恶。读固然重要,但是必须要有针对性,而且要尽可能多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对课文内容文意疏通的情况,可采用表演式阅读、体味式阅读、提问式阅读形式。如《父母的心》一文,教学时可以采用体味式阅读,因为本文情感丰富,对话感人。可以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的语言。经过多次反复的朗读,有的学生在读到动人之处时,神情激动,语气哽咽,令人伤感。多形式的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能自行感知和探究文本人物角色特征,以及在相对特定的环境中,用何种言语或者口气说话,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传道,授业,解惑”是师者之本,也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的中心,而现代的教学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思考,多方面、多角度地探究和获取知识。多数人看来,或许语文比不上物理、化学之类的课程实验多,实践活动也相对较少。其实语文教学才真正是必须走出课本,再现生活,多实践活动的科目之一。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因为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如在春天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体验“春”的美景,让学生体验之后,写作文,培养学生自己思考的能力,敢于质疑的精神。同时,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到课堂上无法体验到的感受,也能使学生产生与众不同的看法。此外,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报刊、看电视发现问题,如找错别字或者摘除好词好句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可以学习语文。
语文素养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三个维度提出来的。它不仅要求培养学生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还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化积淀。因此,语文教学不是单一的识字教学,也不是单一的阅读教学,更不是单一的写作教学,它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培养学生的识字、阅读、写作和交际的综合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自主地去学习,自主地去探究,从真正意义上做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 韦淑红)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习环境决定学习质量。一个轻松、有氛围的学习场所,学生能在其中自由自在地学习,且学习效果和效率明显;相反,若将学生放置于一个有太多限制和束缚的学习场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受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不到培养。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这主要是取决于教师。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这个课堂上,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细节,并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要转换思维,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容许学生对教学内容或教材存在异议,甚至是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目前,语文教学中强调“以读为本”,但是如果在实际教学中一味强调“读”,或者是用大量的时间去开展一些没有目的的读,那么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反感或者厌恶。读固然重要,但是必须要有针对性,而且要尽可能多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对课文内容文意疏通的情况,可采用表演式阅读、体味式阅读、提问式阅读形式。如《父母的心》一文,教学时可以采用体味式阅读,因为本文情感丰富,对话感人。可以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的语言。经过多次反复的朗读,有的学生在读到动人之处时,神情激动,语气哽咽,令人伤感。多形式的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能自行感知和探究文本人物角色特征,以及在相对特定的环境中,用何种言语或者口气说话,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传道,授业,解惑”是师者之本,也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的中心,而现代的教学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思考,多方面、多角度地探究和获取知识。多数人看来,或许语文比不上物理、化学之类的课程实验多,实践活动也相对较少。其实语文教学才真正是必须走出课本,再现生活,多实践活动的科目之一。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因为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如在春天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体验“春”的美景,让学生体验之后,写作文,培养学生自己思考的能力,敢于质疑的精神。同时,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到课堂上无法体验到的感受,也能使学生产生与众不同的看法。此外,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报刊、看电视发现问题,如找错别字或者摘除好词好句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可以学习语文。
语文素养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三个维度提出来的。它不仅要求培养学生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还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化积淀。因此,语文教学不是单一的识字教学,也不是单一的阅读教学,更不是单一的写作教学,它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培养学生的识字、阅读、写作和交际的综合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自主地去学习,自主地去探究,从真正意义上做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