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新授课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_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当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学高年级数学“图形与几何”新授课“五步教学法”,力图改变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形与几何”课“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操作”的现状,给出利用微课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微课;图形与几何;新授课;五步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9-0069-02
  一、研究背景
  小学数学中的“图形与几何”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是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与其他内容相比,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直观性与操作性, 但目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忽略了实践操作教学的重要性,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只对知识进行讲解,而实践活动大多留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操作。而学生由于无目标可循、无步骤可依,结论又已知,自然兴趣不高,使实践操作活动流于形式,导致很多学生对知识没有透彻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较差,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以短小精炼的微课资源配以合理的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预习中准确把握重难点,根据任务单的提示要求独立完成预习任务,使预习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学生通过预习找出了自己的困惑和问题,为课堂上有目的的听课提供了依据。
  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我着力于把微课应用于“图形与几何”新授课,总结出了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新授课“五步教学法”,并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实施策略
  下面将以“圆的面积”为例,谈谈“图形与几何”新授课“五步教学法”的基本步骤。
  1.微课引路,课前自学
  课前,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微课的搜集与制作,以及学习任务单的设计,然后将相关资源上传到网络空间,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的要求通过观看微课完成课前自学任务。
  例如,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将一个圆平均分成四份、八份、十六份、三十二份再交叉拼合在一起的过程)制成微课,在上课前用微信、QQ的形式把微课及目标明确的学习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学。
  学习任务单:(1)课前准备两个圆形纸片,并将其中一个平均分成若干(偶数)等份。
  (2)观看微课,思考下列问题:①微课中分别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了多少份?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什么图形?③转化后的近似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④转化后的近似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以这种形式的微课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预习的过程中,而且学生能根据新课的预习内容自觉学习、主动思考、质疑问难,培养了自身的自学能力与习惯,为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把握新课的重难点做好了铺垫。
  2.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生成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本课内容的必要性,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课始我就以“学校要培植一块圆形草坪。你知道这块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吗?”引出圆的面积,导入新课。这样用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圆面积计算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3.实践操作,主动探究
  这个环节是一节课的重点,要求教师大胆放手,给学生广阔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相互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思考、操作、交流中得到新的启示和感悟。
  揭示圆面积的概念时,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通过先摸一摸,再涂一涂的方式感知圆的面积。当学生猜想圆能转化为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时,再让学生组内合作进行验证,通过找一找“各小组拿出学具袋中的圆,找出两种颜色交界处的直径”,剪一剪“沿着找出的直径将圆平均剪成2份,然后组员分工,将半圆沿等分线剪开”,拼一拼“将剪开的图形交叉拼合成一个图形”,议一议“小组内讨论,填写学习任务单”,等等多种方式亲身体验,找出转化后的图形与原图形之间的关系。
  这样,由于学生在课前已观看了微课,了解了操作的步骤与方法,在课堂中再次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时就能充分感受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过程,就能在实践中感悟,发现转化后的近似长方形与原图形“圆”的关系。
  4.交流展示,提炼总结
  这一环节中,学生会在交流汇报中对所学知识再次体验感悟、透彻理解、构建模型、提炼总结。
  在学生小组合作操作后,我鼓励各小组在全班交流展示作品,并说出发现: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圆的面积,近似长方形的长就等于圆周长的一半,近似长方形的宽就等于圆的半径,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就水到渠成了。
  5.拓展应用,提高升华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应用知识。
  例如,在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后,教师立即出示开课时提出的问题“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接着分别给出圆的半径、直径、周长等不同信息,让学生计算草坪的面积,随后再次设置问题:如果你是学校的出纳,每平方米的草皮8元,你应该开支多少元?在解决这一系列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巩固了知识,形成了技能,产生了策略,提高了认识,拓展了思维。
  三、自我评价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五步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地做到了以生为本,真正把数学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五步教学法”改变了 “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學生从忠实的听众变成了积极的学习主人,使教师从高高在上的“主导者”变成了循循善诱的“引路人”,使课堂由以 “教为中心”的教师表演的舞台变成了以 “学为中心”的学生展示的平台。
  2.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五步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他们在每一个环节中大胆地说,积极地做,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
  3.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五步教学法”所倡导的“微课引路,课前自学”这一环节,是真正体现学生自学的行为。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学习任务单的引导下,通过观看微课,独立完成自学任务,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养成了自学习惯,培养了自学能力。
  4.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步教学法”中学生手脑并用,自己动手,亲身实践,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汇报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加深了对新如识的透彻理解,发展了观察分析、动手操作、思维概括等能力,强化了记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五步教学法”还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力争使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绽放出更迷人的风采。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韩信分油”这一素材会进入教材中,说明其有一定的数学教学价值。课本上有一道与“韩信分油”极其类似的习题——“水桶分水”,教师可借助此习题有效开展拓展性教学。在拓展性教学中,选材旨在追本溯源,建模贵在顺藤摸瓜,迁移重在举一反三。  [关键词]水桶分水;韩信分油;拓展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29-01 
[摘 要]在学习中积累经验,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经验越丰富,学习助力越大。但是,经验的作用却不是简单的正向叠加,而是复合交叉的。当学生的新经验与旧经验之间产生冲突时,教师应用一定的策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生成再认性经验和再生性经验,让学生的经验实现多元化。  [关键词]不破不立;经验;冲突;思维定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
[摘 要]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一课为例,创新重组和再构教材,精准定位目标,充分预设数学活动,从而揭示出“从条件出发进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敢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观察与总结,让学生的数学理性精神得以培养,数学品格得以形成,数学核心素养得以积淀。  [关键词]数学活动;数学品格;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教师通过课前测评能够全面、宏观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经验水平及思维广度,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分数的认识与计算”教学为例,通过课前测评方法的选取、试卷的命制,以及对测评结果的分析和利用,给出课前测评的常规模式。  [关键词]课前测评;分数的认识与计算;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30-01  
[摘 要]在日常习题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运用单一的“讲解—练习—辅导”教学模式,导致练习教学低效甚至无效。架设关联的桥梁,从一道基础习题入手,构建习题模块,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练习过程,把数学知识结构内化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数学建模意识,提升思维能力。  [关键词]习题模块;情境关联;等价关联;构图关联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对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将对比引入计算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算理和运算顺序的理解。尤其在“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的教学中,运用对比,可以更好地揭示混合运算的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对比;混合运算;乘加;乘减;运算顺序;计算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45-01 
[摘 要]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数学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借助数形结合能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从而让学生的概念学习更高效。在“倍数与因数”一课的教学中,借助数形结合,引入、抽象、内化概念并构建概念模型,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形结合;概念教学;倍数与因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4-0035-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如自学的方法、听课的方法等。其中,自学的方法包括三个环节,即课前预习、课内自学、课后复习。”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关注,引起教师对课前预习的重视。那么,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呢?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笔者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搭建合适的“预习支架”,是提高学生课前预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支架”
[摘 要]“根据方位和距离确定位置”是后续学习坐标平面和用坐标表示位置的基础内容。要确定一个物体的具体位置,需要确定方向和观测点到目标点的距离。  [关键词]位置;方向;距离;观测;描述;相对;原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44-01  教师应创设合理有效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演绎推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基于此,为了
[摘 要]学生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学科特征入手,写日记时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写出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体验到数学学科的魅力。  [关键词]数学日记;数学魅力;生活;解决数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4-0070-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