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优『文』佳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630228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记叙文写作的核心问题是素材的获得与运用。而年仅13、14岁的初中生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生活范围有限,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就显得很单薄。写作教学中老套的材料反复使用,使学生在作文写作中不知如何开掘新的话题领域,即使有素材也不知如何处理,常常不能准确把握、用好素材。所以,指导学生,提升其对已有写作素材的选择和使用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拓宽素材渠道,合理内化吸收
  作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准确审题之后,很自然地想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写作中自己曾经采用过的材料;第二,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看到过的材料;第三,身边发生过的可以使用的材料。
  但是,学生的成长经历多数相似,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大同小异,经历小学写作后,生活本身可以写作的素材基本已经用尽。初中记叙文写作中,如果没有转变感悟方式,没有拓展新话题领域,学生的写作过程就会很痛苦,提高也很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发散性思维,扩大素材的聚焦范围,同时又要带领学生对素材分类、细化。
  1.引导发散性思维,拓宽素材渠道
  在扩大素材的聚焦范围时,可以根据以往经验把可行的素材进行对比分类:近处的与远处的、身边的与非身边的、寻常的和不寻常的、虚构的和写实的、古代的和当下的、科学的和人文的……教学中,如果能以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维,写作素材库就会很快充实起来。
  2.合理梳理分类,把握素材内涵
  素材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一个素材常常会跨越好几个类别。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还需要继续引导学生对分类进行细化和内化。
  以聚集“近处的与远处的”素材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的地方有很多。比如,近处的,可以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个点,强化描写,重情境感;远处的,可以从历史、人文角度思考,同时结合学生的阅读积累和人生阅历。
  这种通过发散性思维进行的分类梳理方法,有助于让学生在生活寻常处发现不寻常,能够积极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是作文写作中重要的手段。教师在指导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在拿到写作题目后,将相关内容归纳分类,并且将分类内容分级、细化。这时的素材分类聚集,就像一棵素材树:从根部(命题)出发,分成若干大类,然后每个大类下细分若干小类,再细分若干细类,直到出现让自己满意的素材。
  例如,“母爱”为话题的作文写作时,学生的选材选择往往非常陈旧,也有学生角度独特地选择了“母亲的妊娠纹”。她列下的“素材树”如图1所示。
  素材分类聚集的过程可以是内化的过程,也可以是外显的过程。在写作指导的初级阶段,面对原素材选择能力较弱的学生,可采用绘制素材树的形式;而当学生逐步习惯使用之后,可以将此过程内隐,逐步形成素材聚集的思维。
  二、活用“三原则”,筛选取舍
  素材
  在素材分类聚集的过程中,选出合适的素材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常常发现,有多个还算不错的素材可供选择。这时就需要根据素材价值大小进行筛选与取舍。
  1. 筛选和取舍“三原则”
  筛选和取舍的原则主要是“准、新、深”,即“切题、有味、有深度”。
  以一次命题作文《幸福就在一瞬间》为例。第一稿时,学生的文章从语言、结构等方面来看都还算不错,但是谈不上很好。主要还是所选素材是生活中的小事—包饺子,虽然细节较为充分,描写也较细腻,但这样烧饭烧菜的“小事”是学生经常写的,很难再挖掘出素材的深意。
  在被点出存在的问题后,学生听从教师的建议,重新经历了从素材的聚集到筛选取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遇到了素材选择的困难:分类聚集的都是自己的亲人、身边的点滴小事:母亲为自己冲菊花茶;和父亲一起骑双人自行车;回老家过年,阿太等我们的车,阿太从她特有的罐罐里给我们分食……
  于是,教师运用“切题、有味、深刻”三原则,指导学生筛选优化素材。给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对照着自己列下的“素材树”思考,将不适合自己写作的素材一一删去。问题如下:(1)素材是否跟作文主题非常契合?(2)你是否在其他习作上见过类似的素材?见过2次及以上的不用。(3)素材是否能在你脑海中形成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画面?能否定格成1、2个场景?(4)素材能否让你得到自认为比较深刻丰富的感悟?
  学生按顺序回答完这四个问题,如果素材都删除了,那么就继续在“素材树”下分类聚集;如果还有素材存在,就选用它;如果可选择素材多于一个,就选自己最想写的、形象感最强的。
  学生在回答完四个问题后,继续细化素材分类,最后分别选取了阿太的罐子和自己的阅读经历。经过与教师多次交流,重新整理提纲,终于再次成文。
  幸福就在一瞬间(修改稿)
  曲折斗转的小巷,家乡那座深深的老宅,老宅中端坐着的阿太,对我来说,都是谜一样的世界。
  ……
  那年过年,像往常一样,爸妈向阿太递上松软的糕点,我们也例行问着好,心思却早已被庭院中嬉笑声吸引。正想跑出门去,阿太却一把抓住了我:“来,囡囡,阿太给你看样东西。”满腹狐疑地回头,却突然发现,那只干瘦的满是皱纹的大手,早已布满青筋。
  ……错愕中,阿太又一一排出了她珍藏多年的“宝贝”:三岁时第一次给阿太写的稚嫩的信,五岁时寄回的明信片,甚至还有妈妈周岁发黄的照片……再仔细看,剩余的瓦罐上也逐一标着远在北京的姑婆、温州的表弟、杭州的我和父母……子女都远在天边,阿太却将这点滴幸福的记忆珍存在小小的瓦罐中,悉心珍藏。
  ……
  最终的文章虽然在语言上进行了多次修改、提升,但最主要的成功在学生对聚集后的素材进行的筛选优化:选择了阿太的一个小罐子。由常常写到的父母迁移到别的亲人,文章中描写的老年人留住记忆、表达感情的不可思议的方式,顿然鲜活在我们眼前。古旧的画面,深沉的情感,隔代的联系都极大丰富了幸福的内涵。在“切题、有味、深刻”方面远比包饺子强。   2.运用“三原则”,关注重点
  在运用“切题、有味、深刻”三原则指导学生进行素材的筛选取舍时,教师要注重步骤与方法的结合,注重引导学生找到适当的关注点。
  运用“切题”原则时,教师引导的重点是:素材聚集后,可选素材与主题的关系是否紧密,是否能多侧面揭示主题或深化主题,同时也包括素材是否容易与其他同学的选材“撞车”。
  运用“有味”原则时,教师引导的重点是:所选素材是否形象、生动,具有画面感,是否与当下的生活切合,是否符合常人的思维。
  运用“深度”原则时,教师引导的重点是:可选素材是否真的能表达出深挚的情感,是否能触发人的质疑和思考;等等。
  三个原则可以一一对照素材进行筛选取舍材,也常常被整合在一起使用。这种细化的、启发式的指导,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过程中提升写作水平。
  三、运用三步骤,加工使用素材
  在素材聚集和筛选取舍后,如何用好素材提升习作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时,教师就需要运用“阅读、模仿、创新”三步骤来引导学生加工使用素材。
  曾有学生写了一篇《糖》的习作。初稿时,一事一议、叙议结合,从小事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素材筛选的角度来说,非常不错。但此文简单的首尾呼应式结构,读来略有重复赘余感,且结尾处未能在开篇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
  此时的学生,就非常需要教师的写作引导。引导的内容主要在素材内容的处理上,如详略安排、写法运用、顺序调整、主题升华等。但引导不是直接帮助修改,而是根据“阅读、模仿、创新”三步骤,提出适当的建议:第一,读几个一事一议的哲理散文、名家名作。第二,回顾写作此文的历程,回想那糖,思考糖与自己生活相契合的地方。第三,结合原习作和自己的思考,加工素材落实成文。
  学生按教师建议一一落实后,与教师交流中说道:“读了《周国平散文》中的几个章节,又想到了课本中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想模仿《紫藤萝瀑布》的写法,由糖直入议论,最后抒情而出。”最后,学生模仿《紫藤萝瀑布》的写法对素材进行加工,在顺序调整、主题升华等方面作了重点处理,最终成文。
  糖(修改稿)
  无意间得到一包糖果。
  是父亲整理冰箱时,于极为孤单的一隅找到的。它精美一如少女的盛装,包装流光溢彩,变出梦幻般的颜色,盒上印着无数什锦的糖果,仿佛向我倾倒而来,一颗颗有着彩虹光芒的糖果,无一不扔向回忆。
  ……
  好像突然间,就从溢着流光的糖纸间,终于读到了点什么,总是患得患失,最后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只留下曾经的忘却与如今空落落的期待。“舍不得”其实是对“美”的残酷与迫害。……
  在对写作素材进行加工、修改时,教师的指导不应简单体现在帮助学生一对一的细节修改、语言提升,更应强调激发学生自我修改的欲望。教师可通过运用“阅读、模仿、创新”三步骤,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素材在详略安排、写法运用、顺序调整、主题升华等方面改进。
  首先,阅读。阅读的指导,重在教师根据学生原有习作的某些不足,给出相应方面可学习范文的阅读建议。此时的阅读,作用主要有两个:其一,让学生从原有的写作思路中跳出来;其二,为模仿打下基础。
  作文修改最好是成文后放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这样能让人从原来的思路中跳出来,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审视它,往往更容易发现原来文章中的不足。但习作过程中,时间不容许我们这样做。此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优秀范文,就能让学生暂时离开原有的习作思绪,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范文的可学之处,进而为模仿打下基础。
  其次,模仿。阅读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模仿范文的写法,思考自己素材运用的不足之处,进而进行修改和加工。优秀范文写法模仿的重点应在详略安排、写法运用、顺序调整、主题升华等。
  再次,创新。模仿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加工素材的方法后对自己的素材进行修改、加工,形成自己独有的习作。所以教师引导时,务必强调模仿的目的不在于简单照搬,而是学习写法后在自己的习作中进行运用。如此,只要勤于思考、勤于模仿、不断提升,学生最终会走向写作创新之路。
  历经“阅读、模仿、创新”三步骤的教师引导过程是比较漫长的,一篇习作的素材加工过程可能会持续一至两周时间。但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写作、修改文章的兴趣,那改善的就不是一个素材而是学生写作的思维品质,提升的不是一篇习作而是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建兰中学)
  (责任编辑:任媛媛)
其他文献
一  《道德经》的第一章是全书核心,讲了十几个重要概念、重要思想,总归于一个字:“玄”。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说,“道”有两个最基本的秘密:“无”和“有”,它们“同谓之玄”,这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法门。那么,“玄”是什么?  玄,在现代人的理解中,应该是
编者按  我们正处在一个激烈的社会转型期。如同经济、社会的变革一样,教育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学校是当下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办好一所学校意义重大。好学校是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如何办好一所学校,其实是思考采用什么模式建设学校,它是一种路径选择。学校要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教育目标创造性地设立合理的、优化的学校教育结构、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
发挥教育合力,转变问题学生  “老高,我受不了了,我得跟你说说,否则我会气疯了,邵某他上课……”“高老师,邵某好几天没交我这科作业了,而且……”两年里,这样的告状已成家常便饭,而告状的次数多少完全取决于邵某的心情好坏。他用自己的心情调剂着他的生活方式,也干扰着我们这个研究团队的情绪。每当听到团队成员的告状时,我总是回答说:“别着急,慢慢来,我们总会有办法!可千万别向孩子乱发脾气。”  邵某是谁?我
党的十八大以来,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基础教育的努力被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此过程中,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都在积极探索适洽于本土和本校的教育方式,也在探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和谐对接的方式。在具体的实践中涌现了众多成果,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本刊特别就当下传统文化教育的热点问题,采访了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教育中心主任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教授,以
如何正确评价教师的工作?如何培养“学科教育家”?2014年4月22日下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家书院院长顾明远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家书院常务副院长郭华与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徐文姬、宁波市教育局人事处副处长王科,宁波市教师培训中心主任、宁波教育学院院长周波以及宁波市“学科教育家”培养对象学员代表就骨干教师高端培训工作召开专家咨询会。  会议以“打造人才培养高
分论坛一  从关注学生学习到认识学生学习  关注学生和认识学生有什么区别?认识学生有哪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在此分论坛中,初一语文组结合“奇思妙想”单元教学活动,阐述了备课组是如何系统设计学习活动,放大学生学习过程的,让学生思维可视。高一物理组通过运用媒体工具和可操作的评价量表,定量统计,定性分析,“精准”认识每一个学生。初中政治组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从数据中认识学生的学习情感,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激
吾师黄济先生仙逝,弟子痛失良师。教育学部中英、家永诸君让撰挽联,遂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春风化雨,垂师者典范,弟子咸尊;仁者不忧,知者不惑,温良敦厚,呈君子气象,士林共仰”。随后请述胜君润色,即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存师者典范,后生如沐春风;仁者不忧,知者不惑,有君子气象,士林咸推大德”。又与中英君商定,则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存师者典范;仁者不忧,知者不惑,续君子遗风”。请92岁高龄的何光
教育既关乎国计,又涉及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继续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任务,同时也把教育问题作为改善民生与社会建设的首要问题。这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是进一步尊重人民对于美好教育和美丽中国的期盼。  怎样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此,教育行政领导、教育专家学者、教育一线工作者都在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回答。在我看来,既然教育要让人民满意,那么,教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就像我们写文章,所有的字词,都在那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里,但不同的人,用同样字词,写出了不同的文章。人间的故事每天都在重复发生,爱,恨,生,死,但每一个讲故事的人,都应当对旧事物重新发现。就像歌德所说:“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没有不是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同样,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也是如此。你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独特性,决定它存在的必要性。如果你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2004年开设区内初中班,旨在让广大农牧区和边远地区的青少年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缩小边远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  为了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很多偏远地区的孩子认真刻苦地准备,通过层层选拔,最终只是为了能有一个求学的机会。他们离开父母独自一人来到办班城市学习、生活,开始了求学与求生之路。  虽然我所带的民考汉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但孩子们的思想包袱普遍很重,思想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