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 多角度 转化学习困难学生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224w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挥教育合力,转变问题学生
  “老高,我受不了了,我得跟你说说,否则我会气疯了,邵某他上课……”“高老师,邵某好几天没交我这科作业了,而且……”两年里,这样的告状已成家常便饭,而告状的次数多少完全取决于邵某的心情好坏。他用自己的心情调剂着他的生活方式,也干扰着我们这个研究团队的情绪。每当听到团队成员的告状时,我总是回答说:“别着急,慢慢来,我们总会有办法!可千万别向孩子乱发脾气。”
  邵某是谁?我们的研究团队有谁?我们在研究什么?
  邵某是我所教授班级中的一名问题生。因为家庭的特殊变化(母亲生病多年后去世),他心理变化很大。在学校生活中,老师和同学就成了他发泄的对象。他不愿与人交流,行为极端恶劣,是一个难以管教的学生。正当我们为如何教育、改变邵某感到束手无策时,北师大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梁威教授主持了一项课题研究,题目是“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该项研究的模式是:由教同一个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团队,通过共同研究、集体讨论干预方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共同实施干预措施,让所有教师形成合力,关注共同的学生,从而达到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这个课题正应和了我们的教育工作需要。为了转化邵某,也为了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我和邵某所在班的班主任以及其他任课教师立即组建了班级研究团队,并且一拍即合地选定了邵某为我们这个团队的个案研究对象,而我因为是项目召集人,自然成了这个团队的组织者。研究工作随着预想好的实验程序按部就班地展开了,这一干,就是两年。两年中我们所采取的教育行为可以总结为:围追堵截、引导诱惑、急火攻心、慢火熬治,可谓是招式多变,步步为营,最终目的是非改变邵某不可。这期间,谈话进行了无数次,手段运用了无数种,每一位团队成员都用无限的爱心和耐心去感化、教育邵某。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的结果是可喜的,2011年中考,邵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学校。教师节之际,他从新学校给每一位任课教师打来了问候的电话。他的转变,是我们形成合力、共同干预的结果。
  回首这两年的研究历程,在改变邵某这个问题生的过程中,我们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转变问题生,要讲求谈话技巧
  在经过观察、家访、侧面了解等一系列调查工作后,我们对他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了重新的认识:同班的同学都是家庭条件较好,而且倍受父母宠爱的十一二岁孩子,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好表现也很自强。在这样一群同龄人中,邵某是个个性意识极强的孩子,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自己与他人不同的境遇使他孤独感很强。不宽裕的家庭,重病的母亲,令他心里越发觉得这世界的不公,从而在心里想得更多的是自己,而且无限放大自己的不幸与悲哀,不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更没有学会如何去关爱他人。他完全拒绝与任何人的沟通。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经过集体研究、交流,我们决定先用谈话的方式“亲近”他,从与他聊天入手,开启他的心灵之门。在一次有意制造的机会中,我与他聊了起来。我询问他的童年,谈他和家人一起度过的那些快乐的日子,想让美好的回忆驱走他内心的苦闷,但我失败了。他根本不与我交流,只是低着头简单机械地回答我的问题。谈到母亲的病情,他告诉我一切都很好—— 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谈话结束之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我觉得邵某不愿意谈母亲的病情,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关心,是他错误地认为别人的关心是对他的同情与可怜,而他极为要强的性格让他绝对不能接受别人这样做,这是问题的所在。我把自己的经历与感悟与团队成员交流后,他们也有同感。
  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我们又共同商议,精心策划了第二次谈话。这次谈话我以“责任感”为话题,从他的父亲谈起。他的父亲孝敬老人,尽到了儿子的责任;为了给妻子治病整日奔波劳碌,尽到了丈夫的责任;在身心疲惫的时候还要为孩子操心,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当我谈到这些的时候,邵某的态度变化很大,他不再低着头,他的眼里有泪光。看来,他很有孝心,对父母很有感情,平日里的冷漠只不过是对内心痛苦、压抑的一种掩饰,他不是“冷血”。于是,我继续借题发挥,说到了他的母亲。母亲得了病是很不幸的事,可这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作为家中的小男子汉,一味地痛苦、消沉下去只会给家人增加负担,只会让父母更加伤心、痛苦,更让父母为自己多操一份心。真正懂事、孝顺的孩子能这样做吗?这时,他的眼泪掉了下来,“老师,我该怎么办哪?我什么忙都帮不上啊!”他的眼神中流露出无奈、痛苦与求助。看到这样的眼神,我看到了希望。“孩子,你现在打起精神,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做好每一件事,只要不再让父母为你操心,这就是帮了家人最大的忙!”“真的吗?”他将信将疑地问我。我向他重重地点了点头,坚定地回答说:“听我的,没错!好好做吧,有问题随时来找我。”他带着感激走了,我也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我为找到了突破口而欣喜若狂。
  当我向团队成员汇报成果时,大家看到了希望,并顺着这条路积极地行动起来。在以后的日子里,每个人都找机会跟邵某聊天,帮他化解心中的烦恼与痛苦,并且把关心付诸行动。
  二、转变问题生,要发挥教育合力
  为了让邵某全方位感到温暖,我和科任教师达成共识,我们要在生活中关心他。一次,语文老师跟我说,昨天中午放学时雨下得很大,她看见邵某独自在大厅门口徘徊,手里什么也没拿,就走上去要把伞借给他,结果他死活不接,转身就跑了。当时她也没多想,可今天语文课上邵某却表现得非常积极,完全没有了往日爱听不听的样子。语文老师感到非常高兴。这件事又让我们看到了邵某善良、感恩的一面,我们转变他的信心更强了。同时我们也深深地领悟到:转变邵某,要多从小处着手。因为,大道理不如小行动。
  我们在生活中关心他,在课堂上也给予他特别但不过分的关注。在我的课上,当邵某又趴桌子时,我就走到他跟前,问他是不是哪儿不舒服。他往往会不好意思地说声没事,就把身子坐直了。在我不断地提示、关注下,他上课趴桌子的现象越来越少。课上记笔记时,为了改正他“省写”的毛病,每次记笔记我都到他身边转一圈,看一眼,若发现他少记了,立刻提醒他补上。为了他,我还多次在班上面对全体学生讲详细记笔记的好处。渐渐地,他记笔记越来越主动了。他数学学得好,我便给他展示的机会,让他给数学困难生当师傅,并让他学习管理他人。结果他不但对工作认真负责,而且还主动多做了很多难题……
  不仅我对邵某很关注,其他任课教师也如此,时时处处提醒他、关心他、帮助他。他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再那么散漫、愣神发呆,成绩也有了提高。就在他自认为管理和自制力还很差的时候,班主任为他争取了物理课代表的职务,并和物理老师一起教他如何做好这一工作,让他学会怎样管好自己,为他人做榜样。化学老师为了提高他的成绩,暗地里安排班上几名化学中等生专门找难题去问他。邵某是个极其要强而且非常聪明的孩子,有人向他问问题,更是他的光荣,他做题的劲头可足了。到初三,他还真成了一个化学优等生。
  他的转变让我们知道了正确的教育方法的重要。对于学困生身上的问题,我们绝不能单纯地靠批评、限制来处理,一定要探寻问题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找出正确的方法,采取恰当的措施,这样才能取得实效。要知道学困生需要的不是斥责,而是关爱、尊重和赏识。教师要用亲情去温暖他们的身心,用友情换得他们的信任,用爱心抚慰他们的伤痛。这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责任,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是我们的份内之事。两年来,我们研究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充分认识到了大家的智慧、集体的力量、教育的合力在工作中的重大作用。
  当然,在这个教育合力中,还有邵某家长的一份力量。在学校教育的同时,我们也争取到邵某家长的支持与合作。我们告诉邵某的父亲,对邵某的情况我们将倾全力关注,并希望家长在家里对孩子也要多想办法,多做工作,对孩子要有信心。家长要和教师配合好,一旦家中有什么情况发生,要及时告诉我们,而我们也会把孩子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及时通报给家长。看到了老师们的诚意,家长也看到了希望。邵某的父亲经常通过电话和短信跟我们联系,交流孩子的情况。是家校的通力配合,让我们对邵某的转化更加得心应手。
  三、转变问题生,要学会坚持不放松
  不要以为我们转化邵某的路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所做的工作全能立竿见影。事实上,邵某的转化经历了一波三折,反反复复,可谓是历经磨难。
  就在大家为邵某刚刚出现的转变感到高兴之际,邵某却出现了反复:对身边发生的事又变得漠不关心了,一些不该笑的事大声讥笑,对同学粗暴,对老师反感……我们多次提醒他也没有效果。终于有一天,小邵因为与同学打闹过度,把班内的暖气弄坏了,水漫了楼层并渗到了楼下。可当班主任调查此事时,他却没有主动承认,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教导,他才认错。事后,我留心观察他,发现他并没有多少收敛,仍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有一天,我把他找到办公室,问他这几天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压力。他随口回答:“没什么,事出了,掏钱就得了呗。”我问:“想没想怎样改变自己在同学们心中的坏印象?”他说:“以后努力表现呗。”“那你这几天的言行算是给同学好印象的表现吗?”他低下了头,有些羞愧地说:“那我该怎么做?”由此我判断此事对他并不是没有触动,同时也看出了他行为问题的所在:怕人看不起自己,只得装作强大,故意对任何事都不屑一顾,以示自己的刚强,即便做错了事,也不能让人看出悔意,仍要装作无所谓,其实是怕丢面子。我看着他,真是又可气,又心疼。这么小的孩子,即将承受丧母之痛(当时他父亲告诉我们,他母亲的时间不多了),内心有痛苦,却不愿也不能找人倾诉。内心的压抑使他在行为上寻求发泄,做出了过激的举动,他也许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事情。这时我们该做什么呢?邵某内心的这种伤痛,只有真爱才能抚慰,我们要尽到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小心”地教导他,在不触动他内心痛处的同时,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教育他,然后就是等待,耐心地等待。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细心、诚心、爱心去护理他,帮助他打起精神,帮他抚平内心的伤痛,让他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才是我们教师的天职!
  那天,我和他谈了很久,和他谈人生、谈理想、谈价值观,谈交友、谈倾诉、谈如何面对现实……言谈话语中我教他该怎样做。最后我们约定,今后他有什么事,随时可以找我说,若有说不出口的也可以写信,但是要学会遇事冷静,学会控制,要好好表现,不要让老师失望,让父母失望。这次谈话以后,他又有了很大进步,学习、纪律、劳动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期末还被评选为“文明之星”。
  邵某的这次反复告诉我们:转化学困生要做好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准备,要学会坚持不放松。我们的工作有时收效很大,有时也会很小,甚至没有,这时就需要我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超强的耐心。一蹴而就,本身就不是教育的规律,做人的思想工作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挚爱自己的事业,坚持不懈地用真心对待我们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经过我们的爱心修复,一定都能够插上一双奋飞的翅膀,成为人格健全、学识丰富的有用之才!
  从邵某的转化过程中,该总结的还有很多很多……
  两年的团队合作随着邵某的毕业也暂告一个段落,但我们的教育工作不会停止。我们将迎来新的学生,新生将是怎样的呢?他们会有怎样的问题发生呢?我们心怀忐忑。但是,经历了两年的课题研究实践,我们成熟了很多。当我们再碰到问题学生的时候,不会再大惊小怪、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束手无策,也不会再单打独斗、孤军奋战。我们将团结起来,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想方法,共同干预,让每一个问题学生都向好的方面转化,最终让他们成为合格的学生。两年的教育实践,也使我们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发生了转变,我们尝到了教师集体研究学生、共同教育学生的甜头。感谢“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这一课题实践活动为我们搭建的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平台,我们将在此平台上继续努力,发挥教育合力,转变问题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林静)
其他文献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部分,班级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班级管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而对小学的管理直接影响着小学生未来的发展。然而,从小学班级管理现状来看,班主任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日常事务,但对偶发事件的处理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偶发事件的发生率不高,所以班主任很难凭借经验处理。但是,偶发事件又有它发生的必然性,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在此,笔者针对偶发事件的特点来提出一些处理的措施。  一、偶发事件
本刊讯 2016年11月5日,借由“中国—卡塔尔友好文化年”契机,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首次登陆中国,与中国民间教育智库—21世纪教育研究院携手,在北京联合主办以“创新促进公平”为主题的“WISE-LIFE中国教育论坛”。 WISE首席执行官斯塔夫·伊安努卡(Stavros N. Yiannouka),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突尼斯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信息通信技术部部长斯利姆 · 凯布
又是一年毕业季,看着学生们渐远的身影,不禁想起自己职业成长道路上的4位恩师。钱理群先生有一篇文章,是“漫谈大学之大”,想想自己的每一位恩师,何尝不“大”,大到一个教诲足以影响我的一生。所以,我想随着思绪跟大家分享“吾师之大”,算是对自己过往的梳理,更是鞭策。  一、吾师之大,大在技艺精湛的教学功底  1993年秋天,在洒满银杏叶的校园里,师从苏世荣老师的我开始了崭新的教学生涯。听苏老师讲课,只见苏
1997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进行学科优化和组织机构调整,为加强遥感基础研究,李小文研究员从遥感图像处理研究室调到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工作。当时我国遥感应用发展很快,在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计划中,连续把遥感列为攻关项目,但在国家最大的基础研究计划—“攀登计划”中,还没有一个遥感项目,遥感应用定量化的“瓶颈”亟须突破。  由于小文研究员在遥感基础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和
我们秉持这样的观点:学校才是课程生长的地方。我们追求这样的理想:让课程更适应学生的发展,更焕发教师的个性。  将外在“给定的课程”改造为“内生的课程”,这是学校的文化使命。使课程从国家一统走向学校为本,可以说是课程设计的“一度回归”。在此基础上,去除学校功利色彩,使课程走向学生为本,则可以说是课程设计的“二度回归”。  2006—2011年,正值东莞新课改蓬勃发展时期,在东莞市政府和东莞教育局的大
班主任工作是一种思想者的工作。每一届学生、每一个班级都有不同的特点,针对他们的特点采取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也许会离成功更近一些。  光阴荏苒,寒暑易节。倏忽间,毕业已近20年。这些年,我一直在班主任这个普通而又美好的工作岗位上坚守着。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我体会着为人师的艰辛与劳累,但更多的是收获成功的喜悦。  高中班主任的工作看似一成不变,事实却不尽然。如何让学生在3年的高中生活中过得充实、有意义,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的“全人课程”从根本上把握了教育与生活、教育与天性的互动关系,让学校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栖息地”。  我校拓展课程中的“一些文雅气质”课程,就是播种诗情、收获诗意的课程。它是语文学科的拓展延伸,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设。其课程目标是:通过诵读一定数量的诗词、名句、名篇名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生境界,涵养儒雅气质。我们的做法是“新经典,新诵读”,让学生在读、唱、吟、舞中优雅前行。 
编者按:当下,“公民教育”已成为热议话题。为了深入浅出地探讨这一话题,本期《专题策划》,我们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撰文,从理论到实践,从外国到中国,力求从不同角度探析“公民教育”,以飨读者。
一  《道德经》的第一章是全书核心,讲了十几个重要概念、重要思想,总归于一个字:“玄”。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说,“道”有两个最基本的秘密:“无”和“有”,它们“同谓之玄”,这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法门。那么,“玄”是什么?  玄,在现代人的理解中,应该是
编者按  我们正处在一个激烈的社会转型期。如同经济、社会的变革一样,教育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学校是当下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办好一所学校意义重大。好学校是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如何办好一所学校,其实是思考采用什么模式建设学校,它是一种路径选择。学校要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教育目标创造性地设立合理的、优化的学校教育结构、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