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招生营销成为许多高校的新手段,招生宣传面临着新环境,亟需新策略。本文先回顾互联网招生宣传的起源及发展,再对新媒体高校招生营销进行必要性分析,结合新媒体时代的背景提出招生营销策略,加强营销意识,组建专业招生营销团队;丰富营销渠道,传统营销和新媒体营销相结合;营销形式多样化,展现亮点。
关键词:高校招生;招生宣传;营销策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高校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1992年6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育是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从而确认了教育的产业性质。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适时作出了高校扩招的战略决策?进一步扩大了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招生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外国高校和教育机构进入国内教育市场参与生源大战?使竞争更加残酷。能否在招生中招得好、招得足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高校招生工作中应用市场营销理论成为目前一个比较新的课题。
一、高校招生中采用营销战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自高校扩招以来,教育成本实行分担制,高校要发展和进一步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源质量和办学规模。首先要达到其应有的经济规模。扩大规模的实质就是生源与就业市场的扩张。在教育市场化的背景下,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生源争夺战日益白热化,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因此要做好新世纪的学校招生工作,必须引进商业企业营销机制,展开广泛宣传营销活动,从某种角度来看,广告主要表现为宣传活动。企业传递商务信息和消费观念,都离不开媒介的宣传。全面掌握各种媒介的特点,正确理解广告媒介的选用、组合原则,根据公众的信息接受心理特性和企业的市场目标,科学地选择具体的广告媒介,确定行之有效的广告宣传策略,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高校招生营销策略分析
在教育市场经营战略中,广告宣传与促销的基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学校规模扩张,提高教育的市场占有率。教育促销是一种营销努力,是在一定时间内旨在刺激教育消费的一系列活动。例如现场咨询,成绩优异者免学费,给头名状元高额奖金等。近年来各高校的招生策略,可谓是“各家有各家的高招”,离高考报名尚有几个多月时,很多高校的招生工作人员己经开始“深入基层”动员考生去了,同时展开“媒体宣传大战”。也是承诺什么的都有,顶尖学校承诺考生只要上了调档线就录取,并特意说明有很多转换专业的机会,更多的高校承诺对优秀考生将提供就读各种试验班以及本一硕一博连读机会……然而最吸引大家目光的,则当数重金“悬赏”:西北某高校刚开出省市状元8万元的高价,华东某高校就水涨船高,省市理科前20名,文科前10名就可拿到12万元,湖北一老牌学校就“技高一筹”,不仅奖高分考生数万元,还把奖推荐到高分考生的中学校长和老师1万元到數千元不等……面对招生成本增加,许多大学正在应用营销策略来吸引学生和资金。它们更好地确定目标市场,改进沟通质量和进行促销,并努力对学生的欲望与需要作出反应。
三、高校招生宣传策略
(一)加强营销意识,组建专业招生营销团队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为建设双一流都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却鲜有高校注重招生营销团队的建设。招生工作往往是招新季在全系临时抽调个别教师,赶往各地的招生现场。教师擅长对学科专业知识解答,因此宣传营销的效果并不理想。学校应当建立起一支专业的招生营销团队,利用营销手段对招生进行宣传。大部分高校通过信息技术都在不断地更新其教育途径,突破了空间和场地的限制,但大部分高校都缺乏一支专业招生营销团队。提高教育质量、丰富教育方式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如何“营销”。教育对象较为集中,大都为青少年,作为网络原住民,恰好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络平台以吸引该年龄段的群体。搜索引擎、微信、微博、抖音等软件已经成为招生宣传营销的新途径,不同平台客户人群的偏好及接受方式也有所差别,这就需要专业的营销人员,利用平台及客户群的特点,采用相应的营销手段。后续应当安排专人打理各大平台,及时更新发布内容。
(二)丰富营销渠道,传统营销和新媒体营销相结合
在维护现有的招生渠道的同时,学校应当拓展自媒体新渠道,充分挖掘社交媒体的功能。据调查,2018年有79.6%的网民最常使用的手机软件是微信,在各种自媒体营销推广方式中,微信营销推广使用率最高,达75.5%。微信营销已被各大高校广泛使用,多数学校已取得不错的成绩。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每周会根据WCI(微信传播指数)对全国普通高校(分省)微信公众号进行排名,可见微信营销已成为大众认可的官方传媒形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教育市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引入全新的市场经营理念进行运作。高校只有直面市场经济的挑战?顺应形势采取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才能在高校招生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伍志强.解决高校扩招“瓶颈”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校招生,2000,(6).
[2]李守信.三年大扩招一中国高等学校扩招启示录.2001.
[3]翟振元.改革用人机制、转变择业观念[J].中国高校招生,2000,(3).
[4]邓江凌.大学生择业面面观[J].中国高校招生,1999,(3).
[5]李梓华.建立招生计划与专业建设良性互动的新机制[J].高校招生,2001,(5).
关键词:高校招生;招生宣传;营销策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高校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1992年6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育是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从而确认了教育的产业性质。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适时作出了高校扩招的战略决策?进一步扩大了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招生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外国高校和教育机构进入国内教育市场参与生源大战?使竞争更加残酷。能否在招生中招得好、招得足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高校招生工作中应用市场营销理论成为目前一个比较新的课题。
一、高校招生中采用营销战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自高校扩招以来,教育成本实行分担制,高校要发展和进一步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源质量和办学规模。首先要达到其应有的经济规模。扩大规模的实质就是生源与就业市场的扩张。在教育市场化的背景下,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生源争夺战日益白热化,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因此要做好新世纪的学校招生工作,必须引进商业企业营销机制,展开广泛宣传营销活动,从某种角度来看,广告主要表现为宣传活动。企业传递商务信息和消费观念,都离不开媒介的宣传。全面掌握各种媒介的特点,正确理解广告媒介的选用、组合原则,根据公众的信息接受心理特性和企业的市场目标,科学地选择具体的广告媒介,确定行之有效的广告宣传策略,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高校招生营销策略分析
在教育市场经营战略中,广告宣传与促销的基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学校规模扩张,提高教育的市场占有率。教育促销是一种营销努力,是在一定时间内旨在刺激教育消费的一系列活动。例如现场咨询,成绩优异者免学费,给头名状元高额奖金等。近年来各高校的招生策略,可谓是“各家有各家的高招”,离高考报名尚有几个多月时,很多高校的招生工作人员己经开始“深入基层”动员考生去了,同时展开“媒体宣传大战”。也是承诺什么的都有,顶尖学校承诺考生只要上了调档线就录取,并特意说明有很多转换专业的机会,更多的高校承诺对优秀考生将提供就读各种试验班以及本一硕一博连读机会……然而最吸引大家目光的,则当数重金“悬赏”:西北某高校刚开出省市状元8万元的高价,华东某高校就水涨船高,省市理科前20名,文科前10名就可拿到12万元,湖北一老牌学校就“技高一筹”,不仅奖高分考生数万元,还把奖推荐到高分考生的中学校长和老师1万元到數千元不等……面对招生成本增加,许多大学正在应用营销策略来吸引学生和资金。它们更好地确定目标市场,改进沟通质量和进行促销,并努力对学生的欲望与需要作出反应。
三、高校招生宣传策略
(一)加强营销意识,组建专业招生营销团队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为建设双一流都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却鲜有高校注重招生营销团队的建设。招生工作往往是招新季在全系临时抽调个别教师,赶往各地的招生现场。教师擅长对学科专业知识解答,因此宣传营销的效果并不理想。学校应当建立起一支专业的招生营销团队,利用营销手段对招生进行宣传。大部分高校通过信息技术都在不断地更新其教育途径,突破了空间和场地的限制,但大部分高校都缺乏一支专业招生营销团队。提高教育质量、丰富教育方式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如何“营销”。教育对象较为集中,大都为青少年,作为网络原住民,恰好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络平台以吸引该年龄段的群体。搜索引擎、微信、微博、抖音等软件已经成为招生宣传营销的新途径,不同平台客户人群的偏好及接受方式也有所差别,这就需要专业的营销人员,利用平台及客户群的特点,采用相应的营销手段。后续应当安排专人打理各大平台,及时更新发布内容。
(二)丰富营销渠道,传统营销和新媒体营销相结合
在维护现有的招生渠道的同时,学校应当拓展自媒体新渠道,充分挖掘社交媒体的功能。据调查,2018年有79.6%的网民最常使用的手机软件是微信,在各种自媒体营销推广方式中,微信营销推广使用率最高,达75.5%。微信营销已被各大高校广泛使用,多数学校已取得不错的成绩。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每周会根据WCI(微信传播指数)对全国普通高校(分省)微信公众号进行排名,可见微信营销已成为大众认可的官方传媒形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教育市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引入全新的市场经营理念进行运作。高校只有直面市场经济的挑战?顺应形势采取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才能在高校招生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伍志强.解决高校扩招“瓶颈”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校招生,2000,(6).
[2]李守信.三年大扩招一中国高等学校扩招启示录.2001.
[3]翟振元.改革用人机制、转变择业观念[J].中国高校招生,2000,(3).
[4]邓江凌.大学生择业面面观[J].中国高校招生,1999,(3).
[5]李梓华.建立招生计划与专业建设良性互动的新机制[J].高校招生,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