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英语;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027-01
在高职院校普遍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势下,高职英语课程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比较,创新步伐相对落后,与工学结合的要求还有距离。因此,高职英语教育要依据工学结合的内涵、特点,参照其它高职专业课程工学结合改革经验,结合高职英语课程自身特点,构建适应工学结合内涵要求的课程体系,从高职英语教学角度强化学生的现代职业素质。
1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内涵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它以职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共赢合作关系,利用校企双方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即理论教育与技能实训相互结合、渗透、融合的育人模式。在工学结合理论指导下,高职院校要工学结合内涵发展的视野,重新认识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
2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英语课程现状透析
高职英语教育课程与应用性更强的专业课程相比,它在工学结合方面存在诸多欠缺。如在课程课时比例安排方面,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科学性方面不足,校外实习、实训的开展情况无法与专业课程相比;部分教师教学中工学结合的意识欠缺,教学中没有突出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从事相关职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及贯彻终身强化人文修养的意识。在师资建设方面,部分高职英语教师没有过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就算是有工学结合的意识和愿望,也力不从心。这一点与学校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是息息相关的。要想让教师获得企业经历,学校在人事管理制度上也要加以调整,例如,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纳入评定职称或者考核体系,鼓励教师到企业或者行业工作半年或者一年以上,不因为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而削减待遇。同时,多聘请校外行业名家担任外聘教师,很好地运用校外师资力量来发展高职英语教育。
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原则
根据工学结合的内涵、特点以及课程理论有关内容,目前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应坚持以下原则。
3.1坚持就业市场适应性。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教育要为完美生活作准备,“一个课程计划必须考虑课程能否适应现在社会的需要”。可以说,社会需要是高职教育的立足之基,也是改革的方向。从这个意义来讲,高职英语教育课程除安排传统英语知识教育课程外,应根据市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开设一些内容实用英语的教育课程,细化行业英语知识教育,提高学生英语知识操作能力。如一些高职院校开设旅游英语课程、涉外金融英语、机械工程英语等新课程。学校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实施,让学生从高职英语课程内容中获得适应未来潜在就业岗位群所需的实用英语知识,开拓学生生存与发展的职业素质。这样的课程改革才体现围绕工学结合的内涵,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3.2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教育教学中,实践环节、实践课程不是依附于理论、验证理论的考查课程,而是整体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形成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体系过程,即理论 (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践(实训、实习)一体的系统过程,两者是不能分割的整体。在高职英语课程改革时,要考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整体课程的比例,实践性的课程应占一定比例,并且要充分论文比例的合理性。这要求学校平时在校内开展常规的英语知识教学外,还应充分考虑如何在该课程中科学安排一些实践教学环节,创造机会带领学生参加校外高职英语实践活动,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原则。
3.3坚持开放性思维课改。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要遵循“专业建设适应市场、课程改革跟踪市场”的要求,树立办学社会化观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高职英语课程的创新与发展。如聘请社会英语教育名家、行业英语精英担任外聘教师,为学生授课或开展相关英语知识讲座;与相关企业共建课程实习、实训基地,不断打造高职英语教育教师实践教育的平台,共同开发专业,共同选择、设置英语实践课程,让英语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社会需要。
4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策略
高职英语课程的设置与调整,要以调研、论证为基础,从社会需求、知识体系完整度及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去衡量课程改期的科学性。
4.1定位——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英语人才素质要求调查。 在高职英语课程改革时,要清楚高职英语人才培养的定位,即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成提職英语人才培养产销平衡。从这方面来讲,高职院校在设置或调整英语专业课程时,要深入研究、掌握国家劳动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要深入调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英语专业人才数量及质量要求,做到行动有依据、创新有方向,明确高职英语设置课程改期思路。如笔者所在院校地处泛北部湾经济建设区,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也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的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笔者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企业走访等工作之后,申报开设了国际航运专业,其中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就是航运英语。笔者永远也忘不了在跟北海港总经理洽谈校企合作时对方所说的一句话:“我们真的很需要大量既懂航运和港口知识,又能精通掌握一门外语的人才啊,遗憾的是,我们目前岗位上的员工,往往只能做到其一,导致实际工作当中困难重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有这样的人才需求的用人单位会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不仅对教学质量影响很大,还会关系到一个高职院校的生死存亡。
4.2破冰——高职英语课程潜在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 一是分析课程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高职英语要从人才培养产销对路的角度,细化分析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在未来潜在的职业岗位群,针对这些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科学设置好高职英语的核心课程及其它相关课程;二是分析课程与行业标准的对接。要分析高职英语相对应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实用英语知识,特别是完成一项与英语相关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职业素养,以及完成一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期限、质量标准。学生对这参加这些实训课程的学习,能直观理解、掌握工作的运作程序,毕业时能直接上岗位,与岗位无缝接轨。
4.3定调——高职英语课程门数及课外素质活动的确定。 一是确定高职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职业岗位群对人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的核心课程,从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训两个方面确定好主干课程,确保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就业核心竞争能力,适应较广泛职业岗位群选择、获得良好的职业技术及完成相应学分要求;二是确定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科学设置高职英语的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比例,让学生既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技能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要深刻认识工学的结合的内涵与特点,了解当前高职英语课程的现状,清楚课程改革的原则,才能理清课程调整、革新的方向,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职英语课程系统,不断推动高职英语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芬.高职院校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2] 马中宝 田照军.高职院校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3] 江小明.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原则与课程结构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2008,6.
[4]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在高职院校普遍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势下,高职英语课程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比较,创新步伐相对落后,与工学结合的要求还有距离。因此,高职英语教育要依据工学结合的内涵、特点,参照其它高职专业课程工学结合改革经验,结合高职英语课程自身特点,构建适应工学结合内涵要求的课程体系,从高职英语教学角度强化学生的现代职业素质。
1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内涵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它以职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共赢合作关系,利用校企双方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即理论教育与技能实训相互结合、渗透、融合的育人模式。在工学结合理论指导下,高职院校要工学结合内涵发展的视野,重新认识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
2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英语课程现状透析
高职英语教育课程与应用性更强的专业课程相比,它在工学结合方面存在诸多欠缺。如在课程课时比例安排方面,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科学性方面不足,校外实习、实训的开展情况无法与专业课程相比;部分教师教学中工学结合的意识欠缺,教学中没有突出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从事相关职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及贯彻终身强化人文修养的意识。在师资建设方面,部分高职英语教师没有过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就算是有工学结合的意识和愿望,也力不从心。这一点与学校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是息息相关的。要想让教师获得企业经历,学校在人事管理制度上也要加以调整,例如,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纳入评定职称或者考核体系,鼓励教师到企业或者行业工作半年或者一年以上,不因为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而削减待遇。同时,多聘请校外行业名家担任外聘教师,很好地运用校外师资力量来发展高职英语教育。
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原则
根据工学结合的内涵、特点以及课程理论有关内容,目前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应坚持以下原则。
3.1坚持就业市场适应性。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教育要为完美生活作准备,“一个课程计划必须考虑课程能否适应现在社会的需要”。可以说,社会需要是高职教育的立足之基,也是改革的方向。从这个意义来讲,高职英语教育课程除安排传统英语知识教育课程外,应根据市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开设一些内容实用英语的教育课程,细化行业英语知识教育,提高学生英语知识操作能力。如一些高职院校开设旅游英语课程、涉外金融英语、机械工程英语等新课程。学校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实施,让学生从高职英语课程内容中获得适应未来潜在就业岗位群所需的实用英语知识,开拓学生生存与发展的职业素质。这样的课程改革才体现围绕工学结合的内涵,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3.2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教育教学中,实践环节、实践课程不是依附于理论、验证理论的考查课程,而是整体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形成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体系过程,即理论 (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践(实训、实习)一体的系统过程,两者是不能分割的整体。在高职英语课程改革时,要考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整体课程的比例,实践性的课程应占一定比例,并且要充分论文比例的合理性。这要求学校平时在校内开展常规的英语知识教学外,还应充分考虑如何在该课程中科学安排一些实践教学环节,创造机会带领学生参加校外高职英语实践活动,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原则。
3.3坚持开放性思维课改。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要遵循“专业建设适应市场、课程改革跟踪市场”的要求,树立办学社会化观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高职英语课程的创新与发展。如聘请社会英语教育名家、行业英语精英担任外聘教师,为学生授课或开展相关英语知识讲座;与相关企业共建课程实习、实训基地,不断打造高职英语教育教师实践教育的平台,共同开发专业,共同选择、设置英语实践课程,让英语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社会需要。
4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策略
高职英语课程的设置与调整,要以调研、论证为基础,从社会需求、知识体系完整度及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去衡量课程改期的科学性。
4.1定位——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英语人才素质要求调查。 在高职英语课程改革时,要清楚高职英语人才培养的定位,即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成提職英语人才培养产销平衡。从这方面来讲,高职院校在设置或调整英语专业课程时,要深入研究、掌握国家劳动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要深入调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英语专业人才数量及质量要求,做到行动有依据、创新有方向,明确高职英语设置课程改期思路。如笔者所在院校地处泛北部湾经济建设区,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也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的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笔者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企业走访等工作之后,申报开设了国际航运专业,其中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就是航运英语。笔者永远也忘不了在跟北海港总经理洽谈校企合作时对方所说的一句话:“我们真的很需要大量既懂航运和港口知识,又能精通掌握一门外语的人才啊,遗憾的是,我们目前岗位上的员工,往往只能做到其一,导致实际工作当中困难重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有这样的人才需求的用人单位会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不仅对教学质量影响很大,还会关系到一个高职院校的生死存亡。
4.2破冰——高职英语课程潜在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 一是分析课程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高职英语要从人才培养产销对路的角度,细化分析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在未来潜在的职业岗位群,针对这些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科学设置好高职英语的核心课程及其它相关课程;二是分析课程与行业标准的对接。要分析高职英语相对应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实用英语知识,特别是完成一项与英语相关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职业素养,以及完成一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期限、质量标准。学生对这参加这些实训课程的学习,能直观理解、掌握工作的运作程序,毕业时能直接上岗位,与岗位无缝接轨。
4.3定调——高职英语课程门数及课外素质活动的确定。 一是确定高职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职业岗位群对人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的核心课程,从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训两个方面确定好主干课程,确保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就业核心竞争能力,适应较广泛职业岗位群选择、获得良好的职业技术及完成相应学分要求;二是确定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科学设置高职英语的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比例,让学生既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技能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要深刻认识工学的结合的内涵与特点,了解当前高职英语课程的现状,清楚课程改革的原则,才能理清课程调整、革新的方向,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职英语课程系统,不断推动高职英语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芬.高职院校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2] 马中宝 田照军.高职院校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3] 江小明.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原则与课程结构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2008,6.
[4]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