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厝的爱与哀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mscuos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聊可能是童年的美学核心。尤记我坐在老厝阴暗的客厅里,望着外面天井。天下着雨,水帘子从屋檐上垂挂而下,造成我与世界的阻隔。我能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傻坐,漫长又空白地,隔着雨帘,看向天井。
   以一个孩童的视线来看老厝,它是影影幢幢的。花木茂盛促进这个印象:天井里由水泥搭建成几层的架子,从低到高摆着百日红三角梅龙吐珠,最中间也是最顶端,是一个大莲缸。莲花是花中亮点,甚为矜贵。如果开花前小孩用手指指着它,它就会哑掉(就是不开花的意思),不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讲究。
   种出这个天井里的花木是很费心思的。祖父爱花,他会用猪脚趾的骨头烧过碾碎,加在花泥里,增加钙质。兰花养起来最费工夫,每盆兰花里都要放置两条刚烧过还发烫的木炭,不知意义何在。还有,每年的莲花都要换土,换下来的旧泥巴放在天井里晒干成团,然后碾碎,又继续可以作为别的花泥。
   天井连接“外埕”处还有树,石榴树桑树桂花树和昙花,树影和建筑的形态一起构成谷崎润一郎所写的阴翳之美:“庭院里反射过来的光线透过障子,静悄悄映进室内,我们厅堂美的要素就靠着这间接的微光。我们为了使得这种无力、寂静而虚幻的光线,悠然沁入厅堂的墙壁……”这大抵也是老厝的情形。
   大人们各自在阴影中进行令我费解或者漠然的行动。祖母从她阴暗的房间后面走到稍微明亮一点的客厅里了,邻居的老婶,穿过外埕来到我家,端来一杯功夫茶,完成了一场小型的外交。
   吾乡老厝的完整形制非常丰富,空间的分割异常细致。除了客厅卧室这些常规性的房间,还有通巷、后库、厅仔、格仔、门亭、门楼间房……有很多资料,详细介绍了这些小得几乎转不开身的房间最初出现是什么样的功能,但在童年的我看来,它们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提供一种曲幽之趣,使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复杂,充满了与邻里、妯娌的互相渗透。
   如果把这些小空间用更普遍的称呼,大概有“耳房、厢房、堂屋、正厅、偏厅”之类,但这不但不准确,而且还有沐猴而冠之感,完全不能传递吾乡老厝在形制和空间分割方面的独到意趣,以及苦心孤诣。
   而那些下雨的白天仿佛就是全部童年的缩影。雨水联结日夜,渐渐在天井里形成一片水域。水域的出现使呆坐的孩子回过神来,她的视野里出现了一些蜗牛,从草叶深处披荆斩棘,带着雨水亮晶晶地出现了。


   老厝的苦心孤诣就是:千方百计地阻止你离群索居。
   比如说,一家人假设有两兄弟,父母分房产的时候,大哥一家分得西边一间卧室,就要再配上东边一间格仔,二哥一家分得东边一间卧室,则搭配西边一间后库。
   如此一来,即使兄弟两个闹翻了脸,在日常活动空间里,还是有无数汇合,还是抬头不见低头见。慢慢地,闹翻了的脸,又复合了回去。
   这样交叉分配还有另一个作用:任何一个儿子都无法轻易卖房。因为房间分散,买卖时无法一刀切,大大增加了买卖的难度。子孙千难再难,不要打房子的主意,老厝在,家就在。
   老厝催生了很多现代人甚为怀念的温馨情形,文学作品里多有提及。
   但远香近臭。你记得大家同用一把风扇、同看一个电视、在夏夜同听一个老人讲故事、逢年过节一起做粿一起卤鹅一起祭祖拜神的温馨,却不记得从井边提水回来要经过客厅,无意洒了点水在地板上也可能引起战争。
   你记住了花木掩映的天井,树影曲折造成了谷琦润一郎所写的荫翳之美,却不记得的是排水排风的不科学造成潮湿和异味,没厕所造成诸多不便,植物惹来蚊虫。有一年夏天,我一翻身惊动了床上的大蜈蚣,惊惶之下我把它杀死了,好长时间我都害怕它儿子要带它儿媳妇和孙子来找我报杀父之仇。
   没有隐私。
   每天几点起床,彼此都清楚。起得早的,大家会说你真够拼的,这么多年这么拼,你们家现在屁股下坐着的都是钱吧?起得晚的,大家会说,真敢睡,背上的肉就数你们家厚(乡谚,就是贪睡的意思)。
   每餐吃什么,彼此也知道。吃得比较丰盛了,大家说“啧啧真够敢的”(“敢”在这里是高调、晒富的意思);吃得比较随便了,大家又说,这么省是要把鸡蛋算出骨头来(依然是乡谚,抠门的意思)。
   生活因为公开而危险。不管你贫穷或者富有,闲散还是勤奋,你都不得不接受大众的评判和议论,每一个人,概不能外。被议论,就有被非议的可能。
   现在我们已习惯一个原则,只要没有伤害他人,妨礙他人,一个人选择什么生活方式,都是TA(也就是我)的自由。
   但在老厝语境里,不可能有这个自由。最严厉的一句话就是:“这样的事,在社会上会被人划裂脊梁”(意思是会被别人在背后指指划划,以至于把脊梁都“划裂”)。
   别人的指划能把你脊梁都划破,这指划的力度也是很具体了。


   在陈厝内的邻居,有一个特别漂亮的姐姐,叫芳芳姐。彼时小女孩都收集珠子,芳芳姐姐收集的珠子远比我和娟娟(另一个邻居女孩,与我同岁)多,仿佛一个人的收藏与美貌是匹配的。
   有一天娟娟带着愤怒的语气告诉我一件大事。她说,芳芳姐已经二十岁了!二十了,二十了,二十了!那么老了她竟然还不结婚,很不要脸!你知道她为什么还不结婚吗?
   娟娟把语气稍微放低下来,突出答案的神秘性:因为她漂亮,她不结婚就能吊着很多人追求。
   这是我人生里的婚恋观启蒙,惊心动魄。
  娟娟无疑是从左邻右舍其他长辈那里听到的评议,对这个评议我很焦虑:二十岁就一定要结婚了,我能不能做得到?以目前的能力看,很可能做不到!如果那个时候我做不到,我也就会被“划裂脊梁”!
   情况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到时侯我依然是个丑女,那么必定找不到人结婚,那自然是丢脸的;但如果我到时变成一个美女,万一也找不到可以结婚的人,那则更加可耻,因为必定是居心叵测。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12岁的我隐隐有一点被控制住了的忧惧。


   贵婶是娟娟的妈妈。
   娟娟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女孩子,今天想起她来我也不得不惊叹,她本该是一个商界奇才。我们玩的无聊游戏,她率先提出一套以输赢换糖纸换邮票的方案;我们流行吃一种叫“老鼠屎”的廉价零食,她不知用什么办法收集到一小批,附近几条巷的孩子都跟她买,地下交易,订单不断,我作为最近的邻居自然就成为她的无偿帮手,任务就是算账、送快递(就是递一下的意思),仅仅这么递一下,我也感到与有荣焉!
   她还偷偷卖过家里她奶奶自己做的浮豆干(就是炸豆腐),我很可惜我迟到了三十年才帮她想出一句广告词:“南门豆干,豆干中的战豆干。”
   娟娟的才华是从她妈妈地里遗传过来的。贵婶像其他所有女性长辈那样生活在老厝影影绰绰的阴影里,面貌模糊。但她的才华是娟娟的升级版,更有魄力。
   贵婶家也就是普通人家,贵叔收入一般,她自己无业,每天在家里搞卫生和做菜。贵婶擅长买到便宜东西,能以最少的钱做出最华丽的菜。我印象很深的有几个。夏天里,吃完了的西瓜皮,她切细了腌好炒肉;中秋拜月的柚子,吃完瓤剩下来的柚子皮,她能把它加糖制作成小吃;邻巷野生的杨桃,酸得连鸟都不吃,她摘下来泡了盐水,杨桃神奇地不再酸了,变成了免费的饭后水果。
   但如果只是菜做得好,家里布置得好,贵婶也只是众多精明能干的妇女之一,并没什么可说。
   贵婶还有一些陌生的才华。
   大概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街道办事处开辟了一个旧房子,作为街坊免费的娱乐活动场所。贵婶主动请缨,成为这个活动据点的负责人。
   那个房子应该是废弃的旧会议厅,窗户破败,家具全无,贵婶先是找来几块木板,钉成一张大茶几,再拿来家里多余的一套茶具往上一摆,归宿感瞬间夺出。
   然后,她不知用什么办法,竟然为那个娱乐地点筹来了一笔资金。
   她先是买来大幅窗帘装上。直至现在我仍确信窗帘是一个房间气氛的点睛之笔。
   剩余的资金,她买来了一台录音机和音响!
   音乐一放,不管什么音乐,不管什么地方,都能变成一个浪漫的地方。
   《明天会更好》《亚洲雄风》《酒干倘卖无》。
   我还记得我妈去参观后回来,啧啧称赞,“全城找不到那么便宜的窗帘。质量好,捶捶重,色泽好,上面还有花。”
   我那时已经上初中了,已经是新青年了,我妈还让我去那个娱乐中心开眼界,可见那个地方多洋气。
   这么洋气的地方干啥用?跳舞。交谊舞。去的全是周围几条巷子里的家庭妇女,有人学男步,有人学女步。她们每天上午买好菜,提着芥蓝排骨的,先拐到这个娱乐点,跟着录音机跳上几曲“恰恰”或“慢三”,再心情愉快地回家继续干家务。


   所以说贵婶和娟娟都是天才。那么有限的资源,几乎没有受过教育,她们对生活的灵感纯靠天份。比做菜搞卫生更难的,是贵婶的娱乐中心之举,那是一种在老厝环境里非常陌生的才华,有接近革命者的气质。
   然而,她毕竟生活在老厝。
   老厝长进了她的头脑里。
   贵婶的生活并不愉快。她的婚姻不愉快。具体怎么不愉快并不重要,但生活在老厝的人,不愉快的事不会成为秘密。
   大家分享过每对夫妻明里暗里的争吵,分享过一个丈夫对一个妻子的嫌弃或者轻视。这轻视或嫌弃,又因为被分享过而成为加倍的耻辱。
   反映在贵婶的脸上的,却不是怨气,而是一种用力过度的昂扬。
   她想向人们展示她的能量,她随时都想证明她是一个对家庭尽职尽责、对生活克己克艰、从能力到人品,都无可挑剔的人,大概,她这么证明了之后,就可以进一步证明,婚姻的不愉快乃至生活的一切不愉快,不是她的错。
   有一天我听到妈妈和她在外面边晒被子边谈心,“这么多年他家内内外外,我都顾到了,你看他婶(注,婆婆的意思)手上,金戒指两个,玉手环一个,都是我买的……”
   那时我是高中生了,已经能听懂这些事,我竖起了耳朵——“他三姐夫没工作,我叫去竹器厂看门,他二姐那个儿子,我劝他去学技术,这些年我……”声音小下去,也许情绪波动,导致了字句模糊。
   妈妈叹息着:“人人知道你莫嫌、莫嫌(注,不可挑剔、尽善尽美的意思)。天地补忠厚。人凭良心做好就好。”我听过妈妈私下的窗帘之夸,知道她的感慨都是发自肺腑。
   “是是是,我做事凭良心,天地就知。”
   这就是她的自欺了,她分明觉得天地知是没用的,重要的是邻里知,亲戚知,周围来往的小型社会知。


   空间对人的影响,大概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
   如果贵婶不是生活在老厝,她可能早就离婚了。但她生活在老厝,她是这么对娟娟说的:“我事事做到莫嫌,你爸要想和我离婚,四亲二邻都不会同意。”
   没有离婚,变成了她在艰辛中争取的各种成功中的终极成功。
   我如今也活到了当年贵婶的年纪,偶尔想象,如果她換一个地方生活,并且活到今天,可以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开个饭店都能比别人红火吧,起码招徕客人的情商都比别人高。
   柚子皮酸杨桃做菜这一类,又是省钱又是情趣。
   要是和娟娟母女合作开个淘宝店,以她的点子和气场,分分钟都有网红的可能。
   到时侯我再给她们写写广告词啥的,有好处应该不会忘了我。
   再以她把会议室改造成舞厅的才能,开微店之余她的生活必定十分愉快。
   以她擅长外交的才能和充沛的能量,她应该很喜欢旅游。
   擅长沟通的能力,即使出国旅游也会很轻松。随时弄个跨国恋都是顺便的事。
   再以她的开拓能力,办一些“老年人出国游”之类的中介机构,或者外搭“老年人旅游英语口语速成班”之类的项目,她能有多忙我都不敢想象。
   这是我替她想象的人生。
   事实上她的人生很短暂,不愉快贯穿到她的终点。我上大学的第二年,她患病去世了。
   令我至为难忘的是她的临终心愿。她让娟娟买几百斤大米,送给周围几条巷子的街坊们,告诉大家,她妈妈这一辈子各方面都“莫嫌”,换回大家一句唏嘘,是是是,真的是莫嫌,莫嫌。
   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得到一句如此平庸的称赞,便可瞑目。
   激赏和疼爱既然不可求,便伪装成不需要,即便临终,也不需要。或者说终其一生,她都没有在心里把这个需要识别出来。
   她在老厝的静美里消磨掉自己的蓬勃,她的才华比生活所需要的更多。
   这是她过份的、削足就履并且削得并不成功的一生。
其他文献
张华  在古代中国,“文学”一词自首见于《论语》之后,其义经历过多种变迁;英文的“literature” 一词也不例外。据鲁迅先生考,现代“文学”之概念和内涵皆源于日本对西语相应词汇的翻译。然而,无论中外,过去之“文学”要么属于“贵族”,要么属于“精英”,从来不像今天,文学显然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前段时间茅奖获得者梁晓声在接受媒体的视频采访时,多次说到“文学——也就是文化.....
期刊
周吉敏  世人只知曹雪芹的《红楼梦》,而不知《废艺斋集稿》,这是曹雪芹另一部天才著作,用意是帮助贫穷、废疾无告的人们,学一种维生的技艺。《红楼梦》涉及绘画、医学、建筑、手工艺等等,《废艺斋集稿》叙及图章、风筝、编织、脱胎、织补、印染、雕刻竹制器皿和扇股、烹调八类技艺,可见曹雪芹博于材艺。写《废艺斋集稿》是由《南鹞北鸢考工志》起意的。曹雪芹的朋友于景廉从军伤足退伍后无以为生,儿女忍饥挨饿,向他求助,
期刊
通过互联网,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美国人演讲的视频,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中小学生,演讲时无不从容镇定、口若悬河,仿佛个个都是天生的演说家。其实,他们这种本领也是后天训练出来的。美国小学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思辨与表达能力:WES每年都会举办一场演讲比赛,动员四、五年级学生参加;在演讲比赛之前一个月,老师会对参赛选手进行专门培训,提供一些简单实用的演讲技巧;美国老师有时会把课堂变成会场,让学生进行辩论;学校组织
期刊
杨则纬一  一个老人的离世总会让人联想到另一个老人,突如其来的悲伤在胡思乱想中增了更多忧虑,终于恍然大悟学数学时平方的意义。快乐和快乐之间可以加号,但在悲伤这件事情上却总是平方运算。  死亡这个词在我12岁之前只是存在于我脑海词库当中众多词语的一个。突然有一天的那个清晨,我们坐在教室里等上语文课的老师上课,结果等来了另一个老师用凝重的语气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因车祸身亡再也不能站在这个讲台上的消息。当时
期刊
“稚子敲针作钓钩”中的稚子到底是谁?陈思呈  晒娃是可以晒得很有意义的。对一个亲近生命孜孜探究,里面必有对人性和人世深刻的兴趣。假如一个写作者对身边的人都没有研究的兴趣,那么他对他人的兴趣也很可疑。作为写作者与非写作者不同的地方大概是,他们往往就顺便把这些兴趣和观察写了下来。  所以古代诗人也写晒娃诗,也有各种各样的晒法。有一些,似乎像现今课外班上等候的妈妈们在互相交流,只不过,课外班门外的父母们
期刊
东出西安行至灞桥,溯灞水向东南五十里到蓝田县蓝关镇,举目南望,巍巍秦岭横亘在前。“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继续南行十余里,灞水自秦岭奔泻而出,峪口向大山深处漫延,形成一条漫川,这便是闻名遐迩的辋川了。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别业就建在这里,诗人长期隐居于此地,留下了无数描写辋川山水田园的诗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今天的辋川依然风光秀美,灞水从川
期刊
和风我说“文如其人”  “文如其人”这个成语出自苏轼老先生《答张文潜书》。但我对“文如其人”这个成语一直以来心存疑虑,如鲠在喉,果真世上许多为文的人都如张文潜那样吗?  张耒(文潜)号柯山,苏门四学士之一,13岁能文,其文和诗被苏轼称之为“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氣,终不可没”。张耒的词《秋蕊香》中的一句“春色年年如旧”,至今仍让我经常引用。他关心稼穑的艰难和民生之疾苦
期刊
陈剑晖  散文创新是近年来散文界的热门话题,也是困惑和导致不少散文家和研究者焦虑的问题。这种困惑与焦虑既有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守成与变革的冲突、定义不清与文体边界模糊纠葛的原因,更是由缺乏创新意识,在艺术上画地为牢、固步自封所导致,这必然从整体上制约当代散文的发展壮大。因此,有必要从艺术形式角度,对新时代散文的创新与突破进行思考。  散文创新主要分为散文观念、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三大方面。就散文观念来
期刊
吴周文  对于中国散文的传统,毫无疑问必须予以继承。近期,我在《散文特有的文化自信与文体自觉》(《上海师大学报》2019年第2期 )一文中,强调、阐说了继承散文传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中国散文具有国粹性、教化性和典艺性的传统属性,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文化“宝库”。惟其如此,我在这里谈散文突破传统而创新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必须强调散文传统的继承。中国散文的传统,可以追溯到甲骨文、钟鼎文的记事。除《老子》是
期刊
一   灯塔,其实也是路灯。   普通的路灯照耀眼跟前那一截子路,照寻常路。灯塔也是照耀寻常路,但当一艘远归的船处于危机和迷惘中的时候,就不寻常了。灯塔的魅力在于站位高,而且有方向感。   学问家与一般学者的区别,不在知,在识,在于清醒的认识力和洞察力,在于给人带来方向感。梁漱溟说,有主见就是学问。学问是以学的态度去发现问题和认识问题,有了自己的突破和建立,就是学问家。   张华兄是学问家。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