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目标·过程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boy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形式主义严重,存在诸多弊端。要让特色建设服务学生的个性发展,就应认真研究特色学校建设的科学路径,准确定位元目标与特色目标的关系,努力推动特色课程从“工具”到“产品”的演进。
  关 键 词特色学校;学校特色;元目标;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獻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4-000-03
  对于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业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赞同者认为,特色学校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平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特色学校办好了,教育教学就如鱼得水;反对者则认为,每一个鲜活的学生个体都有自己的禀赋,作为共性的学校特色不可能兼顾每名个性不一、兴趣有别的学生,这就意味着对于活生生的个体来说,聚合了共性而掩盖抹杀了个性。不少人指出:这个问题不弄清楚,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就会因远离孩子而走向形式主义,“忘了初心”,注定难以持久。
  担忧是有原因的,质疑也可以理解。这是由于认识上不到位,特色学校创建目标有偏差,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而造成的。笔者认为,“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与“服务于人的特色(个性)发展”,在本质上并不矛盾。
  一、发展路径:从没有特色的学校、特色学校到“没有特色的学校”
  “特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辞海》对“特色”虽然没有解释,但在解释“特”的时候,第六个义项是“独”。可见,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的办学思路或在各项工作中表现出的与众不同之处,这种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使一所学校与其他学校有了区别。或者可以通俗理解为:这所学校开展了一个或几个独特的活动项目,而区域内其它学校没有做,或者做了但不够精致,那么,这所学校所呈现出的状态可称为学校特色。
  特色学校则指学校的办学宗旨、管理体系、课程体系、校园文化、教学体系等都充满了个性化主张,有着独具特色的内容和形式,在学校的历史传承、底蕴积淀、地域影响等方面综合形成的成体系、全方位的优质学校。也就是说,特色学校就是个性化学校,其本质是创优,即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创设富有个性特征的教育文化环境和氛围,充分发挥出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可见,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是有区别的。学校特色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开端,其发生、成长促使了特色学校的诞生。学校特色项目多了,有了倾向性,且渗透到学校系统的各个方面,引起多方面的变化,久而久之,由量变到质变,就促成了特色学校的诞生。
  李希贵校长领导的北京十一学校就是一所从学校特色质变为特色学校的经典案例,以至于学校方方面面都“特色”到了极致,便对外宣称是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没有特色的学校也是一种特色,分处两个极端:低端是既没有学校特色,也没有上升到特色学校;高端是学校已百分之百特色化了,无需再用特色学校来彰显自己。
  2007年,李希贵校长从前任校长李金初手中接过“接力棒”,开始了学校特色的创建历程。起初,学校的特色是“实现每一位学生有一张适于自己成长的个性化课程表”,这是典型的构建“以学习者个体成长为中心的校本化课程体系”。“私人订制”的学校特色建设由此轰轰烈烈地在北京十一学校兴起,从转变观念开始,无论是课程与教学,还是教学管理与校园文化,甚至学校章程等等,都围绕这一特色而改变。经过几年的努力,原有体系的内涵渐衰减,以学习者个体成长为中心的内涵逐渐增多。这种变化一旦突破临界值,便带来质的变化,学校特色也就进化为特色学校。随着这一变化的继续,原有体系的内涵完全退出,以学习者个体成长为中心的内涵完全进入,此时,它就成了一所如李希贵校长所说的“很庆幸在临退休时创办了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可见,北京十一学校不是没有特色,而是在方方面面都充满了个性化主张,只是没必要再冠以特色学校之名而已。
  如果学校特色只是出于从众心理或盲目听从上级指示,为特色而特色,那就违反了教育规律,从而导致许多人担忧的扼杀学生个性、泯灭学生个体特色等不良后果的产生。
  二、目标定位:准确把握元目标与特色目标的关系
  特色创建离不开目标的指引。这里所说的“目标”有两层涵义,第一层次是特色目标,更深层次的则是元目标。其实,学校特色或特色学校只是抓手、载体,只有在元目标和特色目标的指引下,在“虚事实做”的实践中,才能完成所设定的任务。在创办学校特色或特色学校的实践中,由于没有处理好元目标和特色目标的关系,导致许多学校停留在为特色而特色的浅层次活动中,影响学校改进和质量的提升,扼杀了学生个性的生成。
  “元”是开始的,为首的,根本的;而元目标指起支配地位和决定作用的目标,其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了其它目标的存在和发展。特色目标则是开展某一特色活动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这个具体目标只有指向元目标,所开展的特色活动才有意义。元目标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独立于事物之外而存在于抽象思维之中。元目标只有附着在特色活动达成的指向目标之中,才能呈现出来。例如:锻炼身体时要达成某些部位的肌肉和骨骼的生理指标,就要通过乒乓球、跳绳、武术等特色活动项目来完成这些特色目标,而这特色目标只有完成才能够体现出指向性的元目标。没有多种多样的、为完成元目标而设计的特色目标,就没有元目标的达成。
  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理应指问人的特色(个性)发展。学校特色虽然培养的是具有相同特色的学生群体,却因个体差异和元目标的抽象化而让学生有了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学校特色是一个场域,是一个独特的环境,在这个场域和环境中,不同基因密码的个体生成的能力是个性化的、唯一的,就像长在同一棵树上的每一片叶子,它们都不一样。如果我们把教学目标设定在浅层次的特色显性目标达成上,就无法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而是错误的。如果我们把目标设定在通过特色目标这一载体,让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先天潜质和后天意愿都能得到达成,那么学校的特色目标就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能通过这个手段达成元目标。二者在定位上有着质的区别,把学校特色目标当成终极目标当然不科学,违背了教育规律;把学校特色目标当成载体、手段,以此培养指向性的元目标,挖掘每一位学生个体的潜能,则是科学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前者关照不到每一个性格、兴趣各异的学生,后者则能够兼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学校特色建设中,只有准确把握二者关系,按正确目标去行动,才能摆脱形式主义而获得持久发展。   洛阳市洛龙区第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二实小”)选定的学校特色项目是跳绳。该校地处农村,各方面条件不够好,选择跳绳是因为器械简单,不受场地限制,且人人都能参与。该校把小小的跳绳做到了极致,竞赛类跳繩项目走出了国门,在亚洲跳绳锦标赛和世界跳绳锦标赛上摘金夺银。而在基础健身类跳绳项目上,二实小研发了一套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基础运动跳绳,全体师生因此而身体健康。在花样类跳绳项目上,已创编300多种跳法,充分展现了创新的魅力。如今,跳绳特色已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切因跳绳而调整、充实,充分体现了学校特色项目的功能、价值、意义。学校因为一根小小的跳绳在改变着,跳绳成为学校的一张特色名片。可见,一旦学校特色蜕变为底色,变成恒常性内容,那么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潜能才能得以彰显。
  学校特色的设计,应求得“精准的模糊”之效,而非精准指向个体对特色目标达成的显性指标。但是,许多学校开展的特色项目活动,只是浅层次地指向学生个体特色项目活动所获得的具体指标,锱铢必较,导致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心生倦意,从而失去了开设特色项目的意义。而“精准的模糊”的目标定位,创造了一个场域、一个环境、一种生态,能让不同潜质的个体在这一氛围下各有所得、各有所成。
  学校特色项目应为每一个学生个体设计,使每一个学习者个体特色彰显、个性鲜明,在学校特色阳光的普照下,成为“那一片不同的绿叶”。二实小把学校特色项目跳绳做到极致后,并没有止步,而是继续拓展,把跳绳嵌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中,辐射到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中,连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宝贝成长宣言,学校的课程体系——宝贝成长课程等都用跳绳特色项目和对跳绳特色项目的管理统整起来。如此,二实小实现了从学校特色向特色学校的华丽转身。
  三、实施过程:推动特色课程从“工具”到“产品”的演进
  传统课程论把课程视为工具,而工具是来制造“产品”的。现代课程论把课程视为“产品”,产品是为差异明显、动态变化的学习者服务的。后现代课程论把课程视为“过程”,主张在过程中随机进行教学,追求课程实施中的灵动和有的放矢。学校特色也好,特色学校也罢,在发展方向上都应将特色活动项目变为特色校本课程,并让其在校本化课程体系中占据应有的重要位置,成为“课程是个过程”的后现代课程论实践的有力抓手。
  河南省洛阳市早在2012年就启动了特色学校的创建活动,号召学校依托自身资源创建特色。特色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课程特色、管理特色、文化特色、课改特色等。在洛阳市出台的《关于打造洛阳智慧教育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的意见》中就特别提到,要深入推进“一校一色一品,一生一技一艺”的办学特色创新工程。对于特色学校创建,洛阳市教育局只指明方向——从自己学校的特色工作做起,而不下达创建指标,不提供具体的模式,以让学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特色创建。比如,一所学校有几个老师在某个学科上课改意识比较强,学校就可以此为出发点,把几位老师组织起来进行课改,“把这个学科做起来,就是学校的特色,如果学校把所有学科都做起来了,那么,这所学校就是课改特色学校”。目前,洛阳市涌现出105所“特色发展学校”,102所学(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仅涧西区东升一小就研发了七十余门特色课程。
  再如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外语实验小学的特色项目——盘彩课程,就是在盘彩设计、绘制的过程中,整合多门学科,践行着“课程是个过程”的理念。在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中,及时顺应特色活动目标的变化,优化教学过程,追求元目标的有效达成。课程是个过程,在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课程只是工具,具有产品的职能。只有如此,特色创建方能向纵深发展。
  总之,要让特色创建服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应该认真研究特色学校建设的科学路径,准确定位元目标与特色目标的关系,努力推动特色课程从“工具”到“产品”的演进。真心期望,每所学校能够更加“特色”起来!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其他文献
摘 要 品德课教学需要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更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尊重儿童的生活经验,更要提升儿童生活;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更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尊重儿童的独特体验,更要引领儿童的价值观。如此,才能不断深化对儿童立场的认识,彰显“尊重儿童,发展儿童”的课程真义。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儿童立场;生活逻辑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8-00-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虽然起始于“自下而上”的试验,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则是由政府部门“自上而下”通过政策法规以及行政途径大规模推行的。   我国不少学者认为,这场迄今仍在进行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存在着教育理念和教育决策的改革与教育实践的改革严重脱节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尤其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更是不可避免。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解决。“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最大
摘 要:新课程改革追求学生完整人格的成长。打破学科界限,通过梳理相关学科内容,以交叉内容为切入点,分解课时目标,提炼学习主题;并以此为学习框架,实行教师包班、主题拓展,形成基于主题教学的课程整合模式,从而构建走向跨学科整合的大品德课程,指向学生的精神成长。  关 键 词:小学品德课程;课程校本化;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3-003
众所周知,学生流失率是衡量一所中职学校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轻松高效地管理好学生,降低流失率,是每个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网络运用的推广,微空间日益为学生所关注,且其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和影响力之大,为人所始料未及。据此,我们认为,合理利用微空间进行班级管理,降低流失率,可以成为中职学校班主任提升工作效能的突破口。为此,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尝试。  一、微空间运用于中职
2006年第五届全国幼儿园音乐教育研讨会在深圳落下帷幕。连续三个上午在四个分会场同时进行的52个音乐教育观摩活动,无疑是本届研讨会最靓丽的风景。这次观摩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选材多样    在52个观摩活动中,音乐材料带有我国少数民族风味、民间特色的活动占22个,从西北的花儿、安徽的黄梅戏、湖南的花鼓戏到闽西山歌、广东童谣,从新疆的纳尔孜库姆舞、广西的蚂拐舞到云南的迎客舞、霸王鞭,都充
摘 要 儿童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宝贵资源,课堂学习过程本身也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教师以儿童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建构时间性、空间性和日常性生活时间,创设不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到身边的生活,拓展至广阔的社会生活,“学会”生活,养成公共生活意识,不断提升生活智慧。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生活事件建构;儿童生活;课堂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
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从低中段规则意识教育或“前法律教育”到法治专册教学,老师们对法治教育的认识逐步加深。课堂实践表明,学生已然形成了基本的文明素养、行为规范和道德基础,然而,“法”的概念对其而言依然比较抽象。尤其在六年级法治专册学习中,学生由于较少接触法律知识,出现了兴趣不足、主体意识不强等问题。基于此,老师们尝试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入手,以“德”与“法”融合,深化“前法律教育”;借用“抛
摘 要  为贯彻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战略,深化师范生德育工作的改革,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基于对师范生德育身份转型的认识,探讨将“研究”作为一种德育方式的可能性。以“三下乡”项目为依托,在理解其所蕴含的德育价值前提下,基于德育理念的框架设计,对该项目在目标、过程和评价方面,展开研究型德育实践探索。  关 键 词  师德建设;师范生;研究型德育;三下乡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摘 要  道德与法治家庭生活主题内容的教学如果忽视家庭差异,易对单亲、再组、留守等特殊家庭学生造成隐性伤害,为此,应开辟多种交流渠道进行开放性调查,切实把握学生的特殊成长问题和错误认知,从中开发教学资源,以积极性情感和价值引领学生走出误区,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实现“隐形关照”。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学情调查分析;特殊家庭学生;隐形关照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谈及国家认同教育,香港修例风波注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利用过渡期“一国两制”的法治漏洞,一些境外敌对势力插手中国香港事务,煽动对特区政府的对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这种干预会愈加激烈,甚至某些敌对势力会变得更疯狂。但我们坚信,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也一定能够解决。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第一是比较的视角。众所周知,作为发达经济体的新加坡国民以华人为主,崇尚儒家文化,经济自由且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