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义务教育阶段必学课程,其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有法律意识、有道德、有责任的健康公民。可是,就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方法滞后,直接制约了这一课程价值的发挥。所以本文也就初中道德與法治课生活化教学进行了探究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基础教育在体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也需要结合全新的教学理念来展开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新课改教学需求,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如何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生活化,也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理念。基于这一目的,笔者也从生活化教学着手,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如何有效实现生活化,希望以此来有效推动教育生活化发展。
一、生活化教学相关概述
生活化教学是全新的教学理念,也是将广大群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作为教学活动实施平台,在教学课堂之上以学生为主体,来为学生创设出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情境。同时将教学要求直接内化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让学生从细节生活中学习技能,同时又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指导之中,这样学生自然能够在教学课堂之上从生活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最终有效升华学生情操。为此,在生活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之上,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实际生活以及成长经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与经验作为基础,借助于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来组织引导学生表述内容,同时活用教材来进行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这样才能真正将生活化教学与学生教育活动有效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发展与进步。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在知、情、意、行各个方面的变化特点,忽视学生品德形成的自主和发展性,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唤发,教育方式单一,自主构建道德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轻视实践生活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思想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社会生活,最后回归学生生活。而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形成固定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学生变成一个个机械记忆知识的容器,知行脱节。这与教育的主旨背道而驰,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
(三)漠视资源利用
道德与法治课标指出:“要注重与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目前,相当部分教师仅停留在教材上教学,缺乏对学生生活资源的提炼、捕捉,缺少对教材、学生、家庭等资源的开发、吸纳和整合。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情境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身心尚不成熟,生活经验十分有限,知识储备不足,非常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当面对一些困难问题、抽象而难懂的知识时会不知所措。基于以上分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实德育教育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师首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并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现出来,从而创设轻松、愉快、生动的德育教学情境。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并根据学生回答的结果进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式,设计生活导入
一般情况下,在正式开始教学活动之前,教师会采取复习上一节课程所教知识或者课前预习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环节。这样单一化和模式化的课堂导入方式,难以调动起班级学生学习教学知识内容的欲望。教师在向班级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之前,可以精心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事件,找出其与教学知识内容相关联的部分,将其作为进行课堂导入的主要资源。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环节时,可以先将社会热点作为切入点,让班级学生围绕着社会热点进行讨论。接着教师再向班级学生讲解社会热点中涵盖的教学知识内容,使得班级学生明白其所学知识内容,能够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当中。
(三)紧密联系时事热点,提高教学效果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时事热点。这不仅能够实现生活化教学,还能有效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在时事热点分析与思考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认识,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阶段,法治教育可谓是其中的重点。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法律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教学,教师就可以联系十九大报告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
(四)借助课外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知识理解
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实施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生活中得到发展与进步。所以说,实践活动也是有效检验学生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在生活化教学课堂之上,可以借助于课外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深化学生知识理解,这不仅能够实现生活化教学,还能促进学生社会化。
(五)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将教材中涵盖的理论性知识内容作为布置课后作业的主要参考资料,布置与教学知识内容有关的情境简答题、背诵关键知识点等课后作业。模式化的课后作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班级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创新课后作业的布置方式,依据自身对教学知识内容的熟练掌握,结合对班级学生日常生活的了解,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从而提高班级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热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实施离不开实际生活。教师在这一科目课堂之上可以将生活中的案例,学生在社会、家庭以及生活之中的经历和体验,引入到教学课堂之上。这样就能让教材上的文字变成更加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从而有效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同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于实际生活,真正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社会责任心。
参考文献:
[1]顾小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18(15):57.
[2]连常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3):80-81.
[3]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04):134-135.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基础教育在体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也需要结合全新的教学理念来展开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新课改教学需求,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如何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生活化,也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理念。基于这一目的,笔者也从生活化教学着手,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如何有效实现生活化,希望以此来有效推动教育生活化发展。
一、生活化教学相关概述
生活化教学是全新的教学理念,也是将广大群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作为教学活动实施平台,在教学课堂之上以学生为主体,来为学生创设出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情境。同时将教学要求直接内化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让学生从细节生活中学习技能,同时又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指导之中,这样学生自然能够在教学课堂之上从生活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最终有效升华学生情操。为此,在生活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之上,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实际生活以及成长经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与经验作为基础,借助于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来组织引导学生表述内容,同时活用教材来进行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这样才能真正将生活化教学与学生教育活动有效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发展与进步。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在知、情、意、行各个方面的变化特点,忽视学生品德形成的自主和发展性,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唤发,教育方式单一,自主构建道德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轻视实践生活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思想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社会生活,最后回归学生生活。而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形成固定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学生变成一个个机械记忆知识的容器,知行脱节。这与教育的主旨背道而驰,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
(三)漠视资源利用
道德与法治课标指出:“要注重与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目前,相当部分教师仅停留在教材上教学,缺乏对学生生活资源的提炼、捕捉,缺少对教材、学生、家庭等资源的开发、吸纳和整合。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情境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身心尚不成熟,生活经验十分有限,知识储备不足,非常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当面对一些困难问题、抽象而难懂的知识时会不知所措。基于以上分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实德育教育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师首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并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现出来,从而创设轻松、愉快、生动的德育教学情境。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并根据学生回答的结果进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式,设计生活导入
一般情况下,在正式开始教学活动之前,教师会采取复习上一节课程所教知识或者课前预习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环节。这样单一化和模式化的课堂导入方式,难以调动起班级学生学习教学知识内容的欲望。教师在向班级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之前,可以精心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事件,找出其与教学知识内容相关联的部分,将其作为进行课堂导入的主要资源。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环节时,可以先将社会热点作为切入点,让班级学生围绕着社会热点进行讨论。接着教师再向班级学生讲解社会热点中涵盖的教学知识内容,使得班级学生明白其所学知识内容,能够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当中。
(三)紧密联系时事热点,提高教学效果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时事热点。这不仅能够实现生活化教学,还能有效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在时事热点分析与思考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认识,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阶段,法治教育可谓是其中的重点。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法律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教学,教师就可以联系十九大报告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
(四)借助课外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知识理解
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实施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生活中得到发展与进步。所以说,实践活动也是有效检验学生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在生活化教学课堂之上,可以借助于课外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深化学生知识理解,这不仅能够实现生活化教学,还能促进学生社会化。
(五)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将教材中涵盖的理论性知识内容作为布置课后作业的主要参考资料,布置与教学知识内容有关的情境简答题、背诵关键知识点等课后作业。模式化的课后作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班级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创新课后作业的布置方式,依据自身对教学知识内容的熟练掌握,结合对班级学生日常生活的了解,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从而提高班级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热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实施离不开实际生活。教师在这一科目课堂之上可以将生活中的案例,学生在社会、家庭以及生活之中的经历和体验,引入到教学课堂之上。这样就能让教材上的文字变成更加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从而有效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同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于实际生活,真正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社会责任心。
参考文献:
[1]顾小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18(15):57.
[2]连常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3):80-81.
[3]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04):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