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业率不高、工薪待遇较差、专业不对口、用人单位歧视、就业指导不到位不深入等问题一直存在于高校残疾大学生毕业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如何有针对性地对残疾大学生群体特制一种“特殊学生就业帮扶方案”,如何专门为这一特殊群体设置渠道去寻求实习机会,是高校招生就业部门应当着力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就业指导;残疾大学生;就业心态
一、高校残疾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背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通过高考或单招的方式迈入了大学的校门。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制药工程系为例,2017级学生中本人持残疾证的学生人数大大增多。与此同时,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也对残疾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给予了高度重视。这种趋势预示了残疾学生拥有了和普通学生一样接受大学教育、参加顶岗实习、奔赴就业岗位的机会,预示着他们能够和健全人一样平等参与社会竞争,发挥自己所长,为社会奉献自己所能,实现自身价值。国家制定了多项政策支持、扶持、帮助残疾大学生实现就业。然而,高校内的残疾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择业、求职时仍然不可能享受与普通大学生的同等待遇。
在能够影响残疾大学生就业比率和就业质量的众多因素中,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因此,各个高校应该加大重视改进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规划工作,从而使残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优化和解决。本文旨在对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相关部门及师生进行走访,归纳总结出高校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目前状态、产生的问题及怎样在产教融合的视域下进一步推进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规划工作。
在世界范围内,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是一个民生焦点问题。就我国而言,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学校专门成立了“无障碍标准化研究与服务中心”,从而“为坐轮椅的人配上了飞毛腿,为聋哑人装上了顺风耳,为盲人安上了千里眼”。根据国家《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目前在普通高校和特殊教育学院的残疾大学生不足 3 万人。
二、学校层面对高校残疾学生就业应采取的策略
目前,高校残疾学生(由于此类学生数量比较少)大多是随班就读,各个高校并没有专门针对残疾学生特地制订的培养方案。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工作处、心理服务中心和教务处定期会开展一些就业指导工作相关的活动,内容广泛而多样,既有就业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传播和解读,又有充满趣味性的就业心理团体辅导等。截至目前,各个高校暂时还没有专门针对残疾大学生开通就业信息的发布渠道。所以,现存的就业指导服务和规划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亟待提升和强化,亟须更进一步提升关于就业创业的相关指导和培训工作的深度和力度。
首先,融合教育的初衷是满足全体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是为残疾学生也争取到提供平等接受高等教育与相关社会服务的机会,是对具有接纳、归属和平等文化氛围的体现。目前在高校内,教学模式大多采取让残疾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一起跟班就读的形式进行,大家都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下接受同等水平的专业课程知识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疑在一定程度内可以提升残疾大学生的专业水平。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高校残疾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毕竟具有其特殊性(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如果让他们和普通大学生接受完全一样的教育、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和规划引导,显然无法做到恰当满足残疾大学生需求的“因人而异、量体裁衣”。除了常态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相关部门应根据本校残疾大学生的类型和特点,增加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这就更加需要高校相关部门费脑子为这一特殊群体专门制订相应的“特殊学生就业帮扶方案”。
其次,残疾人的就业率持续徘徊在一个不高的比例上。近些年来,由于新学情的不断变化,鉴于高校扩招的规模,大学生的入学率不断攀升。然而,入学率的攀升并不代表就业率的攀升,更不能直接说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仍然面临着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更不要说残疾大学生这一群体。现如今,国家已经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分散安排残疾人就业。在这样的政策下,如果用人单位达不到吸收残疾人就业的相关比例要求,那么就需要缴纳残疾人就业保证金。当然,即使在国家相关保护政策的出台下,仍有一部分用人单位宁可缴纳残疾人就业保证金也不愿让残疾人入职就业。
再次,不同专业录取进来的残疾大学生的就业率也有很大差距,残疾大学生从业行业的专业不对口率远大于普通大学生。比如,就盲人推拿针灸专业而言,这一行业的残疾人就业率能够高达90%以上。相比而言,其他专业毕业的残疾学生,例如,中药、食品专业或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对口率就低得多。对于一些聋人高校大学生而言,由于听力障碍,所以他们在踏入大学校门时,往往会选择那些对听力要求不高的专业,如计算机专业等。可事实是,毕业后他们之中仍然能够找到计算机专业对口相关工作的人却是寥寥无几,从事电脑文字的处理、软件的编程、web游戏的研发等的毕业生更是凤毛麟角。这就导致许多残疾大学生毕业后被迫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那些不需要太多专業技术含量的简单单调的机械流水线工作。
最后,虽然面向高校残疾大学生的招生和就业指导工作这么多年来一直进行着,但亟待进一步加强。在这些具体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实施的效果是否能够满足残疾大学生的需求,为了达到对残疾学生的最佳优化配置,这些高校的教学模式和由此达到的学习效果是否能最优化,这些问题仍然需要各个高校深入思考和改革。目前,国内高校中没有针对这一群体的“特殊学生就业帮扶方案”。在教学内容上,各个高校往往更加重视理论知识方面的教授,对实验实训环节稍轻视;对笔试考试环节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对动手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这种课堂教学的“传统”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直接导致毕业实习环节很少会有真正符合残疾大学生就业的机会,更不要说提前认知自己在专业岗位上是否能够胜任。
总之,就目前形势而言,高校残疾大学生的求职择业之路仍不平坦,他们面临许多难题和困境。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是国家社会的监管和支持力度、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高校相关部门的政策和实施、家庭的因素和残疾大学生自身多方面作用的一个综合结果。从高校层面而言,要想最大限度改变目前的种种困境和难题,应努力提升各方面的服务和指导。高校是为社会各行各业用人单位输送人才和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任重而道远。也正因为如此,如何更加有效且合理地开展针对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引导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和紧迫了。那么,到底该如何针对高校残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呢?第一,可以指定“特色就业计划或者培养方案”,培养复合型、综合技能型、操作技能型人才;第二,设置专门针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信息发布渠道,专门的、具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可以通过这一“特殊”渠道带给需要的学生;第三,积极为高校残疾大学生联系适合他们的顶岗实习单位,在精神层面多多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不断完善、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王娅萍.探析残疾大学生就业之困境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21).
[2]许 敏.残疾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及措施[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6).
关键词:就业指导;残疾大学生;就业心态
一、高校残疾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背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通过高考或单招的方式迈入了大学的校门。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制药工程系为例,2017级学生中本人持残疾证的学生人数大大增多。与此同时,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也对残疾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给予了高度重视。这种趋势预示了残疾学生拥有了和普通学生一样接受大学教育、参加顶岗实习、奔赴就业岗位的机会,预示着他们能够和健全人一样平等参与社会竞争,发挥自己所长,为社会奉献自己所能,实现自身价值。国家制定了多项政策支持、扶持、帮助残疾大学生实现就业。然而,高校内的残疾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择业、求职时仍然不可能享受与普通大学生的同等待遇。
在能够影响残疾大学生就业比率和就业质量的众多因素中,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因此,各个高校应该加大重视改进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规划工作,从而使残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优化和解决。本文旨在对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相关部门及师生进行走访,归纳总结出高校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目前状态、产生的问题及怎样在产教融合的视域下进一步推进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规划工作。
在世界范围内,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是一个民生焦点问题。就我国而言,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学校专门成立了“无障碍标准化研究与服务中心”,从而“为坐轮椅的人配上了飞毛腿,为聋哑人装上了顺风耳,为盲人安上了千里眼”。根据国家《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目前在普通高校和特殊教育学院的残疾大学生不足 3 万人。
二、学校层面对高校残疾学生就业应采取的策略
目前,高校残疾学生(由于此类学生数量比较少)大多是随班就读,各个高校并没有专门针对残疾学生特地制订的培养方案。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工作处、心理服务中心和教务处定期会开展一些就业指导工作相关的活动,内容广泛而多样,既有就业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传播和解读,又有充满趣味性的就业心理团体辅导等。截至目前,各个高校暂时还没有专门针对残疾大学生开通就业信息的发布渠道。所以,现存的就业指导服务和规划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亟待提升和强化,亟须更进一步提升关于就业创业的相关指导和培训工作的深度和力度。
首先,融合教育的初衷是满足全体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是为残疾学生也争取到提供平等接受高等教育与相关社会服务的机会,是对具有接纳、归属和平等文化氛围的体现。目前在高校内,教学模式大多采取让残疾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一起跟班就读的形式进行,大家都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下接受同等水平的专业课程知识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疑在一定程度内可以提升残疾大学生的专业水平。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高校残疾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毕竟具有其特殊性(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如果让他们和普通大学生接受完全一样的教育、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和规划引导,显然无法做到恰当满足残疾大学生需求的“因人而异、量体裁衣”。除了常态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相关部门应根据本校残疾大学生的类型和特点,增加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这就更加需要高校相关部门费脑子为这一特殊群体专门制订相应的“特殊学生就业帮扶方案”。
其次,残疾人的就业率持续徘徊在一个不高的比例上。近些年来,由于新学情的不断变化,鉴于高校扩招的规模,大学生的入学率不断攀升。然而,入学率的攀升并不代表就业率的攀升,更不能直接说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仍然面临着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更不要说残疾大学生这一群体。现如今,国家已经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分散安排残疾人就业。在这样的政策下,如果用人单位达不到吸收残疾人就业的相关比例要求,那么就需要缴纳残疾人就业保证金。当然,即使在国家相关保护政策的出台下,仍有一部分用人单位宁可缴纳残疾人就业保证金也不愿让残疾人入职就业。
再次,不同专业录取进来的残疾大学生的就业率也有很大差距,残疾大学生从业行业的专业不对口率远大于普通大学生。比如,就盲人推拿针灸专业而言,这一行业的残疾人就业率能够高达90%以上。相比而言,其他专业毕业的残疾学生,例如,中药、食品专业或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对口率就低得多。对于一些聋人高校大学生而言,由于听力障碍,所以他们在踏入大学校门时,往往会选择那些对听力要求不高的专业,如计算机专业等。可事实是,毕业后他们之中仍然能够找到计算机专业对口相关工作的人却是寥寥无几,从事电脑文字的处理、软件的编程、web游戏的研发等的毕业生更是凤毛麟角。这就导致许多残疾大学生毕业后被迫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那些不需要太多专業技术含量的简单单调的机械流水线工作。
最后,虽然面向高校残疾大学生的招生和就业指导工作这么多年来一直进行着,但亟待进一步加强。在这些具体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实施的效果是否能够满足残疾大学生的需求,为了达到对残疾学生的最佳优化配置,这些高校的教学模式和由此达到的学习效果是否能最优化,这些问题仍然需要各个高校深入思考和改革。目前,国内高校中没有针对这一群体的“特殊学生就业帮扶方案”。在教学内容上,各个高校往往更加重视理论知识方面的教授,对实验实训环节稍轻视;对笔试考试环节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对动手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这种课堂教学的“传统”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直接导致毕业实习环节很少会有真正符合残疾大学生就业的机会,更不要说提前认知自己在专业岗位上是否能够胜任。
总之,就目前形势而言,高校残疾大学生的求职择业之路仍不平坦,他们面临许多难题和困境。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是国家社会的监管和支持力度、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高校相关部门的政策和实施、家庭的因素和残疾大学生自身多方面作用的一个综合结果。从高校层面而言,要想最大限度改变目前的种种困境和难题,应努力提升各方面的服务和指导。高校是为社会各行各业用人单位输送人才和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任重而道远。也正因为如此,如何更加有效且合理地开展针对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引导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和紧迫了。那么,到底该如何针对高校残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呢?第一,可以指定“特色就业计划或者培养方案”,培养复合型、综合技能型、操作技能型人才;第二,设置专门针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信息发布渠道,专门的、具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可以通过这一“特殊”渠道带给需要的学生;第三,积极为高校残疾大学生联系适合他们的顶岗实习单位,在精神层面多多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不断完善、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王娅萍.探析残疾大学生就业之困境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21).
[2]许 敏.残疾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及措施[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