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和谐校园,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学校工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学者们的研究以及笔者实际操作,认为注重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以及管理环境等多个层面抓起,效果较佳。
关键词:和谐校园;构建;以人为本。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笔者认为构建和谐校园,重在“以人为本”, 人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客体,培养健全的人是教育的目标,而
人与人的互动则构成教育的过程。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保持师生活力,以及营造有序校园环境的关键一环。
首先是干群关系的和谐。行为科学的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在影响企业各部门工作效率的因素中,领导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一个“团结、务实、公正、高效、创新”的领导班子,对和谐校园的建设起着核心、导向的作用,一支政令畅通,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对和谐校园的建设起着示范、表率作用,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注重修养,以宽阔的胸怀凝聚人,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用精湛的技能引导人。
其次是教工关系的和谐。和谐校园离不开竞争,没有一定的竞争就没有自我提高的动力;和谐校园更离不开合作,没有教工间的合作,学生受损,学校受损,教工自身也受损。和谐校园需要在竞争与合作间维持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衡量这个平衡点的原则可以在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和谐社会的描述中找到,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基于这个原则,学校一定要以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作为教工竞争的法则,同时教工间的合作应该得到充分鼓励,使之整个队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最后是师生、学生之间的和谐。教师作为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解决学生间的问题和矛盾,为学生设计一个更为合理的激励和良性竞争机制。在保证学生间的竞争有效的同时,顾全学生的自尊、自信和全面发展。要注重全面准确评价学生,以学生的终身的、全面的发展为评价取向。更多的用发展的眼光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用多元指标来综合评价学生,真正指导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也采用更多的评价方式来客观地全面地评价学生,更为关注学生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还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例如研究性学习)来观察和考查他们的各种能力和所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构建和谐校园,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学生从初中到高中阶段,是整个“终身发展体系”中的基础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学校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要完美地打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始终保持教学的中心地位,尤其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要常抓不懈。在此基础上,以生为本,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快乐学习,努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校园生活中,“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学会合作、学会感恩”,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倡赏识教育,摒弃差生观念,欣赏每一位学生,欣赏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优点,每一次进步,使学生人人都能得到人格的尊重和心灵的成长,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德为先,以德养才,具有一个宽阔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坚持把课堂做为主阵地,让每一位教师落实。还可以请专家为学生讲座,培养学生健康发展、个性发展以及培养他们优秀的学习品质。
第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学校与出名企业结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立“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及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用“爱国、敬业、优质、争雄”的企业精神教育学生,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实践活动机会,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月月活动不断,形式多彩多样,寓教于乐,给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特长的广阔空间,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与能力,更使学生获得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一种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三,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在教学和管理上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培养和发展。通过分层次教学与作业改革等方式,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三、构建和谐校园,要提供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促进教师自我完善和专业成长
人际关系理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提高工人士气。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员工士气呢?人际关系理论研究者认为:追求满足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是激励人们的动力。因此,人们的需要和动机确定了人们行为的目标,人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从人们内在需要出发,推动人们采取某种有目标的行为,最终达到需要的满足,这就是激励的过程。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行为科学论者认为,没有达到满足的需要是激励过程的出发点,行为的推动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励两因素论”。在教育管理中如何用更高层次的需要手段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是教育管理人员普遍研究的课题。马斯洛、赫茨伯格的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与日俱增,“自我实现”既是教育管理者自身的一种追求,他们也认为,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就是要帮助每个人成为自我,如格里菲思就断言:“学校全体教师中士气的高涨,是和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每个人在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所能达到的程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学校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展示自我,完善自我,体现生命的价值,使教师有成就感,同时还要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理解教师,爱护教师,尽力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和创造展示自己,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满足教师被尊重感和归属感等需要。让教师真正体验到“我是学校的一笔财富,我的价值体现在对学校的贡献度上”。学校要加大对教师培训和开发的投资,为教师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使教师具备终身就业能力,为教师前途提供发展空间。通过系列活动,强化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牢固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使教师意识到成就学生就是成就自己,从而使广大教师把“甘于奉献,追求卓越”内化为自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怀,这样,广大教师才能心正、气顺,凝心聚力干事创业。
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还要注重适应现代化办学要求,加强校园软硬环境的投入与建设,创建优良的育人环境。例如加强电化教育工作,建立先进的校园网络工程,安装微格教室、音像传输中心和校长评估系统,兴建扩建多媒体教室,配备教师笔记本电脑,更新现代教育理念。注意校园人文氛围的营造,教室、宿舍、橱窗等都力求建成人文景观。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建设,突出环境育人的特殊功效,建设四季有鲜花、处处有景点、物物有寓意的花园式学校。
关键词:和谐校园;构建;以人为本。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笔者认为构建和谐校园,重在“以人为本”, 人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客体,培养健全的人是教育的目标,而
人与人的互动则构成教育的过程。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保持师生活力,以及营造有序校园环境的关键一环。
首先是干群关系的和谐。行为科学的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在影响企业各部门工作效率的因素中,领导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一个“团结、务实、公正、高效、创新”的领导班子,对和谐校园的建设起着核心、导向的作用,一支政令畅通,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对和谐校园的建设起着示范、表率作用,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注重修养,以宽阔的胸怀凝聚人,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用精湛的技能引导人。
其次是教工关系的和谐。和谐校园离不开竞争,没有一定的竞争就没有自我提高的动力;和谐校园更离不开合作,没有教工间的合作,学生受损,学校受损,教工自身也受损。和谐校园需要在竞争与合作间维持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衡量这个平衡点的原则可以在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和谐社会的描述中找到,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基于这个原则,学校一定要以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作为教工竞争的法则,同时教工间的合作应该得到充分鼓励,使之整个队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最后是师生、学生之间的和谐。教师作为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解决学生间的问题和矛盾,为学生设计一个更为合理的激励和良性竞争机制。在保证学生间的竞争有效的同时,顾全学生的自尊、自信和全面发展。要注重全面准确评价学生,以学生的终身的、全面的发展为评价取向。更多的用发展的眼光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用多元指标来综合评价学生,真正指导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也采用更多的评价方式来客观地全面地评价学生,更为关注学生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还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例如研究性学习)来观察和考查他们的各种能力和所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构建和谐校园,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学生从初中到高中阶段,是整个“终身发展体系”中的基础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学校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要完美地打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始终保持教学的中心地位,尤其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要常抓不懈。在此基础上,以生为本,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快乐学习,努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校园生活中,“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学会合作、学会感恩”,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倡赏识教育,摒弃差生观念,欣赏每一位学生,欣赏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优点,每一次进步,使学生人人都能得到人格的尊重和心灵的成长,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德为先,以德养才,具有一个宽阔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坚持把课堂做为主阵地,让每一位教师落实。还可以请专家为学生讲座,培养学生健康发展、个性发展以及培养他们优秀的学习品质。
第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学校与出名企业结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立“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及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用“爱国、敬业、优质、争雄”的企业精神教育学生,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实践活动机会,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月月活动不断,形式多彩多样,寓教于乐,给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特长的广阔空间,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与能力,更使学生获得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一种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三,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在教学和管理上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培养和发展。通过分层次教学与作业改革等方式,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三、构建和谐校园,要提供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促进教师自我完善和专业成长
人际关系理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提高工人士气。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员工士气呢?人际关系理论研究者认为:追求满足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是激励人们的动力。因此,人们的需要和动机确定了人们行为的目标,人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从人们内在需要出发,推动人们采取某种有目标的行为,最终达到需要的满足,这就是激励的过程。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行为科学论者认为,没有达到满足的需要是激励过程的出发点,行为的推动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励两因素论”。在教育管理中如何用更高层次的需要手段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是教育管理人员普遍研究的课题。马斯洛、赫茨伯格的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与日俱增,“自我实现”既是教育管理者自身的一种追求,他们也认为,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就是要帮助每个人成为自我,如格里菲思就断言:“学校全体教师中士气的高涨,是和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每个人在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所能达到的程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学校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展示自我,完善自我,体现生命的价值,使教师有成就感,同时还要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理解教师,爱护教师,尽力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和创造展示自己,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满足教师被尊重感和归属感等需要。让教师真正体验到“我是学校的一笔财富,我的价值体现在对学校的贡献度上”。学校要加大对教师培训和开发的投资,为教师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使教师具备终身就业能力,为教师前途提供发展空间。通过系列活动,强化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牢固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使教师意识到成就学生就是成就自己,从而使广大教师把“甘于奉献,追求卓越”内化为自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怀,这样,广大教师才能心正、气顺,凝心聚力干事创业。
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还要注重适应现代化办学要求,加强校园软硬环境的投入与建设,创建优良的育人环境。例如加强电化教育工作,建立先进的校园网络工程,安装微格教室、音像传输中心和校长评估系统,兴建扩建多媒体教室,配备教师笔记本电脑,更新现代教育理念。注意校园人文氛围的营造,教室、宿舍、橱窗等都力求建成人文景观。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建设,突出环境育人的特殊功效,建设四季有鲜花、处处有景点、物物有寓意的花园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