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蓬勃发展,而“草根慈善”,也成为慈善事业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草根慈善”。所谓“草根慈善”就是自发组织建设的,根据市场的需要开展活动,不受政府的统一管理,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了很多的难题,需要政府的帮助。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草根慈善组织的发展现状,然后简述了我国政府在草根慈善组织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所处的不同地位。
【关键词】:草根慈善组织;政府;定位
一、我国当前“草根慈善组织”发展现状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改革开放为我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慈善理念和管理机制,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可以说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极为迅速,公众通过捐献物资或者从事志愿服务来参与到公益慈善活动中。汶川及雅安地震后,人们对公益慈善事业的热情达到了一个峰值。但高度的关注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小部分人和组织的不法行为所引发的负面新闻让我国蒸蒸日上的公益慈善事业受到了重大影响,社会公信力的下降导致各大组织无法有效开展社会活动,公众开始寻求民间组织及个人基金会来开展活动,但缺乏政府的引导和法律制度的规定,使得我国目前的公益慈善事业处于一个瓶颈期,“草根慈善”也需要政府的帮扶。
二、我国政府在草根慈善组织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对慈善事业的限制阶段(1949-1956)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饱受战争和自然灾害之苦,新中国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因此,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并为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创造必要条件。 在新中国成立伊始的那段时期,政府并没有太多的关注慈善事业,直到 50 年代出现了一些灾荒问题后,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政府才对“慈善事业”重视起来。这个时期的慈善行为主要通过救灾救济来体现。面对在中国建国前遗留下来的慈善机构,新中国政府在 1950 年初,开始了对旧有慈善机构的全面整改。但是,这个时期无论是政府对慈善机构的整改还是对待救灾事业的立场,政府主导的官办色彩都是贯穿始终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并没有明确排斥慈善事业,但是,政府的官办慈善思想、统一全国救济福利事业以及对外来援助的抵制,都使慈善事业以国家救济福利的形式存在,失去了民间社会化的性质,民间慈善机构在政府各种举措的限制下,事实上已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排斥阶段(1957-1993)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对慈善救济工作全部收入囊中的的做法其实已经在客观上对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设置了很大障碍。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政府开始明显的排斥慈善事业,这种排斥是建立在对慈善事业片面和极端的理解上的,而这种理解又与当时整个社会经济政治背景密不可分。当时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从国内形势上看,1957 年三大改造以及“一五”计划的完成,新中国逐步形成了政治高度集权和经济高度集中统一的体制。当时几乎所有社会机构,不管是营利机构还是非营利机构基本都由政府操作。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后的漫漫30多年中,新中国社会上各种灾害事故和社会弱势群体普遍存在,事实上都非常需要慈善事业尤其是民间互助救济的发展来支撑。然而将慈善救济工作视作政治任务的政府,一方面不允许民间慈善与国外慈善活动,另一方面又在能力有限的时候拒绝一切支援。在这段时期,慈善事业逐渐被人民遗忘,渐渐在阶级斗争的硝烟中淡出历史舞台。政府对慈善的排斥和禁锢,最终没能留给慈善事业任何发展空间,慈善事业也因而在中华大地上销声匿迹长达近40年。
(三)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接纳阶段(1994-2004)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过改革开放后十多年的建设,国家各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经济上,中国的经济体制开始朝着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迈进,增方式也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慢慢推进,经济建设朝着深化体制改革、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伴随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急剧转型,贫富差距成为了客观事实,社会利益也日益呈现多元化与复杂化的特征,中国贫困问题严重,加之自然灾害频繁,救济问题非常突出,仅靠政府实行全面救济已经越来越困难。而带有慈善性质的社会团体在补充政府实行全面救济职能方面的作用则日益凸显。比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举办的“希望工程”活动,为救助困难学生,协助政府解决失学儿童的救济以及教育发展问题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2004 年 3 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写入了宪法,明确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正在成为国家发展必要的基本制度安排。9 月,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慈善正式进中央文件,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把发展慈善事业提高到“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高度来认识,意味着慈善事业的发展将成为党领导下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
(四)政府对慈善事业的倡导阶段(2005-至今)
進入 21 世纪,中国经济经过 20 多年的连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很大提升,政治愈加开明,国际影响力也有很大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经济上,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创下新高,城市居民收入普遍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富裕阶层。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也在日益扩大。2006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这说明,在新世纪,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与任务。慈善事业的发展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一方面能够调节社会阶层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国民的道德素质,使互助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因此,慈善事业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2005 年,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号召。党对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视,必将带动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支持与鼓励,为进一步发展慈善事业开拓更加宽松友好的环境。
可以说,在今天,中国政府已经完全摆脱了过去对慈善的偏见,开始在全社会倡导慈善理念,意识形态上的桎梏已经不复存在。虽然慈善事业在发展环境和自身组织建设上还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但客观条件的成熟加上政府的倡导,都非常有利于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慈善事业已经迈进了关键的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 周雨.论中国草根NGO的异化困境与对策[J].2013(5).
[2] 王俊秋.慈善组织建设在慈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J].山东工商学院报.2014(1).
[3] 秦晖. 从传统民间公益组织到现代“第三部门”[A]. 见: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4] 吴建国. 扶持民间公益慈善事业,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发展[J]. 社会保障制度,2010(10).
[5] 施昌奎. 健全我国慈善监督机制[J]. 中国国情国力,2015,01:18-20.
作者简介:段蕴芳(1992-),女,汉族,河北廊坊人,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
【关键词】:草根慈善组织;政府;定位
一、我国当前“草根慈善组织”发展现状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改革开放为我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慈善理念和管理机制,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可以说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极为迅速,公众通过捐献物资或者从事志愿服务来参与到公益慈善活动中。汶川及雅安地震后,人们对公益慈善事业的热情达到了一个峰值。但高度的关注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小部分人和组织的不法行为所引发的负面新闻让我国蒸蒸日上的公益慈善事业受到了重大影响,社会公信力的下降导致各大组织无法有效开展社会活动,公众开始寻求民间组织及个人基金会来开展活动,但缺乏政府的引导和法律制度的规定,使得我国目前的公益慈善事业处于一个瓶颈期,“草根慈善”也需要政府的帮扶。
二、我国政府在草根慈善组织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对慈善事业的限制阶段(1949-1956)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饱受战争和自然灾害之苦,新中国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因此,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并为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创造必要条件。 在新中国成立伊始的那段时期,政府并没有太多的关注慈善事业,直到 50 年代出现了一些灾荒问题后,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政府才对“慈善事业”重视起来。这个时期的慈善行为主要通过救灾救济来体现。面对在中国建国前遗留下来的慈善机构,新中国政府在 1950 年初,开始了对旧有慈善机构的全面整改。但是,这个时期无论是政府对慈善机构的整改还是对待救灾事业的立场,政府主导的官办色彩都是贯穿始终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并没有明确排斥慈善事业,但是,政府的官办慈善思想、统一全国救济福利事业以及对外来援助的抵制,都使慈善事业以国家救济福利的形式存在,失去了民间社会化的性质,民间慈善机构在政府各种举措的限制下,事实上已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排斥阶段(1957-1993)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对慈善救济工作全部收入囊中的的做法其实已经在客观上对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设置了很大障碍。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政府开始明显的排斥慈善事业,这种排斥是建立在对慈善事业片面和极端的理解上的,而这种理解又与当时整个社会经济政治背景密不可分。当时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从国内形势上看,1957 年三大改造以及“一五”计划的完成,新中国逐步形成了政治高度集权和经济高度集中统一的体制。当时几乎所有社会机构,不管是营利机构还是非营利机构基本都由政府操作。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后的漫漫30多年中,新中国社会上各种灾害事故和社会弱势群体普遍存在,事实上都非常需要慈善事业尤其是民间互助救济的发展来支撑。然而将慈善救济工作视作政治任务的政府,一方面不允许民间慈善与国外慈善活动,另一方面又在能力有限的时候拒绝一切支援。在这段时期,慈善事业逐渐被人民遗忘,渐渐在阶级斗争的硝烟中淡出历史舞台。政府对慈善的排斥和禁锢,最终没能留给慈善事业任何发展空间,慈善事业也因而在中华大地上销声匿迹长达近40年。
(三)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接纳阶段(1994-2004)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过改革开放后十多年的建设,国家各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经济上,中国的经济体制开始朝着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迈进,增方式也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慢慢推进,经济建设朝着深化体制改革、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伴随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急剧转型,贫富差距成为了客观事实,社会利益也日益呈现多元化与复杂化的特征,中国贫困问题严重,加之自然灾害频繁,救济问题非常突出,仅靠政府实行全面救济已经越来越困难。而带有慈善性质的社会团体在补充政府实行全面救济职能方面的作用则日益凸显。比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举办的“希望工程”活动,为救助困难学生,协助政府解决失学儿童的救济以及教育发展问题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2004 年 3 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写入了宪法,明确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正在成为国家发展必要的基本制度安排。9 月,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慈善正式进中央文件,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把发展慈善事业提高到“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高度来认识,意味着慈善事业的发展将成为党领导下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
(四)政府对慈善事业的倡导阶段(2005-至今)
進入 21 世纪,中国经济经过 20 多年的连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很大提升,政治愈加开明,国际影响力也有很大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经济上,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创下新高,城市居民收入普遍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富裕阶层。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也在日益扩大。2006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这说明,在新世纪,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与任务。慈善事业的发展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一方面能够调节社会阶层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国民的道德素质,使互助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因此,慈善事业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2005 年,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号召。党对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视,必将带动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支持与鼓励,为进一步发展慈善事业开拓更加宽松友好的环境。
可以说,在今天,中国政府已经完全摆脱了过去对慈善的偏见,开始在全社会倡导慈善理念,意识形态上的桎梏已经不复存在。虽然慈善事业在发展环境和自身组织建设上还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但客观条件的成熟加上政府的倡导,都非常有利于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慈善事业已经迈进了关键的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 周雨.论中国草根NGO的异化困境与对策[J].2013(5).
[2] 王俊秋.慈善组织建设在慈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J].山东工商学院报.2014(1).
[3] 秦晖. 从传统民间公益组织到现代“第三部门”[A]. 见: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4] 吴建国. 扶持民间公益慈善事业,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发展[J]. 社会保障制度,2010(10).
[5] 施昌奎. 健全我国慈善监督机制[J]. 中国国情国力,2015,01:18-20.
作者简介:段蕴芳(1992-),女,汉族,河北廊坊人,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