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如何对待公司忠诚者
一位主管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事情:公司在A市发现了一个房地产的商机,公司认为,仅仅以目前的实际和目前的条件,这个机会可以给公司带来50万的收益;而如果派一个精明能干的人去负责这个项目,收益可能会达到80万,公司该怎样选择呢?
这位主管说,公司曾经不止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曾经尝试过两种方法。一开始,公司派精明能干者,但最终公司不是收益,而是亏损,为什么?就是因为派来的人“太精明”了,巨大的商机刺激他为自己的小事业铺路搭桥,不惜损害公司的利益,为自己积累,甚至有的人会卷款而逃;而当公司派出一个不那么能干,但对公司绝对忠心耿耿的人去负责时,公司总是能够按照预期得到投资的收益,有时甚至会比设想的要好。
有两个历史故事。
季布原来是项羽的部将,骁勇善战,经常令刘邦伤透脑筋。汉高祖灭项羽之后,以重金悬赏季布的首级,并且颁布命令:凡是窝藏季布的人,一律诛杀全族。
季布易容乔装,以奴隶的身份藏匿在侠客朱家的家中,朱家知道实情,对他特别礼遇。有一天,朱家拜访汝阴侯夏婴说:“季布到底犯了什么滔天大罪,被这么急急追赶?”
“季布仕宦于项羽时,常造成陛下的困扰,陛下对他憎恨有加,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捉到他。”
“您对季布的看法如何呢?”
“嗯,他是一个很伟大的人。”
“为了主君鞠躬尽瘁,是臣下的义务,季布效忠项羽也是忠于自己的任务。就因为季布曾经是忠于项羽的部属就非杀不可吗?天下刚刚平定,汉高祖身为一国之君,难道要为了一己的私怨而拼命追杀过去的敌将吗?这样不是显示自己的度量狭小吗?”
夏侯婴觉得有理,所以上书汉高祖,汉高祖于是赦免季布,并且重用他。
汉建国,韩信居功甚伟,但是日后却被汉高祖怀疑有谋反的意图而被杀。韩信临终时说了一句名言:“狡兔死,走狗烹。”他长叹了一口气:“早知如此,当初就应该听从蒯通的话。”
蒯通原来是齐的评论家,当年汉高祖和项羽争霸天下时,曾经力劝韩信自立为王。汉高祖一听到这个消息,就下令逮捕蒯通。汉高祖问蒯通:“听说你曾怂恿韩信造反?”
“不错,但是那个家伙没有采用我的策略才会惨死。如果他听我的话,陛下大概无法这么轻易就取得天下。” 蒯通毫无戒心地回答。
汉高祖满脸怒容地下令:“用热水烫死他!”
“为什么?我又没有犯罪。”
“你怂恿韩信造反,这是重罪。”
“不。陛下,请听我说,当时天下纷乱,各地群雄纷起,陛下是最优秀的,所以才能统一天下。从前大恶人盗跖所饲养的狗,即使是对圣人尧也会狂吠。而我就好比那只狗,当初只想到韩信,没想到陛下,所以才会怂恿韩自立为王。想当初,和陛下一样,想要统一天下即帝位的人非常多,只不过能力不足,不能实现罢了。难道如今陛下都要以他们窥视天下为理由,通通处以烹刑吗?”
高祖因此赦免了蒯通。
忠诚是一种美德,对于今天在商战中激烈竞争的公司来说,把忠诚者视为公司的一大财富,并给予重用,无疑是明智之举。
二、如何对待声高望重的职员
《韩非子》上记载了一个故事,对于主管的用人可能会有所启发。
战国时代,韩国的大臣张谴年迈多病,命在垂危。有一个叫公乘的人拿着钱来探望张谴,希望他向韩王推荐自己继任张谴的职位。
过了几天,韩国国君亲自探望张谴,并且问他:“万一你有三长两短,希望谁来继承你的职位呢?”
张谴回答:“公乘这个人尊上守法,食我这个人则亲民爱民,非常仁慈,人民都很仰慕他。依我看,应该由声望高的食我来担任这个职位。”
不久,张谴就去世了。韩王排除张谴推荐的食我,而用公乘担任相职,因为韩王唯恐食我的人望超越自己而产生不良的后果。
从上司的观点来看,像食我这样的部属,容易私结兵党,引起祸端,侵犯上司的职务,所以上司对这种人总是多一份防备之心。
三、如何对待有才干者
当你有一名非常能干的下属时,你会给他很多工作去做吗?
有些主管的确不会这样做,他总是担心“功高盖主”,害怕给下属太多的机会,会使下属的威望超过自己。结果呢?有才干的下属满心的不快,甚至会看穿你的小心思,暗地里觉得你太小气,你的威望不但不会升高,反而会降低。
作为主管,永远别忘了“我是主管”,下属的工作成绩中的很大一部分会记在你这个上司的头上。如果你的下属果真有将才,记住,你不可能阻挡他前进的步伐,何不顺水推舟,扮演一个“伯乐”的角色呢?
有一天,晋国派了一位使者到齐国。负责的官员问齐桓公:“要怎么款待使者?”
齐桓公只说了一句话:“问管仲。”
又有一位官员请教其他的政务,齐桓公又说:“去问管仲。”
宫中的小丑笑着对齐桓公说:“什么事情都去问管仲就能解决的话,那做君主的岂不是太享受了吗?”
齐桓公回答说:“你这个小人物懂什么,居上位的人那么辛苦地寻找人才,就是希望得到人才而用之,自己也才可以享福。如果一个君主忘了善用人才,一个人拼命地努力工作,什么全靠自己,好不容易发掘人才,也无意做事了。所以,寡人发现管仲这个人才以后,把齐国交给他治理,就用不着那么苦了。”
不久之后,齐桓公即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四、如何对待低资历员工
选用人才,要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不要“作茧自缚”。
我们提出人才要知识化,要有一定的学历,但不要唯文凭论。历史上有许多人才,他们的学历并不高,但却很有知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之一恩格斯,中学尚未毕业。大文豪高尔基,只在小学读过三年书。大发明家爱迪生,仅上过三个月小学。我们有许多领导干部,由于过去的条件限制,不少人未上过大学,但通过自学和实际锻炼,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领导艺术。
我们提出人才要专业化,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就不可能胜任工作。但有些非专业人员也可能在某些专业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欧洲16、17、18世纪前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迅速崛起,出现了一大批科学家,如太阳系学说的创立者哥白尼、解析几何的奠基者笛卡尔、牛顿力学的创立者牛顿、微积分学的创始人之一莱布尼兹、电学研究的先驱者富兰克林、轮船发明家富尔顿、创立星云说的康德等。他们的许多成就并不是在他们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上取得的,而是业余取得的。例如,富兰克林是一个普通的印刷工人,担当着排版、印刷、送报等项工作,通过业余学习和实验,在电学上取得重大成就。又如哥白尼在创立太阳系学说时,其职业是大主教的秘书和医生,他在课堂的小楼里建立了观测台,利用业务时间对天象反复观测和计算,终于创立了太阳系学说。
我们提出人才要年轻化,克服不论才能只看资格、不问品德只看辈分的“论资排辈”的思想和做法。资历反映了人们的实践经验,但也不是绝对的。不能把资历同能力、水平划等号,更不能按资历深浅决定职位的高低。年轻化也不是绝对的,年龄只是表面现象,有无真才实学才是实质。有许多人是大器晚成,到了中、老年成才。事实证明,大量成就是中年做出的。例如,有人对1500年到1960年全世界1249名杰出科学家和1228项重大科研成果作了统计,发现发明的最佳年龄是25岁至45岁。也有人统计了301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其中大约40%的人是在35-45岁获奖的。还有大量事实证明,中年起步成才也不晚。例如,汉朝的公孙弘,年轻的时候放猪,40多岁才学《春秋》,成了著名的学者,被汉武帝任为丞相。宋朝的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后来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成了著名的文学家,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前苏联的一位农村妇女名叫古谢娃,40岁才开始学文化,73岁当了博士。
在人才的性别上也要不拘一格,不要轻视妇女人才。妇女成才是社会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如何对待有缺点的能人
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求全,只是一种良好愿望,可是谁见过毫无缺点的“完人”吗?孔子说过:“无求备于一人。”鲁迅也说过:“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一个人的优点与缺点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有所长必有所短。一个人,大事聪明、小事也精明的极少。能人,一般都是大事不糊涂而在小事上可能有这样那样那样的缺点,甚至是“两头冒尖”的人。还要看到,我们用能人,用他开创事业,工作本身带有探索性和风险性,谁敢保证没有一点闪失呢?选用人才,一般都是用有缺点的能人。如果求全责备,天下就无人可用了。古往今来,在“求全”、用“完人”的美名之下,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也不知因此而演出了多少扼杀人才的悲剧。
既然实际上不存在“完人”,又为什么总有人想用“完人”,苦心寻找“完人”呢?原因全在于用人者的主观标准。他们所追求的“完人”,有时是指那种“听话”、“顺从”的人。在他们眼里,这种人几乎“完美无缺”,叫他干啥就干啥,叫他往东他不往西。这种人,与其说是“完人”,不如说是庸人,多是无能之辈。“完人”者,庸人也。如果重用这种“完”人,事业的成功就无望了。
武汉有个集团公司,其总经理是颇有名气的企业家,也是一个极有“争议”的人物。有人曾经说过,他是一个典型的“两头冒尖”。论才能和业绩,他才能出众,有管理现代企业的能力,他所管理的企业成就突出;但他极有个性,不那么“听话”,同某些主管部门的领导关系不太融洽。于是,有人夸奖他,有人斥责他。夸奖他的人,说他有不同凡响的业绩,是个能人;斥责他的人,则认为他的毛病挺多,甚至比一般人还突出。毫无疑问,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引发不同的行为方式。在使用能人这个问题上,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应当允许他存在某些弱点,关键是因势利导,真正发挥他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