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教育不仅需要培养知识型和应用型人才,更应该关注全人教育,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胸怀的现代英才。大学英语写作课应该发挥“隐性思政”的作用,把课堂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扎根曲周46年期间的生动事迹体现了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大学生深入学习领会。本文借用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阐述的三种“说服论证”探讨大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以及如何在大学英语写作课中讲好曲周故事。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写作;曲周故事
【作者简介】晏祥琳(1987.06.23-),四川泸州人,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讲师;田芳,郅红,柴利,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英语教学研究中心。
在新时代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高等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把握和引导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此,大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培养知识方面的人才,更要使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第一,把重大和有影响力的感人事迹和工作融入教学内容中。第二,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对教学进行钻研,不断学习新方法和进行自我反思,提高个人认识,提升个人素质。其中,对多个学科中存在的相关方式方法加以有效利用,可以在教学中无形地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抵触心理。 谢庆在2009年和2010年曾讨论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论证”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启迪作用及如何运用三种“说服论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并没有探讨其在某个单独学科中的实施和运用。本文尝试运用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论证”讲好曲周故事,探讨在大学英语写作课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一、 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论证”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阐述了怎样成为一个有说服力的演讲者,奠定了之后公共演说的基础。其中,亚里士多德论述了三种“说服论证”,即信誉证明、情感证明和逻辑证明。信誉证明是演讲者的可信度或品格,情感证明是演讲者与听众的情感联系,逻辑证明是逻辑的论证。这三种“说服论证”对听众是否接受演讲者提供的信息至关重要。
二、 曲周故事
中国农业大学全校师生从1973年至今,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接续奋斗中形成了“曲周精神”,深刻诠释了“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在这46年中,中国农业大学全校师生扎根曲周,服务乡村振兴,用科技兴农造福人民(改土治碱、综合开发、绿色发展),其间发生很多令人难忘的故事,值得当代大学生了解和学习。
三、 大学英语写作课的内容和特点
大学英语写作课的教学内容是各类体裁的英语文章写作方法、技巧及练习,包括四大类型的文章: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说明文又可分为因果、分类、对比等类。大学英语写作课的特点是授课语言为英语,并且有学生书面形式的反馈。一节大学英语写作课的教学设计通常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分析、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和教师反馈。
四、 信誉证明、曲周故事和大学英语写作课的结合点
学生在听教师讲述曲周故事时,往往会问自己:“老师是如何知道这些故事的?” “我又为什么要相信老师?” 因此,要在大学英语写作课中讲好曲周故事,必须让学生认为教师是值得相信的才能达到良好的说服效果。可信度无关教师的自信、经验或专长,是学生对教师的主观判断。
总的来说,信誉证明包括四个方面:可靠度、相似度、权威、名声或专业度。这四个维度不可能同时达到最高。权威值高的人可能相似值低,而权威和名声是相辅相成的。可靠度与教师讲述的话题无关。如果学生认为教师有很高的道德品质(如诚实、不计较、乐于助人等),教师的可靠度会增加。如果教师所属团体或组织道德品质高,学生也會更相信教师。相似度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似程度,也与话题无关。学生更容易被与他们相似的教师说服(如年龄、性别、种族、所属地、个性等),更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更容易产生共鸣。教师的权威是相对于学生来说的。美国学者克利弗顿和罗伯特参照韦伯的权威理论认为教师的权威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指的是教师的个人学识、专长和人格魅力。因此,教师的权威可以通过知识权力作用于话语权而执行教学权力。名声或专业度涉及相关领域的经验、与相关话题的关系,以及有无相关领域的作品和相关领域的荣誉奖项。
信誉证明是不能测量的,有些行为会增强信誉证明,而有些行为会减弱信誉证明。具体到大学英语写作课,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课前、课中和课后。在课前可以结合曲周故事和写作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课程。首先,话题的结合自然,准备充分。比如,在讲解描写文时,以曲周盐碱地改造前的面貌来引入,通过真实的描述提高可靠度,增加信誉证明。第二,应该分析学生和了解学生。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期望,同时分析学生的特点,避开雷区。第三,从视觉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师穿着符合学生的审美,同时在幻灯片等辅助教学工具的设计上(如颜色、字体、动画设计等)考虑学生的要求。教师应提早进入教室,迎接学生的到来,并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注意观察学生是否专注。教师应注意自己说的第一句话就应该被学生关注,同时在课中注意自己的语言和体态。教师应该使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在结合曲周故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表达清晰的观点,注意教学用语的准确性,保持教师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在与学生交流时,教师必须真诚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和关注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课后,教师不要马上离开教室,可以停留一段时间倾听学生对课堂的反馈或解答学生的疑问。另外,教师还应该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升自己。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作出的承诺一定要遵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一定要认真修改和反馈。这三方面中,更容易提高的是可靠度和相似度,这是因为可靠度和相似度可以在短期内提高,但是权威、名声或专业度的提高需要长期的过程。 五、 情感证明、曲周故事和大学英语写作课的结合点
有说服力的演讲能够调动听众的情绪。要在大学英语写作课中讲好曲周故事,需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如果能以教师期望的方式被情绪推动,他们会更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并按教师的要求做事。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情绪并策略性地把这些情绪和讲述中教师期望学生注意的要点联系起来。
亚里士多德划分了七组对立情绪,而20世纪的心理学家普拉切克总结出八组对立情绪,包括四组基本情绪和四组高级情绪。其实,无关于情绪分类,一个有说服力的教师应该意识到三个问题:第一,情绪的划分范围是很广泛的;第二,学生的哪些情绪应该被激发出来;第三,如何激发这些情绪。
在大学英语写作课中,可以运用以下方法调动学生的情绪: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分析学生情绪的引发点并设计学生桌椅的摆放,教师的站位尽量靠近学生。教学内容结合带情感力量的主题和要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同时充分应用类比和隐喻等手法,说话时态度真诚。教学方法上,在讲曲周故事时提供具体的照片并通过面部表情、姿态和声音传递期望的情绪。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比如,在讲解如何写记叙文的时候,教师选取一个英语曲周故事作为写作范文,在描述细节时运用具体和形象化的语言,通过情感词汇表达意义,采取合适的修辞手法并注意讲述时的语气。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的曲周故事素材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文章。小组文章完成后,可以让学生互评,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引导学生对曲周故事形成正面的情绪。
六、 逻辑证明、曲周故事和大学英语写作课的结合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逻辑证明就是一种逻辑推理,包括演绎和归纳推理两种。听众在听演讲时会潜意识地运用演绎和归纳推理,并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得出结论。当演讲者的结论和听众的结论不同时,听众会挑演讲者的错误。因此,教师在讲述曲周故事时,要妥善处理学生已知信息和教师要传递的信息之间的矛盾。
教师在讲述过程中,应该晓之以理,注重逻辑性、语义清晰,避免前后矛盾、词不达意,同时注意三个问题:故事对学生来说要有意义,不能与课程内容脱离;故事是真实发生的而不是杜撰的;教师所期望传递的信息达到理想的效果。总的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三个整体原则来增强逻辑论证:论点易懂、有逻辑性和有真实性。首先,教师应该尽量运用平实的语言,避免使用术语、行话等并使用简单的词语和短句,但需注意,平实不是枯燥乏味。论点要清晰明了,不要让学生产生误解。如果故事中时间线比较多或者涉及描述一个过程,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教师可以提供简单的示例图或图表。如果故事中的事件比较多比较复杂,不要一次性串讲多个事件并合理利用比较、类比、隐喻等修辞手法。其次,教师在讲述时应合理利用学生的共识,多提问,让学生思考。教师在提及相反观点时应该进行反驳,这样可以提升教師的信誉证明值。教师还应该强调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要点。最后,教师可以合理利用道具或图像,同时在讲述时提供生动的细节,并在必要时提供具体的实例、数据和来源。教师也可以谈论自身经历和轶事。比如在讲对比类文章时,教师可以在引入或在讲述对比文章结构时以曲周的过去和现在作为例子,让学生在掌握这类文体的同时,了解曲周的发展变化。
七、结语
通过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论证”,可以在无形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德克尔曾提出听众通常会受情绪的影响,而面对事实时会进行推理,因此情感证明更重要。而亚里士多德认为逻辑证明对一个哲学家来说最重要,但是仅仅靠逻辑证明是不够的,需要结合情感证明和信誉证明。因此,教师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这三种论证缺一不可。可以看到,逻辑证明和信誉证明是相辅相成的。增强逻辑证明会增强信誉证明,反之亦然。教师应合理利用三种论证方式把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谢庆.亚里士多德三种“说服论证”与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64-66.
[2]谢庆.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掌握的三种“说服论证”——亚里士多德《修辞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理论与改革,2010 (1):110-112.
[3]郭德侠.论大学教师的教学权威[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45-150.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写作;曲周故事
【作者简介】晏祥琳(1987.06.23-),四川泸州人,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讲师;田芳,郅红,柴利,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英语教学研究中心。
在新时代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高等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把握和引导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此,大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培养知识方面的人才,更要使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第一,把重大和有影响力的感人事迹和工作融入教学内容中。第二,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对教学进行钻研,不断学习新方法和进行自我反思,提高个人认识,提升个人素质。其中,对多个学科中存在的相关方式方法加以有效利用,可以在教学中无形地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抵触心理。 谢庆在2009年和2010年曾讨论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论证”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启迪作用及如何运用三种“说服论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并没有探讨其在某个单独学科中的实施和运用。本文尝试运用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论证”讲好曲周故事,探讨在大学英语写作课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一、 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论证”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阐述了怎样成为一个有说服力的演讲者,奠定了之后公共演说的基础。其中,亚里士多德论述了三种“说服论证”,即信誉证明、情感证明和逻辑证明。信誉证明是演讲者的可信度或品格,情感证明是演讲者与听众的情感联系,逻辑证明是逻辑的论证。这三种“说服论证”对听众是否接受演讲者提供的信息至关重要。
二、 曲周故事
中国农业大学全校师生从1973年至今,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接续奋斗中形成了“曲周精神”,深刻诠释了“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在这46年中,中国农业大学全校师生扎根曲周,服务乡村振兴,用科技兴农造福人民(改土治碱、综合开发、绿色发展),其间发生很多令人难忘的故事,值得当代大学生了解和学习。
三、 大学英语写作课的内容和特点
大学英语写作课的教学内容是各类体裁的英语文章写作方法、技巧及练习,包括四大类型的文章: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说明文又可分为因果、分类、对比等类。大学英语写作课的特点是授课语言为英语,并且有学生书面形式的反馈。一节大学英语写作课的教学设计通常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分析、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和教师反馈。
四、 信誉证明、曲周故事和大学英语写作课的结合点
学生在听教师讲述曲周故事时,往往会问自己:“老师是如何知道这些故事的?” “我又为什么要相信老师?” 因此,要在大学英语写作课中讲好曲周故事,必须让学生认为教师是值得相信的才能达到良好的说服效果。可信度无关教师的自信、经验或专长,是学生对教师的主观判断。
总的来说,信誉证明包括四个方面:可靠度、相似度、权威、名声或专业度。这四个维度不可能同时达到最高。权威值高的人可能相似值低,而权威和名声是相辅相成的。可靠度与教师讲述的话题无关。如果学生认为教师有很高的道德品质(如诚实、不计较、乐于助人等),教师的可靠度会增加。如果教师所属团体或组织道德品质高,学生也會更相信教师。相似度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似程度,也与话题无关。学生更容易被与他们相似的教师说服(如年龄、性别、种族、所属地、个性等),更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更容易产生共鸣。教师的权威是相对于学生来说的。美国学者克利弗顿和罗伯特参照韦伯的权威理论认为教师的权威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指的是教师的个人学识、专长和人格魅力。因此,教师的权威可以通过知识权力作用于话语权而执行教学权力。名声或专业度涉及相关领域的经验、与相关话题的关系,以及有无相关领域的作品和相关领域的荣誉奖项。
信誉证明是不能测量的,有些行为会增强信誉证明,而有些行为会减弱信誉证明。具体到大学英语写作课,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课前、课中和课后。在课前可以结合曲周故事和写作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课程。首先,话题的结合自然,准备充分。比如,在讲解描写文时,以曲周盐碱地改造前的面貌来引入,通过真实的描述提高可靠度,增加信誉证明。第二,应该分析学生和了解学生。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期望,同时分析学生的特点,避开雷区。第三,从视觉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师穿着符合学生的审美,同时在幻灯片等辅助教学工具的设计上(如颜色、字体、动画设计等)考虑学生的要求。教师应提早进入教室,迎接学生的到来,并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注意观察学生是否专注。教师应注意自己说的第一句话就应该被学生关注,同时在课中注意自己的语言和体态。教师应该使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在结合曲周故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表达清晰的观点,注意教学用语的准确性,保持教师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在与学生交流时,教师必须真诚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和关注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课后,教师不要马上离开教室,可以停留一段时间倾听学生对课堂的反馈或解答学生的疑问。另外,教师还应该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升自己。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作出的承诺一定要遵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一定要认真修改和反馈。这三方面中,更容易提高的是可靠度和相似度,这是因为可靠度和相似度可以在短期内提高,但是权威、名声或专业度的提高需要长期的过程。 五、 情感证明、曲周故事和大学英语写作课的结合点
有说服力的演讲能够调动听众的情绪。要在大学英语写作课中讲好曲周故事,需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如果能以教师期望的方式被情绪推动,他们会更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并按教师的要求做事。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情绪并策略性地把这些情绪和讲述中教师期望学生注意的要点联系起来。
亚里士多德划分了七组对立情绪,而20世纪的心理学家普拉切克总结出八组对立情绪,包括四组基本情绪和四组高级情绪。其实,无关于情绪分类,一个有说服力的教师应该意识到三个问题:第一,情绪的划分范围是很广泛的;第二,学生的哪些情绪应该被激发出来;第三,如何激发这些情绪。
在大学英语写作课中,可以运用以下方法调动学生的情绪: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分析学生情绪的引发点并设计学生桌椅的摆放,教师的站位尽量靠近学生。教学内容结合带情感力量的主题和要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同时充分应用类比和隐喻等手法,说话时态度真诚。教学方法上,在讲曲周故事时提供具体的照片并通过面部表情、姿态和声音传递期望的情绪。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比如,在讲解如何写记叙文的时候,教师选取一个英语曲周故事作为写作范文,在描述细节时运用具体和形象化的语言,通过情感词汇表达意义,采取合适的修辞手法并注意讲述时的语气。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的曲周故事素材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文章。小组文章完成后,可以让学生互评,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引导学生对曲周故事形成正面的情绪。
六、 逻辑证明、曲周故事和大学英语写作课的结合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逻辑证明就是一种逻辑推理,包括演绎和归纳推理两种。听众在听演讲时会潜意识地运用演绎和归纳推理,并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得出结论。当演讲者的结论和听众的结论不同时,听众会挑演讲者的错误。因此,教师在讲述曲周故事时,要妥善处理学生已知信息和教师要传递的信息之间的矛盾。
教师在讲述过程中,应该晓之以理,注重逻辑性、语义清晰,避免前后矛盾、词不达意,同时注意三个问题:故事对学生来说要有意义,不能与课程内容脱离;故事是真实发生的而不是杜撰的;教师所期望传递的信息达到理想的效果。总的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三个整体原则来增强逻辑论证:论点易懂、有逻辑性和有真实性。首先,教师应该尽量运用平实的语言,避免使用术语、行话等并使用简单的词语和短句,但需注意,平实不是枯燥乏味。论点要清晰明了,不要让学生产生误解。如果故事中时间线比较多或者涉及描述一个过程,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教师可以提供简单的示例图或图表。如果故事中的事件比较多比较复杂,不要一次性串讲多个事件并合理利用比较、类比、隐喻等修辞手法。其次,教师在讲述时应合理利用学生的共识,多提问,让学生思考。教师在提及相反观点时应该进行反驳,这样可以提升教師的信誉证明值。教师还应该强调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要点。最后,教师可以合理利用道具或图像,同时在讲述时提供生动的细节,并在必要时提供具体的实例、数据和来源。教师也可以谈论自身经历和轶事。比如在讲对比类文章时,教师可以在引入或在讲述对比文章结构时以曲周的过去和现在作为例子,让学生在掌握这类文体的同时,了解曲周的发展变化。
七、结语
通过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论证”,可以在无形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德克尔曾提出听众通常会受情绪的影响,而面对事实时会进行推理,因此情感证明更重要。而亚里士多德认为逻辑证明对一个哲学家来说最重要,但是仅仅靠逻辑证明是不够的,需要结合情感证明和信誉证明。因此,教师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这三种论证缺一不可。可以看到,逻辑证明和信誉证明是相辅相成的。增强逻辑证明会增强信誉证明,反之亦然。教师应合理利用三种论证方式把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谢庆.亚里士多德三种“说服论证”与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64-66.
[2]谢庆.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掌握的三种“说服论证”——亚里士多德《修辞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理论与改革,2010 (1):110-112.
[3]郭德侠.论大学教师的教学权威[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4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