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盎然的“远足”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iel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统编本一年级上册中,《明天要远足》这一组课文以“学生的成长”为题材,主题明确,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具有积极的情感教育因素,语言生动,文字优美,感情真挚,文章内容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明天要远足》这首儿童诗,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带着“明天要远足”的兴奋、好奇与激动而久久不能入睡。诗歌洋溢着童真童趣。在本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阅读的指导上,努力做到紧扣一个“趣”字,不仅让学生读正确、读通顺,更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情趣。听了这节课后,我对低年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有了以下几点感悟。
  一、教师语言要“有趣”
  教学的趣味性即所谓“寓教于乐、寓庄于谐”。 低年级的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好奇,课堂上教学秩序难以组织,如果教师语言再枯燥、缺乏情趣的话,怎能组织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呢?没有好的教学秩序,何谈教学效果?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何谈听课质量?所以,教师的语言应该给学生以愉悦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既要圆润洪亮、吐字清晰、发音规范,说话速度也要注意快慢,语调也应高低错落有致。为此,教师就要做到:一是注意声音要柔和,充满感情色彩,使人听起来情真意切、悦耳动听。二是要注意语言的音韵美,即抑扬顿挫的音调配合错落有致、波澜起伏的节奏。有时,不同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速、节奏,会表示不同的意思,取得不同的沟通效果。这样,教师以动人的音质、音量、音速烘染课堂气氛,必然会收获生动、高效的课堂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这位教师除了语言贴近儿童生活,能被儿童理解和掌握,让儿童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以外,在课堂上还充分使用了儿童化的体态语言,表情在丰富的变化中始终体现出天真活泼。如,课堂上教师的范读,特别是诗中三次出现的“唉”字,这位教师童真童趣地朗读,达到童心焕发的境界,把天真烂漫的表情自然流露出来,学生也随着教师或喜或忧或惊叹的表情进入其中。由此可见,一名出色的低年级语文教师,想方设法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生动幽默尤为重要。
  二、适时评价来“激趣”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以后,如果得不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兴趣就会慢慢消退。为了稳定、保持这种兴趣,教师要引导、鼓励。不难发现,教师一句轻声的赞扬,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让学生心潮澎湃,从而产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适当表扬鼓励学生。恰当的课堂评价还可以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可以使学生重拾自信,可以使课堂教学峰回路转,高潮迭起。每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赞扬总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功体验,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认可,这种认可可进一步增强固有的兴趣,对学生学习的促进行之有效。即便学生答错了,教师也可运用委婉的语言给予评价,避免了学生的尴尬,也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激教师。独特创新,把有声语言与体态语相结合,可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在这位教师的课堂上,她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不绝于耳,不仅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还给学生指明了方向。如一位学生在朗读课文后,这位教师这样说:“你看他读得多认真啊!字音读准确了,就连这个小问号都读得那么好!”甚至这位教师在夸奖学生时,使用了一些夸张的语言。在学生自主识记生字的时候,教师做出驚奇的表情说:“哇,你好厉害啊!”在学生读书时,教师更是想到了用手机拍照的方式来评价鼓励学生:“学会了生字,读准了生词,难读的句子也读好了,相信大家一定也能把儿歌读好。读好儿歌的同学,咱们评他为我们班的‘读书大王’。凡是被评为‘读书大王’的,老师就把他们的照片拍下来,发到班级的QQ群里,让每一位家长都能看得到。记住评选‘读书大王’的标准是能把儿歌读准确,不掉字、不添字、不错字,还要读响亮、读连贯,不拖音。如能加上动作和表情,读得有意思、有味道就更好啦!”
  教师评选“读书大王”,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巧妙地对学生读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如细无声”。
  三、教学设计重“情趣”
  教师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追寻幸福的人,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感到快乐,而不是煎熬。如果不能引领学生享受课堂的快乐,这样的教学就迷失了方向。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所谓“趣”,就是课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乐意学,乐此不疲。不要以为热热闹闹就算有趣,戴上头饰表演表演、做个“课件”演示演示就算有趣。对于低年级的教学,教师应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教学,创设有趣可感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就问:“同学们,如果明天咱们不上课,老师带你们外出郊游,你们高兴吗?”一说到郊游,立刻打开了学生的话题,因为这样的话题最接近学生的生活,所以他们立刻变得趣味盎然,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
  识字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小学一年级,每节课的识字指导都应该扎扎实实。这位教师在本节课的识字环节中就使用了多种识字方法教学生识记。如,用猜谜语的方法让学生识记“海”;演示“垂”和“睡”的动作,让学生识记“睡”字和目字旁,并充分使用生字卡片用不同方法来识记。
  A.出示字卡“那”,齐读后找一名离自己远的那位同学读,再找离自己近的这位同学读。告诉同学,“这”和“那”是一对反义词。
  B.出示字卡“真”,识记字形:里面有三小横。通过创设情境问话:“你是女孩,是真的吗?”“你是男孩,是真的吗?”再次识记这个字。
  C.出示字卡“亮”,读准字音后通过开灯、关灯对比理解字义,然后扩词。
  D.出示词卡“什么”,指名读,教师示范纠正读,读准后根据实物创设情境问话:“这是什么?”学生通过回答理解词语意思。
  不仅如此,这位教师在本节课上分散识字,多次呈现识字的频率,融把握文本、朗读指导、识字于一体,让识字和朗读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教学本课的轻声词的环节中,做了如下设计:
  1.教师出示轻声词语“什么”。
  师:像“什么”这样的轻声词还有很多呢。
  出示:地方、真的、说的、那么、时候
  2.教师示范引导读,然后让学生练读。
  3.开火车朗读。
  4. 齐读。
  5.继续出示句子: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
  师:把生字、轻声词放到句子中,你还能读得准吗?
  师:你的这个“吗”读得真好,再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进行问句的指导)
  在最后的写字环节中,这位教师先是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进而示范,学生描红。学生动笔前,教师又带领学生念了一首写字歌:“拿起笔,深呼吸。心如水,写字美。头正、腰直、足安。”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这位教师利用写字歌来提醒学生的写字姿势,既要正确书写,又对学生进行了习惯教育。接着展示,对照,再修改,让写字教学落到了实处。
  听了《明天要远足》这节课, 让我感到了低年级统编本教材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如何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更好地接触文本,以达到心领神会,更有趣有效地进行学习,仍需我们进一步探索。
  (作者单位:安徽淮北市濉溪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诗经·郑风》里有一首清扬明快的《野有蔓草》,是这样写的:“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青草蔓延,肆意生长,晶莹闪烁的露珠滚动在上面,犹如点点跳动的光斑在闪烁。温婉的女子与君子相遇,含情脉脉,适得所愿。  我格外喜欢这首诗,它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幅自由的爱恋图景,更是一派牧歌般的朝阳青草露珠图。每天,
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并且掌握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等识字方法,也能够熟练地看拼音识字。然而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同音字、形近字、笔画复杂的字逐渐增多,再用上面的方法识字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这时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汉字特点进行科学识字,探究汉字密码就显得尤为重要。音、形、义的完美结合决定了许多汉字的结构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时,不应把汉字看成一个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多样化地设计课堂教学形式,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方式多样化的教学将课堂重心从“教材”转向“学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基于学情,层次化阅读  动态化地设计教学内容应该从实际学情出发。
穿过小树林,穿过麦田小路,在开满荷花的池塘边,是小熊的家。今天一大早,小熊就上镇里买回了红、绿、蓝三桶涂料。他用红涂料涂了铁皮船,用绿涂料涂了栅栏,用蓝涂料涂了墙壁。然后把三只涂料桶整整齐齐地靠在门边。  夜里,靠在一起的涂料桶趁着月色到荷花池里去洗了个澡。  “不好了,不好了。”蓝涂料桶大声地嚷嚷。原来清澈的荷花池变得浑浊起来了。  “怎么办?”绿涂料桶问道。  “赶紧跑。”红涂料桶说着,带头跑
在小学阶段,教材中的阅读课文篇幅有限,仅靠课内阅读,远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更不能拓宽视野,发散思维。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课内阅读方法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以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的积累回补课内阅读数量的不足,让课内外阅读“携手”并进。  一、立足课堂,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学一篇课文,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力地去进行阅读指导,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语用”和文章相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在语言运用上的能力。虽然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很重要,但我们却不可能每一堂课的教学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进行培养,而是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既然如此,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实现语用目标。  一、基于学生视角
“微课”在当下教学中渐渐“热”起来了,与此相关,“微课”带动了教学“微视频”“微设计”“微角度”“微主题”“微内容”“微作业”等的产生。“微”是微课的显性特征。在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微课”,“微课”如何与课堂教学完美融合,进而展现本体的魅力,这些都需要我们展开深入的研究。本文仅就“微课”的特点及巧妙运用谈些看法。  一、“微课”的特点  所谓“微课”,是以“微视频”为媒介,运用建构主义方法
课堂教学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样教。但是,教学内容的择取精准、目标拟定符合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比怎样教更为重要。教学目标的拟定要充分体现教学价值、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与作者的意图,不应泛泛地停留在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与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上。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学内容的择取要关注本体性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要关注意言兼得,注重语用,从而积极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既呈现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旷世之作,又用故事的形式具体阐述了诗的内容,字里行间渗透出浓浓的思乡之情。一位教师以“思”为主线,重新演绎“思”绪,引导学生读出了精彩。  (多媒体出示:“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师:同学们,你能告诉我,这句话写出了谁在思念谁?  生:是兄弟们思念王维。  师:王维远在长
【摘 要】在国家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的背景下,教育部和江苏省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具有以先行示范引领职业教育更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作为苏锡常都市圈内一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将按照都市圈职教改革创新的目标思路,对接“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建设关键,明确自身定位,在产教深度融合、现代职教体系融入、教育信息化等多个方面先行先试,重点聚焦工业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