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一个班集体里,由于学生智力的差异、家庭环境和教育的不同影响,班级中难免会有这么一些纪律松懈、成绩低下的的“弱势群体”,他们要么纪律差,学习懒,要么胆子小,成绩差,成为众多老师眼中的“学困生”。其实,教师如果能用独到的眼光看待他们,教育他们,严爱结合,便能使这些难开“花朵”共沐阳光雨露,便能“雕石为玉”。
【关键词】学困生;教育;策略
“人之初,如玉璞,性舆情,俱可塑”。人与生俱来虽然有个性差异,但并无好坏之分,善恶之别。家庭氛围、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教好班级中每一个“学困生”,防止他们“掉队”非常迫切和必要。在此,根据二十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和总结,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深入了解,对症下药
所谓“学困生”,在教师的眼里,他们纪律大多自由散漫,无心向学,成绩差,还经常惹事斗非,把老师的教育当作耳旁风,大有“批评接受,思想照旧”的思想。他们之所以“学困”,成因是多方面造成的,有些是因为“先天不足”,有些是因为后天“营养不良”,但无论哪种因素造成的,他们内心绝不想成为“花头鸭”和“拖后腿”的代名词。因而,作为教师,对这些学困生,不能以异样的眼光对待他们,刁难他们,甚至挖苦歧视他们,而应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性格、爱好、交往群体等的情况,理性分析他们“学困”的成因,找出最佳的帮扶方案和有效的措施,做到因人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前班里有一个名叫小福的同学,他是个孤儿,仅靠政府发放的低保金度日,与一个八十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养成了自由散漫游手好闲的坏习惯,学习成绩差,是教过老师心目中的“顽固派”。经过观察,知道他其实是一个乒乓球爱好者,球技也不错,但性格内向,少与人交往,上课不听课,写作业的字体像用棍子凑起的。一次书法课,我凑到他桌边教他点、横、竖、撇、捺的写法,手把手教他写字,那一周他对写字有着浓厚兴趣,经常课间自己练习,尽管他的字还是别扭,但我还是“走人情”把他评为当周的“写字进步之星”。从那以后,每周我都会想尽办法挖掘他的“闪光点”在班上表扬,通过赏识教育帮助他树立自信,小福同学改掉了过去的陋习,学习成绩也由原来的语文30多分进步到期末考试的86分。实践证明,如果老师对学困生做到“诊准病因,理清病理,开准药方”,学生便能“药到病除”而健康成长。
二、以爱施教,宽严有度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众多教育工作者坚信不移的格言。对学生的“爱”并不是物质上的满足和顺从,而是尊重他们,主动帮助他们和理解他们。正所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教师如能主动尊重热爱学生,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就会油然而生,也会“爱上”老师,对老师便会言听计从,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2015年,我班中有个学生叫小东,他聪明伶俐,但却放荡不羁,沾满迟到旷课等陋习,纪律观念淡薄,经常沉迷打篮球、上网,成为班上的“花头鸭”。经深入了解得知,自小父母就外出打工,他一直与目不识丁的外婆一起生活,是个留守学生,由于外婆无知识,只能生活上解决其“一日三餐,晚上一宿”,谈不上有效的教育。一天下午,我和学生在操场上打篮球,小东也在其中,我便主动要求和他在一方配合打球,结束后,我和他谈天说地,趁机对他的缺点进行旁敲侧击,教育他克服缺点,认真学习,想不到这次谈话后,他改变明显。不久,学校组织班级球赛,我特地安排他上场参赛,树立他为集体争光的团队意识。后来从他要好的同学处得知,小东同学在家沉迷网络游戏而无心向学,我便以“网络高手”的网名与他结为QQ好友进行聊天,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其实他也很想读书,但自制力不强。于是我以“网络高手”之名引导他:“想成为电脑高手,一定要学好文化知识,进高中、上大学,才有更广阔的空间去发展”。由于小东同学敬佩了“网络高手”,因而我的话语得到“报之以李”的效果。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后我“趁热打铁”,热心辅导他,半个学期后,他的成绩有了明显进步。事实证明:教师能给学生多点爱,就能融化学生心灵的坚冰。
“爱”是学困生心灵的融化剂,“严”就是学生行为规范的助推器。严,要做到严格要求,严明纪律,对学困生的缺点错误不放松,不迁就。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学困生是一块有待雕琢的“石”,如无规矩,将难以“成器”。因而,对待他们的不良思想或学习行为习惯,教师要让他在谆谆教育中认识事情利与弊,认识自己行为的对与错,从而接受教师的教育。对待“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和“教育接受,思想照旧”的“顽固生”,教师要认真严厉,但不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而是严之有理,严之有情,严之有度。当学生有了认错态度时,教师要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胸怀,留给学生纠错的时间,让其改正错误,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有“爱”才可“严”,教师只有在“爱”的基础上,对学生“严”,才能使学困生 “变石为玉”。
三、对应帮扶,引上正路
俗语说“一个好汉三人帮”。“好汉”尚如此,何况是学困生?一个班级,如果学困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单靠老师的教育,时间、精力、效果都是有限的。针对班级学困生较多的困境,班主任可以通过学习小组组长担当“小老师”进行“一帮一”转化,学困生更易于接受,效果更明显。2014年曾教个这样一个班级, 48人中有15个纪律散漫无心向学的同学,下课教室操场垃圾漫天飞,语文考试每次均不少于20人不及格,连校长都对这个班直摇头。面对困境,我理清思路,把班级学生按照成绩优劣、纪律好差均衡分成12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纪律成绩均好的“优秀生”和一个“学困生”,小组成员轮流当“领导”,管好自己小组的学习和纪律,“优秀生”每天负责 “学困生”的行为纠错,对学习上不懂的问题(如听写、默写、背书、日记、计算、单词教读、作业)等进行辅导教学,督促“学困生”坚持完成作业和练习,每次的测验考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对每次进步5分以上的“学困生”和帮扶的“小老师”在班上奖励。此举促使了“学困生”减少犯错,班风得到根本好转,形成了齐管、齐学、互帮的良好班风,任教班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仅有2人未及格,到了学年考试,48个同学全部达到及格以上分数,全班同学在领取学业成绩时高兴不已,这说明“对应帮扶”对 “学困生”教育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教育学困生短期的“成功”不能盲目乐观,稍不注意就会“旧病复发”。常言道:坚持就是胜利,在教育过程中,学困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此时教师要冷静分析、正确对待这种反复,不能斥之为屡教不改,不堪造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是“恨铁不成钢”,而要不厌其烦满腔热情地对待,在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纠错的过程中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学困生在不断的“纠错”中不断提升,步入“正轨”。
四、家校共育,持之以恒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心、学校的教育,社会的配合,对学困生实施家校共育非常重要和必要。为此,学校应建立教师家访制度,
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坚持每月甚至每周家访一次,通过与家长交谈,把学困生在校的点滴进步、优点(如唱歌、书法、篮球等特长)向家长汇报。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期召开亲子活动,让学困生在活动上展示自己的才艺特长,展示自己“不一样”的一面,让家长体会到孩子的进步,觉得宽心又觉得放心。对留守儿童,教师可以通过每周开通亲情电话和视频聊天的方式,让学困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认识父母外出只是奔于生计和创造更优越的家庭环境比自己读书,相反也让学生體谅父母的苦心而发奋读书,减少父母对自己的担心。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学校、家长要保持沟通畅顺,经常联系,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减少孩子对家长的牵挂和误解,对促进学困生的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学困生是处在意识形态朦胧阶段的“待雕之玉”,偶尔犯错或所谓“后进”都属正常,教师不应用“放大镜”放大他们的缺点,而应以理解宽容的眼光看到其“闪光点”, 做到因人而异,以爱施教,宽严有度,持之以恒,如果这样学困生也可“变石为玉”了。
参考文献:
[1]江月孙,王新如.班级管理学.新世纪出版社,1995.
[2]李红.怎样对待品德过错行为的学生.德育,200(19).
【关键词】学困生;教育;策略
“人之初,如玉璞,性舆情,俱可塑”。人与生俱来虽然有个性差异,但并无好坏之分,善恶之别。家庭氛围、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教好班级中每一个“学困生”,防止他们“掉队”非常迫切和必要。在此,根据二十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和总结,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深入了解,对症下药
所谓“学困生”,在教师的眼里,他们纪律大多自由散漫,无心向学,成绩差,还经常惹事斗非,把老师的教育当作耳旁风,大有“批评接受,思想照旧”的思想。他们之所以“学困”,成因是多方面造成的,有些是因为“先天不足”,有些是因为后天“营养不良”,但无论哪种因素造成的,他们内心绝不想成为“花头鸭”和“拖后腿”的代名词。因而,作为教师,对这些学困生,不能以异样的眼光对待他们,刁难他们,甚至挖苦歧视他们,而应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性格、爱好、交往群体等的情况,理性分析他们“学困”的成因,找出最佳的帮扶方案和有效的措施,做到因人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前班里有一个名叫小福的同学,他是个孤儿,仅靠政府发放的低保金度日,与一个八十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养成了自由散漫游手好闲的坏习惯,学习成绩差,是教过老师心目中的“顽固派”。经过观察,知道他其实是一个乒乓球爱好者,球技也不错,但性格内向,少与人交往,上课不听课,写作业的字体像用棍子凑起的。一次书法课,我凑到他桌边教他点、横、竖、撇、捺的写法,手把手教他写字,那一周他对写字有着浓厚兴趣,经常课间自己练习,尽管他的字还是别扭,但我还是“走人情”把他评为当周的“写字进步之星”。从那以后,每周我都会想尽办法挖掘他的“闪光点”在班上表扬,通过赏识教育帮助他树立自信,小福同学改掉了过去的陋习,学习成绩也由原来的语文30多分进步到期末考试的86分。实践证明,如果老师对学困生做到“诊准病因,理清病理,开准药方”,学生便能“药到病除”而健康成长。
二、以爱施教,宽严有度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众多教育工作者坚信不移的格言。对学生的“爱”并不是物质上的满足和顺从,而是尊重他们,主动帮助他们和理解他们。正所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教师如能主动尊重热爱学生,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就会油然而生,也会“爱上”老师,对老师便会言听计从,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2015年,我班中有个学生叫小东,他聪明伶俐,但却放荡不羁,沾满迟到旷课等陋习,纪律观念淡薄,经常沉迷打篮球、上网,成为班上的“花头鸭”。经深入了解得知,自小父母就外出打工,他一直与目不识丁的外婆一起生活,是个留守学生,由于外婆无知识,只能生活上解决其“一日三餐,晚上一宿”,谈不上有效的教育。一天下午,我和学生在操场上打篮球,小东也在其中,我便主动要求和他在一方配合打球,结束后,我和他谈天说地,趁机对他的缺点进行旁敲侧击,教育他克服缺点,认真学习,想不到这次谈话后,他改变明显。不久,学校组织班级球赛,我特地安排他上场参赛,树立他为集体争光的团队意识。后来从他要好的同学处得知,小东同学在家沉迷网络游戏而无心向学,我便以“网络高手”的网名与他结为QQ好友进行聊天,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其实他也很想读书,但自制力不强。于是我以“网络高手”之名引导他:“想成为电脑高手,一定要学好文化知识,进高中、上大学,才有更广阔的空间去发展”。由于小东同学敬佩了“网络高手”,因而我的话语得到“报之以李”的效果。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后我“趁热打铁”,热心辅导他,半个学期后,他的成绩有了明显进步。事实证明:教师能给学生多点爱,就能融化学生心灵的坚冰。
“爱”是学困生心灵的融化剂,“严”就是学生行为规范的助推器。严,要做到严格要求,严明纪律,对学困生的缺点错误不放松,不迁就。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学困生是一块有待雕琢的“石”,如无规矩,将难以“成器”。因而,对待他们的不良思想或学习行为习惯,教师要让他在谆谆教育中认识事情利与弊,认识自己行为的对与错,从而接受教师的教育。对待“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和“教育接受,思想照旧”的“顽固生”,教师要认真严厉,但不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而是严之有理,严之有情,严之有度。当学生有了认错态度时,教师要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胸怀,留给学生纠错的时间,让其改正错误,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有“爱”才可“严”,教师只有在“爱”的基础上,对学生“严”,才能使学困生 “变石为玉”。
三、对应帮扶,引上正路
俗语说“一个好汉三人帮”。“好汉”尚如此,何况是学困生?一个班级,如果学困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单靠老师的教育,时间、精力、效果都是有限的。针对班级学困生较多的困境,班主任可以通过学习小组组长担当“小老师”进行“一帮一”转化,学困生更易于接受,效果更明显。2014年曾教个这样一个班级, 48人中有15个纪律散漫无心向学的同学,下课教室操场垃圾漫天飞,语文考试每次均不少于20人不及格,连校长都对这个班直摇头。面对困境,我理清思路,把班级学生按照成绩优劣、纪律好差均衡分成12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纪律成绩均好的“优秀生”和一个“学困生”,小组成员轮流当“领导”,管好自己小组的学习和纪律,“优秀生”每天负责 “学困生”的行为纠错,对学习上不懂的问题(如听写、默写、背书、日记、计算、单词教读、作业)等进行辅导教学,督促“学困生”坚持完成作业和练习,每次的测验考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对每次进步5分以上的“学困生”和帮扶的“小老师”在班上奖励。此举促使了“学困生”减少犯错,班风得到根本好转,形成了齐管、齐学、互帮的良好班风,任教班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仅有2人未及格,到了学年考试,48个同学全部达到及格以上分数,全班同学在领取学业成绩时高兴不已,这说明“对应帮扶”对 “学困生”教育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教育学困生短期的“成功”不能盲目乐观,稍不注意就会“旧病复发”。常言道:坚持就是胜利,在教育过程中,学困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此时教师要冷静分析、正确对待这种反复,不能斥之为屡教不改,不堪造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是“恨铁不成钢”,而要不厌其烦满腔热情地对待,在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纠错的过程中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学困生在不断的“纠错”中不断提升,步入“正轨”。
四、家校共育,持之以恒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心、学校的教育,社会的配合,对学困生实施家校共育非常重要和必要。为此,学校应建立教师家访制度,
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坚持每月甚至每周家访一次,通过与家长交谈,把学困生在校的点滴进步、优点(如唱歌、书法、篮球等特长)向家长汇报。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期召开亲子活动,让学困生在活动上展示自己的才艺特长,展示自己“不一样”的一面,让家长体会到孩子的进步,觉得宽心又觉得放心。对留守儿童,教师可以通过每周开通亲情电话和视频聊天的方式,让学困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认识父母外出只是奔于生计和创造更优越的家庭环境比自己读书,相反也让学生體谅父母的苦心而发奋读书,减少父母对自己的担心。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学校、家长要保持沟通畅顺,经常联系,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减少孩子对家长的牵挂和误解,对促进学困生的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学困生是处在意识形态朦胧阶段的“待雕之玉”,偶尔犯错或所谓“后进”都属正常,教师不应用“放大镜”放大他们的缺点,而应以理解宽容的眼光看到其“闪光点”, 做到因人而异,以爱施教,宽严有度,持之以恒,如果这样学困生也可“变石为玉”了。
参考文献:
[1]江月孙,王新如.班级管理学.新世纪出版社,1995.
[2]李红.怎样对待品德过错行为的学生.德育,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