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METT方法基本介绍
“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METT)由世界银行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布,由资金捐助者和非政府组织在至少85个国家推动实践。该方法也是基于WCPA框架构建的【1】,但更加注重对过程的监测。评价体系包括2份数据页和1份评估页,评估页内有30个问题,通过每个问题给定0-3四个分数级别打分,0意味着“不”或者“可以忽略”,1表示“某种程度上 是”,2代表“相当好并具有可提升空间”,3则意味着“达到最佳状态”,通过每个问题的得分将求得其占总分的百分比。
国内学者洪晓巧、方秦华【2】等人认为在我国海洋保护区内应用此方法,可以跟踪保护区的动态变化,分析管理水平的变化趋势并识别相关影响因素。若应用于海洋保护区,还应根据海洋保护区的特性进行调整,如保护区内“交通与服务廊道”“栖息地分隔”“保护区破碎化”等指标可能不符合海洋保护区水域开放性和连通性的特点。
二、评估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海洋自然保护区展开管理有效性的研究,故选取了14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较规范且保护对象具有代表性,,评分结果统计见下表。
由表可以看出,1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分数在80分以上的保护区有9个,占总数的64.2%,属于管理较好的水平,在70~80分数段的保护区有5个,属于管理中等即良的情况,目前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管理较差的(0~60)的保护区为0,从调查的14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观察,大多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有效管理的整体水平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结果分析
1.立法有待加强
关于“法律法规、规划的编制”方面,说明保护区在制定规章制度方面的工作进行还不足,需要编制一系列专项规定来完善。除此之外,保护区管理工作所依靠的法律条文,目前我国只有《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3 个关于保护区的管理法规,然而一些管理规章、技术规范还有待完善。如《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法律约束力不强,管理成效较低。另一方面,现有法规体系不能满足复杂的海洋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的特殊需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也难以适应海洋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变化的需要。对海龟等跨区域洄游性动物进行有效保护,不是单个国家可以完成的,需要国际公约的约束然而一些管理规章、技术规范还有待完善。(下表所示评价的14个保护区目前已有的法律依据条文及总体规划)
2.员工培训有待提升
许多保护区人员不足,均聘请了临时管护人员,属于非编人员,存在流动性大的问题。对此,建议定期组织职工参加各类部门、农林类院校等举办的培训班、进修班,以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专业技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立良好的保障制度,有利于激发广大基层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保护区管理局开展适合自身发展的建设化规范进程,结合自身特色,更好的带动保护区的发展。
3.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有待增进
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广东海洋大学、中大、华师、南海研究所等多个院校合作,对保护区内白蝶贝的育苗增殖放流、长竹蛏的育苗等多种珍稀动物进行科学研究,并实施保护区资源调查项目。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正准备在该保护区设立科研科普教育实习基地。在海南万宁大洲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迁出岛上人口,恢复生态环境,同时引进科研人员,通过技术手段提升金丝燕数量,目前取得了成效,岛上及周边植物、动物、珊瑚、鱼类资源得到保护。在疏导结合的前提下,万宁市海洋与渔业局、东澳镇镇政府启动新潭湾休闲渔业码头建设,解决当地渔民渔船停泊和转产转业“指日可待”。另外,公众参与程度仍有提升的空间,当前大多数的保护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景观资源建设没能安排上工作日程,普遍大众对其的关注度还尚且不够,游客流量较少,如若学习先进保护区的观光游憩理念,适度在除缓冲区、核心区以外地区设立观景台等设施,购进游览观光车,适当发展生态旅游,培训专业人员引导大众在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同时体验保护区的生态价值,寓教于乐,亦能提升工作的参与度,为保护区提供旅游资源。
四、结论与建议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1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有效性的评价,评价结论与建议如下:
以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理论为基础,应用“管理有效性跟踪方法(METT)”通过现场考察,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等方法,收集了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各个管理过程的信息,从得分表的结果看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处于较好水平。
在严格执行现行有关法律的同时,海洋管理部门应该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出台《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法》,地方也应该根据国家法律条文,进一步调整相应管理条例,使保护海洋环境、开发利用资源、科研及综合管理各领域都能“有法可依”;与之配套的细则、规章等要科学、合理,以便于群众的掌握和遵守【3】。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建设。
鉴于海洋自然保护区目前的科研状况以及投资体系,建议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将精力主要放在本保护区的基础研究活动上,如本底资源的调查、重点保护对象的生存需求、栖息地情况的调查等方面。努力搞好本保护区内的资源状况和生物特性,开展有的放矢的保护管理。
当前的保护区建设已经有了初步成果,但总体来说,保护区管理水平未能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相匹配。由于调查收集到的第一手数据不够全面且时间有限,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如:在管理有效性的评价上,全面性、系统性研究不足;定量化指标相对不足,横向对比的空间还有很大等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STOLTON S,HOCKINGS M,DUDLEY N,et al. reporting progress in protected areas:a site-level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tracking tool[M] . USA and Switzerland:World Bank/WWF Alliance,2003.
[2]洪曉巧,方秦华,HONGXiaoqiao,等.海洋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体系研究进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33(2):95-100.
[3]张明君.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
作者简介
王钰(1992-),女,天津市静海县人,民族:汉,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科学。
(作者单位:1.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
2.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METT)由世界银行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布,由资金捐助者和非政府组织在至少85个国家推动实践。该方法也是基于WCPA框架构建的【1】,但更加注重对过程的监测。评价体系包括2份数据页和1份评估页,评估页内有30个问题,通过每个问题给定0-3四个分数级别打分,0意味着“不”或者“可以忽略”,1表示“某种程度上 是”,2代表“相当好并具有可提升空间”,3则意味着“达到最佳状态”,通过每个问题的得分将求得其占总分的百分比。
国内学者洪晓巧、方秦华【2】等人认为在我国海洋保护区内应用此方法,可以跟踪保护区的动态变化,分析管理水平的变化趋势并识别相关影响因素。若应用于海洋保护区,还应根据海洋保护区的特性进行调整,如保护区内“交通与服务廊道”“栖息地分隔”“保护区破碎化”等指标可能不符合海洋保护区水域开放性和连通性的特点。
二、评估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海洋自然保护区展开管理有效性的研究,故选取了14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较规范且保护对象具有代表性,,评分结果统计见下表。
由表可以看出,1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分数在80分以上的保护区有9个,占总数的64.2%,属于管理较好的水平,在70~80分数段的保护区有5个,属于管理中等即良的情况,目前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管理较差的(0~60)的保护区为0,从调查的14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观察,大多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有效管理的整体水平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结果分析
1.立法有待加强
关于“法律法规、规划的编制”方面,说明保护区在制定规章制度方面的工作进行还不足,需要编制一系列专项规定来完善。除此之外,保护区管理工作所依靠的法律条文,目前我国只有《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3 个关于保护区的管理法规,然而一些管理规章、技术规范还有待完善。如《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法律约束力不强,管理成效较低。另一方面,现有法规体系不能满足复杂的海洋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的特殊需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也难以适应海洋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变化的需要。对海龟等跨区域洄游性动物进行有效保护,不是单个国家可以完成的,需要国际公约的约束然而一些管理规章、技术规范还有待完善。(下表所示评价的14个保护区目前已有的法律依据条文及总体规划)
2.员工培训有待提升
许多保护区人员不足,均聘请了临时管护人员,属于非编人员,存在流动性大的问题。对此,建议定期组织职工参加各类部门、农林类院校等举办的培训班、进修班,以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专业技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立良好的保障制度,有利于激发广大基层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保护区管理局开展适合自身发展的建设化规范进程,结合自身特色,更好的带动保护区的发展。
3.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有待增进
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广东海洋大学、中大、华师、南海研究所等多个院校合作,对保护区内白蝶贝的育苗增殖放流、长竹蛏的育苗等多种珍稀动物进行科学研究,并实施保护区资源调查项目。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正准备在该保护区设立科研科普教育实习基地。在海南万宁大洲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迁出岛上人口,恢复生态环境,同时引进科研人员,通过技术手段提升金丝燕数量,目前取得了成效,岛上及周边植物、动物、珊瑚、鱼类资源得到保护。在疏导结合的前提下,万宁市海洋与渔业局、东澳镇镇政府启动新潭湾休闲渔业码头建设,解决当地渔民渔船停泊和转产转业“指日可待”。另外,公众参与程度仍有提升的空间,当前大多数的保护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景观资源建设没能安排上工作日程,普遍大众对其的关注度还尚且不够,游客流量较少,如若学习先进保护区的观光游憩理念,适度在除缓冲区、核心区以外地区设立观景台等设施,购进游览观光车,适当发展生态旅游,培训专业人员引导大众在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同时体验保护区的生态价值,寓教于乐,亦能提升工作的参与度,为保护区提供旅游资源。
四、结论与建议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1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有效性的评价,评价结论与建议如下:
以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理论为基础,应用“管理有效性跟踪方法(METT)”通过现场考察,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等方法,收集了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各个管理过程的信息,从得分表的结果看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处于较好水平。
在严格执行现行有关法律的同时,海洋管理部门应该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出台《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法》,地方也应该根据国家法律条文,进一步调整相应管理条例,使保护海洋环境、开发利用资源、科研及综合管理各领域都能“有法可依”;与之配套的细则、规章等要科学、合理,以便于群众的掌握和遵守【3】。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建设。
鉴于海洋自然保护区目前的科研状况以及投资体系,建议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将精力主要放在本保护区的基础研究活动上,如本底资源的调查、重点保护对象的生存需求、栖息地情况的调查等方面。努力搞好本保护区内的资源状况和生物特性,开展有的放矢的保护管理。
当前的保护区建设已经有了初步成果,但总体来说,保护区管理水平未能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相匹配。由于调查收集到的第一手数据不够全面且时间有限,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如:在管理有效性的评价上,全面性、系统性研究不足;定量化指标相对不足,横向对比的空间还有很大等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STOLTON S,HOCKINGS M,DUDLEY N,et al. reporting progress in protected areas:a site-level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tracking tool[M] . USA and Switzerland:World Bank/WWF Alliance,2003.
[2]洪曉巧,方秦华,HONGXiaoqiao,等.海洋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体系研究进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33(2):95-100.
[3]张明君.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
作者简介
王钰(1992-),女,天津市静海县人,民族:汉,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科学。
(作者单位:1.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
2.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