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究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we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问题自然包含了“问”和“答”两部分,也包含从“问”向“答”的过程。但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重“问”轻“答”,对过程极不重视。要提高语文课堂中问题的有效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还得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这样才能保证问题的有效性。
  一、借助情境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并不会积极参与问题的回答,课堂因此陷入僵局,此时,一些教师会发火,责怪学生。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会主动参与回答,是学生不会,还是有其他原因。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有时的确是因为问题难度大导致学生不愿参与,但更多的原因是问题太过突兀,没有过渡,过于直接,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如在《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中,直接问“你能不能用简短的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学生就显得不情愿。教师要借助情境引出问题,要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场景、话题、故事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以问题方式来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可以先呈现“大沽口事件”和“三·一八惨案”的相关历史图片,再问:“你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吗?”“你能否结合课文内容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如此,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的问题就显得较为感兴趣,积极参与阅读并尝试归纳。
  二、联系内容提问,逐层展开活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总是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小说的学习,问题自然和情节、人物、环境等内容相互衔接;诗歌的学习,问题自然和诗歌的内容、意象、意境等相互契合。在语文课堂中,问题不能脱离了教学内容,相反要紧扣教学内容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层展开探究活动。如教学《一个人的遭遇》,用问题引导学生弄清情节后再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展开分析,这样才利于学生认清小说的结构,把握其内涵。
  为保证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预设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预设好问题。以《荷塘月色》中第4~6自然段的阅读理解为例,先以问题“各段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来引导学生阅读交流并明确各段所写景物,再围绕不同的段落展开追问。如“第4自然段,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学生结合课文解决后教师明确,并追问:“为了表现景物特征,作者主要采用什么修辞?”以此引导学生围绕句子再次展开交流。
  三、紧扣目标提问,促进学生探究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各类活动,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同样,提出问题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达成目标。从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时候容易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原因就在于问题没有和目标有机整合起来。如《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对贾宝玉形象的分析,为让学生理解贾宝玉是一个叛逆形象,问题可以是:“在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怎样从侧面描写贾宝玉的?”“通过这些描写,可见贾宝玉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如此,学生读后稍微点拨即可达成目标。
  在课堂上,为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必须根据目标来设计并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探究。如《祝福》教学中对祥林嫂形象的分析,目标是通过对祥林嫂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在探究中,结合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引导学生针对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死前”进行交流,然后对祥林嫂的形象进行总结归纳。如”再到鲁镇“中可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四、加强师生互动,促进问题解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但教师很容易把问题甩给学生,而没有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课堂本身就是一个教和学互动的过程,探究问题过程的本质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尤为重要。
  以探究《祝福》以“祝福”为题的意义为例,教学中先以问题“小说总共写到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来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学生讨论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明确是“三次祝福”,然后根据每一次的具体情况来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如第二次是对祥林嫂死后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的描写,其作用是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在问题互动中,当提出问题后,先由学生交流并尝试表达,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指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兴趣特点来设计并提出问题,问题要和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机整合起来,要利于课堂活动的有序展开并促进目标达成。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时,要注重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以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这样才利于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更好地获得语文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曹甸高级中学(225803)
其他文献
门机象鼻梁起升钢丝绳托辊是门机起升机构中的重要部件,其主要作用是对钢丝绳进行支撑,防止钢丝绳和其他部件之间产生碰撞和磨损,保护钢丝绳的使用寿命。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门
文学名著是语言艺术的典范,是人类文化的精粹,是一个时代文学成熟的标志。它们凝聚了作家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人文教育功能。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其文学欣赏能力,更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第10点明确提出:“具有广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很值得探究一番的,因为它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语文教师应该设计怎样的问题来创设有序的课堂活动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找准文本与生活的连接点,找准文本中的动情点,找准文本的延伸点。  一、找准文本与生活的连接点  课堂问题的设计应尽可能地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连接,以便激起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来源于生活,也要走进生活,贴合实际。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它对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师生的一次旅行,将会旅行多少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旅途中我们会遇到什么事,这些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将来还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对我们有什么影响,遇到某些事是记住、遗忘还是不理会……旅途中很多我们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生,语文课堂上亦是如此。语文课堂上,教师
美育的最大特点是以情感为中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高中实施美育的主要阵地在于课堂。如果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就无法准确、深入地感受到美;如果课堂教学缺少美,学生这一主体就很难进行能动的审美。因此,教师除了挖掘课本的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创造课堂教学本身的艺术之美。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启发诱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人生,树立高品位的审美鉴赏观
2019年9月3日,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召开全体干部大会。会上,农业农村部人事司司长潘显政宣布了部党组关于农垦中心领导班子调整的决定。根据工作需要,冯广军同志不再担任中
“学探展结”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依托于导学案及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最基本形式。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帮扶、展示点评通常通过学习小组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通过小组学习展开。  一、学习小组的划分  学习小组通常由6名学生组成,在分组中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男女比例、性格特点、智力水平、素质差异。尽量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这样为全班各个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具体分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外学习资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语文是一门内容丰富、涵盖广阔,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课外阅读拓展必不可少。但是在阅读拓展教学时,教师切忌无度拓展,喧宾夺主;无序拓展,因小失大;无效拓展,脱离文本。教师要坚持适度原则,以教材为依托,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挑选拓展阅读的材料,实现教学目标。  一、结合文本背景,指定阅读材料  相比于小学初中语文阅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