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问题自然包含了“问”和“答”两部分,也包含从“问”向“答”的过程。但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重“问”轻“答”,对过程极不重视。要提高语文课堂中问题的有效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还得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这样才能保证问题的有效性。
一、借助情境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并不会积极参与问题的回答,课堂因此陷入僵局,此时,一些教师会发火,责怪学生。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会主动参与回答,是学生不会,还是有其他原因。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有时的确是因为问题难度大导致学生不愿参与,但更多的原因是问题太过突兀,没有过渡,过于直接,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如在《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中,直接问“你能不能用简短的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学生就显得不情愿。教师要借助情境引出问题,要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场景、话题、故事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以问题方式来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可以先呈现“大沽口事件”和“三·一八惨案”的相关历史图片,再问:“你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吗?”“你能否结合课文内容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如此,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的问题就显得较为感兴趣,积极参与阅读并尝试归纳。
二、联系内容提问,逐层展开活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总是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小说的学习,问题自然和情节、人物、环境等内容相互衔接;诗歌的学习,问题自然和诗歌的内容、意象、意境等相互契合。在语文课堂中,问题不能脱离了教学内容,相反要紧扣教学内容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层展开探究活动。如教学《一个人的遭遇》,用问题引导学生弄清情节后再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展开分析,这样才利于学生认清小说的结构,把握其内涵。
为保证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预设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预设好问题。以《荷塘月色》中第4~6自然段的阅读理解为例,先以问题“各段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来引导学生阅读交流并明确各段所写景物,再围绕不同的段落展开追问。如“第4自然段,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学生结合课文解决后教师明确,并追问:“为了表现景物特征,作者主要采用什么修辞?”以此引导学生围绕句子再次展开交流。
三、紧扣目标提问,促进学生探究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各类活动,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同样,提出问题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达成目标。从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时候容易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原因就在于问题没有和目标有机整合起来。如《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对贾宝玉形象的分析,为让学生理解贾宝玉是一个叛逆形象,问题可以是:“在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怎样从侧面描写贾宝玉的?”“通过这些描写,可见贾宝玉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如此,学生读后稍微点拨即可达成目标。
在课堂上,为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必须根据目标来设计并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探究。如《祝福》教学中对祥林嫂形象的分析,目标是通过对祥林嫂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在探究中,结合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引导学生针对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死前”进行交流,然后对祥林嫂的形象进行总结归纳。如”再到鲁镇“中可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四、加强师生互动,促进问题解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但教师很容易把问题甩给学生,而没有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课堂本身就是一个教和学互动的过程,探究问题过程的本质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尤为重要。
以探究《祝福》以“祝福”为题的意义为例,教学中先以问题“小说总共写到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来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学生讨论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明确是“三次祝福”,然后根据每一次的具体情况来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如第二次是对祥林嫂死后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的描写,其作用是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在问题互动中,当提出问题后,先由学生交流并尝试表达,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指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兴趣特点来设计并提出问题,问题要和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机整合起来,要利于课堂活动的有序展开并促进目标达成。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时,要注重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以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这样才利于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更好地获得语文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曹甸高级中学(225803)
一、借助情境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并不会积极参与问题的回答,课堂因此陷入僵局,此时,一些教师会发火,责怪学生。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会主动参与回答,是学生不会,还是有其他原因。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有时的确是因为问题难度大导致学生不愿参与,但更多的原因是问题太过突兀,没有过渡,过于直接,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如在《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中,直接问“你能不能用简短的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学生就显得不情愿。教师要借助情境引出问题,要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场景、话题、故事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以问题方式来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可以先呈现“大沽口事件”和“三·一八惨案”的相关历史图片,再问:“你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吗?”“你能否结合课文内容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如此,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的问题就显得较为感兴趣,积极参与阅读并尝试归纳。
二、联系内容提问,逐层展开活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总是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小说的学习,问题自然和情节、人物、环境等内容相互衔接;诗歌的学习,问题自然和诗歌的内容、意象、意境等相互契合。在语文课堂中,问题不能脱离了教学内容,相反要紧扣教学内容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层展开探究活动。如教学《一个人的遭遇》,用问题引导学生弄清情节后再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展开分析,这样才利于学生认清小说的结构,把握其内涵。
为保证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预设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预设好问题。以《荷塘月色》中第4~6自然段的阅读理解为例,先以问题“各段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来引导学生阅读交流并明确各段所写景物,再围绕不同的段落展开追问。如“第4自然段,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学生结合课文解决后教师明确,并追问:“为了表现景物特征,作者主要采用什么修辞?”以此引导学生围绕句子再次展开交流。
三、紧扣目标提问,促进学生探究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各类活动,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同样,提出问题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达成目标。从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时候容易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原因就在于问题没有和目标有机整合起来。如《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对贾宝玉形象的分析,为让学生理解贾宝玉是一个叛逆形象,问题可以是:“在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怎样从侧面描写贾宝玉的?”“通过这些描写,可见贾宝玉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如此,学生读后稍微点拨即可达成目标。
在课堂上,为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必须根据目标来设计并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探究。如《祝福》教学中对祥林嫂形象的分析,目标是通过对祥林嫂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在探究中,结合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引导学生针对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死前”进行交流,然后对祥林嫂的形象进行总结归纳。如”再到鲁镇“中可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四、加强师生互动,促进问题解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但教师很容易把问题甩给学生,而没有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课堂本身就是一个教和学互动的过程,探究问题过程的本质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尤为重要。
以探究《祝福》以“祝福”为题的意义为例,教学中先以问题“小说总共写到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来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学生讨论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明确是“三次祝福”,然后根据每一次的具体情况来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如第二次是对祥林嫂死后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的描写,其作用是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在问题互动中,当提出问题后,先由学生交流并尝试表达,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指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兴趣特点来设计并提出问题,问题要和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机整合起来,要利于课堂活动的有序展开并促进目标达成。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时,要注重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以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这样才利于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更好地获得语文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曹甸高级中学(22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