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小学生对某种学科发生了兴趣,就会心向神往,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站在为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已成为摆在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寓教于乐学生学习内动力教师角色激发兴趣情境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学好母语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生动的“我要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课堂,用微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应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适宜的动作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生乐学气氛。比如在教《草原》这一课时,一位教师首先挂上一幅中国画,接着从远处欣赏这幅画,再走到近处细看这幅画,这种夸张的动作引得学生急切地想知道老师在干什么。最后,老师微笑着指着这幅画,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起了。老师趁势引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去观察画中的景物,配以富有感情的声调描述: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高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近处是热情好客的主人欢迎客人的场面,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啊!这里的风景真美!这一生动的语言描述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师生情感融为一体。这种以创设情境方式导入新课,不仅易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而且易于激发学生深究课文内容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中老师的微笑对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老师要想让学生感到亲切,这就要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充满人情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目光、诚恳的语言去感化学生,鼓励学生。
二、借用幽默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国学者鲍门说过:“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地运用风趣幽默的比喻,诙谐的语言、富有哲理的笑话等,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气氛由沉闷到活跃,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更积极地投身于知识的海洋。一位老师在上《春晓》这首诗的公开课时,面对课堂下有点发困的学生,她是这样处理的:“春眠不觉晓,上课伸懒腰。待到睡醒后,悔恨知多少。”教师幽默风趣的话语,把学生逗乐了。教室里一片笑声,驱散了学生的朦胧睡意,这不正是教学语言艺术的魅力吗?可见:幽默的语言,能使枯燥的语文教学充满盎然生机,学生也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激起学习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分布相对均衡,减少注意力的转移,让他们在“有趣”中“有得”是语文情趣教学的最终目的。把握好幽默的时机,要注意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做到适时、适地、适人、适度,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得知识。让我们的学生在情趣教学中变得乐学、爱学、善学,最终有所成。
三、开展成功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想小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热情,必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具有学习动机的孩子,能够用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并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习成功所产生的喜悦感是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对优等生固然需要不断表扬,促使他们进一步努力;而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让后进生也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更为重要。
让后进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最要紧的是不对他们另眼相看,许多教师习惯在课后把后进生留下来补课,这无异于不断地提醒他们:“你是后进生”、“你是后进生”……使他们在心理上觉得很自卑,再加上游戏娱乐时间会因补课而减少,久而久之,他们中的一些人便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乃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可见课外补课不是辅导后进生的好办法。辅导后进生要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静静”地进行,把辅导列入课内教学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稍有成绩及时表扬,使后进生感到自己和别人同样智慧,尝到成功的喜悦后,自信心就会大增,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在具体进行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拼音和识字教学中,可以运用“先指导”后“重用”的策略。教师备课时,先考虑哪几个小学生可能会有困难,并把他们的姓名和辅导方法写进教案,既备教案,又备“学生”。然后利用课前的自学时间,给这些后进生“开小灶”,紧接着请他们上来当“小老师”。通过这种方法,不但使这些学生克服了困难,又树立起好胜心和自信心,学习热情明显提高。进行语句和课文内容方面教学时,要专门为后进生多设立几个“台阶”,好让他们能够顺利跨上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积累,应用得當,就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拓展视野,充实学习的动力,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求索,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关键词】寓教于乐学生学习内动力教师角色激发兴趣情境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学好母语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生动的“我要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课堂,用微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应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适宜的动作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生乐学气氛。比如在教《草原》这一课时,一位教师首先挂上一幅中国画,接着从远处欣赏这幅画,再走到近处细看这幅画,这种夸张的动作引得学生急切地想知道老师在干什么。最后,老师微笑着指着这幅画,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起了。老师趁势引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去观察画中的景物,配以富有感情的声调描述: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高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近处是热情好客的主人欢迎客人的场面,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啊!这里的风景真美!这一生动的语言描述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师生情感融为一体。这种以创设情境方式导入新课,不仅易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而且易于激发学生深究课文内容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中老师的微笑对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老师要想让学生感到亲切,这就要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充满人情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目光、诚恳的语言去感化学生,鼓励学生。
二、借用幽默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国学者鲍门说过:“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地运用风趣幽默的比喻,诙谐的语言、富有哲理的笑话等,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气氛由沉闷到活跃,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更积极地投身于知识的海洋。一位老师在上《春晓》这首诗的公开课时,面对课堂下有点发困的学生,她是这样处理的:“春眠不觉晓,上课伸懒腰。待到睡醒后,悔恨知多少。”教师幽默风趣的话语,把学生逗乐了。教室里一片笑声,驱散了学生的朦胧睡意,这不正是教学语言艺术的魅力吗?可见:幽默的语言,能使枯燥的语文教学充满盎然生机,学生也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激起学习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分布相对均衡,减少注意力的转移,让他们在“有趣”中“有得”是语文情趣教学的最终目的。把握好幽默的时机,要注意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做到适时、适地、适人、适度,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得知识。让我们的学生在情趣教学中变得乐学、爱学、善学,最终有所成。
三、开展成功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想小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热情,必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具有学习动机的孩子,能够用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并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习成功所产生的喜悦感是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对优等生固然需要不断表扬,促使他们进一步努力;而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让后进生也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更为重要。
让后进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最要紧的是不对他们另眼相看,许多教师习惯在课后把后进生留下来补课,这无异于不断地提醒他们:“你是后进生”、“你是后进生”……使他们在心理上觉得很自卑,再加上游戏娱乐时间会因补课而减少,久而久之,他们中的一些人便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乃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可见课外补课不是辅导后进生的好办法。辅导后进生要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静静”地进行,把辅导列入课内教学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稍有成绩及时表扬,使后进生感到自己和别人同样智慧,尝到成功的喜悦后,自信心就会大增,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在具体进行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拼音和识字教学中,可以运用“先指导”后“重用”的策略。教师备课时,先考虑哪几个小学生可能会有困难,并把他们的姓名和辅导方法写进教案,既备教案,又备“学生”。然后利用课前的自学时间,给这些后进生“开小灶”,紧接着请他们上来当“小老师”。通过这种方法,不但使这些学生克服了困难,又树立起好胜心和自信心,学习热情明显提高。进行语句和课文内容方面教学时,要专门为后进生多设立几个“台阶”,好让他们能够顺利跨上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积累,应用得當,就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拓展视野,充实学习的动力,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求索,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