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面

来源 :散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20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环嵌套的规整圆形,从边缘朝向中心有序地隆起山脊和浅谷,脊线排列均衡周密,又曲折有致。从上空俯瞰,它简直像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难以想象,它位于大海底部,诞生于腥咸的海水中,仿佛随时可以被洋流推动旋转起来的巨大齿轮。更难以想象,它的设计和建造者,是一只长不盈尺的日本河豚。
  两者的体量,落差巨大。圆轮是这只日本河豚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劳作的成果,历时一周才得以完成。它仿佛具有卓越数学计算才能和精确构造能力的工匠,在汪洋深处秘密地创作使用沙粒,最脆弱的建筑材料。最终,在深海的底部,涌流不息的海水必将抹平一切起伏有致的曲线。在建立与消失之间,日本河豚有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需要依赖圆轮去完成。
  黑色的瞳孔仿佛镶嵌在椭圆的贝壳上,带着几分惊惶的意味转动着。上半部细密的灰白斑纹,纯白色腹部,近乎透明的鱼鳍。在色彩斑斓的海洋鱼群中,日本河豚其貌不扬,若卧伏于沙砾中,泰半消隐不现。其势也弱,尽管遇到危险,它有鼓起气囊、浑身张刺的自救招数,但在险象环生的海洋里,这点武器实在微不足道。这圆轮,可能是它一生最大的奇迹。它赤手空拳,能够凭恃的工具,只有弱小无骨的透明鱼鳍。依靠高频地抖动腹部的双鳍和尾鳍,翻腾起滚滚尘暴一样的沙雾,改变细小沙粒的排列组合,在沙地上犁出一道道曲线,那是巨大圆轮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绝不是一时兴起,率性而为。它甚至用嘴捡拾贝壳,精确地放置在山脊的交汇处,仿若刻意的装饰,一枚,又一枚。
  不能说是初次遇合,却是初始真正的“看见”。他看见了那些石头。
  石头们嵌在或庞大或单薄的山体中,有的裸呈在天光下,有的被泥土、植被围裹,他得拨开树枝荆棘草叶,才能看清石头的真实面目。它们有时像放大的书页般严谨排列,有时像潦草画笔的涂抹,有时像备受摧残的老妪的脸,有时像单纯无辜的孩子,有时呈现斑驳诡异的色泽,有时干净如云如霜如雪,有时泄露一只动物遗骸的局部,有时抛出贝壳的残躯那与千里之外的海洋牵连的线索,有时被一株树根活生生地穿透或把持,两者无奈又和谐地共生在一起……
  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花岗岩、辉绿岩、闪长岩……奥陶纪、泥盆纪、二叠纪……古新世、渐新世、更新世……石头们隐含了太多关于久远时空的讯息,像已被修改多次的电报密码,他不知道自己能破译几分。他只是满足于探看的过程、追究的过程,从纷繁杂乱的线团中试图理出头绪和线索,却因自身局限的绝望无援而又乐此不疲。还有——用手去触摸的过程,他喜欢指尖与石头粗糙或光滑的表面触碰那一瞬间的感觉。有时,他被石头的锐角划伤。
  他的房间里积聚起越来越多的石头。他以写生的名义,带着学生翻山越岭,前去与更多陌生的石头相遇。关于石头,他面对学生侃侃而谈,仿佛比他的专业绘画更加在行而深入。
  并非一直如此,那种迷恋不是由来已久。哪怕是去年,他来南昌见我先生时,包括以前的许多次会面,他从未聊起过石头。
  疫情拖延了入疆支教的时间,全省两百多位老师在秋季才动身。大部队经停南昌,他按惯例联系了先生。他们是读师范时的同学,越过近三十年的长途,当年一个班三十多个学生,如树枝分杈,即便同根同脉也已渐行渐远。先生的油画技艺搁浅半途,再未拾捡,而他,在一家中学当美术老师。偶尔,他将国画近作发给先生,可以感觉笔墨间些微的“变”与“进”。相对于画作,生活的折变突兀而猛烈。
  他离开了妻子和十来岁的儿子,度过一段沉寂无声的日子。再次出现在先生面前时,他欲言又止,似乎新恋情进展得不顺利,而面对儿子的纠结心态也未舒缓。艰难时段,通常具有显影剂的效果,让生活中积淀多年的不甘与疲惫浮现而出,刺目,椎心。
  去新疆支教是他的主动选择,不知有无远避他乡、脱离困境的考量。在新生活尚未敞开之前,谈资停留在已经成为过去时的日常。忽然,他谈起了石头……石头比风流云散的生活坚固,也持久吗?
  与圆轮关联的使命,关乎生生不息。
  那里將是一只雄性日本河豚寻偶的独特舞台,那里将是两性交配的温床,那里将是新生命孕育成长的花园。
  据说日本河豚是肉中至味,世间的至美之物泰半是天使和魔鬼的合体,仿佛这是造物秘而不宣却一再运用实践的“真理”。河豚之毒浸润在肝脏、血液、卵巢、眼睛、鳃、皮肤中,简直无处不存,想想都难以剥离,哪怕再高端的处理手段。其毒性之烈,几无药可解,一旦中招,便直驱死亡之境,仿佛从生之味蕾的极端体验到死之黑暗虚无的无缝对接——光速般的直达列车,没有半途中止或逃脱的可能。可不管不顾的人类,依然蜂拥前往,如赴一场错过便遗憾终身的盛宴,哪怕必得走过陡崖,那命悬一线的边际。
  不可思议的组合,也体现在日本河豚丑陋的外表和让人惊诧的创造能量上。那是否是造物对弱小生物体垂怜,给予必要的补偿?用一种不可思议的出色,填补愚陋的缺损,两相结合,撬动天平,从而达到整体性的均衡,在我们的目力之外?
  这部由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的纪录片《生命的故事》,讲述了动物族群从生到死的诸多离奇景象。离奇,乃因我们有限的目力难及,局限的想象难至。繁衍后代、延续族群的本能,被造物无一例外地根植在生命体的躯体与意识中,那是一股异常蓬勃汹涌的驱动力、创造力。
  雄河豚全心全意铸造了生命中的奇迹——海底的圆轮图案,为了吸引一只腹中储满鱼卵的雌河豚到来。这圆轮似乎让雌河豚十分满意,在欣赏完圆轮造型后,两只河豚达成了秘密的约定。一夜漫长的等待中,想来孤身守候原地的雄河豚,内心一定潮汐涌动。它还有工作需要完成——抚平最中心圆环上的山脊与浅沟,将最柔细的沙粒铺在最中心的位置。
  第二天,雌河豚翩翩而来,停留在圆轮中心。雄河豚用鸟喙状的齿轻轻咬住雌河豚的脸颊,生命震动,鱼卵纷纷受精坠落沙土。雄河豚用鳍抖动沙粒,将之隐埋……待所有的受精卵隐身于沙粒中,雌河豚离去,留下雄河豚独自守候。
  这时雄河豚的内心恐怕既饱满又虚空,既热切又忐忑,它比任何生命都渴望海水汹涌,尽快摧毁它的杰作,让隐埋着万千鱼卵的沙粒,变得和别处的沙粒一样平朴无奇。它依然激动地游动着,不时转动看上去惊惶不安的黑眼珠,那些在沙粒中暗暗蓄力生长的后代们,才是属于它的真正“奇迹”。
  我的先生,对某一事物的强烈沉迷,常常截然收束。学生时代他沉迷于画画,极度地沉迷,胜过班上学画的任一同学。后来,他沉迷诗歌,随之对绘画之迷迅疾隐退,直退得无迹可寻,十数年未曾摸过画笔。他在乡村任教时,在那个静谧的山冈上度过的无数个寂寞夜晚,都埋首在对诗歌的狂热中,仿佛岩浆奔涌的灼烫。再后来,他开始写散文,诗歌又退隐,隐成偶尔为之的淡色背景。一度他沉迷书法,天天指端沾着墨汁,衣袖洇着墨渍,一晚临千字都是寻常事,然后突然的一天,他又放开了那些笔墨纸砚,转而沉迷于其他事物。那种中断,毫无征兆,寻不到由头和线索。
  我曾将其归因于双子座的心性,但这是多么肤浅而粗糙的归纳。一个人生命中,莫名而起的痴迷、无疾而终的转身,有多少是可以像数学方程式一样解析,答案单一明确的呢?那些我们永远说不清道不明之处,那些介于黑白清晰分野之间的灰色地带,收容了多少连我们自己都弄不透彻的因由、微妙复杂的情绪,以及洋流般莫测的情感?
  并非个例,一位素来不喜山的朋友,突然为一座名叫羊狮幕的山谷倾注了七年时光,以朝圣般的心情写下十余万文字,拍摄了许多独独被她“看见”的瞬间。在她的讲述中,那是具有天启一般意味的机缘。从一座山谷,她打通了自身与自然的通道,在万物的细微褶皱中洞悉生命的隐秘。还有一位女诗人,在一次被动的远足后,爱上了独自奔跑。时常在日暮时分,绕山奔跑的路途上,她与一朵寂静开放的花、一只孤独的七星瓢虫相遇,她为它们耐心驻足,欣喜莫名……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因果,也如大自然一样,呈现千般万般形态。有的迷时,炙热地去迷,仿佛错过就是不可挽回的遗憾。有的别时,痛楚着断然放手,像从未相遇一样。也有的,一步三回头,看不见的丝线四下勾连,形成不可解的透明蛛网。
  圆轮,未闭合的圆,逃逸而出的射线,莫测之变,滑出预期的圆满或残缺,爱或非爱,水泽般盈消的耐心,存在与消亡,孤独的无数形态……不知我先生的老同学,他与石头的缘分,这在我们看来貌似没有来由的迷恋,会否在某一天戛然而止,又或者持久下去,以至贯穿他的后半生。
  谁能预知?
  责任编辑:沙爽
其他文献
一  大雨终于到来, 仿佛内心形容不清白的东西也落到实处。窗外路上,有人与雨正面交锋。地面的潮湿味飘进屋。雨水的轰响和汽车的雷鸣剧烈。想起小时候在老屋,我们与暴雨抗争,从房子这边跑到那边。炸雷仿佛能把屋劈碎。我们用三米长的门闩棒关门。那个堂屋门有点变形, 很不容易合拢。奶奶在瓦屋用锅碗瓢盆接漏。不知风雨什么时候会停。等太阳把热气带回,我们发现, 猪圈楼边的那棵橘子树已被风雨拦腰斩断了。  不过,现
期刊
成为一座岛  这里曾是一座孤岛。河流入海沉积下来的泥沙日渐堆积成了伸向海里的一截陆地,最终把孤岛变成了陆连岛。有人一直向东走,走到他们以为的“天尽头”,在这里住下来,成为最初的岛民,日出而渔,日落而归,开始了岛上的生活。距离古登州不远处,散布着大大小小的三十多个岛屿,就像茫茫海路上的“驿站”,为那些驾一叶小舟穿越渤海海峡的渔民提供休憩补给、躲风避浪的处所。当他们向别人讲述海上遭遇的时候,难免添加一
期刊
远去的滑轮车  每个少年的心里都有一辆滑轮车。  那座矿山有井架、卷扬机、卡车,也有电视转播塔,它们的作用显而易见。可少时的他并不知道小小的轴承有什么用处,它们像是从矿山这台大机器上偷偷溜下来的, 躲藏在机修车间废弃仓库的角落里———这个想法是有道理的, 因为那时的他觉得:除了矿工,矿山所有能走动的事物都有圆圆的腿, 而轴承就是两个钢圈中间挤着一圈钢珠转子, 仿佛滴溜溜地行走在圆形铁轨上的脚, 当
期刊
凤城河四方方,把城池守得固若金汤。整个环河景区近三十处景观,均由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水生植物组成,放眼远观,河面时而蜿蜒,时而壮阔。  船从宋代建筑望海楼景区出发,这是标准的宋代文人园林,由黑松、雪松、刺柏、龙柏、刚竹、孝顺竹以及茶梅组成。经文昌阁西行至唐代寺院南山寺,从河的段面上看,楼、阁、寺三位一体,构成了本邑地标体系。古称“凤池笔颖”的文峰塔前两棵菩提树,禅意天成。菩提树,又称紫
期刊
到泽库  2019年7月4 日,张青松紧紧握住泽库县司法局让忠局长有力的大手, 接受了藏族小伙洛桑扎西献给他的白色哈达。从此, 张青松这位“全国律师界十大新闻人物”,成了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的一名“1+1法律援助者”。  从西宁到泽库驾车四小时, 让忠局长带着他们到达泽库县时,已是晚上九点多。灯光下,闪烁的泽库县城迷离宁静,张青松有点诧异,有些遗憾。这么美丽的地方,怎么能说是到了边远贫困地区
期刊
我们这儿把猪叫狫狫,大猪叫大狫狫,小猪叫小狫狫。公猪母猪有另外的叫法,有点晦涩,有点古典,公猪叫牙猪,母猪叫豚子。若是你到谁家串门,刚好看见院子的猪圈里跑着两头猪,你一惊,没辨别出来,出口问,公猪母猪啊?人家就当你是个外来侉子,不会回答你的问题,心里瞧你不起。这儿的人护短、保守, 对外来东西持怀疑态度,留待商榷,才不想很快接受。我八岁到十七岁, 整个少年时期是在辽宁新民和尚屯度过的,那里的人说我是
期刊
朋友养了一盆紫叶吊兰,爬山虎一样铺满了窗台,在阳光下看上去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焰。瞅着眼馋,忍不住掐了两小枝,带回来插在杯子里水培。户主先生讽我小气,说见个花草就往家里带,也不分个贵贱胖瘦。那有什么办法,我这辈子就只喜欢个文字和植物。光阴纷杂,唯它俩能让我心平气和地修复被生活耗掉的元气。我认真地每天给小吊兰换水,看着它们在水里一点点冒出小小的根须,觉得漫长的冬天又多了点盼头。做梦都没想到的是,两周后
期刊
一  我登上温室大棚脊背上的高坡,和两米之下的人间隔开一段距离。  周围所有的大棚尽收眼底,一座座,一片片,白花花的塑料布在冬天里跳舞。随时有一小片塑料布准备反射阳光,闪耀我的眼。我时站时坐,偶尔顺着排列的苫子走上一段,检阅它们排列的姿势。  身居高位,就有了不同的感受。比我更低的那些草木,茄子搭配黄瓜,米豆和豆角斗艳,最漂亮的还是西红柿,圆滚滚的果实透过大棚上的塑料布冲进我的眼睛。那个蹲在西红柿
期刊
一  辣蓼已经采回,红茎上明显膨大的节很是显眼,像瘠土上的瘦竹,花也开了,一串串,红得沉静,没有闪烁的光泽。  很长时间, 我分不清辣蓼和红蓼,这并不是一个知识的难点,而是一种审美意识的倾斜。  红蓼花很美,虽然也不铺张,没有先声夺人的霸道,却颜色鲜艳,引人注目。  说到红蓼花,自然想到送别铁姓官员的轶事。  红蓼花开的时节,一位姓铁的官员远行上任, 送别的人群中有文人也有武官,文人们想难倒一位武
期刊
一  母亲从山上下来,背回一根楠竹,横在屋檐角下,将一溜衣服晒在竹竿上。雨从燕子瓦上顺流而下,刚洗的衣服正在滴水。整个世界好像都在落雨了。  我坐在屋檐下看着禾场左侧的那棵杨树,杨树上挂满了一串串“小鸭嘴”,不时地从树上掉下来一串。那棵杨树不知长了多少年,我出生的时候,它站在那儿看着我来到世间,我成年以后,它还是站在那儿看着我走来走去。  它像我的祖父一样渐渐老态龙钟。纷纷扬扬的细雨像是在给它沐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