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095-01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为所有的学生创设一个表现自我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成功,坚信每个学生都会是一块闪光的金子,这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当然差生也不例外,或者说教师应该给暂时落后的学生多一点关爱,有效补差是关爱落后生的最好表现。下面从三个方面谈有效补差:
一、补信心
有些学生由于一开始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没有衔接好,没有认识到高中数学更侧重于思考,几次做题失败后就害怕数学,看到面生的题心理就慌,总觉得自己太笨,不是学数学的料,认为自己肯定做不出来,不愿与同学交流,更不愿请教老师。 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不能再批评他们,说他们笨,主要以鼓励的方式激励他们。
1、上课时“青睐”他们
上课时对容易题、基础题教师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说思维过程,上黑板或多媒体演示运算过程,做对简单的题也要给予表扬与肯定,让他们觉得自己行;对中档题让他们与优生一起参与讨论,教师适当点拨,让他们有勇气面对难题。
2、课外时间“跟踪”他们
课外作业要求他们从最简单的基础题开始做起,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后再尝试做能力题,作业尽量面批,如果作业做错了,可以面对面点拨思路,学生及时自行矫正,做对后老师打上勾和写上评语,作业也可以让学生互批,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会使他们信心倍增。
二、补兴趣
有些学生感觉高中数学很抽象、难理解,看课本很费时,上课要走神,数学学习总是很被动,学数学只是因为考试要考才迫不得已学的,当然数学就学不好了。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想方设法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1、创设丰富的情景
教师科学、合理地创设问题的情景,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如讲函数的奇偶性的概念时,我们从日常生活的许多对称现象:美丽的蝴蝶,盛开的花朵,六角形的雪花晶体,建筑物和它在水中的倒影等等例子引入,既亲切又美丽;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采用丰富多彩的故事、设疑、多媒体课件展示活动等方法导入新课,同样能引人入胜。
2、介绍深厚的背景文化
数学史让学生欣赏先哲的探索、求知过程,纵览人类在数学求知历程中的执着、反复与艰辛,如经典的“六十四格棋盘上的米”: 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上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这些经典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热情。
3、展现数学的美
教师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展现数学的简洁美、图形美,不仅能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而且能触发学生的各种联想,如数学的图形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在讲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时,可将曲线比喻成“连绵不断的整齐均匀的山峦周而复始,无始无终”,这样三角函数的图象活起来了,美起来了,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单调性、最值的理解容易多了,这样讲授使学生觉得学习很放松,在审美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补方法
绝大多数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学习方法不佳造成的,他们学习数学时总是在记一些结论和解题的类型,过程还没有弄清楚就迫不及待地下结论,不重视对高中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更不注重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因此,喜欢做一些套公式的题目,但是题目稍有变化就不知从何下手,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这种只靠死记硬背的方法不奏效了,并且还严重制约着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发展,考虑问题时习惯于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的对象,解题时会出现表述不流畅、因果关系倒置等问题。针对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有耐心、有计划地帮助学生改变初中沿袭的旧方法。
1、强调过程,改变学生只求结果的心理
教学时要求学生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即弄清楚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解法的探索过程,一拿到题目就引导学生对题目的条件逐一分析,看到什么条件就联想以前学过什么相关知识、方法,还要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找到解题的切入点、关键处,确定解题的方向,对于解题过程较长的题,让学生先列提纲,再动笔。
2、强调变式,改变学生机械做题的现状
在讲解例题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变式教学,如在概念教学中设置不同难易层次的变式,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设计正误辨析,通过概念变式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如解决过程变式题时,因不同的学生作不同要求的铺垫,帮助学生拾级而上,把握解题规律;如设置多类变式题时,可以把例题增加限制条件,改变陈述方式,减少问题条件,隐去条件,引申发展,通过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的变式,让学生在“变中求不变,在不变中思发展”,如由a>0,b>0,a b=1, 求ab的最大值这个题变式:求 的最小值,使学生加深对均值定理成立的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等”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应用的信心和熟练程度。
3、强调反思,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费赖登塔尔曾经说过:“以反思为核心,才能让学生真正深入到数学变化中,也才能抓住数学思维的内在实质”,当学生解题结束后,应该要求学生对解题过程、解题方法进行反思。解题过程的反思就是查找自己在审题、表达、推理、运算、作图等方面是否存在错误,通过纠正错误,使解题过程尽善尽美;解题方法的反思就是把方法横向联系,有效地把握各种方法的实质,会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注重通性通法,从不断领悟中达到自觉地思维。以上是学生的自我反思,也可以是教师对问题的归纳点评,对反思提倡短小精悍的高度概括,如“数字式归纳”、“图表式归纳”等,它起到的是“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的知识进行内化。
综上所述,我们要把有效补差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让我们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使暂时落后的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也来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从而慢慢喜欢上数学。最终让他们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思想方法,提升解题能力,这才是有效补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月明. 文科生数学思维的偏差与矫正. 中学数学教与学. 2009.11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为所有的学生创设一个表现自我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成功,坚信每个学生都会是一块闪光的金子,这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当然差生也不例外,或者说教师应该给暂时落后的学生多一点关爱,有效补差是关爱落后生的最好表现。下面从三个方面谈有效补差:
一、补信心
有些学生由于一开始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没有衔接好,没有认识到高中数学更侧重于思考,几次做题失败后就害怕数学,看到面生的题心理就慌,总觉得自己太笨,不是学数学的料,认为自己肯定做不出来,不愿与同学交流,更不愿请教老师。 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不能再批评他们,说他们笨,主要以鼓励的方式激励他们。
1、上课时“青睐”他们
上课时对容易题、基础题教师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说思维过程,上黑板或多媒体演示运算过程,做对简单的题也要给予表扬与肯定,让他们觉得自己行;对中档题让他们与优生一起参与讨论,教师适当点拨,让他们有勇气面对难题。
2、课外时间“跟踪”他们
课外作业要求他们从最简单的基础题开始做起,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后再尝试做能力题,作业尽量面批,如果作业做错了,可以面对面点拨思路,学生及时自行矫正,做对后老师打上勾和写上评语,作业也可以让学生互批,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会使他们信心倍增。
二、补兴趣
有些学生感觉高中数学很抽象、难理解,看课本很费时,上课要走神,数学学习总是很被动,学数学只是因为考试要考才迫不得已学的,当然数学就学不好了。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想方设法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1、创设丰富的情景
教师科学、合理地创设问题的情景,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如讲函数的奇偶性的概念时,我们从日常生活的许多对称现象:美丽的蝴蝶,盛开的花朵,六角形的雪花晶体,建筑物和它在水中的倒影等等例子引入,既亲切又美丽;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采用丰富多彩的故事、设疑、多媒体课件展示活动等方法导入新课,同样能引人入胜。
2、介绍深厚的背景文化
数学史让学生欣赏先哲的探索、求知过程,纵览人类在数学求知历程中的执着、反复与艰辛,如经典的“六十四格棋盘上的米”: 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上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这些经典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热情。
3、展现数学的美
教师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展现数学的简洁美、图形美,不仅能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而且能触发学生的各种联想,如数学的图形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在讲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时,可将曲线比喻成“连绵不断的整齐均匀的山峦周而复始,无始无终”,这样三角函数的图象活起来了,美起来了,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单调性、最值的理解容易多了,这样讲授使学生觉得学习很放松,在审美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补方法
绝大多数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学习方法不佳造成的,他们学习数学时总是在记一些结论和解题的类型,过程还没有弄清楚就迫不及待地下结论,不重视对高中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更不注重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因此,喜欢做一些套公式的题目,但是题目稍有变化就不知从何下手,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这种只靠死记硬背的方法不奏效了,并且还严重制约着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发展,考虑问题时习惯于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的对象,解题时会出现表述不流畅、因果关系倒置等问题。针对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有耐心、有计划地帮助学生改变初中沿袭的旧方法。
1、强调过程,改变学生只求结果的心理
教学时要求学生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即弄清楚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解法的探索过程,一拿到题目就引导学生对题目的条件逐一分析,看到什么条件就联想以前学过什么相关知识、方法,还要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找到解题的切入点、关键处,确定解题的方向,对于解题过程较长的题,让学生先列提纲,再动笔。
2、强调变式,改变学生机械做题的现状
在讲解例题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变式教学,如在概念教学中设置不同难易层次的变式,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设计正误辨析,通过概念变式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如解决过程变式题时,因不同的学生作不同要求的铺垫,帮助学生拾级而上,把握解题规律;如设置多类变式题时,可以把例题增加限制条件,改变陈述方式,减少问题条件,隐去条件,引申发展,通过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的变式,让学生在“变中求不变,在不变中思发展”,如由a>0,b>0,a b=1, 求ab的最大值这个题变式:求 的最小值,使学生加深对均值定理成立的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等”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应用的信心和熟练程度。
3、强调反思,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费赖登塔尔曾经说过:“以反思为核心,才能让学生真正深入到数学变化中,也才能抓住数学思维的内在实质”,当学生解题结束后,应该要求学生对解题过程、解题方法进行反思。解题过程的反思就是查找自己在审题、表达、推理、运算、作图等方面是否存在错误,通过纠正错误,使解题过程尽善尽美;解题方法的反思就是把方法横向联系,有效地把握各种方法的实质,会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注重通性通法,从不断领悟中达到自觉地思维。以上是学生的自我反思,也可以是教师对问题的归纳点评,对反思提倡短小精悍的高度概括,如“数字式归纳”、“图表式归纳”等,它起到的是“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的知识进行内化。
综上所述,我们要把有效补差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让我们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使暂时落后的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也来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从而慢慢喜欢上数学。最终让他们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思想方法,提升解题能力,这才是有效补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月明. 文科生数学思维的偏差与矫正. 中学数学教与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