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老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教學中注重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课堂;换发;生命;活力
一、变“空洞宽泛”为“实践生活”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而思想品德课与社会生活、时代节奏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性,如果思想品德课只是一味地说教,脱离现实社会,就会非常的枯燥、乏味。尽管有许多学生不是很喜欢思想品德课,但是他们对身边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却很感兴趣。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教材中讲到如何正确对待上网问题,我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上网的后果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正确上网》的调查报告。更清醒地认识了上网的利与弊,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去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二、变“被动接受”为“自主体验”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各种形式直接参与教学,发挥学生主动性、自主性,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新学校、新同学”时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我所遇到的新鲜事”,让学生自由发表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第一次接触就建立在了一个自由的氛围中,使学生感受到了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赢得了主动权,也就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在学习“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一框时,我使用小品教学,使课堂变成“小舞台”。请几名学生表演一小孩在陌生地为了到达目的地搭乘一辆摩的后,可能出现的几种发展方向。学生一方面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了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又引发思考真正领会到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这节课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大家在参与和讨论中培养了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参与活动和参与课堂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也逐步地增强了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
三、变“枯燥乏味”为“活泼生动”
情景式教学是教学工作中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因为它是学生获得深刻感知的最佳方式,它的直观性、形象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尝试探索并采用各种新教法和新学法,强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切实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如采用多媒体教学、讲授、活动、讨论等各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使课堂教学由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如在学习“少年能自强”这一框时,请学生讲有关中国童话大王郑渊洁扬长避短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如果郑渊洁不扬长避短,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吗?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你的长处和短处是什么?怎么办?在激烈讨论中,师生最后归纳得出结论:人有短处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长处,确定自己的方向,做到扬长避短。又如在学习“感悟青春”这一框时,联系校园生活,教师设计了一个洋洋与异性交往的小品:洋洋的同学张扬的成绩特别好,特别爱帮助别人。洋洋有什么问题都喜欢问他,他也很高兴为她解答。没多久,同学在他们背后指手画脚,于是洋洋便躲着他,他们也彼此疏远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男女同学之间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营造一种和谐、合作团结的氛围,有积极作用。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理论课,单凭教师的说教,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便会觉得乏味,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恰当采用角色表演、游戏等生动活泼的活动,有助于激发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变“冷漠裁判”为“热情激励”
应试型的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片面强化其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这样,建立在自省自审意义上的自主发展很难变为现实。而新课程评价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萌发学习动机,唤起学习热情,挖掘学习潜能,从而实现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当学生不断受到表扬时,可以使学生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取得新的成功。
总之,“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瑞伯雷斯语)我们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个性、创造性,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课堂;换发;生命;活力
一、变“空洞宽泛”为“实践生活”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而思想品德课与社会生活、时代节奏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性,如果思想品德课只是一味地说教,脱离现实社会,就会非常的枯燥、乏味。尽管有许多学生不是很喜欢思想品德课,但是他们对身边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却很感兴趣。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教材中讲到如何正确对待上网问题,我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上网的后果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正确上网》的调查报告。更清醒地认识了上网的利与弊,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去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二、变“被动接受”为“自主体验”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各种形式直接参与教学,发挥学生主动性、自主性,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新学校、新同学”时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我所遇到的新鲜事”,让学生自由发表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第一次接触就建立在了一个自由的氛围中,使学生感受到了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赢得了主动权,也就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在学习“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一框时,我使用小品教学,使课堂变成“小舞台”。请几名学生表演一小孩在陌生地为了到达目的地搭乘一辆摩的后,可能出现的几种发展方向。学生一方面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了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又引发思考真正领会到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这节课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大家在参与和讨论中培养了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参与活动和参与课堂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也逐步地增强了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
三、变“枯燥乏味”为“活泼生动”
情景式教学是教学工作中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因为它是学生获得深刻感知的最佳方式,它的直观性、形象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尝试探索并采用各种新教法和新学法,强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切实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如采用多媒体教学、讲授、活动、讨论等各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使课堂教学由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如在学习“少年能自强”这一框时,请学生讲有关中国童话大王郑渊洁扬长避短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如果郑渊洁不扬长避短,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吗?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你的长处和短处是什么?怎么办?在激烈讨论中,师生最后归纳得出结论:人有短处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长处,确定自己的方向,做到扬长避短。又如在学习“感悟青春”这一框时,联系校园生活,教师设计了一个洋洋与异性交往的小品:洋洋的同学张扬的成绩特别好,特别爱帮助别人。洋洋有什么问题都喜欢问他,他也很高兴为她解答。没多久,同学在他们背后指手画脚,于是洋洋便躲着他,他们也彼此疏远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男女同学之间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营造一种和谐、合作团结的氛围,有积极作用。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理论课,单凭教师的说教,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便会觉得乏味,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恰当采用角色表演、游戏等生动活泼的活动,有助于激发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变“冷漠裁判”为“热情激励”
应试型的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片面强化其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这样,建立在自省自审意义上的自主发展很难变为现实。而新课程评价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萌发学习动机,唤起学习热情,挖掘学习潜能,从而实现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当学生不断受到表扬时,可以使学生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取得新的成功。
总之,“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瑞伯雷斯语)我们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个性、创造性,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