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徽文化资源丰富鲜活、得天独厚,渗透于我们徽州人生活与学习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大家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存在,对于在本地土生土长的青少年具有重要独特的教育价值,也是开展语文学习的绝好的课程资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探索徽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积极主动地将其融入课堂,力争让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文化氛围中,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当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我认为合理的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导入新课,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因为同学们对身边的徽文化资源都比较熟悉,容易引起共鸣,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我先从身边的桥梁说起,并展示屯溪桥梁的照片,有老大桥、新安桥、广宇桥、黄口桥、率水桥、横江桥、文峰桥等,并让学生谈一谈对身边桥梁的认识,有同学谈到文峰桥的外形美观、遮风挡雨的特点;有同学谈到新安桥桥栏板上的徽州壁画精美绝伦;还有同学谈到众多桥梁强大的交通功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更有同学谈到老大桥实为嫁女桥,并绘声绘色地讲起那优美神奇的传说……同学们顿觉兴致盎然,对课文也有了探究的欲望,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积极思考,畅所欲言,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助于学生深化课堂内容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时,总觉得课本内容距离自己太过遥远,大都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主动探究的能力不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联系一些身边的徽文化知识,能幫助学生深化课堂内容的学习。
如在讲授《端午的鸭蛋》一课,让学生谈一谈家乡的端午节都是怎样过的,哪些习俗和文中一样,又有哪些特有的不一样的习俗?学生在熟知的文化氛围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如在教授《中国石拱桥》一文时,课文对卢沟桥外形优美的特点介绍较多,结构坚固的特点却介绍较少,有的学生就心存疑惑,为什么说联拱石桥也很坚固呢,只是因为各拱相连吗?为了让大家有个深入认识,我以大家熟知的老大桥为例,老大桥就是一座联拱石桥,它的坚固众所周知,那么它坚固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纷纷发言,有的说是因为他的石砌桥墩呈船头状,能够在洪水暴涨时将洪水分流,减少洪水对桥身的冲击;有的说是因为由许多拱联合而成,一个拱坏了,其它各拱不受影响;还有的说,老大桥的石料是用糯米稀、猕猴桃藤汁加灰浆胶结在一起的,所以特别结实,由此可见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老大桥是我们身边徽州桥梁建筑的典范,合理的引入身边的文化资源,既解答了大家的疑惑,更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
三、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徽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不仅有绮丽多姿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更有着异常浓厚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家乡历史;独具魅力的名人文化;精彩纷呈的民俗风情……这一幅幅动人的画卷,都应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
课外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可以结合综合性学习,给学生布置各式各样的作业和探究活动。如:出一期以“爱我母亲河——新安江”为主题的手抄报,既让学生增长了新安江的有关知识,又培养了他们对母亲河的责任感,增强了对家乡的自豪感;去民间采风,让学生收集周围景点的图片,并用简洁优美的语言为大家进行讲解介绍;收集西递、宏村等古村落的徽州楹联,将它们工整地誊写出来,并附上楹联的内涵和背后的故事;尽可能多的写出自己能想到的徽州美食,并选出其中的一样向大家介绍它的特色及制作方法;开展一次朗诵比赛,要求朗诵有关徽州内容的诗文;观看《徽韵》演出,从歌舞中体会徽州的民俗风情,并写观后感……既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探究的能力,又从听说读写几方面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有助于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徽州自古名人辈出,且善于把握时代精神,站在时代潮流之前端,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他们的思想对青少年都有着积极地影响。宋代大思想家新安朱熹曾有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教导后人要想始终保持清明的头脑,跟上时代的潮流,就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给自己注入源头活水;胡适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白话文的倡导者,他的回忆性散文《我的母亲》感情真挚动人,并给我们留下“认真做事,严肃做人”的训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兴国”的思想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名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的爱国之心、奉献之情。
德育原理告诉我们,学生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意识,积极生活、认真做人的态度是不可以完全通过讲授实现的,往往要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体验、领悟,通过长时间的熏陶、潜在的积累而获得。除了在课堂上的德育熏陶之外,还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有关徽州名人的传记或拜读其作品,并撰写读后感受,或者开展一些其他的亲近家乡文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切实感受到家乡的美景和文化的丰富,以此汲取身边的徽文化的精华,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合理的运用徽州文化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身边的文化资源并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
作者简介:徐晓君(1972-5),女,安徽省黄山市初中语文高级教师,黄山市教学新秀、学科带头人。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当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我认为合理的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导入新课,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因为同学们对身边的徽文化资源都比较熟悉,容易引起共鸣,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我先从身边的桥梁说起,并展示屯溪桥梁的照片,有老大桥、新安桥、广宇桥、黄口桥、率水桥、横江桥、文峰桥等,并让学生谈一谈对身边桥梁的认识,有同学谈到文峰桥的外形美观、遮风挡雨的特点;有同学谈到新安桥桥栏板上的徽州壁画精美绝伦;还有同学谈到众多桥梁强大的交通功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更有同学谈到老大桥实为嫁女桥,并绘声绘色地讲起那优美神奇的传说……同学们顿觉兴致盎然,对课文也有了探究的欲望,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积极思考,畅所欲言,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助于学生深化课堂内容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时,总觉得课本内容距离自己太过遥远,大都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主动探究的能力不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联系一些身边的徽文化知识,能幫助学生深化课堂内容的学习。
如在讲授《端午的鸭蛋》一课,让学生谈一谈家乡的端午节都是怎样过的,哪些习俗和文中一样,又有哪些特有的不一样的习俗?学生在熟知的文化氛围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如在教授《中国石拱桥》一文时,课文对卢沟桥外形优美的特点介绍较多,结构坚固的特点却介绍较少,有的学生就心存疑惑,为什么说联拱石桥也很坚固呢,只是因为各拱相连吗?为了让大家有个深入认识,我以大家熟知的老大桥为例,老大桥就是一座联拱石桥,它的坚固众所周知,那么它坚固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纷纷发言,有的说是因为他的石砌桥墩呈船头状,能够在洪水暴涨时将洪水分流,减少洪水对桥身的冲击;有的说是因为由许多拱联合而成,一个拱坏了,其它各拱不受影响;还有的说,老大桥的石料是用糯米稀、猕猴桃藤汁加灰浆胶结在一起的,所以特别结实,由此可见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老大桥是我们身边徽州桥梁建筑的典范,合理的引入身边的文化资源,既解答了大家的疑惑,更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
三、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徽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不仅有绮丽多姿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更有着异常浓厚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家乡历史;独具魅力的名人文化;精彩纷呈的民俗风情……这一幅幅动人的画卷,都应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
课外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可以结合综合性学习,给学生布置各式各样的作业和探究活动。如:出一期以“爱我母亲河——新安江”为主题的手抄报,既让学生增长了新安江的有关知识,又培养了他们对母亲河的责任感,增强了对家乡的自豪感;去民间采风,让学生收集周围景点的图片,并用简洁优美的语言为大家进行讲解介绍;收集西递、宏村等古村落的徽州楹联,将它们工整地誊写出来,并附上楹联的内涵和背后的故事;尽可能多的写出自己能想到的徽州美食,并选出其中的一样向大家介绍它的特色及制作方法;开展一次朗诵比赛,要求朗诵有关徽州内容的诗文;观看《徽韵》演出,从歌舞中体会徽州的民俗风情,并写观后感……既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探究的能力,又从听说读写几方面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有助于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徽州自古名人辈出,且善于把握时代精神,站在时代潮流之前端,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他们的思想对青少年都有着积极地影响。宋代大思想家新安朱熹曾有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教导后人要想始终保持清明的头脑,跟上时代的潮流,就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给自己注入源头活水;胡适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白话文的倡导者,他的回忆性散文《我的母亲》感情真挚动人,并给我们留下“认真做事,严肃做人”的训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兴国”的思想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名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的爱国之心、奉献之情。
德育原理告诉我们,学生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意识,积极生活、认真做人的态度是不可以完全通过讲授实现的,往往要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体验、领悟,通过长时间的熏陶、潜在的积累而获得。除了在课堂上的德育熏陶之外,还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有关徽州名人的传记或拜读其作品,并撰写读后感受,或者开展一些其他的亲近家乡文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切实感受到家乡的美景和文化的丰富,以此汲取身边的徽文化的精华,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合理的运用徽州文化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身边的文化资源并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
作者简介:徐晓君(1972-5),女,安徽省黄山市初中语文高级教师,黄山市教学新秀、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