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充分发挥镇江的文化优势,开发镇江文化产业资源,打造镇江旅游文化品牌,对拥有得天独厚历史文化优势的镇江而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以镇江运河文化为例,对运河文化资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镇江运河文化的开发利用对策。
关键词:镇江;文化产业;运河;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089-01
镇江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东邻上海,西接南京,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吴文化重要发祥地。镇江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名胜古迹众多,素有“天下第一江山”和“城市山林”的美誉。本文以镇江运河文化为例,对该市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探析。
1 千年运河与古城镇江
镇江是中国最早开凿运河的地区之一。先秦开凿的“徒阳运河”,又名“丹徒水道”,是江南运河北段通江河道的雏形。它将长江水系与太湖流域沟通起来,加强了中原华夏文明与东南夷蛮地区的联系。从镇江谏壁镇长江口起,经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四市,至苏浙两省交界处鸭子坝的这段运河通称苏南运河。苏南运河镇江段全长42.6公里。镇江是一座港口城市,古有“银码头”之称,是长江下游重要的交通枢纽。长江和大运河在这里交汇,构成了国内最大的黄金十字水道,镇江成为契合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锁联。溯长江而上直达芜湖、九江、武汉、重庆,下行300公里即出海通洋;沿运河南下经常州、无锡、苏州可抵杭嘉湖平原,北上过扬州、淮安则通冀鲁大地。自中唐始,镇江便为漕运咽喉;宋元以后更成南北要冲。
历史上古运河在镇江段的最早入江口是徒儿浦,以后又先后曾有5处入江口,自西向东分别为大京口、小京口(新河口)、甘露口、丹徒口和谏壁口(越河口)。徒儿浦为秦始皇所废。民国初年甘露口又淤塞。20世纪30年代,大京口填筑为路。其它3处至今仍通江。其中谏壁口经建国后多次浚治,已成为苏南运河的主要入江水道。
2 运河文化与京口文化
镇江古称京口,京口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特色。镇江号称“江城”,似乎长江文明是镇江的惟一依托与代表。但客观分析,运河与京口文化的发展密切相联。可以这么说,没有运河,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第一江山”。一是镇江运河歷史悠久城市兴衰,皆系于此;二是镇江属山水型城市,城外有长江,城内有运河,而古运河则是城内的主水道,因此,京口文化的山水文化中,运河独擅一面,举足轻重;三是镇江位于南北交通枢纽,水陆要冲,就文化交流影响而言,南北交流大于东西交流,顺运河南下的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等来自黄河流域的先进文明,其影响远远大于沿长江东流的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镇江的语言、建筑、饮食、风俗等各个方面的文化传承、变异都与运河紧密相关。同样是长江要津,镇江与九江、芜湖、安庆等市的文化地位、特征均同中有异。运河使镇江成为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南来传播、融合的前哨之一强大的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借助运河之水将这里的吴文化稀释、变异,使其独具风貌,扬州评话、淮扬菜系等就是江淮文化的特色样式。运河是京口文化地方特质形成的重要原因。运河与长江一样,也是镇江文明的母亲河。
3 镇江运河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运河孕育了运河文化,兴起了沿河市井、城镇,也繁荣和发展了运河经济。但运河的现状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似不相称。我市早几年就着手规划、整治和开发运河,并已初见成效。但对运河镇江段的功能变迁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对其功能走向进行科学、准确的战略定位,是综合开发好大运河的前提与基础。运河的文化功能表现为运河本身所具有的史学研究、文学价值和沿线人文、自然景观所附着的审美、鉴赏价值,以及由航运功能派生出的运河运输文化和由运河沿线“三产”发展所形成的商业文化、饮食文化、娱乐文化、民俗文化等。运河具有各种文化生成、传承、交流的功能。运河的经济功能支撑了运河的文化功能,运河的文化功能又促进了运河的经济功能。而运河的文化功能在发展旅游,繁荣经济,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与竞争力的作用是极为明显的。因此,搭准、抓住运河这条“文脉”,以热爱运河的激情,建设运河的理性和弘扬运河文化的责任来思考运河、研究运河、保护运河、规划运河、开发运河,就显得尤为重要。
3.1 要锁定建设山水生态城市的目标
3.1.1 研究运河
以结构性的功能演变为依据,使运河功能定位与城市规划性质相吻合,使运河功能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运河是一条文化内涵丰富、历史底蕴深厚的河流,也是镇江最富特色的文化形态。应适时组建运河专业研究机构,全方位开展运河的水体、水利、航运、园艺、历史、文学和商贸等方面的研究,多形式宣传运河文化的内涵和地方特质,激发广大市民对运河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心。在有条件的时候,还要兴建镇江古运河博物馆,更好地展现古运河历史,弘扬古运河文化。
3.1.2 保护运河
把保护运河作为城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创建、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等为载体,将运河开发建设作为净化城市生态环境、体现环保综合水平的重要抓手,坚持疏浚与截污相结合、引水与排水相结合、净化与绿化美化相结合,努力改善运河水质及周边环境。
3.1.3 规划运河
以科学规划作先导,围绕“显山露水,透绿现蓝”做文章,从“建设清新秀丽、充满灵气和活力的江南名城”高度来定位,既保持大江风貌的雄浑之气,又显现小桥流水的江南风韵,尊重历史,立足现实,放眼长远,规划全局,注意整体风格与区段特色相结合、历史文化主导与现代价值观念相结合、保护生态与繁荣发展相结合,将古运河沿岸建设成历史文脉清晰,古商市井文化聚集,吴文化凸现,河、桥、路浑然一体,点、线、面协调发展,各段特色鲜明,绿化、美化、亮化、生态化的城市景观带。
3.2 重视大运河人文景观的改造利用
运河两岸,蓄积着大量的历史遗存,不可多得。早在1995年,镇江市就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颁布了《镇江市古运河风光带规划》,市政府并在《关于古运河风光带规划审定会议纪要》中强调指出:“在古运河从北至南整治好的基础上,要突出建设好两头景点。古运河京口闸段是景点建设的‘重中之重’”,“新河街片区要规划好,将之建设成为《清明上河图》和商埠城市的缩影”……构建了一个历史文化的追忆空间,描绘了一幅运河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美好蓝图。通过运河两岸人文景观的再现,印刻镇江不可复制和充满个性的文化基因,体现镇江独特的城市风貌,导入更丰富的文化元素,保存其更具特色的文化记忆。
3.3 要促进大运河旅游商贸业的发展
据媒体透露,近年来,从北京到杭州1700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旅游全线升温,运河沿线已成为我国旅游热点地区之一。而大运河又是江苏旅游发展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品牌。镇江市运河两岸历史遗存丰富,文物古迹与自然风光相映成趣源,沿河古商市井区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展望未来,可贯穿4条旅游线:
(1)贯穿运河镇江段沿河水上旅游线,不仅可以游览老城区古运河风光带、六朝陵墓石刻,还可以饱览“江河交汇”的天下奇观。镇江有识之士曾经提出,建造“江河交汇处”标志性建筑物。如能实施,将成为人文地理内涵丰富,全国惟一的独特景观。它的旅游价值相当于山东蓬莱的“黄渤海分界线”石碑、广州北部的“北回归线标志塔”、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子午宫”、南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的“赤道纪念碑”和丹麦北端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分界线”碑。
(2)贯穿“三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谏壁船闸以及将要开发新建的世业洲国家旅游度假区、北湖公园和雷公岛等沿江水上旅游线,成为欣赏大江风貌的最佳水上线路。
(3)贯穿新河街、西津渡古街旅游线,把西津渡和新河街这两条古街连为一体,增加名城市井文化的知名度。
(4)贯穿润扬运河旅游线,抓住2005年润扬长江公路大桥这一世纪工程建成开通的契机,把镇江的徒阳运河与扬州的古邗沟连成一体,开辟南北运河旅游线。
4 结语
文化是城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品位是现代城市之魂。镇江位于“长三角”大都市圈内,属于中等城市,经济总量不可能很大,但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和独特的“城市山林”、“大江风貌”可使镇江尽领风骚,应加以合理利用开发,建设成文化旅游名市。
参考文献
[1]张大华.镇江文化旅游[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严其林,程建.京口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镇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镇江市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4]高曾伟.镇江地域文化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07,(1).
关键词:镇江;文化产业;运河;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089-01
镇江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东邻上海,西接南京,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吴文化重要发祥地。镇江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名胜古迹众多,素有“天下第一江山”和“城市山林”的美誉。本文以镇江运河文化为例,对该市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探析。
1 千年运河与古城镇江
镇江是中国最早开凿运河的地区之一。先秦开凿的“徒阳运河”,又名“丹徒水道”,是江南运河北段通江河道的雏形。它将长江水系与太湖流域沟通起来,加强了中原华夏文明与东南夷蛮地区的联系。从镇江谏壁镇长江口起,经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四市,至苏浙两省交界处鸭子坝的这段运河通称苏南运河。苏南运河镇江段全长42.6公里。镇江是一座港口城市,古有“银码头”之称,是长江下游重要的交通枢纽。长江和大运河在这里交汇,构成了国内最大的黄金十字水道,镇江成为契合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锁联。溯长江而上直达芜湖、九江、武汉、重庆,下行300公里即出海通洋;沿运河南下经常州、无锡、苏州可抵杭嘉湖平原,北上过扬州、淮安则通冀鲁大地。自中唐始,镇江便为漕运咽喉;宋元以后更成南北要冲。
历史上古运河在镇江段的最早入江口是徒儿浦,以后又先后曾有5处入江口,自西向东分别为大京口、小京口(新河口)、甘露口、丹徒口和谏壁口(越河口)。徒儿浦为秦始皇所废。民国初年甘露口又淤塞。20世纪30年代,大京口填筑为路。其它3处至今仍通江。其中谏壁口经建国后多次浚治,已成为苏南运河的主要入江水道。
2 运河文化与京口文化
镇江古称京口,京口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特色。镇江号称“江城”,似乎长江文明是镇江的惟一依托与代表。但客观分析,运河与京口文化的发展密切相联。可以这么说,没有运河,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第一江山”。一是镇江运河歷史悠久城市兴衰,皆系于此;二是镇江属山水型城市,城外有长江,城内有运河,而古运河则是城内的主水道,因此,京口文化的山水文化中,运河独擅一面,举足轻重;三是镇江位于南北交通枢纽,水陆要冲,就文化交流影响而言,南北交流大于东西交流,顺运河南下的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等来自黄河流域的先进文明,其影响远远大于沿长江东流的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镇江的语言、建筑、饮食、风俗等各个方面的文化传承、变异都与运河紧密相关。同样是长江要津,镇江与九江、芜湖、安庆等市的文化地位、特征均同中有异。运河使镇江成为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南来传播、融合的前哨之一强大的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借助运河之水将这里的吴文化稀释、变异,使其独具风貌,扬州评话、淮扬菜系等就是江淮文化的特色样式。运河是京口文化地方特质形成的重要原因。运河与长江一样,也是镇江文明的母亲河。
3 镇江运河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运河孕育了运河文化,兴起了沿河市井、城镇,也繁荣和发展了运河经济。但运河的现状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似不相称。我市早几年就着手规划、整治和开发运河,并已初见成效。但对运河镇江段的功能变迁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对其功能走向进行科学、准确的战略定位,是综合开发好大运河的前提与基础。运河的文化功能表现为运河本身所具有的史学研究、文学价值和沿线人文、自然景观所附着的审美、鉴赏价值,以及由航运功能派生出的运河运输文化和由运河沿线“三产”发展所形成的商业文化、饮食文化、娱乐文化、民俗文化等。运河具有各种文化生成、传承、交流的功能。运河的经济功能支撑了运河的文化功能,运河的文化功能又促进了运河的经济功能。而运河的文化功能在发展旅游,繁荣经济,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与竞争力的作用是极为明显的。因此,搭准、抓住运河这条“文脉”,以热爱运河的激情,建设运河的理性和弘扬运河文化的责任来思考运河、研究运河、保护运河、规划运河、开发运河,就显得尤为重要。
3.1 要锁定建设山水生态城市的目标
3.1.1 研究运河
以结构性的功能演变为依据,使运河功能定位与城市规划性质相吻合,使运河功能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运河是一条文化内涵丰富、历史底蕴深厚的河流,也是镇江最富特色的文化形态。应适时组建运河专业研究机构,全方位开展运河的水体、水利、航运、园艺、历史、文学和商贸等方面的研究,多形式宣传运河文化的内涵和地方特质,激发广大市民对运河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心。在有条件的时候,还要兴建镇江古运河博物馆,更好地展现古运河历史,弘扬古运河文化。
3.1.2 保护运河
把保护运河作为城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创建、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等为载体,将运河开发建设作为净化城市生态环境、体现环保综合水平的重要抓手,坚持疏浚与截污相结合、引水与排水相结合、净化与绿化美化相结合,努力改善运河水质及周边环境。
3.1.3 规划运河
以科学规划作先导,围绕“显山露水,透绿现蓝”做文章,从“建设清新秀丽、充满灵气和活力的江南名城”高度来定位,既保持大江风貌的雄浑之气,又显现小桥流水的江南风韵,尊重历史,立足现实,放眼长远,规划全局,注意整体风格与区段特色相结合、历史文化主导与现代价值观念相结合、保护生态与繁荣发展相结合,将古运河沿岸建设成历史文脉清晰,古商市井文化聚集,吴文化凸现,河、桥、路浑然一体,点、线、面协调发展,各段特色鲜明,绿化、美化、亮化、生态化的城市景观带。
3.2 重视大运河人文景观的改造利用
运河两岸,蓄积着大量的历史遗存,不可多得。早在1995年,镇江市就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颁布了《镇江市古运河风光带规划》,市政府并在《关于古运河风光带规划审定会议纪要》中强调指出:“在古运河从北至南整治好的基础上,要突出建设好两头景点。古运河京口闸段是景点建设的‘重中之重’”,“新河街片区要规划好,将之建设成为《清明上河图》和商埠城市的缩影”……构建了一个历史文化的追忆空间,描绘了一幅运河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美好蓝图。通过运河两岸人文景观的再现,印刻镇江不可复制和充满个性的文化基因,体现镇江独特的城市风貌,导入更丰富的文化元素,保存其更具特色的文化记忆。
3.3 要促进大运河旅游商贸业的发展
据媒体透露,近年来,从北京到杭州1700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旅游全线升温,运河沿线已成为我国旅游热点地区之一。而大运河又是江苏旅游发展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品牌。镇江市运河两岸历史遗存丰富,文物古迹与自然风光相映成趣源,沿河古商市井区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展望未来,可贯穿4条旅游线:
(1)贯穿运河镇江段沿河水上旅游线,不仅可以游览老城区古运河风光带、六朝陵墓石刻,还可以饱览“江河交汇”的天下奇观。镇江有识之士曾经提出,建造“江河交汇处”标志性建筑物。如能实施,将成为人文地理内涵丰富,全国惟一的独特景观。它的旅游价值相当于山东蓬莱的“黄渤海分界线”石碑、广州北部的“北回归线标志塔”、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子午宫”、南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的“赤道纪念碑”和丹麦北端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分界线”碑。
(2)贯穿“三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谏壁船闸以及将要开发新建的世业洲国家旅游度假区、北湖公园和雷公岛等沿江水上旅游线,成为欣赏大江风貌的最佳水上线路。
(3)贯穿新河街、西津渡古街旅游线,把西津渡和新河街这两条古街连为一体,增加名城市井文化的知名度。
(4)贯穿润扬运河旅游线,抓住2005年润扬长江公路大桥这一世纪工程建成开通的契机,把镇江的徒阳运河与扬州的古邗沟连成一体,开辟南北运河旅游线。
4 结语
文化是城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品位是现代城市之魂。镇江位于“长三角”大都市圈内,属于中等城市,经济总量不可能很大,但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和独特的“城市山林”、“大江风貌”可使镇江尽领风骚,应加以合理利用开发,建设成文化旅游名市。
参考文献
[1]张大华.镇江文化旅游[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严其林,程建.京口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镇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镇江市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4]高曾伟.镇江地域文化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