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鲁迅先生在谈到悲剧时提出的观点。谈及悲剧,首先我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古希腊悲剧,但是我们不能以古希腊悲剧的尺度去衡量发展变化中的悲剧艺术。20世纪初中叶,有这样一种结论——中国缺少甚至是没有悲剧的观点。这种错误的观点将西方对悲剧的定义视为具有普适性的真理,它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中西方悲剧有其同的部分,也有其异的地方,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悲剧意识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意识。由于人类在生活中不断增长的压力,他们同时也不断面临来自大自然的威胁。所以洪涝猛兽等自然灾害,使得人类居住地在不断地迁移,也因此引发不同种族、部落群体之间的战争。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类又要面对出现的不同阶级、不同文明,因为始终面对外来的、意想不到压力,因此,生死矛盾,精神与肉体的矛盾必然与悲剧意识和人类有关。
[关键字]中西方;悲剧;悲剧意识
中图分类号:TP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14-0385-01
一.西方的“壮美”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社会一直以海洋文化和商品经济为特征。与个性和自由的倡导相结合,西方人喜欢冒险和发展,具有批判精神,怀疑和否定任何事物,从而创造了西方的悲剧意识。在西方人看来,“和谐”不是来自不同事物之间对同一事情的调和。相反,正是对抗的斗争,通过斗争实现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
悲剧的艺术历史悠久。古希腊有三位杰出的剧作家,加上莎士比亚,拉辛,奥尼尔,易卜生和契诃夫,伟大的悲剧主角出现在各种优秀的悲剧作品中,这是引人深思的。当然,西方古典悲剧作品并不仅限于一种风格。例如美狄亚,可以说这个女人是故意犯罪,戏剧结局她害死国王和新娘,亲手杀掉自己的儿子。所以以剧情来看美狄亚并不是个英雄人物,她的复仇行为虽然非常残酷,但起因是她丈夫忘恩负义的行为,为了另娶公主,甚至要将妻儿驱逐出境,所以我们对这个故意犯罪的女子赋予深深的同情。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比起我们到处都碰见的平凡男女,苔丝德蒙娜爱得更深,奥赛罗爱得更深而嫉妒的更深。苔丝德蒙娜因忠于爱情而受苦,这样的钟情并非随处可见的。”但总的来说西方古典悲剧还是歌颂英雄人物为真理而献身的战斗精神。
西方现代主义的悲剧具有反传统精神。在荒诞派悲剧中人们仍然可以从他们的荒谬中感受到他们对生存的担忧。荒诞戏剧的悲剧性表现比比皆是,“上帝”这个词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反复出现。这就充满了“来与不来”的不确定性,也体现出了人类生存的普遍的焦虑性。
二.中国的“综合之美”
中华文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家庭和国家的相同社会形态赋予封建文化体系鲜明的伦理品格。中国人强调道德和血统的习惯是由于限制人的宗族法规的长期影响。在中国古典悲剧中,悲剧人物的内在部分往往受到一些刻板印象和忠诚与孝道的封建学说的影响。因为他们不敢挑战传统观念,他们的外在行为就不能像西方悲剧人物那样鲁莽。中国人对非理性的容忍的结果就是在戏剧中使用小角色作为悲剧主角。在社会黑暗制度和奸人相勾结的情况下小人物就像路边的野草一样任人踩踏。这些小人物没有意识到他们应该积极创造幸福,所以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古典悲剧必须依靠外部力量来实现结局的快乐团圆。我国的现代悲剧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进步的力量,目的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例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优秀剧作家郭沫若,先后创造了《屈原》、《高渐离》和《南冠草》赞扬那些爱国志士,呼吁广大人民奋起投入反帝反封建,以及反對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火热斗争中去。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出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悲剧。无论是西方的壮美还是中国的综合美,都是由深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背景决定的。因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意识是可以理解的。由于文化悲剧和观点的差异,我们和当代西方悲剧理论存在许多差异。但我们必须先了解它们才能提取它们的本质。它的目的在于通过艺术美感,提供给国民精神食粮,另一方面还可以巩固和完善现存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从结局中看悲剧意识
中西古典悲剧的结局也存在根本区别。正因为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悲惨的死去,他的敌人才会消失,自我牺牲精神就会充分显现出来。他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斗争的彻底性。哈姆雷特的人文思想在最后得到了升华,这场悲剧更加有意义。莎士比亚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君权神授,人不可妄加干预”。从这个意义上说,克劳狄斯杀兄夺位就是打破了神定的秩序。而一旦神定秩序被打破,灾难就会发生。反过来,要重新恢复神定的秩序也只有等待上帝的旨意,想擅自充当上帝的“凶器和使者”的任何人,都是同罪。因此全剧结束时福丁布拉斯上场继承丹麦王位这一情节就具有了极其深刻的象征意义,他象征着秩序的毁灭与重建,而众多人物的牺牲与毁灭最终也换来了和平与宁静。同样,《雅典的泰门》中的泰门和《安提戈涅》中的安提戈涅都是这样的人物。虽然一些悲剧人物没有死亡,但他们也遭受了巨大的困难。
中国古代的悲剧往往以和和美美的形式结束。中国古代悲剧的剧作者一般会在最后做些处理,让受众得到一些安慰,比如众所周知的《梁祝》故事最后化蝶双宿双飞。为了表达美的伟大结局,戏剧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情节转移到神话中,如阴险的地狱或天堂。另一个例子是赵五娘,在经历了艰辛的艰辛,最终获得官方职位晋升的丈夫承认家庭团聚已经结束。
人们在悲剧中获得的不是肯定和收获的幸福,而是否认和失败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不想失去他们想要的或有价值的东西,因为他们要求它,但他们对事物有更深刻的情感,肯定和对事物的更多关注。悲剧的本质不是悲剧,而是崇高。
参考文献
[1]吴戈:《戏剧本质新论》,云南大学出版社「M]2001
[2]陈竹瘦、沈蔚德:《论悲剧与喜剧》,上海文艺出版社[M]1983
[3]邹红.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8)
[4]张义桂;蒋文梅.中西古典悲剧的三大差异及其文化解读[J]文史博览(理论)2015(5)
作者简介
闫璐(1995—),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在校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戏剧影视编剧专业,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编剧。
[关键字]中西方;悲剧;悲剧意识
中图分类号:TP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14-0385-01
一.西方的“壮美”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社会一直以海洋文化和商品经济为特征。与个性和自由的倡导相结合,西方人喜欢冒险和发展,具有批判精神,怀疑和否定任何事物,从而创造了西方的悲剧意识。在西方人看来,“和谐”不是来自不同事物之间对同一事情的调和。相反,正是对抗的斗争,通过斗争实现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
悲剧的艺术历史悠久。古希腊有三位杰出的剧作家,加上莎士比亚,拉辛,奥尼尔,易卜生和契诃夫,伟大的悲剧主角出现在各种优秀的悲剧作品中,这是引人深思的。当然,西方古典悲剧作品并不仅限于一种风格。例如美狄亚,可以说这个女人是故意犯罪,戏剧结局她害死国王和新娘,亲手杀掉自己的儿子。所以以剧情来看美狄亚并不是个英雄人物,她的复仇行为虽然非常残酷,但起因是她丈夫忘恩负义的行为,为了另娶公主,甚至要将妻儿驱逐出境,所以我们对这个故意犯罪的女子赋予深深的同情。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比起我们到处都碰见的平凡男女,苔丝德蒙娜爱得更深,奥赛罗爱得更深而嫉妒的更深。苔丝德蒙娜因忠于爱情而受苦,这样的钟情并非随处可见的。”但总的来说西方古典悲剧还是歌颂英雄人物为真理而献身的战斗精神。
西方现代主义的悲剧具有反传统精神。在荒诞派悲剧中人们仍然可以从他们的荒谬中感受到他们对生存的担忧。荒诞戏剧的悲剧性表现比比皆是,“上帝”这个词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反复出现。这就充满了“来与不来”的不确定性,也体现出了人类生存的普遍的焦虑性。
二.中国的“综合之美”
中华文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家庭和国家的相同社会形态赋予封建文化体系鲜明的伦理品格。中国人强调道德和血统的习惯是由于限制人的宗族法规的长期影响。在中国古典悲剧中,悲剧人物的内在部分往往受到一些刻板印象和忠诚与孝道的封建学说的影响。因为他们不敢挑战传统观念,他们的外在行为就不能像西方悲剧人物那样鲁莽。中国人对非理性的容忍的结果就是在戏剧中使用小角色作为悲剧主角。在社会黑暗制度和奸人相勾结的情况下小人物就像路边的野草一样任人踩踏。这些小人物没有意识到他们应该积极创造幸福,所以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古典悲剧必须依靠外部力量来实现结局的快乐团圆。我国的现代悲剧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进步的力量,目的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例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优秀剧作家郭沫若,先后创造了《屈原》、《高渐离》和《南冠草》赞扬那些爱国志士,呼吁广大人民奋起投入反帝反封建,以及反對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火热斗争中去。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出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悲剧。无论是西方的壮美还是中国的综合美,都是由深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背景决定的。因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意识是可以理解的。由于文化悲剧和观点的差异,我们和当代西方悲剧理论存在许多差异。但我们必须先了解它们才能提取它们的本质。它的目的在于通过艺术美感,提供给国民精神食粮,另一方面还可以巩固和完善现存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从结局中看悲剧意识
中西古典悲剧的结局也存在根本区别。正因为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悲惨的死去,他的敌人才会消失,自我牺牲精神就会充分显现出来。他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斗争的彻底性。哈姆雷特的人文思想在最后得到了升华,这场悲剧更加有意义。莎士比亚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君权神授,人不可妄加干预”。从这个意义上说,克劳狄斯杀兄夺位就是打破了神定的秩序。而一旦神定秩序被打破,灾难就会发生。反过来,要重新恢复神定的秩序也只有等待上帝的旨意,想擅自充当上帝的“凶器和使者”的任何人,都是同罪。因此全剧结束时福丁布拉斯上场继承丹麦王位这一情节就具有了极其深刻的象征意义,他象征着秩序的毁灭与重建,而众多人物的牺牲与毁灭最终也换来了和平与宁静。同样,《雅典的泰门》中的泰门和《安提戈涅》中的安提戈涅都是这样的人物。虽然一些悲剧人物没有死亡,但他们也遭受了巨大的困难。
中国古代的悲剧往往以和和美美的形式结束。中国古代悲剧的剧作者一般会在最后做些处理,让受众得到一些安慰,比如众所周知的《梁祝》故事最后化蝶双宿双飞。为了表达美的伟大结局,戏剧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情节转移到神话中,如阴险的地狱或天堂。另一个例子是赵五娘,在经历了艰辛的艰辛,最终获得官方职位晋升的丈夫承认家庭团聚已经结束。
人们在悲剧中获得的不是肯定和收获的幸福,而是否认和失败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不想失去他们想要的或有价值的东西,因为他们要求它,但他们对事物有更深刻的情感,肯定和对事物的更多关注。悲剧的本质不是悲剧,而是崇高。
参考文献
[1]吴戈:《戏剧本质新论》,云南大学出版社「M]2001
[2]陈竹瘦、沈蔚德:《论悲剧与喜剧》,上海文艺出版社[M]1983
[3]邹红.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8)
[4]张义桂;蒋文梅.中西古典悲剧的三大差异及其文化解读[J]文史博览(理论)2015(5)
作者简介
闫璐(1995—),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在校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戏剧影视编剧专业,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