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境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包括语言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在我们的言语交际中,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书面语交际都受到语境的制约。许多幽默实例都是由于语境的脱节而形成的。不注重语境还可能导致言语交际的失败。
关键词:语境;语境;脱节幽默;言语交际
一、语境的定义
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语言学界就对“语境”有所论述。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1]“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2]他在书中提出的“六何”说(即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就是构成语境的因素。20世纪60年代初,王德春从研究并确定言语规律出发,指出“语境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3]
国外语言学界的语境研究发端于英国伦敦,语境学说的创始人为费斯。20世纪40年代,费斯继承了他的老师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关于“言语环境中的完整的话语才是真正的语言事实”的学说,初步阐述了在言语环境中研究话语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言语同人类的社会交际活动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的,语言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把语言中各个有意义的方面同非语言因素联系起来。费斯认为,语言既有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又有由非语言因素构成的“情景上下文”。[4]1964年,哈利迪继承了费斯的语言理论,提出了“语域”的概念。哈利迪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认为语体就是由于使用语言的场合不同而产生的各种语域变体。他把语域分为话语的范围、话语的方式和话语的风格三方面,这三方面综合起来相当于言语环境。1965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费什曼也提出“语域”这一看法,他着眼于语言变体产生的社会因素,认为语域是受共同行为规则制约的社会情境,包括地点、身份和主题。这三个方面也相当于使用语言的环境。1968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进一步发展了语境学说,把它提到相当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懂得使用语言的社会环境是人们掌握语言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语境脱节造成的语言幽默
使用语言,受语境的制约。首先,语言在主观上受说话者身份、职业、思想、修养的制约。童言稚语之所以可笑,就是因为语言的主观和客观因素错位,造成了语境的脱节。其次,语言在客观上受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的制约。大量的幽默实例都是运用“语言环境脱节法”创作的,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出身职业
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关系语境是指交际双方或多方根据自己或他人在交际中的地位、关系来组织话语或理解话语时,人物关系所起到的调节或控制作用。出身职业语境,是关系语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出身经历打下的烙印,往往在举止中下意识地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有时会与语境的客观因素脱节。例如一对夫妻的对话,妻子:“你只关心足球赛,从来也不关心我。”丈夫:“你想得太多了。”妻子:“那么我问你,我们是什么时候结婚的?”丈夫:“意大利对西德队比赛后的第三天。” 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行业规程、行为规范和特殊用语。长期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在生产、工作实践中养成了特殊职业习惯。这种习惯自觉与不自觉地从语言中流露出来。例如,在拳击比赛场上,甲看得聚精会神且眉开眼笑。与他邻座的乙还以为他在研究拳击战术,便问道:“你是拳击师吗?”甲回答说:“不,我是牙科医生。”
2.性别年龄
性别也是一种关系语境。俗话说“男女有别”,人的性别不同,他们的音容笑貌,心理状态也不相同。例如,妻子对丈夫表示不满说:“上帝呀!当初我答应嫁给你的时候,我的脑袋上哪儿去了?”丈夫立即回答:“在我的肩上。”年龄同样是一种关系语境,它涉及伦理道德范畴。人的年龄不同,阅历不同,思维方式和思维层次也不相同。幽默爱好者,往往以孩童和老人为主体,让他们在作品中说出与语境的客观因素相背离的话来,令人忍俊不禁。例如,妈妈问:“小楠,上学半年多了,你觉得语文和算术哪门功课好学?”小楠说:“当然是算术。”妈妈问:“为什么?”小楠说:“语文课生字多,算术只有10个数字。”
3.素质修养
素质修养指说话人思想、道德、文化方面的水平和为人处事的态度。说话人的言语,如果反映了自己的修养水平而背离了语境的客观因素,或者吻合语境的客观因素而背离了自己的修养水平,都会显得滑稽可笑。例如,一位男子不识字,但虚荣心极强。一天,他拿着一张报纸装作读报的样子,但是他把报纸拿倒了。一位过路人问他:“喂,报纸上有什么新闻?”那位文盲说:“又出事了!你瞧,照片上的车都是轮子朝天。”
4.时间地点
时间是语言环境的重要因素,它具有定性定位及强调暗示的作用。例如,一位老太太气喘吁吁地问火车站的工作人员:“火车开走多久了?”工作人员:“五分钟。”老太太:“谢天谢地,还不算太晚!”地点场合语境对语言具有制约、解释和暗示作用,其构成因素有两方面:一是所处地点的自然地理背景,二是语言对象及其社会背景。在不适当的地方说了不该说的话,就会造成语言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脱节。例如,在一次军事考核中,军官对士兵面试。军官问:“假如,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你在哨位上站岗,突然有人抱住你的双臂,你该说什么?”某士兵答道:“亲爱的,请放开我!”
5.目的对象
目的和对象是语言环境的主要因素。交际的目的分为给予性、索取性、交换性和闲聊性四种。为了实现交际目的,需要采取相应的语体。交际对象也很重要,首先要明确对什么人说话,然后再确定说什么话和怎么说。如果不分对象乱说一通,往往会造成说话人(主观因素)与受话人(客观因素)之间的不协调。例如,动物保护协会办公室里突然闯进一个狂怒的男子。他大声喊道:“动物保护协会是不是在这儿?”工作人员打量了他一下,说:“是这儿,先生,请问究竟是谁欺负您了?”
三、语境对于言语交际的重要性
语言环境简称“语境”,指使用语言时与语言行为有关的各种有关因素所构成的实际情境。构成语境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语境的主观因素,另一方面是语境的客观因素。语言环境的主观因素,即使用语言者自身的内在因素,包括:说写者的地位、职业、出身、年龄、性别、辈分、习俗、文化、信仰等。这些因素影响到说写者个人的语义、语气和言语风格。语言环境的客观因素,是使用语言者面对的外在因素,包括:(1)交际的时间,从时辰年月到历史世代;(2)交际的地点,从居室内外到国度洲际;(3)交际的场合,如会场、课堂、法庭以及外交谈判、亲友谈话等;(4)交际对象,如对方的性别、长幼、尊卑、亲疏,以及文化教养、思想性格等。[5]
言语交际的主体是人。作为社会的成员,人必然具有各种社会特征,如身份地位、职业经历、思想性格、修养爱好、性别年龄、社会心理等等。这些社会特征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运用。不同阶层的人,所受的文化教养不同,对言语的理解力必然也有所不同。明代赵南星《笑赞》曾记载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秀才买柴,曰:“荷薪者过来。”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问曰:“其价几何?”卖柴者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荷担而去了。秀才不懂得听者是一个缺乏文化的普通卖柴者,说话文气十足,叫人难以理解,结果导致了交际的失败。[6]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实现的。语境对于理解话语和表达意图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运用,就是要求说写者根据听读者不同的社会特征,选择他们所能理解并乐于接受的言语形式。如果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注意语境,那么就有可能造成交际双方互不理解,从而导致言语交际的失败。
[参考文献]
[1][2]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9
[3][4] 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1;37-38
[5]苑广才.语言幽默术[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95
[6]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285
关键词:语境;语境;脱节幽默;言语交际
一、语境的定义
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语言学界就对“语境”有所论述。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1]“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2]他在书中提出的“六何”说(即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就是构成语境的因素。20世纪60年代初,王德春从研究并确定言语规律出发,指出“语境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3]
国外语言学界的语境研究发端于英国伦敦,语境学说的创始人为费斯。20世纪40年代,费斯继承了他的老师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关于“言语环境中的完整的话语才是真正的语言事实”的学说,初步阐述了在言语环境中研究话语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言语同人类的社会交际活动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的,语言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把语言中各个有意义的方面同非语言因素联系起来。费斯认为,语言既有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又有由非语言因素构成的“情景上下文”。[4]1964年,哈利迪继承了费斯的语言理论,提出了“语域”的概念。哈利迪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认为语体就是由于使用语言的场合不同而产生的各种语域变体。他把语域分为话语的范围、话语的方式和话语的风格三方面,这三方面综合起来相当于言语环境。1965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费什曼也提出“语域”这一看法,他着眼于语言变体产生的社会因素,认为语域是受共同行为规则制约的社会情境,包括地点、身份和主题。这三个方面也相当于使用语言的环境。1968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进一步发展了语境学说,把它提到相当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懂得使用语言的社会环境是人们掌握语言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语境脱节造成的语言幽默
使用语言,受语境的制约。首先,语言在主观上受说话者身份、职业、思想、修养的制约。童言稚语之所以可笑,就是因为语言的主观和客观因素错位,造成了语境的脱节。其次,语言在客观上受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的制约。大量的幽默实例都是运用“语言环境脱节法”创作的,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出身职业
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关系语境是指交际双方或多方根据自己或他人在交际中的地位、关系来组织话语或理解话语时,人物关系所起到的调节或控制作用。出身职业语境,是关系语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出身经历打下的烙印,往往在举止中下意识地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有时会与语境的客观因素脱节。例如一对夫妻的对话,妻子:“你只关心足球赛,从来也不关心我。”丈夫:“你想得太多了。”妻子:“那么我问你,我们是什么时候结婚的?”丈夫:“意大利对西德队比赛后的第三天。” 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行业规程、行为规范和特殊用语。长期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在生产、工作实践中养成了特殊职业习惯。这种习惯自觉与不自觉地从语言中流露出来。例如,在拳击比赛场上,甲看得聚精会神且眉开眼笑。与他邻座的乙还以为他在研究拳击战术,便问道:“你是拳击师吗?”甲回答说:“不,我是牙科医生。”
2.性别年龄
性别也是一种关系语境。俗话说“男女有别”,人的性别不同,他们的音容笑貌,心理状态也不相同。例如,妻子对丈夫表示不满说:“上帝呀!当初我答应嫁给你的时候,我的脑袋上哪儿去了?”丈夫立即回答:“在我的肩上。”年龄同样是一种关系语境,它涉及伦理道德范畴。人的年龄不同,阅历不同,思维方式和思维层次也不相同。幽默爱好者,往往以孩童和老人为主体,让他们在作品中说出与语境的客观因素相背离的话来,令人忍俊不禁。例如,妈妈问:“小楠,上学半年多了,你觉得语文和算术哪门功课好学?”小楠说:“当然是算术。”妈妈问:“为什么?”小楠说:“语文课生字多,算术只有10个数字。”
3.素质修养
素质修养指说话人思想、道德、文化方面的水平和为人处事的态度。说话人的言语,如果反映了自己的修养水平而背离了语境的客观因素,或者吻合语境的客观因素而背离了自己的修养水平,都会显得滑稽可笑。例如,一位男子不识字,但虚荣心极强。一天,他拿着一张报纸装作读报的样子,但是他把报纸拿倒了。一位过路人问他:“喂,报纸上有什么新闻?”那位文盲说:“又出事了!你瞧,照片上的车都是轮子朝天。”
4.时间地点
时间是语言环境的重要因素,它具有定性定位及强调暗示的作用。例如,一位老太太气喘吁吁地问火车站的工作人员:“火车开走多久了?”工作人员:“五分钟。”老太太:“谢天谢地,还不算太晚!”地点场合语境对语言具有制约、解释和暗示作用,其构成因素有两方面:一是所处地点的自然地理背景,二是语言对象及其社会背景。在不适当的地方说了不该说的话,就会造成语言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脱节。例如,在一次军事考核中,军官对士兵面试。军官问:“假如,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你在哨位上站岗,突然有人抱住你的双臂,你该说什么?”某士兵答道:“亲爱的,请放开我!”
5.目的对象
目的和对象是语言环境的主要因素。交际的目的分为给予性、索取性、交换性和闲聊性四种。为了实现交际目的,需要采取相应的语体。交际对象也很重要,首先要明确对什么人说话,然后再确定说什么话和怎么说。如果不分对象乱说一通,往往会造成说话人(主观因素)与受话人(客观因素)之间的不协调。例如,动物保护协会办公室里突然闯进一个狂怒的男子。他大声喊道:“动物保护协会是不是在这儿?”工作人员打量了他一下,说:“是这儿,先生,请问究竟是谁欺负您了?”
三、语境对于言语交际的重要性
语言环境简称“语境”,指使用语言时与语言行为有关的各种有关因素所构成的实际情境。构成语境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语境的主观因素,另一方面是语境的客观因素。语言环境的主观因素,即使用语言者自身的内在因素,包括:说写者的地位、职业、出身、年龄、性别、辈分、习俗、文化、信仰等。这些因素影响到说写者个人的语义、语气和言语风格。语言环境的客观因素,是使用语言者面对的外在因素,包括:(1)交际的时间,从时辰年月到历史世代;(2)交际的地点,从居室内外到国度洲际;(3)交际的场合,如会场、课堂、法庭以及外交谈判、亲友谈话等;(4)交际对象,如对方的性别、长幼、尊卑、亲疏,以及文化教养、思想性格等。[5]
言语交际的主体是人。作为社会的成员,人必然具有各种社会特征,如身份地位、职业经历、思想性格、修养爱好、性别年龄、社会心理等等。这些社会特征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运用。不同阶层的人,所受的文化教养不同,对言语的理解力必然也有所不同。明代赵南星《笑赞》曾记载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秀才买柴,曰:“荷薪者过来。”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问曰:“其价几何?”卖柴者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荷担而去了。秀才不懂得听者是一个缺乏文化的普通卖柴者,说话文气十足,叫人难以理解,结果导致了交际的失败。[6]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实现的。语境对于理解话语和表达意图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运用,就是要求说写者根据听读者不同的社会特征,选择他们所能理解并乐于接受的言语形式。如果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注意语境,那么就有可能造成交际双方互不理解,从而导致言语交际的失败。
[参考文献]
[1][2]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9
[3][4] 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1;37-38
[5]苑广才.语言幽默术[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95
[6]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