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入手,具体全面地分析了探究性学习和传统的探索性学习方式的区别,从教师角色与地位的转变,适时启发质疑、引发探究欲望,挖掘教材因素、提供探究材料,创设探究氛围、加强探究体验等四方面着重论述了探究性学习实施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探究 主体 创新 接受性 策略
探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热点,是社会变化在教育上的反映,探究性学习的倡导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探究性课题为我们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然而,数学探究性学习应该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其课程目标和发挥其课程功能呢?下面结合笔者的实践,谈一些观点和做法。
一、 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探究性学习是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探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探究专题,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初中阶段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指狭义的理解。人们谈论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指向:一是指探究性学习课程,二是指探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它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作为一种课程,探究性学习是为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也就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有利于学生从事“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法与策略
1、教师地位与角色的转变。
由于“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教师成了知识的权威,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失去了垄断地位。同时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视野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样化,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也就失去了对学生所要学习知识的权威。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是他工作的前提条件。
2、适时启发质疑,引发探究欲望。
心理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时机,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质疑:能不能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那样,通过剪、拼将梯形也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然后再来推导?可不可以像三角形那样,先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来推导?——这些问题的发掘是学生不断思考求疑的结果。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学生自身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3、挖掘教材因素,提供探究材料。
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教材的局限,变传递结论为发现真知。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不要首先带着学生用画、剪、拼、量的操作来得出相应的结论,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于是学生纷纷投入到探索“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热切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
4、创设探究氛围,加强探究体验。
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究对象,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重建和创造,经历“猜测——假设——探究——验证”等科学实验方法。在这一历程中,教师要创设探究氛围,强化学生探究的体验,把数学学习与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情感态度紧密联系。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可这样安排:
(1)引入部分:
师:这块黑板的表面是什么形状?我要知道它的面积怎么办?
生:用面积单位来度量。
师:请一位同学来用面积单位摆一摆。
师:你想这样一直摆下去吗?为什么?
如果我想知道这间教室的面积或更大的长方形——足球场的面积呢?这样摆下去可能吗?
(2)激趣:你现在最想学的是什么知识?
(3)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你怎么想到和长、宽有关的?
(4)探究部分: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是“长× 宽”呢?请小组合作,用你们手中的长方形拼一个更大的长方形,来验证一下。
(5)总结部分:(略)
这一教学安排,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充满了探索和创造,体验用科学研究方法探究的历程,并且把数学学习和情感、态度的发展结合了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探究的空间
“当代的数学学习已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它应该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数学教学也应该从单一的课堂探究学习走向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探究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探索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应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的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时间收到更大的教学效益。
教师还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可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己卧室的长、宽、高,并计算出墙面的面积和地板的面积是多少;学习了统计图表知识后可让学生自己到校外收集资料,并分析整理成相应的统计图表。这样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学习的习惯。
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每位教师都必须努力探索和积极参与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多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材料,让他们拓展探究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采用有效评价策略,保障数学探究性学习顺利进行
数学探究性学习评价策略方面,除了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注重合作的作用等等外,还应该将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整合进数学的课堂教学之中。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从选题到制定探究计划,再到收集资料,最后到结果的呈现,无不渗透着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积极的思考,由此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经验,进而促进了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可见,评价应该围绕学生是否将探究性学习中所获得的获取知识的技能方法运用于数学学习,在数学学习中如何提问、如何收集信息、如何作出假设和解决问题,也就是将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与数学学科的学习进行整合。
关键词:探究 主体 创新 接受性 策略
探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热点,是社会变化在教育上的反映,探究性学习的倡导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探究性课题为我们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然而,数学探究性学习应该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其课程目标和发挥其课程功能呢?下面结合笔者的实践,谈一些观点和做法。
一、 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探究性学习是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探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探究专题,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初中阶段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指狭义的理解。人们谈论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指向:一是指探究性学习课程,二是指探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它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作为一种课程,探究性学习是为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也就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有利于学生从事“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法与策略
1、教师地位与角色的转变。
由于“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教师成了知识的权威,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失去了垄断地位。同时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视野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样化,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也就失去了对学生所要学习知识的权威。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是他工作的前提条件。
2、适时启发质疑,引发探究欲望。
心理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时机,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质疑:能不能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那样,通过剪、拼将梯形也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然后再来推导?可不可以像三角形那样,先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来推导?——这些问题的发掘是学生不断思考求疑的结果。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学生自身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3、挖掘教材因素,提供探究材料。
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教材的局限,变传递结论为发现真知。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不要首先带着学生用画、剪、拼、量的操作来得出相应的结论,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于是学生纷纷投入到探索“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热切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
4、创设探究氛围,加强探究体验。
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究对象,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重建和创造,经历“猜测——假设——探究——验证”等科学实验方法。在这一历程中,教师要创设探究氛围,强化学生探究的体验,把数学学习与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情感态度紧密联系。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可这样安排:
(1)引入部分:
师:这块黑板的表面是什么形状?我要知道它的面积怎么办?
生:用面积单位来度量。
师:请一位同学来用面积单位摆一摆。
师:你想这样一直摆下去吗?为什么?
如果我想知道这间教室的面积或更大的长方形——足球场的面积呢?这样摆下去可能吗?
(2)激趣:你现在最想学的是什么知识?
(3)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你怎么想到和长、宽有关的?
(4)探究部分: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是“长× 宽”呢?请小组合作,用你们手中的长方形拼一个更大的长方形,来验证一下。
(5)总结部分:(略)
这一教学安排,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充满了探索和创造,体验用科学研究方法探究的历程,并且把数学学习和情感、态度的发展结合了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探究的空间
“当代的数学学习已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它应该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数学教学也应该从单一的课堂探究学习走向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探究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探索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应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的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时间收到更大的教学效益。
教师还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可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己卧室的长、宽、高,并计算出墙面的面积和地板的面积是多少;学习了统计图表知识后可让学生自己到校外收集资料,并分析整理成相应的统计图表。这样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学习的习惯。
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每位教师都必须努力探索和积极参与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多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材料,让他们拓展探究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采用有效评价策略,保障数学探究性学习顺利进行
数学探究性学习评价策略方面,除了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注重合作的作用等等外,还应该将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整合进数学的课堂教学之中。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从选题到制定探究计划,再到收集资料,最后到结果的呈现,无不渗透着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积极的思考,由此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经验,进而促进了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可见,评价应该围绕学生是否将探究性学习中所获得的获取知识的技能方法运用于数学学习,在数学学习中如何提问、如何收集信息、如何作出假设和解决问题,也就是将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与数学学科的学习进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