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由中国政府出资购回,并移交龙门石窟研究院的7件流失海外80多年的珍贵佛雕,曾经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图1-4)。笔者有幸在龙门博物馆的一次“龙门石窟海外回归文物展”上看到,这些国宝,均系实物真品,每件一柜,一字排开,灯光幽暗,环境神秘,似乎在向人们轻声诉说其非凡身世与坎坷经历……
一、古阳洞高树龛释尊佛首
古阳洞高树龛释尊佛首(图5-7),是龙门石窟古阳洞高树造像龛内释迦佛的佛首,北魏,高32厘米。青灰色石灰岩岩质,部分表面钙化。佛首保存完整,造型优美,头顶饰波纹高髻,脸形修长,面目清秀,略带微笑,棱角分明,额心有白毫(“白毫”之意,是佛教造像所规定的三十二相之一相,位于印堂或眉心),眉际与鼻梁相连,眉目间距较大,宽眉细目,眼睑低垂,鼻梁高挺,嘴唇抿合,双耳垂肩,表情安详,刀法娴熟,技艺高超,特别是眉宇雕刻手法洗练,刚劲有力,颈部下面连有一块左肩袈裟之襟缘,系北魏后期龙门石窟佛教造像秀骨清像艺术风格的优秀范例。它看似威严实则慈祥的整体形象,以及斜披袈裟、偏袒右肩的服饰特征,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艺术风格转变期的雕刻,处于由雄浑阳刚的云冈期向秀骨清像的龙门期的过渡时期,且兼具两种造像艺术的特点,其特殊性在龙门石窟是独一无二的。当身首复原时(图8),旅法雕塑家熊秉明先生曾高度概括地评价这尊造像为“斩金削玉、简净硬瘦”,“生命顿出、神采奕然”。它堪称国宝,乃北魏石窟造像典型风格的完美展现,强烈地体现出鲜卑拓跋族刚强雄毅的民族性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高树龛所在的古阳洞(第1443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是北魏王朝迁都洛阳前后(493年),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为丰富的一座洞窟,是北魏秀骨清像造像风格的代表作,仅北魏书法“龙门二十品”在古阳洞中就独占十九品,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祖母冯太后营建的功德窟,众多王公大臣和达官显贵发愿雕凿。
高树龛(图9),属龙门石窟古阳洞左北壁上层著名的杨大眼大龛上方一列小型龛中的一个。这列小龛雕刻精细,但主尊头部全被盗损,此佛首是现知唯一存世的一件。该龛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93-499年),完工于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由北魏民间佛教团体“邑社”社主高树等32人出资兴造。高树龛造像布局为一释迦牟尼坐佛(禅定印)并二侍立菩萨,佛着袒右肩袈裟,结跏趺坐于平台之上。圆形头光内层刻莲瓣纹,外层环绕过去七佛,舟形身光,内层刻八身飞天,外层刻火焰纹,非常精美。而该龛左侧“造像记”(图10),则为赫赫有名的北魏书法“龙门二十品”之一,是魏碑精品中之佼佼者。可惜该龛佛首连同左肩袈裟一部分被盗凿。如释尊佛首复位,此龛当可完璧。
古阳洞高树龛释尊佛首,于1907年至1921年期间被盗,首先运往法国,后流落比利时,20世纪70年代末被美国收藏家购买收藏,1991年又被美籍华人雕塑家陈哲敬先生购得收藏。1992年冬季,在龙门石窟研究所(今龙门石窟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有关专家的帮助下,经过对造像风格、残迹尺寸的勘测核对,发现它与龙门石窟古阳洞高树龛释尊盗凿接口完全吻合,证实该佛首为高树龛释尊佛首。1993年著录于《龙门流散雕像集》(龙门石窟研究所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2004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将其征集回国,2005年10月移交龙门石窟研究院。
二、交脚弥勒菩萨头像
交脚弥勒菩萨头像(图11、12),北魏,高23厘米。青灰色石灰岩岩质,表面钙化较轻。头顶戴高宝冠,冠前雕饰化佛。面容秀丽,脸形微瘦,阴线眉眼,双目低垂,鼻梁挺直,大耳突出。整个佛首造型准确,神态逼真,形象优雅,温婉宁静,线条流畅,简洁朴实,表现手法既概括洗练又富于变化,造像风格强调了静态的感觉,烘托出肃穆庄严的气氛,从而更渲染了佛的神圣,显示出精湛的雕刻技艺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虽然此件弥勒菩萨头像在龙门石窟的确切位置还没有得到最后确认,但专家们认为其具有龙门石窟古阳洞交脚弥勒菩萨造像的特点,当属北魏时期风格,雕刻时期可以确定为北魏,很有可能与龙门石窟古阳洞造像有关。曾为陈哲敬先生收藏。2004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将其征集回国,2005年10月移交龙门石窟研究院。
三、火顶洞观音菩萨头像
火顶洞观音菩萨头像(图13、14),唐代,高37厘米。青灰色石灰岩岩质,部分表面钙化。头顶绾高发髻,发髻前面雕饰有化佛(图15),前额露出一排卷发。脸形丰满圆润,五官比例勻称,神态静穆端庄。长眉呈弧线形,眼睛细长微睁,鼻梁挺直隆起,唇部微闭上翘(图16)。颈部雕有三道蚕节纹。刀法流利自然,明显具有武周时期风格,系7世纪末至8世纪初典型的初唐后期代表作。
观世音菩萨头像所在的火顶洞,因位于龙门石窟火烧洞上方悬崖而得名,现有游览栈道可达洞窟近前观赏。根据火顶洞窟内残存造像组合、造像风格,以及同其他洞窟造像比较,断定该窟开凿于唐武则天至中宗时期(690-705)。此菩萨位于火顶洞北壁,为正壁主佛的左胁侍,有学者认为其“堪称“唐代佛教造像的杰作之一”(图17、18)。
武周时期正是唐朝国力强盛、文学艺术发达、雕刻技术日臻成熟与完善的黄金时代,处于唐朝“开元盛世”的黎明时刻。因此,火顶洞造像,躯体丰腴,面相圆润,隆胸细腰,典雅端丽,线条流畅,精雕细刻,是龙门石窟造像艺术大唐风范的优秀作品。
菩萨头像的背面,有一条隆起的契形棱线,破损沟槽的痕迹很长,从整个头顶延伸到腹部,颈下至胸前衣襟部分断裂,疑为盗凿时已破碎。
此件佛首,约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前被盗,后被陈哲敬先生收藏,曾多次在台湾展览,并于1989年著录于台北出版的《中国古佛雕》-书。1992年,经龙门石窟研究所王振国先生勘测,确认为龙门石窟火顶洞左胁侍观音菩萨之头像,接口完全吻合。1993年著录于《龙门流散雕像集》(龙门石窟研究所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2004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将其征集回国,2005年10月移交龙门石窟研究院。 四、波状高髻佛首
波状高髻佛首(图19、20),唐代,高17.8厘米。青灰色石灰岩岩质,部分表面钙化。头顶有波状发高肉髻,雕饰三朵流动旋涡纹,发髻三涡纹呈“品”字形排列。面颊丰满圆润,高眉长目,双眼微闭,似入禅境,唇部较厚略抿微翘,神态高雅文静,雍容大度。雕刻手法朴实,刀法流利自然,应为龙门石窟唐代某小型佛龛中盗凿散落的佛首。
这件作品,曾为陈哲敬先生收藏。有关专家认为,此佛首具有龙门石窟唐代立佛造像之特征,发髻样式为龙门石窟佛像的主流样式.石质及钙化特征与龙门石窟地质条件吻合,应为龙门石窟流失文物。2004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将其征集回国,2005年10月移交龙门石窟研究院。
五、磨光肉髻佛首
磨光肉髻佛首(图21、22),唐代,高43厘米,宽27厘米。青灰色石灰岩岩质,保存完整,形体硕大,石皮风化程度显著,右眉骨及右颐部有剥裂痕迹。头顶饰有磨光肉髻(肉髻是佛教用词,表示佛顶上的肉团),面部雕刻造型样式具有典型的龙门石窟武周、开元盛唐时期风格,应为大型立佛或坐佛之头部,是一件精美的佛教石刻艺术品。
有关专家指出,盛唐之时乃龙门石窟造像之鼎盛期,雕塑艺术价值极高,因此,以前龙门石窟盛唐时期佛首盗损较为严重,目前龙门石窟现存盛唐时期的大型立佛、坐佛40余尊,大多有身无首,此件佛首,将来如能经现场查对原处位置后,予以复位,意义重大。曾被美国纽约某收藏家收藏。2005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将其征集回国,同月22日移交龙门石窟研究院。
六、天王头像
天王头像(图23、24),唐代,高35厘米。石灰岩质,石皮风化,凝浆显著。保存完整,神气十足,束发高髻,蹙眉瞪目,表情威严夸张(图25),颈部残存铠甲局部,为龙门石窟典型盛唐样式,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文物专家经与有关资料比对认为,此件作品极有可能是龙门石窟火顶洞两件流失天王头像中的一件(另一件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如果能够通过现场勘查确定,与火顶洞观音头像一并复位,其意义不言而喻。曾被美国纽约某收藏家收藏。2005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将其征集回国,同月22日移交龙门石窟研究院。
七、飛天造像
这批从海外回归的文物中,还有一件是飞天造像(图26、27)。此件飞天造像,唐代,长36厘米。青灰色石灰岩岩质,部分表面钙化。飞天呈横L形,面庞饱满,文静秀丽,端庄飘逸,姿态优雅。整体造型随其飞舞动作形成左高右低、腰身倾斜姿势,左臂飘带垂直上浮,头部双鬟随其动势形成右大左小式样,脚部弯曲,乘着云朵,卷云托身,披帛飘舞,体态轻盈,妩媚端庄,于静止中产生宛若飞翔的动感。其悠然自得、生动传神的姿态,似有吴带当风之妙。尤其是她那优美婀娜的造型,宛若一位初出云海的神女,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件飞天造像,雕刻手法非常简洁,几乎不做任何精雕细琢,然而看上去却那么洒脱自然,实为难得之佳作。
该飞天雕刻作品,具有龙门石窟唐代前期造像特征,石质及钙化特征与龙门石窟地质条件吻合,应该是从龙门某一洞窟成组伎乐飞天石刻中盗凿下来的局部精品,属于早年龙门石窟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曾为美籍华人陈哲敬先生收藏。2004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征集回国,2005年10月移交龙门石窟研究院。
八、佛雕流失
龙门石窟作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窟龛最多的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北魏始凿,直至唐宋,连续400余年营造史,今存窟龛2300余个、造像10万余尊、佛塔80余座、碑刻题记2800余品,具有很高的艺术、历史和宗教研究价值。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如是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493-907)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千百年来,由于受自然重力作用、岩体构造变化等自然因素影响,龙门石窟的部分石窟雕刻出现崩塌、脱落现象。此外,人为因素对石窟的破坏也特别严重。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龙门石窟的石刻造像曾遭受了疯狂的盗凿和破坏,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强盗,勾结国内的一些民族败类,通过种种卑鄙伎俩,对龙门石窟进行大肆盗窃,造成了大量龙门石窟雕刻造像流失海外。此批7件文物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均系20世纪上半叶不法奸商自龙门石窟盗凿出境的。
据有关资料显示,最早开始买卖中国古代石雕的是法国人,后来日本的山中商会也着手经营,而且规模较大,并在日本、美国开设多处分店。1914年,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亚尔特博物馆开始收藏中国古代石雕。中国古玩商卢芹斋在巴黎、纽约开设了战前最大的中国古董店,石雕多数由其包办,他是个行家,藏品甚精。瑞典学者喜龙仁在为一家英国期刊《波灵顿杂志》撰文、介绍卢芹斋的中国石佛时,曾高度评价了藏品的艺术与审美价值,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正是这些古董商对中国古代石刻的长期经营,才使龙门石窟佛雕艺术品源源不断地流向欧美和日本等国。
早在1965年12月,文化部文物博物馆研究所与龙门文物保管所联合进行的调查统计,仅龙门西山石窟被盗痕迹就多达780余处。1992年10月至12月,龙门石窟研究所对石窟进行全面调查,基本摸清了佛像的被盗情况。当时的调查数据显示:仅破坏最为严重的96个重点窟龛,已发现被盗走石佛及菩萨等主像262尊,毁坏其他各类佛像1063尊、龛楣8处、说法图浮雕10幅、本生故事浮雕2幅、本行故事浮雕1幅、礼佛供养人浮雕16幅、碑刻题记15品等。这些数字虽只统计了96个重点窟龛,但基本占了龙门石窟被盗凿总数的70%。如今,这些石刻除了有70件知道下落外,其他绝大多数去向不明。时至今日,龙门石窟流失海外回归文物的数量加起来也不超过10件。 九、海外回归
此次“龙门石窟海外回归文物展”的7件佛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其回歸故里则缘起美籍华人陈哲敬。
这7件文物中,除了2件是从美国一位收藏家手中购获,其余均曾属陈哲敬先生所有。20世纪中后期,陈哲敬偶然在美国文物市场看到一大批从中国盗卖出境的佛雕。虽然手头并不宽裕,但艺术的敏感和责任感还是令其倾囊而出,买下了大约二三十件。40多年来,陈哲敬不断向国内有关专家寄送资料,求证佛雕的真实“身世”。
1991年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汤池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信函,信是陈哲敬先生寄出的,信中还夹带有两张照片,照片上正是龙门石窟流失已久的北魏佛首雕像。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汤池先生经常到龙门石窟考察,因此对那里的石刻造像非常熟悉。陈哲敬先生是美籍华人,爱好佛雕艺术品收藏,照片上的佛首是他从一位美国收藏家手里买来的。而他致信汤池教授的目的是想让对方判断是不是龙门石窟之物。如果是,他愿意促成这尊佛首的回归。汤池教授看过照片后随即复函:佛首确系龙门石窟遗物。
1992年,陈哲敬先生来到洛阳,与当时的龙门石窟研究所资深文物专家温玉成研究员会晤,并且讲述了这尊佛首的曲折来历。他介绍说,这尊佛首是一位美国收藏家10年前从比利时购买的。根据推测,法国人最早开始收购中国佛像,早年我国被盗的佛像大多先被卖到法国,然后辗转其他国家。因此,这尊佛首极有可能是先被卖到法国,再转至比利时,最后流入美国的。
专家们仔细观察照片,佛首面庞瘦长,修眉细眼,具有典型的北魏造像风格。这在龙门石窟开凿最早的古阳洞中,包含这一特点的佛像石雕最多。温玉成先生当即决定从古阳洞开始找起。
然而,找寻佛身确切位置并非易事。因为古阳洞内壁有大小佛龛上千个,唯一办法就是用照片与实物进行逐一对比。就这样,温玉成和陈哲敬等人在古阳洞中开始了艰巨的“佛首寻身”工作。他们拿着照片从下往上依次比对,下层佛龛排除后,又搭起脚手架继续向上找寻。当对至左北壁上层高树造像龛北魏释尊佛像时,佛首与佛身呈现完全吻合现象,这不禁让苦苦寻找的温玉成和陈哲敬等人喜出望外,为之振奋。
接着,龙门石窟研究所的有关专家又对石窟被盗破坏残迹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在这次调查中,他们发现火顶洞主尊的左服侍菩萨是观音菩萨,但头部残缺,而陈哲敬先生恰巧收藏有一观音菩萨头像,经过认真仔细核对,身首正好相互吻合。
2002年,陈哲敬先生携带他所收藏的16尊佛像回国,在北京饭店举办了“珍稀文物展”,其中就包括龙门石窟古阳洞高树龛释尊佛首和火顶洞左壁观世音菩萨头像。
国家文物局在掌握相关线索后,指示所属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在严格履行专家论证程序,并经龙门石窟研究院确认无误后,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从海外分两批将龙门石窟流失的7件文物征集回国。其中第一批,先是2004年12月,将陈哲敬先生的5件藏品征集回国,分别是古阳洞高树龛北魏释尊佛首、北魏交脚弥勒菩萨头像、火顶洞左壁唐代观音菩萨头像、唐代波状高髻佛首、唐代飞天造像;随后经过努力,第二批又于2005年10月,将美国纽约某收藏家手中的2件唐代造像征集回国,即磨光肉髻佛首和天王头像。
至于这7件文物的价值,国家文物局社会流散处处长王莉当时说:“文物的价格和价值同等,这7件国宝价值连城,我国政府的确对收藏者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偿,但由于是和其他一大批文物同时征集回来的,所以无法对其进行具体量化。”
2005年10月18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与龙门石窟研究院在北京举行文物调拨签字仪式。翌日,7件文物运抵洛阳龙门石窟。同月22日,龙门石窟流失海外文物回归交接仪式暨庆祝活动,在洛阳龙门东山礼佛台隆重举行,上述文物正式移交龙门石窟研究院永久收藏和研究(图28)。终于,这批流失海外近百年、颠沛辗转于欧美的7尊龙门石窟佛教造像回归祖国,回归故里。
流失海外八十载,龙门佛雕今回归。此次文物回归,不仅对恢复龙门石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龙门石窟流失文物征集,乃至龙门石窟文物利用和保护方面,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征集流失海外的龙门石窟文物,是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壮举,更是龙门石窟文物保护史上的盛事。国宝回归,既显示了中国政府保护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立场和决心,也见证了昔日贫穷落后的中国不断走向繁荣强大的历程,在我国文物征集史上是较为罕见的事情,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在这7件文物中,有2件已分别被确认为龙门石窟古阳洞高树龛释尊佛首和火顶洞左壁观音菩萨头像。对于这2件佛首,当时有关专家曾进行短暂复位试验,其他5件等到确认具体位置后也可以将其复位。究竟回归国宝应该复原,还是保持现状,意见不一,但更多专家则建议不要复原,因为呈现在游客面前的残缺雕像,在某种意义上也记载着一段历史,是龙门石窟被盗凿损毁的实物见证。因此,这7件文物如今就一直珍藏在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
十、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龙门石窟流失海外回归文物的典型代表,这批造像雕刻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通过这7件佛雕作品,人们可以一睹龙门石窟佛教造像的绝妙风采,可谓件件都是国宝,是北魏晚期至盛唐(公元493年-756年)中国石刻造像艺术极盛期的优秀典范,集中展示了在龙门形成并影响全国石窟造像的中原风格和大唐风范两种划时代的造型艺术魅力,充分展现了北魏、唐代典型的皇家石窟寺造像艺术风范,是龙门石窟造像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记:本文在写作和拍摄过程中,得到了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随森先生、龙门石窟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主任朱佩女士等领导、专家及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参考了展览相关资料,谨此谢忱。
一、古阳洞高树龛释尊佛首
古阳洞高树龛释尊佛首(图5-7),是龙门石窟古阳洞高树造像龛内释迦佛的佛首,北魏,高32厘米。青灰色石灰岩岩质,部分表面钙化。佛首保存完整,造型优美,头顶饰波纹高髻,脸形修长,面目清秀,略带微笑,棱角分明,额心有白毫(“白毫”之意,是佛教造像所规定的三十二相之一相,位于印堂或眉心),眉际与鼻梁相连,眉目间距较大,宽眉细目,眼睑低垂,鼻梁高挺,嘴唇抿合,双耳垂肩,表情安详,刀法娴熟,技艺高超,特别是眉宇雕刻手法洗练,刚劲有力,颈部下面连有一块左肩袈裟之襟缘,系北魏后期龙门石窟佛教造像秀骨清像艺术风格的优秀范例。它看似威严实则慈祥的整体形象,以及斜披袈裟、偏袒右肩的服饰特征,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艺术风格转变期的雕刻,处于由雄浑阳刚的云冈期向秀骨清像的龙门期的过渡时期,且兼具两种造像艺术的特点,其特殊性在龙门石窟是独一无二的。当身首复原时(图8),旅法雕塑家熊秉明先生曾高度概括地评价这尊造像为“斩金削玉、简净硬瘦”,“生命顿出、神采奕然”。它堪称国宝,乃北魏石窟造像典型风格的完美展现,强烈地体现出鲜卑拓跋族刚强雄毅的民族性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高树龛所在的古阳洞(第1443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是北魏王朝迁都洛阳前后(493年),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为丰富的一座洞窟,是北魏秀骨清像造像风格的代表作,仅北魏书法“龙门二十品”在古阳洞中就独占十九品,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祖母冯太后营建的功德窟,众多王公大臣和达官显贵发愿雕凿。
高树龛(图9),属龙门石窟古阳洞左北壁上层著名的杨大眼大龛上方一列小型龛中的一个。这列小龛雕刻精细,但主尊头部全被盗损,此佛首是现知唯一存世的一件。该龛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93-499年),完工于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由北魏民间佛教团体“邑社”社主高树等32人出资兴造。高树龛造像布局为一释迦牟尼坐佛(禅定印)并二侍立菩萨,佛着袒右肩袈裟,结跏趺坐于平台之上。圆形头光内层刻莲瓣纹,外层环绕过去七佛,舟形身光,内层刻八身飞天,外层刻火焰纹,非常精美。而该龛左侧“造像记”(图10),则为赫赫有名的北魏书法“龙门二十品”之一,是魏碑精品中之佼佼者。可惜该龛佛首连同左肩袈裟一部分被盗凿。如释尊佛首复位,此龛当可完璧。
古阳洞高树龛释尊佛首,于1907年至1921年期间被盗,首先运往法国,后流落比利时,20世纪70年代末被美国收藏家购买收藏,1991年又被美籍华人雕塑家陈哲敬先生购得收藏。1992年冬季,在龙门石窟研究所(今龙门石窟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有关专家的帮助下,经过对造像风格、残迹尺寸的勘测核对,发现它与龙门石窟古阳洞高树龛释尊盗凿接口完全吻合,证实该佛首为高树龛释尊佛首。1993年著录于《龙门流散雕像集》(龙门石窟研究所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2004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将其征集回国,2005年10月移交龙门石窟研究院。
二、交脚弥勒菩萨头像
交脚弥勒菩萨头像(图11、12),北魏,高23厘米。青灰色石灰岩岩质,表面钙化较轻。头顶戴高宝冠,冠前雕饰化佛。面容秀丽,脸形微瘦,阴线眉眼,双目低垂,鼻梁挺直,大耳突出。整个佛首造型准确,神态逼真,形象优雅,温婉宁静,线条流畅,简洁朴实,表现手法既概括洗练又富于变化,造像风格强调了静态的感觉,烘托出肃穆庄严的气氛,从而更渲染了佛的神圣,显示出精湛的雕刻技艺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虽然此件弥勒菩萨头像在龙门石窟的确切位置还没有得到最后确认,但专家们认为其具有龙门石窟古阳洞交脚弥勒菩萨造像的特点,当属北魏时期风格,雕刻时期可以确定为北魏,很有可能与龙门石窟古阳洞造像有关。曾为陈哲敬先生收藏。2004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将其征集回国,2005年10月移交龙门石窟研究院。
三、火顶洞观音菩萨头像
火顶洞观音菩萨头像(图13、14),唐代,高37厘米。青灰色石灰岩岩质,部分表面钙化。头顶绾高发髻,发髻前面雕饰有化佛(图15),前额露出一排卷发。脸形丰满圆润,五官比例勻称,神态静穆端庄。长眉呈弧线形,眼睛细长微睁,鼻梁挺直隆起,唇部微闭上翘(图16)。颈部雕有三道蚕节纹。刀法流利自然,明显具有武周时期风格,系7世纪末至8世纪初典型的初唐后期代表作。
观世音菩萨头像所在的火顶洞,因位于龙门石窟火烧洞上方悬崖而得名,现有游览栈道可达洞窟近前观赏。根据火顶洞窟内残存造像组合、造像风格,以及同其他洞窟造像比较,断定该窟开凿于唐武则天至中宗时期(690-705)。此菩萨位于火顶洞北壁,为正壁主佛的左胁侍,有学者认为其“堪称“唐代佛教造像的杰作之一”(图17、18)。
武周时期正是唐朝国力强盛、文学艺术发达、雕刻技术日臻成熟与完善的黄金时代,处于唐朝“开元盛世”的黎明时刻。因此,火顶洞造像,躯体丰腴,面相圆润,隆胸细腰,典雅端丽,线条流畅,精雕细刻,是龙门石窟造像艺术大唐风范的优秀作品。
菩萨头像的背面,有一条隆起的契形棱线,破损沟槽的痕迹很长,从整个头顶延伸到腹部,颈下至胸前衣襟部分断裂,疑为盗凿时已破碎。
此件佛首,约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前被盗,后被陈哲敬先生收藏,曾多次在台湾展览,并于1989年著录于台北出版的《中国古佛雕》-书。1992年,经龙门石窟研究所王振国先生勘测,确认为龙门石窟火顶洞左胁侍观音菩萨之头像,接口完全吻合。1993年著录于《龙门流散雕像集》(龙门石窟研究所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2004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将其征集回国,2005年10月移交龙门石窟研究院。 四、波状高髻佛首
波状高髻佛首(图19、20),唐代,高17.8厘米。青灰色石灰岩岩质,部分表面钙化。头顶有波状发高肉髻,雕饰三朵流动旋涡纹,发髻三涡纹呈“品”字形排列。面颊丰满圆润,高眉长目,双眼微闭,似入禅境,唇部较厚略抿微翘,神态高雅文静,雍容大度。雕刻手法朴实,刀法流利自然,应为龙门石窟唐代某小型佛龛中盗凿散落的佛首。
这件作品,曾为陈哲敬先生收藏。有关专家认为,此佛首具有龙门石窟唐代立佛造像之特征,发髻样式为龙门石窟佛像的主流样式.石质及钙化特征与龙门石窟地质条件吻合,应为龙门石窟流失文物。2004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将其征集回国,2005年10月移交龙门石窟研究院。
五、磨光肉髻佛首
磨光肉髻佛首(图21、22),唐代,高43厘米,宽27厘米。青灰色石灰岩岩质,保存完整,形体硕大,石皮风化程度显著,右眉骨及右颐部有剥裂痕迹。头顶饰有磨光肉髻(肉髻是佛教用词,表示佛顶上的肉团),面部雕刻造型样式具有典型的龙门石窟武周、开元盛唐时期风格,应为大型立佛或坐佛之头部,是一件精美的佛教石刻艺术品。
有关专家指出,盛唐之时乃龙门石窟造像之鼎盛期,雕塑艺术价值极高,因此,以前龙门石窟盛唐时期佛首盗损较为严重,目前龙门石窟现存盛唐时期的大型立佛、坐佛40余尊,大多有身无首,此件佛首,将来如能经现场查对原处位置后,予以复位,意义重大。曾被美国纽约某收藏家收藏。2005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将其征集回国,同月22日移交龙门石窟研究院。
六、天王头像
天王头像(图23、24),唐代,高35厘米。石灰岩质,石皮风化,凝浆显著。保存完整,神气十足,束发高髻,蹙眉瞪目,表情威严夸张(图25),颈部残存铠甲局部,为龙门石窟典型盛唐样式,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文物专家经与有关资料比对认为,此件作品极有可能是龙门石窟火顶洞两件流失天王头像中的一件(另一件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如果能够通过现场勘查确定,与火顶洞观音头像一并复位,其意义不言而喻。曾被美国纽约某收藏家收藏。2005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将其征集回国,同月22日移交龙门石窟研究院。
七、飛天造像
这批从海外回归的文物中,还有一件是飞天造像(图26、27)。此件飞天造像,唐代,长36厘米。青灰色石灰岩岩质,部分表面钙化。飞天呈横L形,面庞饱满,文静秀丽,端庄飘逸,姿态优雅。整体造型随其飞舞动作形成左高右低、腰身倾斜姿势,左臂飘带垂直上浮,头部双鬟随其动势形成右大左小式样,脚部弯曲,乘着云朵,卷云托身,披帛飘舞,体态轻盈,妩媚端庄,于静止中产生宛若飞翔的动感。其悠然自得、生动传神的姿态,似有吴带当风之妙。尤其是她那优美婀娜的造型,宛若一位初出云海的神女,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件飞天造像,雕刻手法非常简洁,几乎不做任何精雕细琢,然而看上去却那么洒脱自然,实为难得之佳作。
该飞天雕刻作品,具有龙门石窟唐代前期造像特征,石质及钙化特征与龙门石窟地质条件吻合,应该是从龙门某一洞窟成组伎乐飞天石刻中盗凿下来的局部精品,属于早年龙门石窟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曾为美籍华人陈哲敬先生收藏。2004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征集回国,2005年10月移交龙门石窟研究院。
八、佛雕流失
龙门石窟作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窟龛最多的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北魏始凿,直至唐宋,连续400余年营造史,今存窟龛2300余个、造像10万余尊、佛塔80余座、碑刻题记2800余品,具有很高的艺术、历史和宗教研究价值。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如是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493-907)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千百年来,由于受自然重力作用、岩体构造变化等自然因素影响,龙门石窟的部分石窟雕刻出现崩塌、脱落现象。此外,人为因素对石窟的破坏也特别严重。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龙门石窟的石刻造像曾遭受了疯狂的盗凿和破坏,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强盗,勾结国内的一些民族败类,通过种种卑鄙伎俩,对龙门石窟进行大肆盗窃,造成了大量龙门石窟雕刻造像流失海外。此批7件文物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均系20世纪上半叶不法奸商自龙门石窟盗凿出境的。
据有关资料显示,最早开始买卖中国古代石雕的是法国人,后来日本的山中商会也着手经营,而且规模较大,并在日本、美国开设多处分店。1914年,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亚尔特博物馆开始收藏中国古代石雕。中国古玩商卢芹斋在巴黎、纽约开设了战前最大的中国古董店,石雕多数由其包办,他是个行家,藏品甚精。瑞典学者喜龙仁在为一家英国期刊《波灵顿杂志》撰文、介绍卢芹斋的中国石佛时,曾高度评价了藏品的艺术与审美价值,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正是这些古董商对中国古代石刻的长期经营,才使龙门石窟佛雕艺术品源源不断地流向欧美和日本等国。
早在1965年12月,文化部文物博物馆研究所与龙门文物保管所联合进行的调查统计,仅龙门西山石窟被盗痕迹就多达780余处。1992年10月至12月,龙门石窟研究所对石窟进行全面调查,基本摸清了佛像的被盗情况。当时的调查数据显示:仅破坏最为严重的96个重点窟龛,已发现被盗走石佛及菩萨等主像262尊,毁坏其他各类佛像1063尊、龛楣8处、说法图浮雕10幅、本生故事浮雕2幅、本行故事浮雕1幅、礼佛供养人浮雕16幅、碑刻题记15品等。这些数字虽只统计了96个重点窟龛,但基本占了龙门石窟被盗凿总数的70%。如今,这些石刻除了有70件知道下落外,其他绝大多数去向不明。时至今日,龙门石窟流失海外回归文物的数量加起来也不超过10件。 九、海外回归
此次“龙门石窟海外回归文物展”的7件佛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其回歸故里则缘起美籍华人陈哲敬。
这7件文物中,除了2件是从美国一位收藏家手中购获,其余均曾属陈哲敬先生所有。20世纪中后期,陈哲敬偶然在美国文物市场看到一大批从中国盗卖出境的佛雕。虽然手头并不宽裕,但艺术的敏感和责任感还是令其倾囊而出,买下了大约二三十件。40多年来,陈哲敬不断向国内有关专家寄送资料,求证佛雕的真实“身世”。
1991年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汤池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信函,信是陈哲敬先生寄出的,信中还夹带有两张照片,照片上正是龙门石窟流失已久的北魏佛首雕像。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汤池先生经常到龙门石窟考察,因此对那里的石刻造像非常熟悉。陈哲敬先生是美籍华人,爱好佛雕艺术品收藏,照片上的佛首是他从一位美国收藏家手里买来的。而他致信汤池教授的目的是想让对方判断是不是龙门石窟之物。如果是,他愿意促成这尊佛首的回归。汤池教授看过照片后随即复函:佛首确系龙门石窟遗物。
1992年,陈哲敬先生来到洛阳,与当时的龙门石窟研究所资深文物专家温玉成研究员会晤,并且讲述了这尊佛首的曲折来历。他介绍说,这尊佛首是一位美国收藏家10年前从比利时购买的。根据推测,法国人最早开始收购中国佛像,早年我国被盗的佛像大多先被卖到法国,然后辗转其他国家。因此,这尊佛首极有可能是先被卖到法国,再转至比利时,最后流入美国的。
专家们仔细观察照片,佛首面庞瘦长,修眉细眼,具有典型的北魏造像风格。这在龙门石窟开凿最早的古阳洞中,包含这一特点的佛像石雕最多。温玉成先生当即决定从古阳洞开始找起。
然而,找寻佛身确切位置并非易事。因为古阳洞内壁有大小佛龛上千个,唯一办法就是用照片与实物进行逐一对比。就这样,温玉成和陈哲敬等人在古阳洞中开始了艰巨的“佛首寻身”工作。他们拿着照片从下往上依次比对,下层佛龛排除后,又搭起脚手架继续向上找寻。当对至左北壁上层高树造像龛北魏释尊佛像时,佛首与佛身呈现完全吻合现象,这不禁让苦苦寻找的温玉成和陈哲敬等人喜出望外,为之振奋。
接着,龙门石窟研究所的有关专家又对石窟被盗破坏残迹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在这次调查中,他们发现火顶洞主尊的左服侍菩萨是观音菩萨,但头部残缺,而陈哲敬先生恰巧收藏有一观音菩萨头像,经过认真仔细核对,身首正好相互吻合。
2002年,陈哲敬先生携带他所收藏的16尊佛像回国,在北京饭店举办了“珍稀文物展”,其中就包括龙门石窟古阳洞高树龛释尊佛首和火顶洞左壁观世音菩萨头像。
国家文物局在掌握相关线索后,指示所属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在严格履行专家论证程序,并经龙门石窟研究院确认无误后,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从海外分两批将龙门石窟流失的7件文物征集回国。其中第一批,先是2004年12月,将陈哲敬先生的5件藏品征集回国,分别是古阳洞高树龛北魏释尊佛首、北魏交脚弥勒菩萨头像、火顶洞左壁唐代观音菩萨头像、唐代波状高髻佛首、唐代飞天造像;随后经过努力,第二批又于2005年10月,将美国纽约某收藏家手中的2件唐代造像征集回国,即磨光肉髻佛首和天王头像。
至于这7件文物的价值,国家文物局社会流散处处长王莉当时说:“文物的价格和价值同等,这7件国宝价值连城,我国政府的确对收藏者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偿,但由于是和其他一大批文物同时征集回来的,所以无法对其进行具体量化。”
2005年10月18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与龙门石窟研究院在北京举行文物调拨签字仪式。翌日,7件文物运抵洛阳龙门石窟。同月22日,龙门石窟流失海外文物回归交接仪式暨庆祝活动,在洛阳龙门东山礼佛台隆重举行,上述文物正式移交龙门石窟研究院永久收藏和研究(图28)。终于,这批流失海外近百年、颠沛辗转于欧美的7尊龙门石窟佛教造像回归祖国,回归故里。
流失海外八十载,龙门佛雕今回归。此次文物回归,不仅对恢复龙门石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龙门石窟流失文物征集,乃至龙门石窟文物利用和保护方面,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征集流失海外的龙门石窟文物,是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壮举,更是龙门石窟文物保护史上的盛事。国宝回归,既显示了中国政府保护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立场和决心,也见证了昔日贫穷落后的中国不断走向繁荣强大的历程,在我国文物征集史上是较为罕见的事情,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在这7件文物中,有2件已分别被确认为龙门石窟古阳洞高树龛释尊佛首和火顶洞左壁观音菩萨头像。对于这2件佛首,当时有关专家曾进行短暂复位试验,其他5件等到确认具体位置后也可以将其复位。究竟回归国宝应该复原,还是保持现状,意见不一,但更多专家则建议不要复原,因为呈现在游客面前的残缺雕像,在某种意义上也记载着一段历史,是龙门石窟被盗凿损毁的实物见证。因此,这7件文物如今就一直珍藏在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
十、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龙门石窟流失海外回归文物的典型代表,这批造像雕刻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通过这7件佛雕作品,人们可以一睹龙门石窟佛教造像的绝妙风采,可谓件件都是国宝,是北魏晚期至盛唐(公元493年-756年)中国石刻造像艺术极盛期的优秀典范,集中展示了在龙门形成并影响全国石窟造像的中原风格和大唐风范两种划时代的造型艺术魅力,充分展现了北魏、唐代典型的皇家石窟寺造像艺术风范,是龙门石窟造像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记:本文在写作和拍摄过程中,得到了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随森先生、龙门石窟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主任朱佩女士等领导、专家及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参考了展览相关资料,谨此谢忱。